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必能把握自己的方向。
关键词:音乐教学 学习心理 团队合作 创新心理
“音乐是最具感官性、也是最性灵的艺术。”人的感官是天生的,我们的1音乐的四种基本要素——节奏、旋律、和声及音色,它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的心理和情绪。它们的结合与统一又加深了对感情的渲染力。音乐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是因为它与人和人生紧紧联系着的,它以人的生存意识为中心,反映了人的本质,展示人的心态,塑造了人格。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应抓住学生在人格、心理还未完全定性的状态下,运用音乐的无穷魅力,来感化孩子的心灵,来调整孩子的心情,来整理孩子的心理。
一、音乐对学习心理的作用
无数的研究显示,当思考与情感相连时是学习的最佳状态。而音乐能挑起我们最温柔的情感,并且随着情感的活动,可以表达出人性最基本的特质。作为能够创造并保存情感的智慧形式,音乐是知识的可靠来源之一。孩子们的思维是最神奇的,而且是最具有智慧的。在还未会说话时,就知道听到安静的音乐就保持安静,听到喜庆的音乐则手舞足蹈;他已经感受了旋律、节奏在人中枢神经中产生的作用。
笔者抓住了这样特征,经常性地选择一些乐曲,运用在各课教学上,让孩子们在学习时能在音乐中摄取到自己所需的力量。例如:礼仪课堂上,《弯弯的月亮》让孩子随着音乐学习各种姿态语言,优雅的举止配合柔美的音乐,再僵硬的动作都能瞬间轻柔;哲学课堂上,《真心英雄》使孩子意气奋发,斗志昂扬,《雾里看花》可以向孩子阐明人生的变幻和透悉,当孩子在语言上难以理解时,音乐就会带给他们领悟与帮助;德育课堂上,《妈妈的吻》《妈妈的话》《常回家看看》等等…使得孩子会潸然泪下,感动之余体会家庭的伦理与做人的道理;心理课堂上更是离不开音乐的使用和帮助,音乐可以带着孩子们进入他们似熟悉似或不熟悉的学习世界,学习的艰辛、困难、毅力、坚强、快乐、有趣等如梦一般的学习心理,让音乐来激活他们,学习中的疑惑,由音乐来帮助他们消除。让音乐来调整他们的学习情绪,让音乐引导他们读懂自己的学习心理世界
二、音乐对情绪自制心理的培养
从现在家长的言谈中,你可以发现,现在的孩子做事省物都非常的情绪化,不愿意听别人的只言片语,别人刚说半句,他就要马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时一句话的意思还没有听懂,就开始大加评论,有时为一点不如意的小事大哭大闹……,这些孩子都是因为没有养成正确地倾听习惯,从而造成了情绪自制心理培养不足。
在旋律、和声及节奏的语言中,隐藏着控制我们情绪的密码,而位于大脑半球内侧的边缘系统正是接受这些信号并司管情绪的中心。所以人需要音乐,就如人需要饮食一样。音乐影响着人的情感。音乐课是给孩子们品味音乐的最佳场所,是给孩子们发送情绪密码的最佳时间。笔者经常用以浅读深的方法给学生聆听音乐,其实许多的大作品都是由一个简单的旋律乐句所激发而成的,经常用很短的旋律来开始曲子,然后才发展成完整的作品。笔者依此为契机,先给孩子们一个简单的旋律,例如;《金蛇狂舞》中几个主干音的锁定2 5 1使用螺蛳结顶的旋律方式,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孩子记忆方便,想象到位;再如贝多芬的《欢乐颂》的主旋律3 3 4 5|5 4 3 2|1 1 2 3|3,2 2-|……,从清晰的独唱,到重唱,再到合唱。把孩子们引入音乐的空间,扩散他们想象,感受团结的力量,让他们体会音乐的情绪。其实当音乐符合他们的经验时,他们就会用自己亲身体验过的情绪与音乐的情绪对应起来。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孩子们倾听音乐的习惯,让他们知道只有倾听一切声音,才能在声音中学到一切,让他们知道只有倾听准确,才能获得准确的信息,才能表达准确。于是在倾听音乐时,孩子们再也不会如坐针毡了,他们的情绪会跟着音乐波动。因为特定的音乐常常在我们的心中再现某种特定的情感,并且对应关系一旦成为习惯,最终就会成为我们性格的一部分,所以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孩子们也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借由音乐,人们将感受到正确的情绪”。
三、音乐对团队合作心理的培养
“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应运而生。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日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小组合作学习被用于音乐探究活动、歌曲处理、音乐创作等各个方面。但是,笔者在近10年的教学实践及大量的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的团队合作的成功在于促进孩子与他人合作的意愿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上。长期在合作中成长的孩子会具备集体活动时的主动性,个人行动时的思考性,互相帮助时的配合性,遇挫时的鼓励性,失败后的不气馁,成功时的感恩性。
在一节公开课上,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先要求学生以个人独立方式为一首歌曲《宝宝睡了》创编歌词,当学生明确了学习要求以后,很快就投入到“创编”活动中,但在规定时间内只有个别孩子能完成任务,而且质量不高。其次要求学生团队合作完成,在同样有限的时间里,作品很快出现,更值得高兴的是,相互之间的展示让孩子们提出主动修改,不断完善,提高创编质量。一个学期的合作方式培养在另一次公开课上显现出强烈的效果,同样是歌词的再度创作,笔者不再主动要求学生以怎样的方式来完成,只规定时间,而结果是每位学生都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由于合作学习强调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动,并借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要让学生愿意合作,学会合作,教给学生合作的技能。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技能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练成的,我们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这种长期培养,仅仅依靠课堂的训练也是远远不够的,应重视学生课后小组合作学习的延伸。让每个学生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他们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交流技巧,最终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发展。
四、音乐对个性心理发展的影响
笔者认为对于现实的学校教育我们不能抱里太多不切实际的理想,要相信在现实的校园里,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是天使的。在此,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些被我们称之为不是天使的学生是如何变为魔鬼的呢?却是有些令人费解的。但是,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还是需要一个最基本的信念——相信学生是可以教育和改变的。假如不如此,你重来都不会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想着去改变现实的状况。
有一部电影《咖喱学堂》,是解释这一现实的最好作品,最主要的一个感觉就是在学校里学习教育学的学生或者一线的老师都是应该用心的来看看这部影片。故事的大致情节是这样的;在一所以成绩排名教育体制 下的名学校中,有个E毕业班,这个班级的特点是全是学校中最差的学生集中在这里,老师走进这个课堂就象进了社会动乱分子的圈子,没有一个学生是愿意学习,也没有一个学生正眼看老师,这里没有友情,师生情,只有扭曲的心灵和极度的个性。从来没有掌声在这里响起!这时,来了一位男老师,他主动要求做这个班级的班主任,在半年的努力下,几乎没有很大的突破,而在最后的毕业演出排练时,事情发生了180度转机:音乐老师主动和学生一起参与舞剧的排练,让孩子们体会到快乐;现实生活中一些投入黑社会子的学生所遭遇的困难,老师的倾力相救,让孩子们感动惭愧;参加毕业演出代表学校比赛时,大家相互之间的团结和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使整个舞台熠熠升辉,所有掌声和泪水留在整个礼堂中。而这个男老师的身份也在此刻揭开;原来,由于学校的升学压力使得学生走两个极端:功课不好就自杀,功课不好就破罐子破摔,而他的妹妹就是前者,所以他希望能拯救这里的孩子,让孩子们对人生,对学习有正确的心理指引,让孩子的个性健康和完善!影片故事的情节并不新鲜,问题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故事几乎已经拍到了滥俗,但在《咖喱学堂》中却给了人们一个全新的印象,在这个故事里,包括了以前所有同类型电影中的所有元素:误解、粗暴的上级、突然出现的害群之马,一大堆问题学生。而改变这一切的是一场舞剧的排练。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音乐在启迪人心智,鼓励人向上,磨练人个性,完善人情操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五、音乐对学生创新心理的启发
有了创新的意识不等于就有创新心理。我们的学生普遍地还缺乏创新的心理胆识。其实这胆识孩子们本来是有的,只不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胆识就在家长和老师的“紧箍咒”中逐渐消失了。在国外,学生在音乐室就喜欢摆弄陈列在教室里的乐器,他们从自己胡乱“制造”出的嘈杂音响中获得无限乐趣,老师会用赞赏的眼神鼓励学生们的“胡作非为”。而在中国,这种“不轨”之举一旦被老师发现,照例会遭到一通臭骂。可想而知,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创造冲动的心理活动也就随着老师的臭骂声飞到了九霄云外。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学生的“胆”其实是教师给的。当你要求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而学生依然正襟危坐,默不作声时,不要埋怨学生;当学生在探索与创造的过程中因碰到困难而退缩时,不要埋怨学生。教师有责任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干”的氛围。当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应该积极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应该鼓励他们不要惧怕挫折和失败。有意识地去培养他们坚毅的创新意志品质。
学生仅仅“敢创新”还不够,还要“会创新”。要使学生会创新,就必须帮助他们储备丰富的基础知识,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养成多向可变的思维习惯,学会基本的创新方法。在一堂欣赏课上,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西方音乐家,他以“旧曲翻唱”的点子作为这堂专题课的启动元素。首先把学生熟知的某些流行歌的旋律呈现出来,当音乐响起,学生马上反应是某某歌星唱的,但是这样一来就立刻掉进教师设下的“陷阱”里。原来,这位教师所选的音乐全都是现代的音乐人把几百年前的音乐家的作品按流行音乐的风格改头换面的“杰作”,在教师的点拨指引下,引发了学生对音乐巨匠讨论的热潮,接下来,创新思维就如喷涌的泉水,源源不断了。这边,大家自发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关于某个音乐家的资料,为下一堂课的演示做铺垫。那边,就有学生提问:“为什么别人可以改,我不可以改吗?”“我也想把我喜欢的音乐搞个DIY什么呢?关键是改什么呢?”
学生的创新心理不就是在这个的教学方法中产生了吗?如此不断养成习惯后,孩子的创新心理将永久坚固,处处运用,处处收获!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心理世界纷繁多变,我们需要通过音乐来读懂孩子的心理,需要通过音乐来引导孩子的成长。从更多的方面整理孩子的心理。因为音乐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激发孩子们内在未发掘的矛盾,接近他们的内心世界,音乐能在许多方面吸引着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们灵魂中那些需要受到注意的层面活跃起来。当音乐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时,便会带来最深刻的理解与安慰,这样的安慰甚至是其他任何方法无法替代的。音乐的作用有多强大?只有在你接受音乐后才会知道他的力量,才能体会到他有时甚至比你的想象的更加强大!
关键词:音乐教学 学习心理 团队合作 创新心理
“音乐是最具感官性、也是最性灵的艺术。”人的感官是天生的,我们的1音乐的四种基本要素——节奏、旋律、和声及音色,它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的心理和情绪。它们的结合与统一又加深了对感情的渲染力。音乐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是因为它与人和人生紧紧联系着的,它以人的生存意识为中心,反映了人的本质,展示人的心态,塑造了人格。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应抓住学生在人格、心理还未完全定性的状态下,运用音乐的无穷魅力,来感化孩子的心灵,来调整孩子的心情,来整理孩子的心理。
一、音乐对学习心理的作用
无数的研究显示,当思考与情感相连时是学习的最佳状态。而音乐能挑起我们最温柔的情感,并且随着情感的活动,可以表达出人性最基本的特质。作为能够创造并保存情感的智慧形式,音乐是知识的可靠来源之一。孩子们的思维是最神奇的,而且是最具有智慧的。在还未会说话时,就知道听到安静的音乐就保持安静,听到喜庆的音乐则手舞足蹈;他已经感受了旋律、节奏在人中枢神经中产生的作用。
笔者抓住了这样特征,经常性地选择一些乐曲,运用在各课教学上,让孩子们在学习时能在音乐中摄取到自己所需的力量。例如:礼仪课堂上,《弯弯的月亮》让孩子随着音乐学习各种姿态语言,优雅的举止配合柔美的音乐,再僵硬的动作都能瞬间轻柔;哲学课堂上,《真心英雄》使孩子意气奋发,斗志昂扬,《雾里看花》可以向孩子阐明人生的变幻和透悉,当孩子在语言上难以理解时,音乐就会带给他们领悟与帮助;德育课堂上,《妈妈的吻》《妈妈的话》《常回家看看》等等…使得孩子会潸然泪下,感动之余体会家庭的伦理与做人的道理;心理课堂上更是离不开音乐的使用和帮助,音乐可以带着孩子们进入他们似熟悉似或不熟悉的学习世界,学习的艰辛、困难、毅力、坚强、快乐、有趣等如梦一般的学习心理,让音乐来激活他们,学习中的疑惑,由音乐来帮助他们消除。让音乐来调整他们的学习情绪,让音乐引导他们读懂自己的学习心理世界
二、音乐对情绪自制心理的培养
从现在家长的言谈中,你可以发现,现在的孩子做事省物都非常的情绪化,不愿意听别人的只言片语,别人刚说半句,他就要马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时一句话的意思还没有听懂,就开始大加评论,有时为一点不如意的小事大哭大闹……,这些孩子都是因为没有养成正确地倾听习惯,从而造成了情绪自制心理培养不足。
在旋律、和声及节奏的语言中,隐藏着控制我们情绪的密码,而位于大脑半球内侧的边缘系统正是接受这些信号并司管情绪的中心。所以人需要音乐,就如人需要饮食一样。音乐影响着人的情感。音乐课是给孩子们品味音乐的最佳场所,是给孩子们发送情绪密码的最佳时间。笔者经常用以浅读深的方法给学生聆听音乐,其实许多的大作品都是由一个简单的旋律乐句所激发而成的,经常用很短的旋律来开始曲子,然后才发展成完整的作品。笔者依此为契机,先给孩子们一个简单的旋律,例如;《金蛇狂舞》中几个主干音的锁定2 5 1使用螺蛳结顶的旋律方式,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孩子记忆方便,想象到位;再如贝多芬的《欢乐颂》的主旋律3 3 4 5|5 4 3 2|1 1 2 3|3,2 2-|……,从清晰的独唱,到重唱,再到合唱。把孩子们引入音乐的空间,扩散他们想象,感受团结的力量,让他们体会音乐的情绪。其实当音乐符合他们的经验时,他们就会用自己亲身体验过的情绪与音乐的情绪对应起来。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孩子们倾听音乐的习惯,让他们知道只有倾听一切声音,才能在声音中学到一切,让他们知道只有倾听准确,才能获得准确的信息,才能表达准确。于是在倾听音乐时,孩子们再也不会如坐针毡了,他们的情绪会跟着音乐波动。因为特定的音乐常常在我们的心中再现某种特定的情感,并且对应关系一旦成为习惯,最终就会成为我们性格的一部分,所以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孩子们也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借由音乐,人们将感受到正确的情绪”。
三、音乐对团队合作心理的培养
“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应运而生。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日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小组合作学习被用于音乐探究活动、歌曲处理、音乐创作等各个方面。但是,笔者在近10年的教学实践及大量的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的团队合作的成功在于促进孩子与他人合作的意愿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上。长期在合作中成长的孩子会具备集体活动时的主动性,个人行动时的思考性,互相帮助时的配合性,遇挫时的鼓励性,失败后的不气馁,成功时的感恩性。
在一节公开课上,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先要求学生以个人独立方式为一首歌曲《宝宝睡了》创编歌词,当学生明确了学习要求以后,很快就投入到“创编”活动中,但在规定时间内只有个别孩子能完成任务,而且质量不高。其次要求学生团队合作完成,在同样有限的时间里,作品很快出现,更值得高兴的是,相互之间的展示让孩子们提出主动修改,不断完善,提高创编质量。一个学期的合作方式培养在另一次公开课上显现出强烈的效果,同样是歌词的再度创作,笔者不再主动要求学生以怎样的方式来完成,只规定时间,而结果是每位学生都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由于合作学习强调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动,并借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要让学生愿意合作,学会合作,教给学生合作的技能。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技能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练成的,我们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这种长期培养,仅仅依靠课堂的训练也是远远不够的,应重视学生课后小组合作学习的延伸。让每个学生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他们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交流技巧,最终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发展。
四、音乐对个性心理发展的影响
笔者认为对于现实的学校教育我们不能抱里太多不切实际的理想,要相信在现实的校园里,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是天使的。在此,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些被我们称之为不是天使的学生是如何变为魔鬼的呢?却是有些令人费解的。但是,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还是需要一个最基本的信念——相信学生是可以教育和改变的。假如不如此,你重来都不会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想着去改变现实的状况。
有一部电影《咖喱学堂》,是解释这一现实的最好作品,最主要的一个感觉就是在学校里学习教育学的学生或者一线的老师都是应该用心的来看看这部影片。故事的大致情节是这样的;在一所以成绩排名教育体制 下的名学校中,有个E毕业班,这个班级的特点是全是学校中最差的学生集中在这里,老师走进这个课堂就象进了社会动乱分子的圈子,没有一个学生是愿意学习,也没有一个学生正眼看老师,这里没有友情,师生情,只有扭曲的心灵和极度的个性。从来没有掌声在这里响起!这时,来了一位男老师,他主动要求做这个班级的班主任,在半年的努力下,几乎没有很大的突破,而在最后的毕业演出排练时,事情发生了180度转机:音乐老师主动和学生一起参与舞剧的排练,让孩子们体会到快乐;现实生活中一些投入黑社会子的学生所遭遇的困难,老师的倾力相救,让孩子们感动惭愧;参加毕业演出代表学校比赛时,大家相互之间的团结和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使整个舞台熠熠升辉,所有掌声和泪水留在整个礼堂中。而这个男老师的身份也在此刻揭开;原来,由于学校的升学压力使得学生走两个极端:功课不好就自杀,功课不好就破罐子破摔,而他的妹妹就是前者,所以他希望能拯救这里的孩子,让孩子们对人生,对学习有正确的心理指引,让孩子的个性健康和完善!影片故事的情节并不新鲜,问题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故事几乎已经拍到了滥俗,但在《咖喱学堂》中却给了人们一个全新的印象,在这个故事里,包括了以前所有同类型电影中的所有元素:误解、粗暴的上级、突然出现的害群之马,一大堆问题学生。而改变这一切的是一场舞剧的排练。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音乐在启迪人心智,鼓励人向上,磨练人个性,完善人情操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五、音乐对学生创新心理的启发
有了创新的意识不等于就有创新心理。我们的学生普遍地还缺乏创新的心理胆识。其实这胆识孩子们本来是有的,只不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胆识就在家长和老师的“紧箍咒”中逐渐消失了。在国外,学生在音乐室就喜欢摆弄陈列在教室里的乐器,他们从自己胡乱“制造”出的嘈杂音响中获得无限乐趣,老师会用赞赏的眼神鼓励学生们的“胡作非为”。而在中国,这种“不轨”之举一旦被老师发现,照例会遭到一通臭骂。可想而知,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创造冲动的心理活动也就随着老师的臭骂声飞到了九霄云外。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学生的“胆”其实是教师给的。当你要求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而学生依然正襟危坐,默不作声时,不要埋怨学生;当学生在探索与创造的过程中因碰到困难而退缩时,不要埋怨学生。教师有责任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干”的氛围。当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应该积极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应该鼓励他们不要惧怕挫折和失败。有意识地去培养他们坚毅的创新意志品质。
学生仅仅“敢创新”还不够,还要“会创新”。要使学生会创新,就必须帮助他们储备丰富的基础知识,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养成多向可变的思维习惯,学会基本的创新方法。在一堂欣赏课上,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西方音乐家,他以“旧曲翻唱”的点子作为这堂专题课的启动元素。首先把学生熟知的某些流行歌的旋律呈现出来,当音乐响起,学生马上反应是某某歌星唱的,但是这样一来就立刻掉进教师设下的“陷阱”里。原来,这位教师所选的音乐全都是现代的音乐人把几百年前的音乐家的作品按流行音乐的风格改头换面的“杰作”,在教师的点拨指引下,引发了学生对音乐巨匠讨论的热潮,接下来,创新思维就如喷涌的泉水,源源不断了。这边,大家自发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关于某个音乐家的资料,为下一堂课的演示做铺垫。那边,就有学生提问:“为什么别人可以改,我不可以改吗?”“我也想把我喜欢的音乐搞个DIY什么呢?关键是改什么呢?”
学生的创新心理不就是在这个的教学方法中产生了吗?如此不断养成习惯后,孩子的创新心理将永久坚固,处处运用,处处收获!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心理世界纷繁多变,我们需要通过音乐来读懂孩子的心理,需要通过音乐来引导孩子的成长。从更多的方面整理孩子的心理。因为音乐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激发孩子们内在未发掘的矛盾,接近他们的内心世界,音乐能在许多方面吸引着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们灵魂中那些需要受到注意的层面活跃起来。当音乐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时,便会带来最深刻的理解与安慰,这样的安慰甚至是其他任何方法无法替代的。音乐的作用有多强大?只有在你接受音乐后才会知道他的力量,才能体会到他有时甚至比你的想象的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