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深入领悟现代教育技术的真正含义。合理使用电教化手段,巧妙运用CAI课件,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促进教学目标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 多媒体课件 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效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先进的网络及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合理使用电教化手段,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电教化辅助教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先出示红领巾、数学书等实物,在学生找到其中的角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上角的形式,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移走,只剩下图像的轮廓,再抽象出几何角。当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时,把三种不同的角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这时,电脑上同时闪烁三种角的顶点,然后闪烁角各自的两条边,帮助学生抽象概括出角的特点。教学中充分利用文字、动画、声音、图像等,变静为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电教媒体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化、更突出重难点。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将数学中抽象的概念,几何图形的变换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为学生提供操作示范的机会,使全体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在操作实践中去感知、去发现、去创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我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对于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的道理难以理解。我用多媒体演示,把一个圆先2等分,再把两个半圆等分成8个小扇形,让扇形一个一个从圆中飞出来,最后剩下一个虚线圆,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16、32等分的方法割补,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移动演示,使学生建立圆半径、圆周长的一半和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步步引导,环环推进,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妥善解决,实现了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转化,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运用电教化辅助教学培养学生思维想象能力。
小学阶段是各种能力培养的阶段,因为年龄的关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较差,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易接受,逐渐形成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柱圆锥的认识”时,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知道侧面积、表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样更直观,学生容易学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时,对于圆的如何形成的过程,用多媒体课件比用手演示效果更好。电脑显示一端系着小球的一根绳子,另一端固定在一点上,用球甩动,每走过一点,屏幕上留下它的痕迹。当小球走过一圈后,屏幕上形成无数个点,最后形成一个圆。使很难觉察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官可及的范围之内。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有效地提高了思维逻辑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巩固练习,增加训练量,增强教学效果。
当一节新课结束后,教师通常都要进行知识的总结和练习巩固,如果只使用黑板,不仅费时而且节奏缓慢,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若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内容预先设计好,采用动画方式适时播放,则能有效地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欠缺之处,教师能随堂了解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原因,改进教学方法。
但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只要我们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根据教学目标,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多媒体一定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光树.小学数学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信息教育技术,2002.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 多媒体课件 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效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先进的网络及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合理使用电教化手段,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电教化辅助教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先出示红领巾、数学书等实物,在学生找到其中的角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上角的形式,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移走,只剩下图像的轮廓,再抽象出几何角。当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时,把三种不同的角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这时,电脑上同时闪烁三种角的顶点,然后闪烁角各自的两条边,帮助学生抽象概括出角的特点。教学中充分利用文字、动画、声音、图像等,变静为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电教媒体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形象化、更突出重难点。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将数学中抽象的概念,几何图形的变换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为学生提供操作示范的机会,使全体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在操作实践中去感知、去发现、去创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我在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对于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的道理难以理解。我用多媒体演示,把一个圆先2等分,再把两个半圆等分成8个小扇形,让扇形一个一个从圆中飞出来,最后剩下一个虚线圆,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16、32等分的方法割补,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移动演示,使学生建立圆半径、圆周长的一半和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步步引导,环环推进,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妥善解决,实现了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转化,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运用电教化辅助教学培养学生思维想象能力。
小学阶段是各种能力培养的阶段,因为年龄的关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较差,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易接受,逐渐形成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柱圆锥的认识”时,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知道侧面积、表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样更直观,学生容易学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时,对于圆的如何形成的过程,用多媒体课件比用手演示效果更好。电脑显示一端系着小球的一根绳子,另一端固定在一点上,用球甩动,每走过一点,屏幕上留下它的痕迹。当小球走过一圈后,屏幕上形成无数个点,最后形成一个圆。使很难觉察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官可及的范围之内。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有效地提高了思维逻辑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巩固练习,增加训练量,增强教学效果。
当一节新课结束后,教师通常都要进行知识的总结和练习巩固,如果只使用黑板,不仅费时而且节奏缓慢,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若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内容预先设计好,采用动画方式适时播放,则能有效地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欠缺之处,教师能随堂了解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原因,改进教学方法。
但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只要我们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根据教学目标,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多媒体一定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光树.小学数学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信息教育技术,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