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修养

来源 :科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ceXu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养是比素质更高一层的品质。素质是行为规范的养成,而修养是思想内涵的养成,素质是人的外在表现,修养是人的内在映射。在汉语中,修养意味着修身养性,修身既包括个人素质的提高,也包括思想意识的提高,修身是为了养性,养性的目的就是更好地理解自然与融入社会。所以,修养是包括科学家在内的所有人应该终生不断的修炼。
  科学家是这样一群人,他们主要从客观的角度或者说物质的角度探索未知世界,并创造出利用世界以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客观的手段。科学家是如此的钻研于物质世界的本质,以至于他们常常忽视了自己精神世界的完美,也被不了解科学家的社会群体认为难以理解。本不该如此,因为科学家为人类知识宝库添加了难以计量的内容和无尽的获知可能性,科学家要想更深入理解社会或者被社会更多理解,就要加强自己的修养。这种修养,简而言之,就是增加自己以主观角度看世界的能力。
  假如在青藏高原旅行,看到一块很奇特的石头,你会如何看待它?地质学家会想这是什么地质年代的产物,化学家会琢磨石头的元素组成,物理学家会思考石头的结构如何用公式来描述,哲学家会思考石头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意义,而僧侣会在石头上刻六字真言并垒在玛尼堆上,雕刻家会把石头雕琢成一个形象,诗人会在心里生出一个幻景,也许音乐家会拿起石头敲一敲听听声音(中国古代的乐器石磬不就是这么诞生的吗?)。科学家是前半部分那些客观的人,但是科学家也可以多一些后面那些人的主观认识能力,这就是我说的科学家需要加强的艺术哲学修养,即对世界进行诗意的、乐感的、情绪的、形象的或者哲理的看待。
  假如你穷居闹市,假如你富在深山,假如你身居庙堂,假如你身陷囹圄,这个社会于你是什么关系?同样的人群,不同的相处,自然有不同的利益纠葛,合作还是拆台?别人进步了,赞美还是妒忌?这些人间俗务往往会影响科学家的心态。对社会潮流和人性的把握需要另一种修养,即人文政治修养。
  中国的现代科学是舶来品,科学家是知识分子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从小所受的启蒙教育以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为基础,这和长大后学习和从事的自然科学之间存在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科学家的大脑经常处于互相矛盾中。其中最严重的思想矛盾在于,科学要求实事求是和创意,而社会却经常需求模棱两可和平庸,因此有潜质的好科学家往往难以被管理者和同僚认可,而得到管理者和同僚认可的科学家却常常不够优秀甚至很差劲,这就是社会对专家学者不满的根本原因。最近因贪污科研经费而被逮捕的几位知名科学家应该就是这种典型,连守法做事的基本修养都没有,没有底线的科学家朝秦暮楚,不可能真正优秀。正如古代很多文人从小饱学孔孟之道,一旦发达后就变成功利之徒,很多科学家在求学之初还是实事求是、认认真真,但拥有一定地位后就不再把学术追求和规范当回事了,完全按照权力场或生意场的低级生存法则行事,堕落为一个有知识无修养的“砖家”。人文政治修养不足,很可能就会如此。
  人文政治修养决定一个人寻找其社会坐标的方向。同样是医生,有为救治八路军牺牲的白求恩,也有为罪恶的731部队搞活体实验的日本医学家,就是明证。从人文方面讲,中国科学家如何才能将现代科学之树在中华文化的土地上栽培好,而不是搞科学就要去中国化,这是一个大命题。从政治方面讲,科学技术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利益集团甚或个人服务,这也是一个大命题。降一个层次,本土热爱中华文化的科学家是不是就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他们该不该有话语权和表现的舞台?拥有巨大话语权的科学家是不是应该在替国家立项把关时多考虑人民的利益,而不是只考虑自己抱团烤火?这是一个中命题。再降一个层次,科学家在明知道浪费纳税人血汗的项目面前,要还是不要,这是个小命题。不断积累人文知识,包括历史、经济、民俗、法律、政治方面,可以帮助科学家尽量准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做出正确选择,杜绝不必要的言行。现在科研领域里学霸横行,通过垄断各种项目计划和人才计划的话语权,俨然形成了类似南北朝的门阀集团,这种逆社会发展潮流的利益联盟很快就会被瓦解。政治正确是在任何社会制度下做事的第一要务,科学家可以不这样吗?
  科研工作是十分辛苦的事,创新又是难中之难,所以大多数科学家夜以继日地工作,也很少真正享受到科研有了成果的喜悦,那么我们在平常的烦冗工作中该如何快乐呢?或者该如何消除不快乐呢?艺术哲学修养此时就至关重要了。
  其实不管我们钻研得多么深刻,这个世界在大多数人的眼里都是差不多一个样子,即只有表面的物体和只有表象的事件,唯有哲学家会思考表面和表象底下的本质。那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艺术作为一种对世界形象的描述,可以刺激人的感官、触动人的情绪,让世界在人的眼里不像是在猪狗的眼里那个样子,这实在是人活下去必不可少的,即使最下里巴人的,也要有最低程度的艺术。科学家若没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除却他的专业知识,就与他人无异,世界是不具备什么美感的,人生也是如此乏味,那还能有什么激情去创新吗?如果有,一定是利益驱动的“为了创新而创新”,这就偏离了研究的基本方向。梵高画麦田,因为麦田对于他有特殊的美感。我们去观察一个原子或一个分子的样子,是因为分子和原子构成的物质是很美的,这些物质构成的世界是很美的。因此,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由西方人鼓吹的什么“便捷、舒适的生活”,而是审美,这也是中国哲学的最终目的。至此,科学研究和艺术、哲学在终极目标上统一起来。科学家应该具备艺术修养和哲学修养不是很自然而然的吗?
  让科学人生涅槃在艺术感知和哲学思考中,未尝不是科学家的好归宿。缺乏艺术修养的科学家就像缺水的土地(干巴巴,没有生气,风大了就会化作沙尘飞扬),遇到阻力和压力就会失去热情。当我们渺小时,期盼一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或者听听“英雄交响曲”,“让胸中多些豪气,精神振奋一些”。当我们失败时,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安慰一下自己,或者听听“悲怆交响曲”,让心情悲伤到无以复加后,就可以走出悲伤。如果将科研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就不会有任何心理问题,只是这样的状态不易达到,更何况很多人根本对此无意识。
  科学家是同自己的智商和知识较劲的人,其艰难困苦无法言讲,唯有不断提高修养,才能完美地驾驭这个过程,让科学成为学问而不是负担。让科学家成为社会看得懂的人,这是我们自己的事。
其他文献
近日,来自英国卡迪夫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发现打乱大脑中一种微妙的化学平衡可能导致精神紊乱的发生,这也是导致精神分裂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在这项大型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与该疾病发生有关的基因突变会影响一些特定基因的功能,促进大脑兴奋性和抑制性信号的平衡失调,而这种平衡对正常大脑发育和功能发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员指出,健康的大脑能够在兴奋性和抑制性化学信号之间维持一种精妙的化
期刊
那不愿显示自己但包含着其余一切的生命有力地支配着我,  下定决心今天什么也不唱,只唱男人们彼此依恋的歌,  沿着那真实的生命一路将它们散播,  由此遗赠各种各样的健壮的爱,  在我四十一岁第九个月的甜美的午后,  我为所有现在或曾经是青年的男人们奔走,  去诉说我的白天黑夜的秘密,  去歌颂我对伙伴的需求。  ——惠特曼《在人迹罕至的小径间》  风靡全球的吸血鬼电影《暮光之城》女主角克里斯汀·斯图
期刊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粮食再获丰收,实现“十一连增”。全年粮食产量60710万吨,比上年增加516万吨,增产0.9%。粮食连年丰收,确保了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不仅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发挥着“定盘星”的作用,也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了中国力量。  中国用占世界约8.6%的耕地养活了约占世界20%的人口。在这则让国人引以为傲的数据背后,还有这样一则数据
期刊
2014年4月,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新闻公报称,2014年中期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美国气象预测中心称,2014年“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可能性已达到70%”;澳大利亚气象局表示,2014年下半年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在增加;日本气象厅称2014年夏产生厄尔尼诺现象的概率增大……  针对各国气象部门发出的预测,我国的气候专家们也做出了回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表示,依据目前情
期刊
压力与误解  似乎只要是和“预测预报”工作沾点儿边的科技工作者,总是要经常面对大众的误解和非难。每当极端天气或灾难事件发生后,类似于“科学家都干什么去了?”“你们自己没预报出来,却把责任推给多少年一遇。”“你们就不想想,你们为什么预报不出来?”“砖家的话不可信。”等等一系列的“炮轰”就会席卷而来。当然,负责研究和“预报”灾害性天气及气候变化的丁一汇院士同样也有过这样的压力。  2004年-2005
期刊
1957年以前,欧洲物理学家普遍承认“宇称守恒定律”。任何一种变化的开始和结束,宇称的奇和偶不会改变。  1956年6月,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E.Pauli)收到了来自李政道和杨振宁的一篇题为《宇称在弱相互作用中守恒吗?》的文章。文中提出“宇称守恒在强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中均存在很强的证据,在弱相互作用中却只是一个未被实验证实的‘外推假设’”,即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这篇文
期刊
罗成仁是华西眼科医院的第6代眼科主任,也是中国著名眼科学家、眼科学教育家。不仅仅在四川,罗成仁医生在全国范围内都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退休后又返聘从医。他培养了一批眼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人员,桃李遍布世界,  罗成仁1923年出生于成都市,早年就读于石室中学,1950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
期刊
1914年3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县新胜镇一个书香人家的吴祖垲,是我国著名真空电子技术专家,中国日光灯、电子束管产业的开拓者。  1937年吴祖垲从上海交大毕业后,准备考清华庚款留美名额,因战争阻挠,他去了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工作。他与灯结下的不解之缘由此开始。  1945年,吴祖垲赴美国学习日光灯制造技术。在美学习和工作的两年多里,他除了着意收集一些发光材料的研制资料,还解决了
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热物理学家蔡睿贤,1934年2月生于广东汕头,195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1980年始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所长、博士生导师,曾在1994年-2002年间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学部主任。  蔡睿贤长期从事工程热物理学科基础理论和动力机械研究,主持完成了一系列国家重要科技项目,包括国家攀登B计划,国家973、
期刊
在其夫人眼中,魏可镁“是跟实验室谈恋爱去了”,而且是热恋三十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魏可镁是我国著名的催化剂专家,1939年8月出生于福建福清,1965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系,师从著名化学家卢嘉锡教授。  合成氨技术的发现是人工制造化肥的开始,我国是农业大国,合成氨产量和需求量均为世界第一。1972年魏可镁在福州大学开始高活性氨合成催化剂研究。  搞催化剂研究,魏可镁是福大第一人。研究条件极其艰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