见微未必能知著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阶段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不乐观,一提文言文就头疼,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做到让学生不抵触文言文,一定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老师传统的串讲以外,老师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文言文教学,我们值得探讨。
  关键词:见微知著 串讲 感悟 不求甚解
  G633.3
  何为串讲?讲解文言文的一种传统方式,即讲解词句,串通文意。串讲的方式,一般是读 讲 串。读一段课文之后,逐句串讲。读一句,重点解释词语,疏通句意,然后口译,或先口译,再解词串句。讲完一段之后,再按全段原文的意思、神情、口吻、口译一遍。口译时应力避增词、添句,要不失原意。要在讲清字、词、句的基础上,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进行必要的分析。
  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和反思中,对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方式,有了一些见解,看法如下:
  一、见微是文言文学习的必要手段
  文言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积累的过程,大家都知道,刚入初一的孩子在遇到自己学习生涯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的时候,更多的是茫然,“之乎者也”,语法现象,古代字词的意思,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起点,这个时候,串讲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重点词语的解释,句子的疏通,一些典型的语法现象不讲透,学生是不能真正理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工具的。
  所以,我认为对于起始年级来说,学习文言文的串讲能起到积累常见字词的意思和巩固常见语法现象等的作用,所以显得很重要。
  二、见微不一定是知著的唯一手段
  我觉得作为一个一线语文老师,对于文言文教学都应该有一个梯度的认识。光停留在串讲的层面上,作为老师,你永远只是一个字词解释,归纳中心意思的搬运工。
  有些老师对文言文的教学在思想认识上有这样一些误区:
  一是认为文言文的教学目的就只在于让学生理解文义。以为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会翻译就完成了任务,所以整个教学过程就直接指向这一目的。而传统的命题,考查文言文也就只是考查词语的解释,句子的翻译。在教学和考试中,都很少着眼于“语文”的全面内涵来理解文言文的教学。
  二是认为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就在于语言。对文言文教学目的的理解失之于偏颇,导致文言文教学仅仅只关注语言本身(即完成由文言到白话的转换)。教学过程,常常纠缠于词语细微意义的区别和一些古代汉语知识的传授。而对古代汉语独有的语言魅力,学习古代汉语对提高语言素养的价值,文言文中强烈的文学因素、文化因素和人文因素等都极为漠视。
  三是认为只有串讲,才能有实实在在的效果。有人认为采用其他教学方法花时间多,教学节奏缓慢,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有人认为其他教学方法比较虚,比较空,无法做到句句落实,字字落实,难以保证教学效果;有人认为学习文言文学生还不具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条件;甚至有人认为文言文的特点决定了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可以取代串讲式的教学。
  我们并不简单地否定串讲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价值,但认为一概采用串讲式教学,总体来说是弊大于利,应该尽量避免。其危害有:
  一是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由于串讲式教学,教师句句翻译,字字落实,学生几乎没有思考的空间,要做的就是记下教师讲的内容,课后去花时间记忆。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使学习的内容失去了应有的趣味,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更不可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大多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与教师普遍的串讲式教学不能说没有关系。
  二是容易陷入知识中心。由于是句句落实、字字落实的串讲,教师为了落实到位、讲得清楚,很容易引入较多的古汉语知识,诸如词的活用、倒装句式、通假字等等,甚至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已经不再强调的有些语法知识,在讲文言虚词的时候则要花很多时间去讲解,比如“以”在什么情况下是介词,什么情况下是连词。甚至有教师认为不讲文言知识,就没有办法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就没有办法使学生听懂。
  三是窄化了文言文教学的内容。文言文的学习,应该有着丰富的内容。它不只是理解词义、句义,不只是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学习几个句式;它既是
  语言的学习,又是文学的欣赏(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文学作品),也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随着年龄的增长,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积累逐渐增多,孩子对古文的理解能力会上个台阶,这个时候很多枯燥的串讲方式就可以代之以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且文言文字词的翻译,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是为了领略文言文篇章里的意境,情感,思想。
  其实文言文之所以被选择在我们的语文书中,是因为它的经典性,作为传统文学,它有它经久不衰的文化特性和审美意蕴。所以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老师就不该总是将文言文教学目标放在字词理解,疏通文意上,这只是领略古文的最基础手段。
  当学生们对文言文常用字词的意思慢慢积累起来的时候,当学生们对古代汉语的语法现象通过你平时的讲解,可以自己判断的时候,讲读一篇文言文才真正变的有意思起来。因为领略文言文的魅力我个人认为是融入,共情,自失。而这些都不是通过串讲就可以达到的,我认为更多的是“通读”之中的“悟读”。
  这个“悟”可以是书读百遍的“了悟”,也可以是在某一次再读中的“顿悟”。这就需要老师有强大的古文功底,可以旁征博引,可以带领孩子尽量还原文言文内容中的时代特征,写作背景,情感情境,使得孩子能动情的阅读,从一个破译文言文意思的高手,变为一个阅读感悟的性情中人。这样学习文言文才有意思。
  三、不求甚解也是知著的重要态度
  陶渊明在其《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总以为是他的自谦之词,即喜欢读书却没有真正读懂。后来才感悟到这是一种读书的方法。一代学人邓拓在《杂文四则》中对不求甚解这样评析: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会意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不求甚解”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二是说明读书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后貫通,了解其意。我颇同意此观点之提法,“不求甚解”就是既以读书为其好,又不执著于字句,乃至内容;若能会意,则融会贯通了。所以我觉得文言文教学中观其大略在先,务精于熟在后,期在会意。怪不得陶渊明读书,每有会意,辄欣然忘食了。
  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过分执着在字词句教学的禁锢上,才能抬起头来在自己阅读文本中,在文本教学中体会到文言文的独特意蕴,这样,学生才能爱上文言文学习,并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融入古文中,与它共情,并自失。
  这就是我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对于文言文串讲的一点浅薄的见解。
其他文献
摘要:“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学习英语,在真实的情境中去体验用英语进行自如交流的魅力”——这是我从教二十多年来的追求,它一直贯穿于我的日常教学当中。在英语课堂上我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帮助学生培养自学能力,带领学生体会语言、文化的魅力,陪同学生一起快乐学习,尽享成功的喜悦。这种教学理念就是“真实情境中的自如交流”,to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communicate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以档案电子信息管理软件为依托,通过该软件在《信息文书与档案》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梳理出课堂教学中使用该软件进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该软件的优势与成效,同时总结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了几点反思。  关键词:档案电子信息化;档案教学;实践;应用  G275.2  《信息文书与档案》是商务助理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课本按照文书与档案管理的办理流程,系统介绍了采集信
期刊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为了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所采取的方法多是建立在要求记忆的基础上再掌握,老师的做法是“满堂灌”把所谓的知识“塞”进学生的脑袋。这既不符合人类思维的本来面目,也不能很好地达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这么想来,我们平常的做法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更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
期刊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它以课文内容为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我国著名教育专家于永正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新课改下,不少老师虽积极主动学习新理念、新方法,以多种形式开展随文练笔,但却走入了误区,学生练笔中语言表达能力却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教师随文练笔的训练甚
期刊
摘要:古诗词是一种艺术,每一句都值得推敲琢磨。唐诗《山行》在意境上耐人寻味,在语言上更是画面感极强。从古至今,对诗中“白云生处有人家”还是“白云深处有人家”的争议一直以来没有停止。本文从这个“生”还是“深”这个角度去思考,品析,希望从中获得些许收获,与读者分享,探讨。  关键词:异文;意境;心境  G633.3  唐代詩人杜牧的《山行》在人教版几经改版之后,仍被选入教材。每每教学这首诗时,总有孩子
期刊
摘要: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语文教师应把握课标有效进行写字指导,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学生也应勤学苦练逐步掌握写字技巧,最终才能写一手漂亮的的好字。  关键词:写字教学;激发兴趣;有效指导;笔法技巧  G623.2  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期刊
内容摘要:一幅美好和谐与充满人性光芒的世外桃源画面,这是沈从文的《边城》给人们的最初印象。既然称之为“桃源”,那自然会有丰润的水,仔细品读文本会发现,沈从文不遗余力想要表现的“人性”,不自觉地融入了湘西的山山水水和边城的风俗人情。  关键词:沈从文;山;水;人性  I207.42  一幅美好和谐与充满人性光芒的世外桃源画面,这是沈从文的《边城》给人们的最初印象。既然是“桃源”,那自然会有丰润的水,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差生”教育一直是小学教育教学中一个普遍而又棘手的问题。那么,如何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更好的关注他们,更好的促进他们的发展,从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实效的提高呢?本文试结合自身实践,从“导入激趣,激发‘差生’阅读興趣”、“分层提问,培养‘差生’思考习惯”等几方面谈谈自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关注“差生”  G623.2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
期刊
摘要:古诗文作为我国历史长河中精华的凝结,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方式,也是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最强有力的见证。为了培养我国学生的爱国情怀,为了弘扬我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为了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美,我国教育部门将古诗文纳入到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当中。但是由于古诗文的词句精炼、意境丰富、内涵层次较多等特性,导致初中学生传统文化学习效率并不高,初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质量仍有提升的空间。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期刊
摘 要:高中物理的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和教师关注的重点,那么如何学好高中物理?我们要正确认识物理学习的过程,加强物理练习,抓住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做好复习和归纳,形成知识体系。下面本文就从多个方面进行细致的阐述。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效率;学习  G633.7  物理因其逻辑性强,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高,是很多同学都头疼的科目。尤其是到了高中,随着物理难度的加大加深,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逐渐被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