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m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创新能力的培养,源于平时的教育过程;而课堂教学从来就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要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从而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来自于问题的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引导他产生创造的冲动。波利亚指出"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经常会出现学生不用教师讲的或课本上现成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的现象,而且正确和错误都有可能出现。正确时,说明学生能够理解基本的原理;出错时,也未必是一种坏现象,这正说明学生不满足于依葫芦画瓢,也说明学生具有创新精神。而我们很多教师,往往只注意了前者,忽略后者。在一堂计算教学课中,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6.5×28+17×3.5。在研究计算方法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应该先做乘法再做加法。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能不能用(6.5+3.5)×(28+17)进行计算?很显然这个学生错误的使用了提取公因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教师会告诉学生你仔细想一想法则,随着教师简单的否定,在羞涩中学生刚刚萌发的创新意识被扼杀掉了。而有些教师并不急于否定学生,首先表扬学生这种大胆的设想具有创意性,再提出是否存在问题?有无解决的方法?随着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研究意识,从而通过研究发现了多种较新颖独特的计算方法:(1)原式=6.5×17+17×3.5+6.5×11=(6.5+3.5)×17+6.5×11;(2)原式=(6.5+3.5)×28-3.5×11;......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最初萌发的创新意识,而且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们创新的欲望。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结果。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应鼓励、启发和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设想,因为这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世界的心理触角,是创造意识的体现。
  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创造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去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创造动机可以来自儿童的内在动机,也可以来自儿童的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可以相互转化。对于小学生来说外在动机有更加直接的激励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及表扬,激发学生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造精神。在长、正方体表面积的练习课上,我为学生设计了一节磁带盒的包装设计课,课上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现有的磁带盒的外包装进行设计,学生从节省材料、美观新颖、使用便利及环保等多个方面分组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具把自己的设计制作出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动机,在学生的演示过程中,教师及时的鼓励和赞许的眼光,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学生在设计出了阅览式、礼品式等多种包装设计的同时,也加深了对长、正方体的理解。即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利用外在动机的激励作用,促进内在动机的发展,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发展和提高创造能力。
  第三、要积极发展创造思维。
  创造离不开思维。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三个重要环节。教师应注重通过不同类型的课,有侧重性的发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概念和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发展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因为在这类课中,学生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组织和联络所需要的知识和观念;通过语言体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个方面,教师可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能力较强的学生到能力较差的学生,逐渐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切不可操之过急。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是不同年龄阶段三个有关联的概念,在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时,由于学生年龄较低,教师可采用引导概括的方式,逐渐形成概念。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由于有了前面的知识基础,教师应尽可能的让学生独立进行概括。在六年级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完全可放手发动学生,大胆的猜想,积极的验证从而主动的形成概念,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而思维的变通性,教师可通过应用题的一题多解,对判断题、选择题的分析研究,及几何公式推倒过程中推倒方法的灵活应用等不同方法加以训练和引导。在发展思维的独特性方面,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捕捉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新异性的想法,另外,也可以通过活动课,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情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不可只注重发展发散思维,而忽略了聚合思维的培养。
  第四、要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创造力除了与智力密切相关外,也与学生的个性品质密切相关。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制约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好胜心、情绪的稳定性及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及意志力。对于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和行为,即使有错误,也要加以鼓励和引导。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逾越常规,敢于言别人所未言、别人所未做的事。尤其要培养学生具备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当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持之以恒的去解决疑难问题,具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因此,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质疑,以及在思考過程中突发的奇想,教师应注意加以保护,不要轻易的加以扼杀。注意在提问、讲授、练习等各个环节中,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耐心的帮助和引导,才有可能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总之,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才能较好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打破传统定势,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才能更加灵活的去引导学生的发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其他文献
[摘要]"学案导学模式教学"不是让学生通过做大量的作业,增加学生负担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自觉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只有教学而没有教育的课堂是不完美的,是不会让学生终生受益的。针对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差异,教师须应合理设计导学案,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灵活设计教学过程,让每个学习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真正使学生获得益处,提高课堂教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以课堂这块主阵地为依托实现历史教学"提质增效",教学实践表明,可以从组织教学、课堂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思想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提高历史新课程的教学活力与实效。  关键词:历史课堂;以人为本;组织教学;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教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623.4  以人为本,实现每一个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本质所在。然而多年来,历史课堂教学给人们的印象就
目的:研究 PFNA 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0例,对患者的病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
目的:探究丙戊酸镁辅助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对66例精神分裂阴性症状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丙戊酸镁合用利培酮治疗,对照组单用利培酮治疗。比较两
中图分类号:G42  课堂教学是达成教育目标的主要渠道,是学生求知、进取、成长的主要阵地,是教师实践教育理念、形成并展示教育技艺的平台。有人说"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台戏,名师一堂课",教师的功底在课堂上得以凸显,教师的价值在课堂上得以实现。教师之于课堂,犹如演员之于舞台,苍鹰之于蓝天,将军之于沙场。研究课堂教学规律,掌握课堂教学艺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是教师职业修炼的
目的:观察高通量血液透析与低通量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尿毒症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观察组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器应用于尿毒症病人治疗,对照组采用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