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为天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正所谓欧阳修所描述《醉翁亭记》主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饮食音乐山水佳音,是中国人食文化的内核,大美而令人向往。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绵延170万年,“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礼记》)自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国人才从生食进入熟食。人文始祖伏羲,结网罟以才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廚,人类的饮食就进入文明时代,自先民以至于现代人,民以食为天。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饮食确实是中国人乃至世界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而今人的生活现状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社会合作越来越紧密,生产效率也越来越高。种粮食的不必去制衣服,造机器的不必去养猪,生产这类食品的不必生产那类食品。结束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形态。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更不知道是谁动了我们食品安全的奶酪:“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毒瓜子”“苏丹红”“麦乐鸡”等事件相继发生,是利益驱使?是道德的滑坡?是诚信的缺失?还是习惯的改变?
  中国饮食与纯粹精神领域的文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完备的农耕文明为饮食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在饮食中又能看出中国人对社会和人生怎样的态度?在中国的饮食习惯里,是否具体而微地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某些特性?本刊编辑部带您再次去翻阅历史的长卷,去寻可饮可食之品,品那悠久的饮食文化。
其他文献
“地球上的资源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们的贪婪。”  ——圣雄·甘地    只要有人就有危机,任何想要预防危机的想法就是在和人的本性作斗争,历史告诉我们,这是条死胡同。我们能做的就是面对危机,但心系桃源……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
期刊
春节7天,没去走亲访友,没去旅游度假,一家三口集体宅在家里,看书、看电视、泡网络,而平日里积累起来的无聊与无奈便被这些看似丰富的活动集中引爆了。  先说电视,换台再换台,翻了几遍,综艺节目和影视剧多数时候停留在装疯卖傻与打打杀杀之间,电影频道偶有好片,偏偏又是重播经典,连惟一信赖的科教频道不知何时也学会了虚张声势,让人不得不疏远。再说书籍,本想趁着长假盘点一下这一年看了多少书、什么书,结果很崩溃—
期刊
主讲:释果宁  地点:醒狮国学院  整理:本刊编辑部    七,是在人生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个数字。  我们从生而落地,到离开这个世界,每七年便会彻底变化一次。在这七年中,我们的生理完成细胞的轮回和改变,而心灵从心态、成长上完成一个质的飞跃。  我们希望自己的人生能更加美好,因此,我们提倡心灵健康。而我们所要的心灵健康,正来自这循环往复的七年之变。  人生之初  每一个人在出生之时,都只是靠心灵去
期刊
中国古典建筑是传统文化最直观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形式。上海宝山寺,2005年动工移地重建,新寺为仿晚唐木结构建筑风格,并按丛林规范重修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藏经楼等,新寺建筑木料均采用非洲红花梨木,整体建筑古朴厚重,大方典雅,已获得“鲁班奖”提名。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踏进宝山寺的山门,厚朴凝重的木结构建筑会让你感受一种“心随境转”的淡泊与宁静。在城市中,我们往往习惯了被关在钢筋混凝土铸就
期刊
古人对文化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开篇就写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意思是说文化、文章、文采太重要了,它是与“天地”一起诞生的啊。以其观自然而写道:日月星辰是上天之文,山川草木是大地之文,它们与“肇自太极”的人之文,鼎立为三,合而为一,它也就是“道”。刘勰突出“人文”即文化的崇高性、永恒性,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自古以来,凡是
期刊
翻开任何一本中国文化典籍,我们都会发现里面肯定有一个字,那就是“天”。可以说,“天”就是中国人思考的终极问题。  与西方人眼中的上帝、耶稣不同,我们无法对中国人眼中的“天”下一个定义,它就是一个一个苍穹,一个境域,一个充满玄机的境域。    苍天在上  正如我们每个人抬头看到的那样,蓝天白云,无边无际,它的含义是如此地丰富,以至于我们在那一声声“天啊!”的呐喊中,体现着“天”的蕴意:当我们遭受天灾
期刊
近期,《新民周刊》的记者们搞了一次规模颇大的街头随机调查,结果显示民众间信任感正逐渐下降。为什么我们不再信任别人?对于我们这个有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文化积淀的民族来说,出现这样的局面,有些令人意外。这其中,包含着教育、沟通、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但特别应警惕的,是道德通胀的威胁。    通胀是经济学概念,但同样的效应,也出现在社会行为中,因为人类在商品交换之前,已经在进行着社会交换。  社会
期刊
由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指导,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主办的“中国企业家思想传承与发展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的主要议题是“传承华夏商道智慧,成就未来商业领袖”。  以下为部分学者、企业家的观点摘录:  邢志清(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大家知道,全球经济动荡,在这样一个经济巨变的今天,中国依然创造着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这个奇迹得益于或者说离不开中国政府的韬光养晦,离不开
期刊
在熊先生与十六位受访者剀切痛陈的“大学问题”中,纠缠交错着人与体制、体制与人的复杂关系和深刻矛盾。它的能量以失控与纵容兼而有之的方式,渗透到大学教育的每一层面、每一环节,以至触及人的问题,便归结为体制的弊病;触及体制的弊病,便发现终究是人的问题--在人治与精英的时代,“人”的作用能够左右、塑造,以至颠覆体制,使之改道易辙;在体制主宰一切的今天,体制有效地把持、控制、及至百般支配“人”,使之就范而合
期刊
关于治理洪水,我国有数千年经验。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正如《淮南子·原道训》所说,“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即治水要遵从自然规律。其实,除了被动治水,古人更大的智慧体现在对水患的前瞻与防范上。    先看黄河治理。西汉年间,官员贾让写下“治水三策”,第一句话是:“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一语道破洪灾和人类活动,特别是与盲目围垦河滩地有着直接关系。他呼吁在做国土规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