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学科具有知识点分散、需记忆较多、内容复杂等特点,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在西藏等教学条件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如此。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想办法让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学生足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产生兴趣。
[关键词]西藏地区 化学课堂教学 注意力
一、什么是注意力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于某一特定事物的集中指向。注意的心理过程是人对某一特定事物的思维、感觉的一种心理活动,是认识和了解事物的出发点。所谓注意力,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对某一个特定的对象的集中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老师不能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集中,就不能让学生学好所讲授的知识。注意分为两种,分别为被动注意和主动注意,前者是由于条件刺激或者个人兴趣导致,后者则是通过个人的意志去控制。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掌握好学生的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的表现,利用一切手段,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二、怎样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西藏地区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观念相对来说要淡薄一些,表现为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持续时间不长、上课时容易开小差、常常做些与上课无关的事情等等,这也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化学课需要记忆的知识非常多,有理科中的文科之称,学生往往反感过多的记忆内容.因此容易造成对化学的兴趣降低、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逼着学生遵循课堂纪律的约束,同样让学生觉得是迫不得已要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结合几年来教学的实践,笔者就此谈几点体会:
1.促使学生产生注意的动机
强摘的花不香,强扭的果不甜。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动机,那么不管教师在课前课后付出多少努力,都不能让学生达到老师所希望的标准。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内在的、直接的动力。当学生产生了学习化学的动机,就能在长时间保持旺盛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求知的欲望,从整体上提高学习的热情,发挥其学习的潜在能力,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的长期集中。
2.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事先设定目的,不需要通过人的意志来控制的注意。比如教师在讲到一个化学方程式时大声说,请看我这里,同学们自然地将注意力放在教师所指的地方,这就是无意注意。这种无意注意主要是由于同学们对客观事物的新异性所吸引。所以,在化学课堂上,教师要经常通过一些方法、手段让学生产生无意注意,让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进而产生主动注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有很多方法,常用的是设疑,教师通过具有吸引力的提问,引起学生不由自主地思考,进而提高其注意力。另外,比如引进多媒体、打比方、课堂实验等等,都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
3.掌握学生注意力变化规律
一般情况下,每一堂课的前20分钟时间里,学生的注意力相对比较集中,到了后20分钟,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逐渐减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这一规律,采取有力的措施,让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交换,以此达到延长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在教学设计上,我们一般在上课的开始部分就向学生说明当节课程的重要性,如果是介绍某一物质的,可以通过一些物质的常见现象来引起同学的思考;前20分钟内,重点讲解课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注意力相对集中时掌握好既定的教学内容;在课程的后20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开始下降,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课堂小实验、提出问题讨论等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再次引向教师所希望的方向。
4.做好课堂设计保证学生注意力
我们都知道,人的精神会有兴奋和抑制两种,这是由于人体内部的大脑皮层在受到内部或者外部的刺激时所产生的现象。一般来说,越是新奇、变化、形象的东西越容易让人的大脑处于兴奋的状态之中,使人对之产生兴趣。反之,如果是一些空洞、抽象、乏味的事物,老套的教学手法,就容易使学生丧失兴趣,从而导致其注意力下降。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相关知识点的特点,做好课堂设计,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灵活地掌握好讲课的节奏,适当地插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中,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
5.讲究语言艺术吸引学生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教师的语言特点一般是简练、洪亮、清楚等,对于化学学科来说,有较多的符号和方程式,要求教师的吐字要果断明了、发音要清晰明了。判断一堂课是否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首先要看教师的语言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白各个化学符号、方程式的正确读法,同时,要求教师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既可以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抽象的化学过程具体化、枯燥的化学方程式生动化、复杂的反应原理通俗化,又可以运用生动、具体、有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长期的注意力。
6.通过情感增强学生注意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贺拉斯·曼说过:“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要硬塞的教师,不过是在锤打冰冷的铁。”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通过课堂知识的讲授来进行感情交流的过程,情感因素对于课堂教学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常常会出现学生对某个老师认同,就会对那位教师所讲科目产生兴趣,进而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力长期集中,使这科的成绩明显高于其他科目的情况。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些教师上课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学结构得当。但讲课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究其原因,就在于“照着教学法办事,做得冷冰冰、干巴巴的”。(赞可夫语)教学缺少“情”,就如同一个人虽五官端正,却没有“神情”,会给人以呆板,死气沉沉的感觉。为使课堂教育真正“活”起来,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倾注更多的“情”。
[关键词]西藏地区 化学课堂教学 注意力
一、什么是注意力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于某一特定事物的集中指向。注意的心理过程是人对某一特定事物的思维、感觉的一种心理活动,是认识和了解事物的出发点。所谓注意力,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对某一个特定的对象的集中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老师不能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集中,就不能让学生学好所讲授的知识。注意分为两种,分别为被动注意和主动注意,前者是由于条件刺激或者个人兴趣导致,后者则是通过个人的意志去控制。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掌握好学生的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的表现,利用一切手段,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二、怎样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西藏地区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观念相对来说要淡薄一些,表现为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持续时间不长、上课时容易开小差、常常做些与上课无关的事情等等,这也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化学课需要记忆的知识非常多,有理科中的文科之称,学生往往反感过多的记忆内容.因此容易造成对化学的兴趣降低、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逼着学生遵循课堂纪律的约束,同样让学生觉得是迫不得已要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结合几年来教学的实践,笔者就此谈几点体会:
1.促使学生产生注意的动机
强摘的花不香,强扭的果不甜。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动机,那么不管教师在课前课后付出多少努力,都不能让学生达到老师所希望的标准。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内在的、直接的动力。当学生产生了学习化学的动机,就能在长时间保持旺盛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求知的欲望,从整体上提高学习的热情,发挥其学习的潜在能力,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的长期集中。
2.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一种没有事先设定目的,不需要通过人的意志来控制的注意。比如教师在讲到一个化学方程式时大声说,请看我这里,同学们自然地将注意力放在教师所指的地方,这就是无意注意。这种无意注意主要是由于同学们对客观事物的新异性所吸引。所以,在化学课堂上,教师要经常通过一些方法、手段让学生产生无意注意,让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进而产生主动注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有很多方法,常用的是设疑,教师通过具有吸引力的提问,引起学生不由自主地思考,进而提高其注意力。另外,比如引进多媒体、打比方、课堂实验等等,都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
3.掌握学生注意力变化规律
一般情况下,每一堂课的前20分钟时间里,学生的注意力相对比较集中,到了后20分钟,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逐渐减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这一规律,采取有力的措施,让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交换,以此达到延长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在教学设计上,我们一般在上课的开始部分就向学生说明当节课程的重要性,如果是介绍某一物质的,可以通过一些物质的常见现象来引起同学的思考;前20分钟内,重点讲解课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注意力相对集中时掌握好既定的教学内容;在课程的后20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开始下降,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课堂小实验、提出问题讨论等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再次引向教师所希望的方向。
4.做好课堂设计保证学生注意力
我们都知道,人的精神会有兴奋和抑制两种,这是由于人体内部的大脑皮层在受到内部或者外部的刺激时所产生的现象。一般来说,越是新奇、变化、形象的东西越容易让人的大脑处于兴奋的状态之中,使人对之产生兴趣。反之,如果是一些空洞、抽象、乏味的事物,老套的教学手法,就容易使学生丧失兴趣,从而导致其注意力下降。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相关知识点的特点,做好课堂设计,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灵活地掌握好讲课的节奏,适当地插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中,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
5.讲究语言艺术吸引学生注意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教师的语言特点一般是简练、洪亮、清楚等,对于化学学科来说,有较多的符号和方程式,要求教师的吐字要果断明了、发音要清晰明了。判断一堂课是否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首先要看教师的语言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白各个化学符号、方程式的正确读法,同时,要求教师具有驾驭语言的能力,既可以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抽象的化学过程具体化、枯燥的化学方程式生动化、复杂的反应原理通俗化,又可以运用生动、具体、有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长期的注意力。
6.通过情感增强学生注意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贺拉斯·曼说过:“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要硬塞的教师,不过是在锤打冰冷的铁。”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通过课堂知识的讲授来进行感情交流的过程,情感因素对于课堂教学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常常会出现学生对某个老师认同,就会对那位教师所讲科目产生兴趣,进而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力长期集中,使这科的成绩明显高于其他科目的情况。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些教师上课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学结构得当。但讲课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究其原因,就在于“照着教学法办事,做得冷冰冰、干巴巴的”。(赞可夫语)教学缺少“情”,就如同一个人虽五官端正,却没有“神情”,会给人以呆板,死气沉沉的感觉。为使课堂教育真正“活”起来,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倾注更多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