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医学

来源 :科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yufe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约为0.12%,也就是说,每分钟就有两到三个人被诊断为或死于癌症。恶性肿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癌症,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杀手。世界卫生组织曾明确指出,恶性肿瘤有1/3可预防,1/3可以治疗,1/3可以保守治疗。其实对于癌症来说,只要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合理治疗,不仅患癌症的几率会大大降低,而且早期的癌症也有很大的治愈可能。所以及早发现癌变细胞就成了成功治愈的关键。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体全身立体透明影像能让我们一目了然地识别出某脏器的病变,犹如“肿瘤探测器”,能够识别出早期其他仪器不可能发现的病变组织。这不仅是癌症治疗史上里程碑式的发展,也是对现代医学的重大贡献,而这一进步正是由于现代核医学的发展。但很多人还是对“核”怎样治病不了解,更不懂一些大型综合医院的核医学科是看什么病的,下面就探讨一下“核医学”与你我的关系。
  核医学
  核医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核”的医学,就是核技术在医学领域里应用的科学。核医学科就是利用现代核技术即利用放射性核素以及其标记药物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室。核医学可以说是核技术的和平利用,当然大多数人认为有“核”就必然与辐射相连,对人体有害。其实这是认识的误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医师、教授田嘉禾在一次科普活动上说:“如今的检测是在试管中进行的,不会与患者有接触,所用的剂量都是极小的,因此不会给受检者带来任何影响。在核医学显像诊断中,要将一定量的放射性药物通过注射或者口服的方式引入到受检者体内,但是由于使用的放射性核素半衰期短、能量低、用量少,因此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影响。一句话就是,核医学检查是安全的。”中华核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黄钢教授强调:“核医学检查是安全的,一次核医学显像检查,受检者所受到的辐射剂量等于或低于一次X线胸片检查。”核医学的出现使人们对疾病的检测由细胞进入到分子水平,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中的核医学显像诊断的应用范围涉及全身各个器官,被称为“肿瘤探测器”,除了能对肿瘤进行早期的显像以外,核医学显像对心血管、神经、呼吸、骨骼等等同样有着极其精确的诊断。
  “肿瘤探测器”
  传统的X线平片、超声、CT和MRI等显像设备或方式,基本都是在肿瘤已经成形后才能发现病变。而每一种疾病都会经历基因突变——代谢异常——形态改变的发展过程。那么传统的显像设备或方式在发现疾病的时候已经是处于疾病的“形态改变”阶段,尽管近年来传统显像后的图片分辨率越来越高,其实质也是显示脏器或组织的解剖形态学的变化,相较疾病的治疗时间来说,并不是最佳的时期。而核医学科使用的是如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设备)、以及两种设备的组合检查方式。其成像的实质是取决于脏器或组织的血流、细胞功能、细胞数量、代谢活跃程度和排泄引流等因素,是一种功能代谢显像。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核医学显像检测能够在病变早期发现异常,在分子水平上反映人体是否存在肿瘤的病理生理变化,这样就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以及治疗方案的合理性。田嘉禾教授给出了一个更为形象的形容:“病变组织就好比人体内的一个靶,但是我们看不到它。我们体内是个浩瀚的小宇宙,一个人的体内有60万亿的细胞,每个细胞当中有90万亿的原子。你想找这样一个靶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好在我们在核技术里发现这样一个方法,把它(放射性核素)引到体内,自动和这个靶结合,根据自己的结合特点,分别标注在不同的靶上,同时有信号出来,这个信号就是探测放射器,通过探测放射器就可以了解这个靶到底在什么地方,我们关心的分子到底在什么地方,这样的话可以给临床提供正确的决策方式。”所以,核医学科的这些设备被业界称为探测肿瘤的“雷达”或“肿瘤探测器”。而肿瘤的早期治疗可以说是治疗的黄金时期,所以,核医学显像检测对早期癌症的排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那些已经被确诊的癌症患者在核医学显像检测下还能诊断癌细胞有无扩散。
  放疗
  放疗是医学术语,是癌症治疗的三大手段之一。放疗又分为体外照射和体内照射两种。体外照射是用高能射线或粒子对准病灶进行放射治疗,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使是照射充足的情况下,肿瘤也会部分复发。相对于普通的外照射治疗而言,内照射治疗就是患者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将药物引入体内,这种药物不同于普通的药物,它是一种含有放射性核素的药物,能聚集在病变组织内,此时放射性核素就会发出一种射线来杀伤癌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众所周知,恶性肿瘤病人到了晚期,会出现全身各部位的多发转移,其中骨骼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尤其是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的病人,约70%~80%都会出现骨转移,并且有近半数患者伴有剧烈的骨痛。如果还是仅仅依靠外照射来治疗会受到相当大的限制,这时就可以考虑应用放射性核素来治疗。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治疗骨转移癌症不仅可以缓解疼痛、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更能延长生命。放射性核素不仅在治疗癌症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而且对于其他疾病同样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碘-131是一种放射性药物,是碘的同位素,已经成为治疗甲亢的重要手段之一。
  “核医学”与你我的关系
  如今大多数人依然是谈“核”色变,一提到“核”就联想到辐射等不安全的方面。这也就导致了很多人对于核医学的偏见。其实,“核”早已经浸入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比如我们吃的不发芽的土豆就是经过核照射后的;棉花经过辐射照射后就不会有虫子;海关的安检设备;核电站输出的电等等,可以说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核”。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核技术在医学领域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核医学必然会成为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其他文献
那不愿显示自己但包含着其余一切的生命有力地支配着我,  下定决心今天什么也不唱,只唱男人们彼此依恋的歌,  沿着那真实的生命一路将它们散播,  由此遗赠各种各样的健壮的爱,  在我四十一岁第九个月的甜美的午后,  我为所有现在或曾经是青年的男人们奔走,  去诉说我的白天黑夜的秘密,  去歌颂我对伙伴的需求。  ——惠特曼《在人迹罕至的小径间》  风靡全球的吸血鬼电影《暮光之城》女主角克里斯汀·斯图
期刊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粮食再获丰收,实现“十一连增”。全年粮食产量60710万吨,比上年增加516万吨,增产0.9%。粮食连年丰收,确保了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不仅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发挥着“定盘星”的作用,也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了中国力量。  中国用占世界约8.6%的耕地养活了约占世界20%的人口。在这则让国人引以为傲的数据背后,还有这样一则数据
期刊
2014年4月,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新闻公报称,2014年中期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美国气象预测中心称,2014年“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可能性已达到70%”;澳大利亚气象局表示,2014年下半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在增加;日本气象厅称2014年夏产生厄尔尼诺现象的概率增大……  针对各国气象部门发出的预测,我国的气候专家们也做出了回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表示,依据目前情
期刊
压力与误解  似乎只要是和“预测预报”工作沾点儿边的科技工作者,总是要经常面对大众的误解和非难。每当极端天气或灾难事件发生后,类似于“科学家都干什么去了?”“你们自己没预报出来,却把责任推给多少年一遇。”“你们就不想想,你们为什么预报不出来?”“砖家的话不可信。”等等一系列的“炮轰”就会席卷而来。当然,负责研究和“预报”灾害性天气及气候变化的丁一汇院士同样也有过这样的压力。  2004年-2005
期刊
1957年以前,欧洲物理学家普遍承认“宇称守恒定律”。任何一种变化的开始和结束,宇称的奇和偶不会改变。  1956年6月,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E.Pauli)收到了来自李政道和杨振宁的一篇题为《宇称在弱相互作用中守恒吗?》的文章。文中提出“宇称守恒在强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中均存在很强的证据,在弱相互作用中却只是一个未被实验证实的‘外推假设’”,即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这篇文
期刊
罗成仁是华西眼科医院的第6代眼科主任,也是中国著名眼科学家、眼科学教育家。不仅仅在四川,罗成仁医生在全国范围内都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退休后又返聘从医。他培养了一批眼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人员,桃李遍布世界,  罗成仁1923年出生于成都市,早年就读于石室中学,1950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
期刊
1914年3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县新胜镇一个书香人家的吴祖垲,是我国著名真空电子技术专家,中国日光灯、电子束管产业的开拓者。  1937年吴祖垲从上海交大毕业后,准备考清华庚款留美名额,因战争阻挠,他去了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工作。他与灯结下的不解之缘由此开始。  1945年,吴祖垲赴美国学习日光灯制造技术。在美学习和工作的两年多里,他除了着意收集一些发光材料的研制资料,还解决了
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热物理学家蔡睿贤,1934年2月生于广东汕头,195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1980年始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所长、博士生导师,曾在1994年-2002年间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学部主任。  蔡睿贤长期从事工程热物理学科基础理论和动力机械研究,主持完成了一系列国家重要科技项目,包括国家攀登B计划,国家973、
期刊
在其夫人眼中,魏可镁“是跟实验室谈恋爱去了”,而且是热恋三十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魏可镁是我国著名的催化剂专家,1939年8月出生于福建福清,1965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系,师从著名化学家卢嘉锡教授。  合成氨技术的发现是人工制造化肥的开始,我国是农业大国,合成氨产量和需求量均为世界第一。1972年魏可镁在福州大学开始高活性氨合成催化剂研究。  搞催化剂研究,魏可镁是福大第一人。研究条件极其艰苦,
期刊
修养是比素质更高一层的品质。素质是行为规范的养成,而修养是思想内涵的养成,素质是人的外在表现,修养是人的内在映射。在汉语中,修养意味着修身养性,修身既包括个人素质的提高,也包括思想意识的提高,修身是为了养性,养性的目的就是更好地理解自然与融入社会。所以,修养是包括科学家在内的所有人应该终生不断的修炼。  科学家是这样一群人,他们主要从客观的角度或者说物质的角度探索未知世界,并创造出利用世界以满足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