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来源 :教育探索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_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进行学习。”本文以此为基本理念,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六个角度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①运用迁移规律;②激发学生兴趣;③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④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⑤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⑥教给学生尝试的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情境; 自主学习
  
  Primary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the training initiative
  Wang Jian-zhang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Students can self and cooperation, explore learning mode." This paper uses the basic idea, put forward in the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teachers from the following six perspectives to facilitate students in active learning : ① the use of migration laws; ② stimulate student interest; ③ creation of appropriate problem situations; ④ true feelings to stimulate students; ⑤ students aware of their progress; ⑥ teach students methods to try.
  Key words: mathematics teaching;problem situation;independent study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现代教育的课堂,要求学生有积极的学习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望,敢于质疑问难,善于独立思考,发表不同见解。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意识的人,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怎样才能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结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感受,运用教育学理论方法,主要从以下六点加以论述:
  一、运用迁移规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迁移是极其普遍的现象,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学习方法等都能迁移。例如,学习整数加减法对小数加减的学习有促进作用,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技能有助于掌握解答复合应用题,求梯形面积可以转化成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即把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数学知识中相似点越多,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因此教学中教师出示新的学习材料时要尽量揭示它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史学知识的相通之处,这样学生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认识结构的构建。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做如下提问:
  ①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我们是把它转换成什么图形?是怎样转化的?
  (引导学生回忆:求三角形面积需要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能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他们会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③你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兴趣高涨,依照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能很快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学的积极主动,而且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也会不能提高。)
  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敢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学习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辨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
  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激趣的:讲一段故事,并备有录音。在动物王国里,有许多动物围着听小兔,小狗的争论。小兔说:“我的领土大。”小狗说:“我的领土比你大。”原来小兔,小狗各占领了一块长方形土地,为领土的大小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时,我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知道谁的领土大?”有同学说:“老师,可以把两块土地重叠比一比”。“不行,真正的地是搬不动的。”“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块去摆一摆,谁的块数多,谁的面积就大。”同学们纷纷发言,发表自己的想法,兴趣和求知欲随之而生。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具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到探求新知。
  三、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有两个特点:①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可望努力之后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②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
  例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教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有一口堰塘,探测队在探测时,选择了五处不同的地方,探测的结果分别是9.2米,10.5米,12.9米,11.4米,9.8米,你能说出这口堰塘有多深吗?
  有的学生认为是12.9米,有的学生认为是9.2米,有的学生认为是10.5米……学生自由争论,谁也说不服谁,谁又都意识到自己的理由不足。正困惑时,教师提出问题:①如果说是12.9米,是深了还是浅了?②如果说是9.2米,是深了还是浅了?③怎样才能比较客观地反映这口堰塘的深度呢?经过积极思考,有的学生认为:“可取这五个数字的平均数作为这口堰塘的深度。”这一方法得到很多同学的一致赞同。通过这一问题情境,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了学习求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四、在生活情景中,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老师在课堂最后的“发展思维训练”中设计了这样一题:妈妈把生日蛋糕平均切成10块,小明吃了其中的4块,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
  组织讨论:
  ①如果余下的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吃,爸爸和妈妈分别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
  ②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爸爸和妈妈各吃了几分之几?谁吃的多?为什么?
  ③如果你是小明,你觉得这样分合理吗?你会怎样分这块蛋糕?
  从知识技能的构成角度看,这一教学片段充分挖掘了练习题的智力因素,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达成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这一目标。就人文精神的渗透来讲,题目能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尊重长辈,人文关怀等意识无声到渗入了学生的心灵。数学教育只有接通数学知识的生活源泉,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才会折射出人性的美丽,只有这样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也才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五、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自己概括出定义,规律,法则等,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高。自己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其学习就越积极。因此,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该由学生自己去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获取。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
  例如:教学“长方形表面积”时,先让学生明确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长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教师提问:怎样才能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呢?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直观图,自己去探索。为了便于观察,教师可把相对的面涂上相同的颜色,暗示学生两个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学生很快得出:
  前后两个面的面积=长×高×2
  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宽×高×2
  上下两个面的面积=长×宽×2
  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即六个面的面积,只要把这六个面的面积相加就可以了,从而得出: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高×2+宽×高×2+长×宽×2
  =(长×高+宽×高+长×宽)×2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而获得的知识,理解必然是深刻的。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果后,将会更加努力,更加主动地学习。
  六、教给尝试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的确,学生在自己探索的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总能选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必然会出现思维受阻的时候。这时,就必须改弦易辙,另劈新径,在不断的尝试与选择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由于受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干扰,首先会想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也看个位,经过尝试发现是错误的,这时就应调整思路,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学生可能会从反面考虑,看最高位,也可能综合考虑,既看最高位,又看个位,还可能整体考虑,看各位数字的和或积。经过不断的尝试,摒弃错误,最终获得正确的认识。尝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否则学生一旦思维受阻不能调整自己的思路,不能另辟新径,就无法继续学习。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不断要求教师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当然,自主是合作的前提,合作是自主的深入,两者的最终效果是促成学生的探究。所以,任何时刻,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永远是教师所追求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已是新课程标准下对广大教师的挑战。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不失时机的营造这种促进学生主动的契机并且以行之有效的课堂形式来贯穿始终。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动学习有效而持久,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使学生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任波.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多动的机会.小学教学设计,2004.1
  [2] 刘英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几点做法.小学教学研究,2003.7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0-05-06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着重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培养进行了一些探索。认为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品质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品质是能力培养的关键;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品质能正确判断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品质能引导学生学科学用科学。作者文中列举了一些做法,试图阐明它是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科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
期刊
摘要:“东北易帜”是爱国举动,维护了国家统一。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是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  关键词:矛盾剖析;影响事件    东北易帜是张学良冲破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和阻挠而采取的果敢的爱国举动,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策划东北独立的阴谋,对于其他大国觊觎东北,也是一个巨大的震动。该事件的发生,有其复杂的矛盾关系背景。本文拟就近代史上日、俄、美、英主要大国在东北的争夺及其矛盾的演变和实力的消长以及相关时代
期刊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音乐教学应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因素,重视对“人”的培养,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美感与人情味的学习空间。因此,我们大胆地设想:“何不把音乐课堂适时地搬到大自然中去呢?”从此,有计划地开始了室外唱歌教学的尝试。  一架手风琴,几十支竖笛,一群兴高采烈的学生,迎着扑面而来的春风,呼吸着新鲜纯净的空气,随便找个空地(或溪边、或田园、或树下)上起音乐课来,教师心情迥然不
期刊
摘要: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初中学生学习被动,他们常把考试分数作为终极学习目标,学习成了他们的负担、包袱,成为一种痛苦。他们已经是学习的奴隶,而不是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数学学习; 主人    Enable students to become masters of mathematics learning  Ma Lin-rong  Abstract: At present, a conside
期刊
摘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改善当前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各高校来说,立足校情,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创设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实践教学;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
期刊
2009年9月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新一轮的对口单招英语考试大纲,和前一次的英语考试大纲相比较,在题型、题量、分值及语法上作了一定的改变:    还有两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降难度、重应用。降难度主要表现为题量少,分值小,答题时间多,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和日常用语变少;重应用主要是:①强调英语的交际功能;②突出语言的具体场景;③偏重实用文体;④适应岗位英语需求。  面对新考纲,我们有很多的事情要做。首先
期刊
摘要: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知识十分薄弱,严重影响到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要搞好高二文科的地理教学,就要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要善于把高初中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复习效率。并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探索学习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思路。  关键词:学习态度; 学习兴趣; 分析思路; 有机结合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高初中地理教学产生巨大的“落差”,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由于初中地理为非升
期刊
摘要: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师,作为教育中的灵魂,其人格魅力无疑起到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教师; 人格魅力; 教育    On the teacher's personal charm in the role of education  Wang Su-qin  Abstract:Education is the minds and the most de
期刊
摘要:本文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如何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提出了自己富有建设性的观点。笔者认为,德育教育在注重普遍性的同时,必学做到因人而异,因人施教。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最好的途径就是“点对点”的德育教育模式。  关键词:德育教育;模式;效果; 心理健康;辅导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关系着民族的命运、祖国的未来,也关
期刊
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基本知识的学习,并养成了自主学习的观念,老师就可以适时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向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  陶行知先生曾说:“语文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如同叶圣陶所说,教材是一个例子,教师和学生都不能脱离教材,而到漫无边际的生活中去撷取语文知识养料,否则语文教学会陷入无序的境地而大大降低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正如叶圣陶所说,教材仅是一个例子,如果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