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形势下,中考要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定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每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复习课中强化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成了时代赋予我们教育者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复习 知识迁移 能力培养
中考是初中学生面临的人生第一次大考,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科学、有效地进行复习,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益,实现成绩与素质的“双赢”。围绕着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下面谈几点本人的做法:
一、夯实基础知识
在复习中,首先要过好知识关,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根基扎实,才可能具有较高的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个层面上说,复习指南中,各章节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与掌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基本概念,如密度、压强等,复习时要注意:明确概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文字表达式及关键字词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它说明什么样的物理问题;怎样测量相关的物理量?弄清楚与它容易混淆的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例如说到密度,就应知道它表示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这句话的关键字词是“单位体积”四字,什么是单位体积?就是1个体积单位,也就是1m3、1cm3等。所以,国际单位制中密度就是1m3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同一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始终不变,而物质不同,这一比值一般不同,可见比值反映了物质的特性,即跟量的多少没有关系。
对于基本规律,如光的反射定律,欧姆定律等,复习时要搞清以下问题:(1)规律是如何建立起来的;(2)规律成立的条件及结论;(3)文字表达形式及含义;(4)公式表达式及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各量的单位;(5)规律的适用范围;(6)如何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此外,还要记住一些重要的物理常数: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水的密度、水的比热容、家庭电路的电压等。
二、构建板块模式
初中物理大致可以分成力、光、热、电四大板块。复习时就需要我们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所学的内容相互迁移,连成线,织成网,并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或并列,或从属,或递进等。本人自编习题,尝试着把多个知识点链接在同一道习题中。
如关于力学方面题目如下:水乎地面有一个长方体物块,底面积为4dm2,高为0.2m,质量为64kg。小明用128N的力水平拉动它,匀速移动了6m,所用时间为30s。学生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可以求出诸如速度、物重、压力、摩擦力、体积、密度、压强、拉力做功及功率大小等一系列与力学相关的物理量。此题涉及的计算量颇多,可以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全面思考,尽可能多地巩固知识。
电学可以以电灯为例。题目如下:天花板上吊着一只“220V,40W”的电灯,请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联题并作答。
联1 灯泡上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联2 灯泡上的灯丝为什么用金属钨?通电后为何能发光?
联3 这只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多大?
联4 这只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多大?
联5 1h耗电多少?
联6 1度电可使它正常工作几小时?
联7 若接到110V的电源中,实际功率多大?
联8 若将“220V,40W”与“220V,100W”两灯泡串联接入220V电路,哪个灯亮?两灯的实际功率各是多大?
联9 若把它接到380V的电路中,应怎么办?
通过做这样一道题目,学生对电学的知识就能基本过关,既减了负又增了效。
三、关注社会生活
物理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最终又要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在初中阶段,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1.补充一些时事:如金星凌日、中星9号、福厦动车、火箭发射、冰壶夺冠、上海世博等,从新闻中看物理,学物理;2.通过听老师的讲解,日常的练习,自己的观察,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自行车上坡要紧蹬几下、灯泡用久发黑等;3.提高综合运用、分析的能力,有很多情景事例可能涉及多个物理知识,例如端午节赛龙舟就有浮力、惯性、合力、杠杆等问题,复习时应有意识这样总结;4.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如沼气发电(南安、晋江),风能利用(崇武地区),建设节约型社会等。这也是关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
四、注重科学探究
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教学内容,旨在强调过程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这也是我们物理教材课改的最大特点。
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复习过程中,一要理清课本中的探究性实验;二要有所拓展;三要弄清实验的设计、实验对象、实验的现象和相应的结论。在探究过程中要强调“三性”,也就是科学性(设计原理要正确无误),可行性(设计步骤有可操作性),准确性(设计方案需选取最佳)。
同时,探究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下转76页)能力,特别是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细节。在物理实验中,有很多的细节是我们必须注意的,如各种测量工具的读数等,注意这些细节,才能正确地操作实验,才能有效地提高实验技能。
当然,更重要的是尝试探究新的物理情景问题,考查学生如何设计探究过程,或者利用一些给出的实验数据总结规律,而这些结论是书本上找不到的。
五、培养后续能力
素质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
例如测电阻实验,课本只提到伏安法。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思考:
(1)如果只有电压表和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怎么办?
(2)如果只有电流表和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怎么办?
第一种情况少了电流表,有人提出,反过来是不是暗示了电流相等。进一步展开,什么电路电流相等,自然而然想到了串联电路,问题很快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种情况少了电压表,根据以上思路,可以采用电压相等的并联设计。
又有人提出,要是电源电压知道,问题就简单化了。一句话便启发了学生学会解答这类局部短路间接求电源电压的非常规设计题。
总之,复习时要注重课堂,注重基础,用心去设计、用爱去播种,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平台,教学效果自然会水到渠成。
[关键词]复习 知识迁移 能力培养
中考是初中学生面临的人生第一次大考,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科学、有效地进行复习,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益,实现成绩与素质的“双赢”。围绕着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下面谈几点本人的做法:
一、夯实基础知识
在复习中,首先要过好知识关,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根基扎实,才可能具有较高的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个层面上说,复习指南中,各章节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与掌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基本概念,如密度、压强等,复习时要注意:明确概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文字表达式及关键字词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它说明什么样的物理问题;怎样测量相关的物理量?弄清楚与它容易混淆的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例如说到密度,就应知道它表示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这句话的关键字词是“单位体积”四字,什么是单位体积?就是1个体积单位,也就是1m3、1cm3等。所以,国际单位制中密度就是1m3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同一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始终不变,而物质不同,这一比值一般不同,可见比值反映了物质的特性,即跟量的多少没有关系。
对于基本规律,如光的反射定律,欧姆定律等,复习时要搞清以下问题:(1)规律是如何建立起来的;(2)规律成立的条件及结论;(3)文字表达形式及含义;(4)公式表达式及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各量的单位;(5)规律的适用范围;(6)如何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此外,还要记住一些重要的物理常数: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水的密度、水的比热容、家庭电路的电压等。
二、构建板块模式
初中物理大致可以分成力、光、热、电四大板块。复习时就需要我们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所学的内容相互迁移,连成线,织成网,并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或并列,或从属,或递进等。本人自编习题,尝试着把多个知识点链接在同一道习题中。
如关于力学方面题目如下:水乎地面有一个长方体物块,底面积为4dm2,高为0.2m,质量为64kg。小明用128N的力水平拉动它,匀速移动了6m,所用时间为30s。学生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可以求出诸如速度、物重、压力、摩擦力、体积、密度、压强、拉力做功及功率大小等一系列与力学相关的物理量。此题涉及的计算量颇多,可以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全面思考,尽可能多地巩固知识。
电学可以以电灯为例。题目如下:天花板上吊着一只“220V,40W”的电灯,请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联题并作答。
联1 灯泡上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联2 灯泡上的灯丝为什么用金属钨?通电后为何能发光?
联3 这只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多大?
联4 这只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多大?
联5 1h耗电多少?
联6 1度电可使它正常工作几小时?
联7 若接到110V的电源中,实际功率多大?
联8 若将“220V,40W”与“220V,100W”两灯泡串联接入220V电路,哪个灯亮?两灯的实际功率各是多大?
联9 若把它接到380V的电路中,应怎么办?
通过做这样一道题目,学生对电学的知识就能基本过关,既减了负又增了效。
三、关注社会生活
物理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最终又要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在初中阶段,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1.补充一些时事:如金星凌日、中星9号、福厦动车、火箭发射、冰壶夺冠、上海世博等,从新闻中看物理,学物理;2.通过听老师的讲解,日常的练习,自己的观察,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自行车上坡要紧蹬几下、灯泡用久发黑等;3.提高综合运用、分析的能力,有很多情景事例可能涉及多个物理知识,例如端午节赛龙舟就有浮力、惯性、合力、杠杆等问题,复习时应有意识这样总结;4.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如沼气发电(南安、晋江),风能利用(崇武地区),建设节约型社会等。这也是关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
四、注重科学探究
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教学内容,旨在强调过程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这也是我们物理教材课改的最大特点。
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复习过程中,一要理清课本中的探究性实验;二要有所拓展;三要弄清实验的设计、实验对象、实验的现象和相应的结论。在探究过程中要强调“三性”,也就是科学性(设计原理要正确无误),可行性(设计步骤有可操作性),准确性(设计方案需选取最佳)。
同时,探究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下转76页)能力,特别是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细节。在物理实验中,有很多的细节是我们必须注意的,如各种测量工具的读数等,注意这些细节,才能正确地操作实验,才能有效地提高实验技能。
当然,更重要的是尝试探究新的物理情景问题,考查学生如何设计探究过程,或者利用一些给出的实验数据总结规律,而这些结论是书本上找不到的。
五、培养后续能力
素质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
例如测电阻实验,课本只提到伏安法。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思考:
(1)如果只有电压表和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怎么办?
(2)如果只有电流表和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怎么办?
第一种情况少了电流表,有人提出,反过来是不是暗示了电流相等。进一步展开,什么电路电流相等,自然而然想到了串联电路,问题很快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种情况少了电压表,根据以上思路,可以采用电压相等的并联设计。
又有人提出,要是电源电压知道,问题就简单化了。一句话便启发了学生学会解答这类局部短路间接求电源电压的非常规设计题。
总之,复习时要注重课堂,注重基础,用心去设计、用爱去播种,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平台,教学效果自然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