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因感悟而精彩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lu0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充分做到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特别是在阅读教学过程当中采用的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分析替换学生自身得到的阅读感受,这种方式之下导致学生既没有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同时也导致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不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适当转变教学理念与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去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当中,通过自身的感悟去感受阅读的乐趣。
  【关键词】主体感受 教学设计 阅读过程 读悟模式
  一、教学设计模式
  本文将按照初读——议读——精读——诵读这样一个主线将全文贯穿起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学的精彩。
  二、教学阅读过程
  1.初读——初步形成对教学内容的感悟
  在四个感悟阶段中,初读作为第一个阶段,要求学生能够按照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同时利用自身积累的知识与阅读技巧带着目的的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解决最基本的问题,再找出有困惑的地方,记录下来。例如,教师在进行《海燕》两篇的教学当中,就可以针对阅读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分别满足各个层次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学习也是这样。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各个方面由于外在环境的影响最终产生的阅读的结果也会不同,通过话题的设置引发学生从多个方向、多个维度去思考,充分满足学生的阅读体验。例如,教师在进行《风筝》这篇课文的教学,设置一个话题“风筝透露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感悟作者的感情思想。
  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进停留在教材内容当中,而是应该跳出这个范围将内容进行延伸,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充分给予学生想象、感悟的空间。话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水平,并且鼓励学生大胆的感悟、想象,并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2.议读——帮助学生表达自身的感悟
  议读的目的就是在学生完成了初读的基础上,提供一个给学生展示自己想法的机会,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例如,某教师在进行《羚羊木雕》这篇的教学时,该教师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教材内容中不同的人物,充分揣摩人物特点展开一个有趣的情境重现。
  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一方面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教材内容,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树立了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领悟到当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发生碰撞之后,大人们的想法与孩子的想法存在很大的区别,生活中并不是只有金钱,还需要更多带有感情色彩的东西,例如友谊、诚信。
  3.精读——帮助学生做到深层感悟
  在精读的这个阶段,重点强调的就是学生对文章的感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思想感情、具体情境、词汇句子的应用等各个方面去感受文章的魅力。特别是对经典名著的感悟与解读,其中不仅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同时也涵盖了我国精深的文化底蕴。其中教师需要认识到经典名著一般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重点抓住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地方将学生的理解与感悟逐渐清晰化、条理化。
  例如,针对《满井游记》这篇文言文的精读。
  师:一篇好的文章是需要每一个读者去细细品味的,下面请同学们对《满井游记》中的第二段进行精读,完成精读之后与小组内成员进行讨论。
  生1:在我读到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这一句话时,作者的描述能够轻易的将读者带入到那种环境当中,仿佛身临其境。
  生2: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我喜欢这一句,我甚至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喜悦之情。
  生3:我喜欢“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我觉得写的很好,一句话将当时那种游人游景的景象全部都描绘出来,简单明了。
  师:在文章中同学们应该发现了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十分常见,同学们可以将利用了拟人的手法的句子找出来吗?下面请同学们接着仔细阅读。
  生4:“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我在品读这句话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山峦的积雪被阳光融化,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
  师:我们在品读这篇文章的同时,也可以从文章感受到袁宏道是一个怎样性格的人。自然之景的描述反映出了袁宏道不喜喧嚣的城市生活,更加热爱这种寄意于山水草木之间的那种潇洒情怀,整个文章都充满了一种十分清新的田园气息。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文章的重点段落需要着重讲解,达到阅读的目的。例如在学习《藤野先生》这篇课文,该课文的重点是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四个例子从正面、侧面表现藤野先生的人物性格特点。教师需要重点抓住这四个不同事例表现出了藤野先生不同的高贵品格。此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在作者对藤野先生刻画的时候逆向去了解鲁迅是一个怎么的人。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对文章整体的学习,更多的是需要从细节方面进行深入,实现一个点到面的全面感悟。
  4.诵读——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认知
  诵读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通过诵读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点去理解课文,教师也能从这个阶段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把握全文中心思想的一个手段。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的选择都有其一定的意义,通过事表达情感,也可通过景表达情感。不管是采用叙事还是描景的方式目的都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但是,针对说明文,教师想要表达出情感,还需要一定的技巧。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当中适当的增加美的教育,让学生从语文教学中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文字的美,其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美的体验效果,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感悟
  从某一层面而言,语言教学只要多读就能够了解其大致含义与思想感情,但是这种肤浅的、流于表面形式的初读并没有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只有通过多次的朗读、精读、诵读方式让学生从小的词汇、句子、段落到大的整个文章,感受到作何想要表达的情感与用意,让学生在体会用词巧妙的同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通过适当的点拨、引导,让学生完成从初读、议读、精读、诵读四个过程的贯穿,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语言的教学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自身主动的阅读。采用这种阅读——感悟的方式不仅符合了当下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语文素养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阅读——感悟的这样一个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巧妙的采用角色扮演、一问一答等方式将生活与语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日常的学生当中加强了对生活的领域,同时也让学生在语文的世界中感受到美好。这种新的方式之下,不管是对文言文的学习还是对说明文的学习,学生都不会感到枯燥,反而会通过阅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延伸至生活当中,从而真正做到树立一个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唐晓义. 浅谈《史记》教学中的情感熏陶——让学生在《史记》品读中感悟友情[J]. 新课程(中学),2010.11(10):209.
  [2] 党让科、燕涛、杨周科. 做学生情感的播种者——语文教学中情感熏陶的案例与反思[J]. 陕西教育(教学版),2010.17(11):233.
  [3] 万永红. 高效课堂需要有效拓展——从一个语文教学片段谈起[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27(05):159-160.
  [4] 刘汉生. 思而疑,疑而质,质而释——中学语文教学质疑能力培养探析[J]. 基础教育研究,2010.19(05):120.
  [5] 徐玉兰. 执迷主做奴 痴狂人变鬼——解读《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9 (03):201.
  [6] 卞丽娟. 精妙的问题,灵性的课堂——谈新课标下语文课的问题设计[J]. 考试周刊,2011.51(36):296-297.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下骆宅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时间】2014年3月21下午  【地点】合肥市琥珀中学阶梯教室  【学生】合肥市琥珀中学八年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课程前让我们先齐读一段文字。  生起立齐读: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师:“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得到了同步的发展,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发现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仍不如人意,与普通教育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多年来聋教育现实存在着师生之间的沟通障碍问题,听人教师看不懂聋生的手语,聋生看不懂听人教师的手语,这直接影响着聋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聋校,要想实现高效教学,进一步实现信息无障碍沟通,必须提高师生手语沟通与交往的有效性。下面,
2011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与合作者。”“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依据“活动单”精心组织“活动”,是一种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的新教学模式。自从实践“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以来,我们的课堂精彩不断: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变得更积极、主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燃烧
导学案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方案。所谓初中思想品德导学案是教师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立足学情,编制导学案,来实施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则以导学案为载体,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那么如何才能最有效地发挥出思想品德导学案的作用呢?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中思品导学案与课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然而这种兴趣却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游戏、上网、聊天等,“学生喜欢玩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成了普遍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从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课
【内容摘要】新课标中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为此,笔者从自己的实践工作中出发,谈谈自己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践行“从生活走向物理”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物理 从生活走向物理 教学模式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在学校教学中越来越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而物理教学作为一门实践型学科,更是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其实践潜能。且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的《物理课
Q2:If you were the writer, would you choose the same three theme parks as the writer did? If not, can you recommend or design another one?  为了降低学生对语言输出的难度,教师可以给持不同观点的双方搭建了充足的语言支架:  Agreement:  I think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许多学生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课,是因为历史课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脱离人文教育的精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在体系建构上已改变了以往高中历史课程按照编年体编排的形式,整合成了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三大模块。新课程改革为历史教学走向生活化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目的在于为培养当代中国公民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为中学生正确认识社
阅读教学是教与学双方围绕文本开展的教学互动活动。可从笔者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析”得过深,学生“动”得过少的现象,“互动”变成了“单动”,学生阅读文本过于浅表化、粗略化,精彩的课堂也因之少之又少。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细读?文本细读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在哪里?  笔者尝试以朱自清先生的《春》为例,罗列十种文本细读的方法,或许能破解学生的细读入门问题。  一、替换法  对初中
在现在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谓呕心沥血:每次作文,要篇篇见红,要有眉批、旁批、总批,要划出错别字,修改病句,还要看文章立意、布局谋篇……无奈之下,教师只得夜以继日,挑灯夜战;而在学堂的另一边,却是怨声载道、叫苦不迭——学生们越来越畏惧起来,越来越不会写作文。教师的心血,换来了学生的语句不通,错字百出等一系列“惨不忍睹”的现状。事实告诉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已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