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之高 耶稣之近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ER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各类宗教信仰的复苏一直都是在两个层面展开的,一类是真正地将信仰根植于生活,用于灵魂安顿,这类信众多集中于大城市,富人和精英阶层;另一类出于一种功利性的目的,希望通过信教而得到神的庇护,免除灾祸,祈求平安、财运、地位。这种精神依恋和神灵庇护的需求,从来都不是儒家所提供的。“如果说宗教本身可以划分为关于群体意义建构的宗教与关于个体生命救赎的宗教的话,以此岸和社会关注为重心的儒家显然属于前者,而基督教则是后者的典型。”陈明说。
  
  今天的儒家所呈现出来的面貌是拒芸芸众生于千里之外的。以曲阜为例,无论是传统留存下来的孔府家庙,还是近年来修建的各种各样的儒家建筑,从建筑形态而言,无不是森严高耸的官府式建筑,从日常功能来说,多是建起高高的围墙,设立保安,收取门票,与一般公众毫无干系。
   “汉代以后儒学确实在与政治结合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问题,后来更形成诸多弊端,儒学的官学化造成了‘官气十足’。”陕西师范大学儒学研究所所长韩星说,但这只是儒学在政治方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历代的大儒一直在努力通过回归先秦孔孟,弘扬儒家的真精神——人文理性精神,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的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一种可贵的政治文明传统,在这种精神价值的影响下,我们的传统社会虽然没有现代程序民主,但有民本思想可以与现代民主接榫。
  事实上,在10位学者的联名反对信中,同样提到,曲阜建造基督教堂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时下基督教在中国的炽热,而在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挑战。当务之急,是激活孔庙(文庙)等传统儒教道场的信仰功能,彻底摈除其现行商业和旅游的色彩。须知,古今中外尚未闻有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其宗教信仰场所由文物部门或旅游部门把持,并向前来朝圣礼拜的人们收取门票费用的做法。
   信仰的竞争
  虽然官方的表态已经让曲阜的教堂风波逐渐归于平静,但网上签名支持10位学者反对建教堂的各界人士依然在滚动增加,热度不减,儒家学说生命力之顽强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不过,在陈明看来,文化本身应该无所谓冲突,只是与利益交织。韩星也认为,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一例宗教战争,黄巾起义、太平天国都不过是用迷信包装的世俗战争。因为没有宗教偏见,没有宗教战争,使得各种宗教传进中国后,争斗锋芒都被过滤,进而相互尊重,彼此共存。
  今天所出现的争论,与民国初年梁启超建立孔教会一样,更多的是出于对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焦虑,所做出的本能反应。“虽然不至于有什么剧烈冲突,但在未来若干年,中国社会肯定会上演各种宗教文化的竞争。”韩星说。
  中国正在进行着的道德建设,是一场在全球化过程中的道德建设,与早已建立了科学传播模式的基督教相比,孔子那些极具宗教魅力的言行、思想和人格,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传播,怎么运用,都还是没有答案的大课题。
   在曲阜采访时,记者认识了一位以儒学传播为己任的民间人士段炎平。2005年,他建立了曲阜儒者联合会,致力于培养一批青年国学人才,“也就是培养儒学自己的经师,就像基督教的牧师一样,脱离生产,专事讲经。”段炎平说,儒学传播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缺乏研究者,而在于缺乏传播者,将讲经布道作为职业的一群人。
   2010年,段炎平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招到了第一批18名全日制学生,多是在完成义务教育后,放弃了继续读书的打算。“他们的家长更多的是将我这里看成是一个职业学校一样。”段炎平说,毕业之后,他们要么自己开设私塾,要么就去做书院老师,这类的社会需求已经越来越多,找工作早就不成问题。不过,记者详细了解后也发现,这18名90后一代的学生,家境条件大都比较优越,事实上并无谋生之忧。
  段炎平的书院就设在孔府旅游区外不远处的一所破房子里,18个学生日日读《论语》,诵儒家经典,严格按照孔夫子的教导起居学习,每年有专门的时间四处游学。
  “这么大一个国家,总共才招到18个孩子。”这让段炎平有点难过,不过,明年报名的已经超过30个了。在段炎平看来,信仰的竞争不该仅仅停留在口水式的争论中,儒学的传播不是庙堂之高的宏大争论,而应该回归民间,深耕基层。将孔子那些朴素而温暖的生活态度最大范围地传播到民间,根植于民众心中。
  记者离开曲阜的那个下午,正是圣诞赞美歌会的最后一天。丰宗洁在那个简陋的临时教堂中,带领着信徒高声赞美耶稣,赞美歌穿越围墙,回荡在荒凉的鲁南乡村。圣三一堂的奠基石已经被周围建筑工地飞扬的尘土遮蔽得模糊不清。段炎平也在他的陋室中,教孩子们读《三字经》、背《论语》、弹古琴、颂古乐。他们都不大听得懂那些事关文明冲突的宏大争论,但是,信仰正在真切地成为中国人的问题,人们的选择与争论无涉,与权力无关。
其他文献
翻开任何一本中国文化典籍,我们都会发现里面肯定有一个字,那就是“天”。可以说,“天”就是中国人思考的终极问题。  与西方人眼中的上帝、耶稣不同,我们无法对中国人眼中的“天”下一个定义,它就是一个一个苍穹,一个境域,一个充满玄机的境域。    苍天在上  正如我们每个人抬头看到的那样,蓝天白云,无边无际,它的含义是如此地丰富,以至于我们在那一声声“天啊!”的呐喊中,体现着“天”的蕴意:当我们遭受天灾
期刊
近期,《新民周刊》的记者们搞了一次规模颇大的街头随机调查,结果显示民众间信任感正逐渐下降。为什么我们不再信任别人?对于我们这个有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文化积淀的民族来说,出现这样的局面,有些令人意外。这其中,包含着教育、沟通、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但特别应警惕的,是道德通胀的威胁。    通胀是经济学概念,但同样的效应,也出现在社会行为中,因为人类在商品交换之前,已经在进行着社会交换。  社会
期刊
由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指导,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主办的“中国企业家思想传承与发展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的主要议题是“传承华夏商道智慧,成就未来商业领袖”。  以下为部分学者、企业家的观点摘录:  邢志清(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大家知道,全球经济动荡,在这样一个经济巨变的今天,中国依然创造着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这个奇迹得益于或者说离不开中国政府的韬光养晦,离不开
期刊
在熊先生与十六位受访者剀切痛陈的“大学问题”中,纠缠交错着人与体制、体制与人的复杂关系和深刻矛盾。它的能量以失控与纵容兼而有之的方式,渗透到大学教育的每一层面、每一环节,以至触及人的问题,便归结为体制的弊病;触及体制的弊病,便发现终究是人的问题--在人治与精英的时代,“人”的作用能够左右、塑造,以至颠覆体制,使之改道易辙;在体制主宰一切的今天,体制有效地把持、控制、及至百般支配“人”,使之就范而合
期刊
关于治理洪水,我国有数千年经验。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正如《淮南子·原道训》所说,“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即治水要遵从自然规律。其实,除了被动治水,古人更大的智慧体现在对水患的前瞻与防范上。    先看黄河治理。西汉年间,官员贾让写下“治水三策”,第一句话是:“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一语道破洪灾和人类活动,特别是与盲目围垦河滩地有着直接关系。他呼吁在做国土规划
期刊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正所谓欧阳修所描述《醉翁亭记》主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饮食音乐山水佳音,是中国人食文化的内核,大美而令人向往。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绵延170万年,“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礼记》)自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国人才从生食进入熟食。人文始祖伏羲
期刊
孔子故里建大教堂引争议   两千多年来,人们把孔庙作为尊孔崇儒的载体,它静静地矗立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随着“孔子”的浮沉,见证着世事沧桑!  鲁西南的曲阜是孔子故里,诸多光环让曲阜的教堂之争上升为令人瞩目的文化事件。  本刊以此为专题,为读者呈现诸多专家学者的意见以及事件背后的文化之争,所刊发稿件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2010年圣诞节过后的第二天,作为曲阜基督教会牧师的丰宗洁已经感受到了来
期刊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古语云:“一言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他们常常凭三寸不烂之舌,纵横捭阖之术,奔走于庙堂之上,游说于诸侯之间,最终演变成了赖以谋生的职业,诸如战国时的张仪、苏秦、邹忌、淳于髡,秦汉时的郦食其、蒯通、陆贾,清朝的纪晓岚,无一不是以巧舌如簧而称著于世。    《韩诗外传》说,君子要小心翼翼地躲避三种锋利的东西:武士的锋端、
期刊
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天下许多古籍丧失。西晋初年,有一个名叫“不准”的汲郡人盗墓,盗掘了战国时魏王的墓冢,结果发现了许多重要历史古籍,其中就有著名的《穆天子传》,右面那首诗所描绘的情景就是出自这本书,记录了周穆王西行会见西王母事件。书中所述之事虽然有夸大的成份,许多史学家考证周穆王西行之事却是真实的。  《列子·周穆王传》记载:周朝穆王时,从遥远的西方来了一个本领非凡的人,人称“化人”,他能潜入水火,
期刊
中国人总觉得自己的文化是落后的,西方的文化是先进的。实际上,是我们在把不同的文化用同一个价值尺度来衡量。  中国人无需妄自菲薄。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绝没有落后和进步的区别,只是西方人从古代社会进入近代社会,树立了独立的人格原则,我们本要树立的没树立,就是这个差别。  所以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继承宋明理学、陆王心学、魏晋的思想,我们说制度建设重要,但是制度建设更根本的前提是人心,我们一定要在道义上区分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