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利用地理图像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图像激发学生的兴趣;仔细观察图像,学会读懂图;阅读地理图像,获取和构建新知识;读图后分析图像,提高理解地图的内涵;充分利用图像,提高记忆效率;切实运用图像,反馈学习情况。
关键词:运用;地理图像;学习;高中地理;知识
地理是高中一门重要的课程,但是一部分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感到存在很多困难,成绩总是提高不上去。仔细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不恰当,不会学习地理,地理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对高中地理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直观教具。地理图像传达信息更直观、更丰富,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地理图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本文从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图像能力的培养来论述。
一、充分利用图像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最活跃因素,而图像直观、具体、生动、概括的特点能快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其情绪,集中其注意,学生想了解更多图片背后的内容、原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出来了。例如:七年级第一学期中国地理区域篇《台湾》一课,台湾岛是个美丽的宝岛,岛上的风景名胜不胜枚举。在课前我精选了一些台湾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像引导学生欣赏,从台湾最高峰玉山到从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学生感悟到了它的壮观气势。从台湾最大湖泊日月潭到澎湖列岛,学生惊讶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除了秀美的自然景观,台湾还有丰富的人文美景,精选一些台湾的建筑图像、民族风俗图像、经济活动图像等引导学生欣赏。图像使学生在视觉上和精神上都收到美的熏陶,享受到美带来的愉悦感和幸福感,从而对图像中反映的地区产生兴趣和向往,驱动着学习的积极性。
二、仔细观察图像,学会读懂图
培养学生观察地图,可以使学生获得各种地理事物分布的知识,进而引导学生得出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和规律。例如在学习中国的河湖中关于内流河和外流河时,先让学生从中国地形图上指出长江、珠江、黄河、塔里木河,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河流最后流入什么地方。经过观察后再让学生对这些河流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就可以得出:长江、珠江和黄河最终是流向海洋的,而塔里木河流经沙漠最终消失。这样很自然的得出外流河和内流河的特点:凡是最后流入海洋的河流是外河流,凡是未流入海洋的河流是内河流。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汉江、赣江、嘉陵江,看看这些河流是外河流还是内河流,有些学生就不能确定了,但只要引导学生再仔细的观察地图,就会发现这些河流虽未直接流入海洋,但是间接的通过其他河流最终流入海洋,因此也属于外流河。
三、阅读地理图像,获取和构建新知识
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相互联系是地理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要尽可能将地理课本中所有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去理解和掌握,不要凭空去记、去背。使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来构建新知。要理解掌握自然地理内容需要学生对地理因素相互关联的认识。从阅读地图开始,让学生观察地理位置,找到了北回归线以及埃及周边的海陆分布情况,进而解释某地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将枯燥的文字化成了彩色形象的又有空间布局的知识画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的内容。
四、读图后分析图像,提高理解地图的内涵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图像来解决具体问题,通过观察图像中的直观信息,分析和挖掘图像中蕴含的间接信息,去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寻找规律,探究原理,从而思维的不断深化、拓展和创新。例如中国地理的地形地势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读中国地形图,看等高线和辨认颜色,就能得出中国地势的特征。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地势的特征进行问题研究,得出水文特征。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既然中国的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那么河流的流向会怎样?学生思考的过程中会对地势高低和水流流向之间建立内在联系,马上就能得出正确的推断: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再引导学生找出地势起伏大的区域,想象河流在这样的区域流经会表现出怎样的特征,进而推断出地势起伏大的区域水能资源丰富。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地形、河流特征,而且培养了判断推理的能力。
五、充分利用图像,提高记忆效率
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和储存,记忆力就是识记和再现的能力。地理学习的记忆是地理知识和能力运用的基础,也是学习与应用之间的重要环节。因此良好的记忆力往往是学好地理的重要保证之一,但地理学习的记忆又往往是学生倍感头痛的问题。而通过地图教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从而达到记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某国的工业分布一课中,如果将某国的工业分布这一特点简单的告诉学生,学生很快就会遗忘。但通过地图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果,学生的印象会很深刻。首先让学生读图了解某地工业原料、燃料和工业产品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再读某地主要贸易对象图,由学生来思考某地工业如何布局最有利于其工业的发展,这样学生自己就会考虑影响工业发展的因素,得出一个合理的工业布局的结果——分布在太平洋沿岸。通过读图学生理解了某地工业布局的特点,自然而然也就记住了,且不易遗忘。
六、切实运用图像,反馈学习情况
目前的地理会考试题对学生空间思维和读图能力的要求正在日益提高,而地理图像作为地理学科的基本表达方式是其他文字无法替代的。在地理考试中,地理区域特征的表现、地理情境的设置、地理问题的提出等等,越来越多是通过各种区域图、结构原理图、等值线图、景观图来表现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多运用图像的形式对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不断地巩固、反馈和检测。地理图像教学模式是对以往传统的地理教学的改革,注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少无效劳动,在教学中紧抓地理图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使地理课堂变得活跃,既改善了师生关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地理学习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运用;地理图像;学习;高中地理;知识
地理是高中一门重要的课程,但是一部分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感到存在很多困难,成绩总是提高不上去。仔细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不恰当,不会学习地理,地理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对高中地理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直观教具。地理图像传达信息更直观、更丰富,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地理图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本文从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图像能力的培养来论述。
一、充分利用图像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最活跃因素,而图像直观、具体、生动、概括的特点能快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其情绪,集中其注意,学生想了解更多图片背后的内容、原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出来了。例如:七年级第一学期中国地理区域篇《台湾》一课,台湾岛是个美丽的宝岛,岛上的风景名胜不胜枚举。在课前我精选了一些台湾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像引导学生欣赏,从台湾最高峰玉山到从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学生感悟到了它的壮观气势。从台湾最大湖泊日月潭到澎湖列岛,学生惊讶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除了秀美的自然景观,台湾还有丰富的人文美景,精选一些台湾的建筑图像、民族风俗图像、经济活动图像等引导学生欣赏。图像使学生在视觉上和精神上都收到美的熏陶,享受到美带来的愉悦感和幸福感,从而对图像中反映的地区产生兴趣和向往,驱动着学习的积极性。
二、仔细观察图像,学会读懂图
培养学生观察地图,可以使学生获得各种地理事物分布的知识,进而引导学生得出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和规律。例如在学习中国的河湖中关于内流河和外流河时,先让学生从中国地形图上指出长江、珠江、黄河、塔里木河,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河流最后流入什么地方。经过观察后再让学生对这些河流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就可以得出:长江、珠江和黄河最终是流向海洋的,而塔里木河流经沙漠最终消失。这样很自然的得出外流河和内流河的特点:凡是最后流入海洋的河流是外河流,凡是未流入海洋的河流是内河流。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汉江、赣江、嘉陵江,看看这些河流是外河流还是内河流,有些学生就不能确定了,但只要引导学生再仔细的观察地图,就会发现这些河流虽未直接流入海洋,但是间接的通过其他河流最终流入海洋,因此也属于外流河。
三、阅读地理图像,获取和构建新知识
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相互联系是地理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要尽可能将地理课本中所有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去理解和掌握,不要凭空去记、去背。使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来构建新知。要理解掌握自然地理内容需要学生对地理因素相互关联的认识。从阅读地图开始,让学生观察地理位置,找到了北回归线以及埃及周边的海陆分布情况,进而解释某地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将枯燥的文字化成了彩色形象的又有空间布局的知识画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的内容。
四、读图后分析图像,提高理解地图的内涵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图像来解决具体问题,通过观察图像中的直观信息,分析和挖掘图像中蕴含的间接信息,去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寻找规律,探究原理,从而思维的不断深化、拓展和创新。例如中国地理的地形地势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读中国地形图,看等高线和辨认颜色,就能得出中国地势的特征。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地势的特征进行问题研究,得出水文特征。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既然中国的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那么河流的流向会怎样?学生思考的过程中会对地势高低和水流流向之间建立内在联系,马上就能得出正确的推断: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再引导学生找出地势起伏大的区域,想象河流在这样的区域流经会表现出怎样的特征,进而推断出地势起伏大的区域水能资源丰富。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地形、河流特征,而且培养了判断推理的能力。
五、充分利用图像,提高记忆效率
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和储存,记忆力就是识记和再现的能力。地理学习的记忆是地理知识和能力运用的基础,也是学习与应用之间的重要环节。因此良好的记忆力往往是学好地理的重要保证之一,但地理学习的记忆又往往是学生倍感头痛的问题。而通过地图教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从而达到记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某国的工业分布一课中,如果将某国的工业分布这一特点简单的告诉学生,学生很快就会遗忘。但通过地图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果,学生的印象会很深刻。首先让学生读图了解某地工业原料、燃料和工业产品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再读某地主要贸易对象图,由学生来思考某地工业如何布局最有利于其工业的发展,这样学生自己就会考虑影响工业发展的因素,得出一个合理的工业布局的结果——分布在太平洋沿岸。通过读图学生理解了某地工业布局的特点,自然而然也就记住了,且不易遗忘。
六、切实运用图像,反馈学习情况
目前的地理会考试题对学生空间思维和读图能力的要求正在日益提高,而地理图像作为地理学科的基本表达方式是其他文字无法替代的。在地理考试中,地理区域特征的表现、地理情境的设置、地理问题的提出等等,越来越多是通过各种区域图、结构原理图、等值线图、景观图来表现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多运用图像的形式对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不断地巩固、反馈和检测。地理图像教学模式是对以往传统的地理教学的改革,注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少无效劳动,在教学中紧抓地理图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使地理课堂变得活跃,既改善了师生关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地理学习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