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体验,激趣数学新知;活动探究,建构数学概念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1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概念教学”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对象. “直线、射线、线段”作为几何起始阶段的概念课,尤其值得关注和研究. 本文基于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及笔者对概念教学的认识,设计了本节课,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活动;探究;概念;新知;教学设计
  “§4.2直线、射线、线段”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一定认识并且初步了解研究平面图形的方式方法后的再认识、再学习. 本课重点介绍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结合生活中有关线的形象,探索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与基本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信心,为几何学习的入门打好基础. 本节课要求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掌握它们各自不同的表示方法,发现“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规律.
  本节课,笔者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结合所在学校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实施探究式开放教学,借助实物、图形、幻灯片等,让学生从直观的感性认识中发现抽象的概念. 尤其在探究“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规律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实践操作成为探求知识的主要手段. 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认识.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自然流畅. 本节课在导入部分笔者创设了如下一个情境.
  情境: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掉在地上看不见.
  设计意图 显然猜谜并不是笔者的用意所在,这个耳熟能详的谜语并不会难倒学生,很快学生便会猜出是下雨. 接着笔者继续追问:“既然是雨点,可是为什么说是千条线、万条线?”追问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表述出“点动成线”,这样既复习了上节课的知识,又引入了本节课的内容——平面几何中几种特殊的线. 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数学源于生活”的认识.
  师生互动,生成新知
  活動一:观察与发现
  1. 以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图形和图案(传统乐器——笛子,广场上的射灯,天安门前的旗杆,笔直的马路等).
  2. 请同学们在图片中寻找小学见过的线段、射线和直线,并判断同学们所说的是否正确.
  3. 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其他类似射线、线段、直线的图形.
  设计意图 由于这节课为几何的起始课,从感性认识出发,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抽象出几何的概念,便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活动一中的三个问题层层递进,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让学生对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一个直观认知,并由此勾起学生在小学学习过程中所接触过的相关图形的回忆. 学生判断的过程必不可少,这既能引起学生对所举图形共性特征的发掘和提炼,还能在学生发生判断错误时,通过寻找错误原因激起学生对“线段、射线、直线”概念的学习兴趣. 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从生活中遴选出类似的图形,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一个基于判断的自我发现过程,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二:画一画、议一议
  1.动手画一画:请同学们动手在草稿纸上尝试画线段、射线和直线.
  (学生开始动手操作,教师在教室巡视,并请学生上台板演)
  设计意图 之前的活动一是一个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过程,而此活动的设计是希望学生能够将生活中获得的认知再回归到数学的本质中,形成数学认知. 在活动二画一画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让学生交流画法并判断正误,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学生后续的特征概括和画法提炼.
  2. 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和表示方法.
  (1)线段(如图1)
  表示方法一:用表示线段两个端点的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线段AB.
  表示方法二:用一个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如线段a.
  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能用长度单位表示长度. (在学生讨论后总结出结论)
  (2)射线(如图2)
  表示方法:用表示射线端点的字母和表示射线上其他任意一点的字母表示,如射线AB(射线端点字母要放在前面,不提倡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射线).
  特征:一个端点,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不能用长度单位表示长度.
  (3)直线(如图3)
  表示方法一:用表示直线上的两个点的字母表示,如直线AB.
  表示方法二:用一个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如直线a.
  特征:没有端点,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不能用长度单位表示长度.
  3. 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和区别(幻灯片出示表1).
  设计意图 笔者在设计“2.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和表示方法”这部分内容时,考虑让师生合作完成. 教师在学生板演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基础上与学生互动交流,生成三类图形的表示方法与特征. 对于特征,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画图提炼发现,教师在此处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概括提炼能力,放慢速度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和展示的时间. 至于表示方法,笔者认为这本身就是一种规定,此处可由教师告知,这样既能体现规定的权威性,也利于把握课堂节奏. 当然,我们在探究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之后,回过头来让学生体会表示方法的科学性也是不错的处理方式.
  活动探究,升华新知
  活动三:探究与发现
  1.动手试一试:经过一点能画出几条直线?两点呢?
  (学生动手画,结合课件动态展示,得出结论分别为:无数条,一条)   得出直线的性质1:① 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②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或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试着解释下列生活实例:(1)砖匠砌墙时为何在两个墙垛间拉一条直线?(2)军人打靶要瞄准,其数学道理何在?(3)班级课桌如何整理整齐?
  设计意图 笔者在设计“性质1”的生成时希望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发现直线的性质.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准确提出问题,而类似于“我们来探究一下直线有什么性质”这样的问题则过于空洞,会让学生的研究缺少目标,使学生手足无措. 学生发现性质可能并不困难,但要用精准的语言做概况则有难度,因此教师还应注意对“性质1”做语言上的提炼,尤其要向学生解释“有且只有”的含义. 笔者在此环节还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解释生活实例的问题,这是学生认知了性质之后的应用,要让学生表述清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如果能有意识地利用“性质1”做解释也就达到了利用实际问题加深学生体会其含义的设计目的,有助于学生体味“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本质.
  2. 探究思考
  图4中直线l与直线m相交,得到一个交点A,它们会不会还有另外的交点?
  由此得出直线的性质2: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设计意图 在这个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简单说理,无须过分强调其中的逻辑关系,学生只要能意识到如果相交有两个交点,那么l与m就重合. 这个说理的过程即体现了学生对“性质2”的理解,也包含了学生对“性质1”的应用,因而要求较高,教师应当注意在说理过程中做适当点拨.
  精设例题,运用新知
  活动四:学以致用
  例1 如图5,已知A,B,C三点.
  (1)画线段AB;
  (2)画直线BC;
  (3)画射线CA;
  (4)如何由线段AB得到射线AB和直线AB?
  (5)直线AB与直线BC有几个公共点?
  例2 指出图6中线段、射线、直线分别有多少条.
  例3 如果想将一根细木条水平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为什么?
  设计意图 以上三个例题,从例1的“实践操作”到例2的“寻找发现”,再到例3的“回归生活”,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例1虽较为简单,但涵盖了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与表示方法,以及直线的性质等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就感,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例2较例1提升了一些难度,不仅难在需要自主发现,也难在学生不会寻找“规律”,假如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出现偏差,则可能会引发一些错误,如学生容易误认为“射线AB”和“射线BA”为同一条射线. 笔者设计例3这个应用问题的出发点是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并非是束之高阁、遥不可及的,相反,数学是切实有用的. 当学生发现在实际生活中确实有些问题是和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那么数学学习就会给学生带来自豪感和成就感,而这种自豪感和成就感势必会促进学生增强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积极性.
  自主小結,梳理新知
  活动五:学习小结
  问题: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学生举手发言后,幻灯片再次展示表1)
  1. 直线、射线、线段及其表示方法;
  2. 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3. 直线的性质:
  (1)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设计意图 课堂小结对于一节课应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要体现其概括性、系统性及延伸性,它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很多教师习惯性地采用包办代替式的总结方式,这种方式剥夺了学生学习反馈的自主性和客观性,是十足的“教学小结”而非“学习小结”,极不利于学生暴露问题,不利于学生温故知新,也不利于学生提升思维,理应摒弃. 笔者设计时考虑由学生自己来做小结,根据学生的总结情况教师判断学生的知识漏洞,进而补充提醒,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抓牢学习主线、完善知识网络的目的.
其他文献
我们都知道,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间-开始的时间。但当题目出现上午、下午、晚上等词语表示不同时段的時间信息时,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运用这个公式计算。那该怎么办?“分段计时法”可以解决。  【例1】小志约几个朋友在周日上午10时一起去公园玩耍,下午3时回家。  请问他们一共玩了多长时间?  【错解】 10-3=7(时)  【错因】求“经过时间”用“减法”并没有错,但是直接用大的数减小的数在本题并不适用。结
[摘 要] 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本文结合“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一课的教学实例,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协作学习”“联系与思考”几方面,探讨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建构主义;初中数学;待定系数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
[摘 要] 求线段的比值是几何中的常见考题,问题融合了几何与代数的双重特征,求解时需要结合几何性质和代数运算,因此解题的方法较为特殊. 本文以一道考题为例,剖析解題思路,并开展解法探究,解后反思,与读者交流、学习.  [关键词] 几何;线段;比值;相似;等面积
[摘 要] 数学教学在于将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成合适的教育形态,将教科书的“冰冷美丽”演绎成学生心中最美的神话. 文章通过对“合并同类项”同课异构课例的对比分析,启示数学教学应注重构建数学知识的教育形态,提升数学知识理解的层次,把握“冰冷美丽”与“火热思考”的平衡.  [关键词] 合并同类项;教育形态;构建  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说起  “鸡生蛋,蛋生鸡,到底谁先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是鸡还是蛋?”先
[摘 要] 文章以一道试题的讲解,在学生答案不一的情况下追本溯源,找到错误的源头,发现结果与题目所给的条件并不兼容. 进而让学生试着改编数学试题,抽丝剥茧,训练了学生的分析思维、评价思维和创新思维等高阶思维.  [关键词] 错题;高阶思维  写在前面  北师大著名教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项目负责人林崇德先生在“核心素养与思维型教学”论坛上强调,“不管是学科能力还是学科核心素养,它们的基础都是
[摘 要] 课堂导入是教育艺术的一部分,也是决定课堂成效的关键一步.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迎合不同层面学生的兴趣,就是课堂导入的关键所在. 本文结合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就如何优化导入谈几点拙见.  [關键词] 导入;兴趣;数学;智慧;思想?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新课的引入可以算得上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端,做好引入工作,是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教学的
[摘 要] 从数学学科灵活多变的特征出发,我们提出了变式教学理论. 作为数学教学的基础阶段,这一理论的运用对数学教学实效的提升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为了对变式教学的开展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笔者整合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从四个角度对具体方法的适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启发广大教师.  [关键词] 初中;数学;变式教学  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常常告诉学生:数学是一门运动的学问. 之所以这样讲
[摘 要] 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我们要重视发现的过程和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更能加深对结论和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数学学习,是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是学习数学的参与过程,是学习数学的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整个数学学习的提高过程和生成的过程.  [关键词] 参与;合作;过程;生成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殊性和规律性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 数学思维是
一、凸显理论文献的价值与力量    以往的校本教研重视经验层面的行为跟进,很少追根溯源,忽视理论的价值,认为理论是“可望而不可即”,而这一模式把对理论文献的学习和占有作为重要前提,即强调理论文献的价值和力量,重视理论指导下科学的“行为跟进”,并将理论学习和运用贯穿于校本研修的始终。具体做法:  1.生成主题:首先是从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围绕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进行梳理;然后是整合确定切口比
同学们大概在每次削铅笔的时候都对到处乱飞的铅笔屑很无奈吧,有了这个卷笔刀可以帮你很好地解决这个烦恼。而且,除可以收集铅笔屑之外,它还可以让枯燥无聊的削铅笔这件事变成艺术创造的过程——削完铅笔后,你会发现你削出了一朵美丽的铅笔屑花!  这款电动卷笔刀绝对是懒人的福音。你只要把笔垂直放在它正上方的孔,它就会自动帮你削好笔,只需几秒钟你又可以拿着削好的笔去写写画画啦!而它下半部分的装盒采用透明磨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