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比较,何知特征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tong8595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时,我按照教材思路,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折一折等方法,认识长方形的特征。应该说教学过程非常顺利,教学效果也是不错的。然而这种顺利却给我一种隐隐的欠缺感。到底缺少了点什么呢?我苦苦地寻思着。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隔壁教室传来的读书声猛地使我醒悟。是呀,这不正应验了这句古诗的写照吗?所谓“特征”,就是某一类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有属性。当孩子们只困在长方形的“圈子”内,他们能发现长方形的“真面目”(特征)吗?没有与其他图形的对比,又何以知道长方形的特有属性呢?虽然这堂课中,学生最终还是通过看、折、量说出了长方形的一些属性,但这些属性怎么就能认定是长方形的特征了呢?这又何尝不是我们这些知其“真面目”的人,用貌似“探究”的方法在进行灌输呢?
  为什么不引导学生跳出长方形的“圈子”,让他们从不同图形的比较中去发现长方形的特征呢?于是,我改变了一下教学思路,走进了另一个教学班——
  
  [现场点击]
  
  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图形?
  生:……
  师:大家懂得可真多,今天,我们先重点研究长方形。(在黑板上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关于长方形,我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1:我知道长方形有4条边。
  生2:长方形有4个角。
  生3: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长方形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知道这么多关于长方形的知识,那么我们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才是长方形呢?
  (学生一时语塞,教师等待着。2分钟后,教师见学生还没有反应,便拿出一个三角形和五边形贴在黑板上)
  师:大家知道这两个图形吗?和这两个图形相比,长方形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长方形有4条边。
  师:还有吗?
  生:长方形有4个角。
  师:大家真善于观察!(板书:4条边、4个角)那么,是不是具备了4条边和4个角的图形就是长方形呢?
  (学生意见不一,一开始有人说是,也有人说不是,随着争执的延续,说“是”的人少了几个,但还有几个人坚持说是,并且争辩声音很高,语气很坚定。)
  师:有理不在声高,我们要有充分的证据来说明白己的观点。有什么证据吗?
  生1:我曾经看到过一个4条边的图形,它就不是长方形。
  师:是像这样的图形吗?(教师出示了3个图形:不规则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3个图形中有长方形吗?
  生:没有。
  师:那和这3个图形相比,长方形又具有怎样的特征呢?大家可以和身边的同学讨论讨论。
  (学生开始轻声讨论)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1:我发现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正”的。
  师:你说的4个角都是“正”的,实际上是指什么?
  生2:(插嘴)4个角都是直角……
  师: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师板书:4个角都是直角),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怎样才能肯定呢?
  生:用三角板的直角去量一量。
  ……
  (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把长方形和不规则四边形以及梯形进行对比,找出了长方形的另一个特征:对边相等。)
  
  [教学反思]
  
  和第一次按教材思路进行的教学(下称“原思路教学”)相比,本次教学(下称“现思路教学”)增加了引导学生将长方形和其他图形进行比较的过程。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其至少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属性与特有属性
  我们知道,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对事物特征(特有属性)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的。当我们还不能从事物的共有属性中分辨出某种事物的特有属性时,我们是无法对该种事物建立明确概念的。
  在原思路教学中,学生也通过看、折、量等“动手动脑”的学习活动,获得了长方形的一些属性,但由于缺乏与其他图形的比较与辨别,这些属性对于学生来说,还不能说是长方形的“特征”(特有属性)。这显然对学生建立长方形的概念是无益的。
  而现思路教学则增加了引导学生将长方形与其他图形进行比较的过程,学生通过看、数、折、量、比等活动直接获取长方形区别于其他图形的特有属性,使学生简捷、清晰、深刻地在脑海中建立长方形的概念。
  
  二、探究的虚与实
  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长方形的概念,在原思路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在学生“探究”到长方形的一些属性之后,直接告诉他们:“我们刚才发现的这些都是长方形的特征。”笔者认为,这种“探究”实际上是虚晃了一枪。也就是说,没有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把握住学生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实质和关键。比如,这里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长方形的概念,才是最关键的。但就是在这最本质、最关键的时刻,我们还是通过直接告之的方式来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标榜自己的教学是一种“探究”呢?探究不仅仅是“动动手”、“动动脑”,更关键的是要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缺少了一种探究思路的引领,无论学生怎样“动了手”,都不能构成实质性的“探究”。笔者认为,原思路教学之所以不能成为实质性的探究,关键是因为它抛弃了人们把握事物特征的一般思路——在比较中归纳。
  现思路教学引进了更多的图形让学生进行比较与区别,这种做法,遵循了人们把握事物的一般方法和规律,使学生能在更复杂的事物背景中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长方形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里,学生也经历了看、数、折、量等“动手做”的活动,但与原思路不同的是,这些活动已经被贯穿在“比较与归纳”的探究思路之中。他们的“看、数、量、折”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探寻出长方形与其他图形的不同之处,从而总结出长方形的特征。
  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思路,不仅能引导学生经历并体验人们认识事物、总结事物特征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还使得学生经历的数学化过程变得更为开放和自主,扩展了学生探究过程中有效思维的宽度和长度。同时它潜化了一种“跳出界外,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把握和认识事物”的思维视角和习惯。
  (作者单位:通州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 伟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果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 本文以教学实录为例,从教学艺术、质化艺术、衍生艺术三方面阐述了提升教学效果的具体做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之乐,领略成长之美.  [关键词] 参悟;提升;课程目标;教学实效  近期,笔者有幸参加南通市名师培养梯队成员会课活动,听了吴老师一堂新授课“平行四边形”. 吴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湛的教学技艺和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都让笔
[摘 要] 新课程标准下,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育教学观念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也无法满足教学目标实现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初中教育机构的领导者正在积极努力地倡导科目教师进行科目教学改革这一课题的研究,经诸多数学教师多年的努力研究发现,让学引思教学理念的有效引入是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成效最为有效的措施,该种教学观念主要强调的就是将课堂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
问学生,最喜欢什么课文?神话体裁课文占据首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神话类课文,如《沉香救母》、《哪吒闹海》、《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类课文,总是小学生的最爱。  儿童对神话有一种天然的渴望。这可以从童年的鲁迅对《山海经》的向往上略见一斑。远房的一位亲戚曾经对鲁迅说起他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这样神奇的书
江苏省第19届“教海探航”征文颁奖活动期间,我有幸观摩了特级教师徐斌老师的示范教学“9加几”。受益良多。现撷取几个精彩片断进行赏析,以供同行参考。  片断一:  师:今天有一位好朋友和我们一起学习,它给我们出了一些题目(动画小猴出场并带来了一些10加几的口算题):  10 1 10 2 10 5 10 7  10 3 10 4 1O 8 10 6  (十进制是一种数学的思想方法,是重要
获得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并不是基础英语课程的全部目标,英语课程还要实现情感态度的目标。《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积极的情感包括了自尊、自信、移情、动机、愉快、惊喜等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它是英语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将情感教育誉为“教育花园中最为幽香的一朵花”。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凭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
无锡市南长街小学是江苏百所名小学之一。走进清新雅致的校园,处处感受到以动漫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气息。象征南小“正直、热情、活泼、勇敢”精神的动漫吉祥物——小狮子楠楠,以各种姿态融进了学生的生活:校门口憨态可掬的楠楠气模张开双臂笑迎八方来客;每个楼层上的楠楠指示牌为你提供贴心服务;动漫长廊张贴的四格漫画,与楠楠共同讲述着学生身边美好的故事;大厅、过道里的动漫海报招贴深化了德行修养、绿色环保等主题教育……
一、突出公益性质。凸现教育良知    义务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社会公益事业。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教育的公益性质并没有得到彻底的体现,政府不作为、乱收费、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现象就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益性,教育良知为种种现实功利所遮蔽。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全面阐述了义务教育的特征与性质,进一步强调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与强制性原则。表现在:  新《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政府对义务教育的“
[摘 要] 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在意识上有所提升,还要注重提问的有效性. 这里的意识提升指的是在教学着眼点上注重多视角的观察与融合,有效的提问应控制有度,让问题设置更接近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  [关键词]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课堂提问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索以及研究性的学习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效教学,这是符合时代特征并积极迎合个体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
[摘 要] 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之后,会与很多数学知识、生活知识关联起来“生成”新的数学综合问题,学生在最初应对这类问题时常常感觉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积极面对,突破问题,善于数形结合地分析,让教学环节开放,促进师生对话互动,追求适切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尝试.  [关键词] 数形结合;反比例函数;开放教学;互动对话  写在前面  学习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之后,学生初步具备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师的价值是什么?教师的价值在于“教什么”吗?就像在中小学很多人认为教“主科”比教“副科”更有价值。是“教什么”还是“怎么教”更能显示教师的价值?抑或两者结合才能凸显教师价值?显然,这都没跳出“教”字之囿。教师的价值只是“教”吗?若是。“师”的意义又是什么?如此追问下去,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教什么”当然是教师的价值之一,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授业解惑都是教师价值的应有之义。但是,教师的价值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