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为什么学国学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n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总觉得自己的文化是落后的,西方的文化是先进的。实际上,是我们在把不同的文化用同一个价值尺度来衡量。
  中国人无需妄自菲薄。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绝没有落后和进步的区别,只是西方人从古代社会进入近代社会,树立了独立的人格原则,我们本要树立的没树立,就是这个差别。
  所以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继承宋明理学、陆王心学、魏晋的思想,我们说制度建设重要,但是制度建设更根本的前提是人心,我们一定要在道义上区分是非、善恶。这种区分正在开展,成千上万的网民在讨论当下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的时候,都在就是非、善恶展开大量的讨论和争论。而这种是非善恶取得的标准一定不是基督教式的,一定不是西方抽象的人道主义,一定不是作为刑事规则的法制,一定是我们内心深处对天道的领会。
  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既不在圣经里面,也不在原罪以及等待救赎这些宗教信仰里面。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哪?中国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西方基督徒做善事是为了跟上帝永远在一起,这是我们不能理解的。基督教信仰的前提,是要有罪恶感,而且这个罪是有前提的,是原罪。所以,只有树立独立的人格,中国人才有真正的出路。
  我们现在不读经典了,看到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看到市场经济的逻辑,看到功利主义的话语霸权。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依据来复兴国学,建设当代国学?所以我们要谈论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文化精髓,什么是中国的文史哲,经史子集。你可以说里面有糟粕,其实无非是当初这种思想被用于政治安排和社会实践的时候出了问题,你也可以说它展开的人生哲学和原则没错,它就是一种境界。我们经常说今天的中国人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我们要去寻找它。
  中华民族从先秦时代的伟大智慧和思想发展到当代,这不仅是中国人的事情,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情,因为西方文明陷入了虚无主义。人类以痛苦为代价才能重新回到真理中去。
  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养心,不仅是为了避免心理病症,更是因为我们的心要和天一样大,然后我们就是精神自作主张的大英雄,这是王阳明所期待的。儒释道三者具备的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们的自信就在这里,当下的文化自觉是最根本最要紧的事。
  (来源:《南方周末》)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古人对文化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开篇就写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意思是说文化、文章、文采太重要了,它是与“天地”一起诞生的啊。以其观自然而写道:日月星辰是上天之文,山川草木是大地之文,它们与“肇自太极”的人之文,鼎立为三,合而为一,它也就是“道”。刘勰突出“人文”即文化的崇高性、永恒性,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自古以来,凡是
期刊
翻开任何一本中国文化典籍,我们都会发现里面肯定有一个字,那就是“天”。可以说,“天”就是中国人思考的终极问题。  与西方人眼中的上帝、耶稣不同,我们无法对中国人眼中的“天”下一个定义,它就是一个一个苍穹,一个境域,一个充满玄机的境域。    苍天在上  正如我们每个人抬头看到的那样,蓝天白云,无边无际,它的含义是如此地丰富,以至于我们在那一声声“天啊!”的呐喊中,体现着“天”的蕴意:当我们遭受天灾
期刊
近期,《新民周刊》的记者们搞了一次规模颇大的街头随机调查,结果显示民众间信任感正逐渐下降。为什么我们不再信任别人?对于我们这个有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文化积淀的民族来说,出现这样的局面,有些令人意外。这其中,包含着教育、沟通、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但特别应警惕的,是道德通胀的威胁。    通胀是经济学概念,但同样的效应,也出现在社会行为中,因为人类在商品交换之前,已经在进行着社会交换。  社会
期刊
由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指导,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主办的“中国企业家思想传承与发展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的主要议题是“传承华夏商道智慧,成就未来商业领袖”。  以下为部分学者、企业家的观点摘录:  邢志清(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大家知道,全球经济动荡,在这样一个经济巨变的今天,中国依然创造着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这个奇迹得益于或者说离不开中国政府的韬光养晦,离不开
期刊
在熊先生与十六位受访者剀切痛陈的“大学问题”中,纠缠交错着人与体制、体制与人的复杂关系和深刻矛盾。它的能量以失控与纵容兼而有之的方式,渗透到大学教育的每一层面、每一环节,以至触及人的问题,便归结为体制的弊病;触及体制的弊病,便发现终究是人的问题--在人治与精英的时代,“人”的作用能够左右、塑造,以至颠覆体制,使之改道易辙;在体制主宰一切的今天,体制有效地把持、控制、及至百般支配“人”,使之就范而合
期刊
关于治理洪水,我国有数千年经验。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正如《淮南子·原道训》所说,“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即治水要遵从自然规律。其实,除了被动治水,古人更大的智慧体现在对水患的前瞻与防范上。    先看黄河治理。西汉年间,官员贾让写下“治水三策”,第一句话是:“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一语道破洪灾和人类活动,特别是与盲目围垦河滩地有着直接关系。他呼吁在做国土规划
期刊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正所谓欧阳修所描述《醉翁亭记》主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饮食音乐山水佳音,是中国人食文化的内核,大美而令人向往。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绵延170万年,“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礼记》)自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国人才从生食进入熟食。人文始祖伏羲
期刊
孔子故里建大教堂引争议   两千多年来,人们把孔庙作为尊孔崇儒的载体,它静静地矗立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随着“孔子”的浮沉,见证着世事沧桑!  鲁西南的曲阜是孔子故里,诸多光环让曲阜的教堂之争上升为令人瞩目的文化事件。  本刊以此为专题,为读者呈现诸多专家学者的意见以及事件背后的文化之争,所刊发稿件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2010年圣诞节过后的第二天,作为曲阜基督教会牧师的丰宗洁已经感受到了来
期刊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古语云:“一言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他们常常凭三寸不烂之舌,纵横捭阖之术,奔走于庙堂之上,游说于诸侯之间,最终演变成了赖以谋生的职业,诸如战国时的张仪、苏秦、邹忌、淳于髡,秦汉时的郦食其、蒯通、陆贾,清朝的纪晓岚,无一不是以巧舌如簧而称著于世。    《韩诗外传》说,君子要小心翼翼地躲避三种锋利的东西:武士的锋端、
期刊
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天下许多古籍丧失。西晋初年,有一个名叫“不准”的汲郡人盗墓,盗掘了战国时魏王的墓冢,结果发现了许多重要历史古籍,其中就有著名的《穆天子传》,右面那首诗所描绘的情景就是出自这本书,记录了周穆王西行会见西王母事件。书中所述之事虽然有夸大的成份,许多史学家考证周穆王西行之事却是真实的。  《列子·周穆王传》记载:周朝穆王时,从遥远的西方来了一个本领非凡的人,人称“化人”,他能潜入水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