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设计深度卷入区域推进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be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红娟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小学数学教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培训团专家,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华东六省一市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优秀教研员,杭州市小数会常务理事。
  参与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教参编写、微课资源项目的指导、光盘示范课的指导与点评;多次参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研讨;参与人教社支援西部录像课的设计与指导;全国、省、市以上讲座百余场;在全国、省市论文评比、课堂教学评比中获奖多次,其中一等奖十余次。
  【摘要】本文从课题研究的方式与特点的视角,就“小学数学课时目标的细化与丰富研究”的研究意义、研究过程、研究特点进行阐述,从“该选怎样的主题”“如何关注研究主体的深度卷入”“如何实现研究与研训的融合”等角度提出有效研究的基本特征是“研究主题的引领性与普适性”“研究过程的可参与性与生成性”“研究内容的连续性与渐进性”“研究成果的辐射性与指导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时目标 研究特点 区域推进
  任何一个课题研究,一般有多个维度可以观察与反思,可以从“研究成果的结论与思考”角度展开,也可从“研究过程的方式与特征”角度切入,本教学研究同样如此。
  本文暂且不对“小学数学课时目标的细化与丰富”研究成果做具体阐述,而是选择研究过程、研究特点做一些介绍,希望能从有效的研究“该选什么样的主题”“怎样充分展开研究过程”“如何关注参与主体的深度卷入”“如何实现研究内容的生成性与渐进性”“如何实现研究成果的辐射性与指导性”等方面给出操作层面的经验,为读者提供一个教学研究的观察视角。
  一、主题选择——关于研究意义的思考
  研究主题的引领性与普适性是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为什么选“课时目标的细化与丰富”这样一个主题进行研究?縱观教学改革的进程,无论改革内容作何种变化,“教学目标”始终是教学的核心问题。因为,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学习后可达到的行为结果,在教学中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重要作用,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支配着教学活动的方向、推动着教学的进程。正确明晰的教学目标决定并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策略的运用。
  目前,有关教学目标的概念、分类、功能等方面已有了一定的理论研究。然而,从实践层面,结合具体的教材、着眼每一课时目标的研究视角,尚不多见,有的也仅是一些零散的材料。因此,我们选择以人教版数学教材作为研究载体,进行“小学数学课时目标的细化与丰富研究”。
  1.提供教材研究依据
  人教版数学教材正在修订中,新增及改编教学内容尚缺乏比较成熟的思考与检验,如:各领域内容的整体目标、纵向目标是什么?如何分层次、序列递进?各例题教学目标要点究竟如何定位、如何分解?每一例题在达成基本目标外还可以有哪些拓展性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基于这些思考,课题组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将12册教材所有内容分课时进行目标研究,并将拟定的目标付之于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通过研究,一方面检验教材例题目标、领域目标是否可达成课程总体目标,为教材编写者提供研究依据;另一方面,进一步明晰教材例题的目标层次与目标要点,促进教师有效教学。
  2.促进参与教师专业发展
  调研发现,大多数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存在以下缺失:课时目标过大,缺乏针对性;课时目标过多,缺乏重点性;课时目标过低或过高,忽视差异性;课时目标短视,缺少整体性;课时目标单一,缺乏丰富性;等等。基于课时教学目标的粗放、肤浅、单一、短视等现状,我们提出“关注目标细化与丰富”的教学倡导,并从“基础目标的细化”“弹性目标的丰富”两个维度进行课时目标的拟定,并提供目标达成的“典型活动与材料设计”。希望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加强目标认知、完善教材理解、有效教学设计,以促进参与研究的教师的专业成长。
  3.实现区域学科推动
  杭州市江干区作为城市化进程中快速发展的区域,区域内数学新教师群体迅速扩张,新教师对教材研读与目标把握的缺失,直接影响着区域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如何通过主题研究,带动区域内学科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希望,一方面,通过行动研究,对每一册教材每一个例题的教学目标进行“细化”与“丰富”,并给出相应的教学思路,形成区域资源,为本区域以及使用相同教材区域的教师提供可供参考的教学指南,从而实现区域引领;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策略,上升到理论层面,实现从“实践”到“理论”首次飞跃,又能把总结出的规律变成具体的操作,还原到每一个课堂实践过程中,实现“理论”到“实践”的二次飞跃。
  二、过程展开——关于研究路径的回顾
  让一个主题牵动几年的研究,是研究有效与深入的保证,散点式研究必然会导致研究的肤浅与片面。“人教版教材课时目标的细化与丰富研究”,历时六年,从骨干引领到全员参与、从校本研究到区级研讨、从课堂实践到理论提炼、从区域研究到成果放大,研究进程中,过程充分展开、层级推进分明。
  第一阶段:前期研究工作(2011年9月~2013年2月)。
  第一阶段的研究,主要经历了“现状呈现”“骨干引领”“区级研究”“论坛交流”“阶段总结”“资料整理”“形成资源”等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师个体、区域骨干、学校教研组、片区教研共同体,均深度卷入到研究过程中。对教师个体而言,在任务驱动下,呈现原始认识,明确研究主题,形成初步的目标意识;区域学科骨干,通过头脑风暴、沙龙对话,对目标理解达成初步共识,引领本校研究,保证研究的有效性;学校教研组,则经历课例研究、论坛观点分享等环节,梳理研究心得;区域层面,则通过目标资源整理、经验初步提炼等手段,实现研究成果的辐射性与指导性。
  第二阶段:中期研究工作(2013年2月~2015年12月)。   这一研究阶段中,主要经历“多轮修改”—“聚焦难点”—“成果积累”—“经验提炼”四个步骤。
  (1)多轮研读,循环修改
  随着人教版教材改版,需要根据改版内容,做相应目标修订。修改完善阶段,主要采用年级分组方式进行,年级组内、组际交换研读修改,保证目标拟定的正确性、可行性与指导性。
  为尽可能保证覆盖面,研读交流采用“点对点”“面对点”的形式。基本模式是:点对点:A→B→C→D→E→F→G→H→A;面对点:A、C、D、E、F、G、H→B。①“点对点”,如“A→B”,“A”要前期阅读修改“B”的内容,“B”的内容就由“A”为主要负责人来提修改意见,保证每个课例均讨论完成。②“面对点”,以“A”为主对“B”提出修改意见的同时,“C”至“H”参与其中提出补充意见。为保证思考的深入,前期准备时要求每位教师先期完成初步阅读,形成初步意见,保证讨论的深入与有效。
  (2)找准切口,聚焦疑难
  随着研究进程的深入,如何将目标研究向纵深处开展?将“疑难课型”“疑难领域”作为研究的新视角加以突破,成为下一阶段的研究重心。
  针对区域内练习课存在“目标不清,练习缺乏增长点”“仅完成书中练习,缺乏目标支撑”“盲目操练,目标贪多”“做题为主,环节目标不明”“只讲不练,缺乏有效跟进”等问题,我们将“练习课的目标与策略”作为目标研究的切口与重点,通过经历“练习课的功能与目标”“不同类型练习课目标重心”“同一内容不同课时的目标把握与序列思考”等主题,分阶段进行研究。
  针对教材修订后变化最大的“解决问题”领域,我们将“解决问题领域的目标序列研究”作为疑难内容展开研究。例如:①明晰整体目标——学习课标,明确领域整体目标;②梳理学段目标——通过梳理教材,厘清“解决问题”内容系列、各年段的分段目标、单元目标;③细化课时目标——围绕“解决问题”能力结构,细化分解要点,将分解目标一一落实于相应课时例题中;④寻找目标达成途径——结合教学实践,探索“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各步骤中的教学方法与策略。通过研究,可以进一步明晰“解决问题”领域的内容与目标序列,并提升教师“解决问题”领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能力。
  (3)成果积累,资源放大
  如何将研究成果进行物化、梳理、分享,作为区域资源进行辐射,真正成为区域全体教师的教学指南,是研究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于是,我们着手进行课时目标的收集、分类、整理,集结成册,丰富区域学科资源。
  对于目标的分课时研究,我们分别从“目标细化分解”“目标拓展延伸”“典型素材与活动例举”三个方面进行。所谓“目标细化分解”,指向基础性目标,即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进行分解细化,一级目标为主干目标,二级目标则是一级目标的具体化;所谓“目标拓展丰富”,指向拓展性目标,给出“拓展与丰富”的目标描述,此目标可根据班级情况弹性设定;“典型素材与活动例举”,是指研究者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目标,围绕选定目标进行“教学材料”与“活动设计”,意在为教师提供达成目标的基本思路。
  从资源如何有效利用的角度出发,我们将课时目标按“年级教材序”和“内容领域序”分别进行分类整理。
  “年级教材序”,是按照年级分类,以教材单元例题的顺序编排,便于教师日常教学的参考与指南,分册目标手册成为一线教师备课、上课的必备书。“内容领域序”,是按照“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与其他”进行分类,并将每一领域的内容继续分解为“数的认识”“数与运算”“解决问题”等板块,并辅之以“目标导读”,从领域的总体目标、序列思考、策略途径角度,进行具体阐述。通过梳理,其一,避免同一目标的简单重复,通过同一内容的目标序列对比,促进同类目标的逐级递进;其二,便于规律的探寻与策略的提炼。
  (4)提供视角,经验提炼
  研究不能仅停留于实践层面,如何将课例研究过程中的零散经验与心得,转化为可供迁移的一般策略与方法才是课例研究的最终目的。我们组织目标研究千字文展评活动,要求区域内教师围绕“目标细化与丰富”这一主题,选择一个小视角,以专题方式展开论述。试图通过任务驱动,将前期基于课堂、基于实践的思考转化为可供提炼的策略,指导同类教学。
  首先,给出专题,提示视角。由于研究主体是一线教师,对“从哪些方面提炼,如何提炼”缺乏方向,于是,我们给出专题示例,为教师提供了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向。例如:
  专题1:课时目标如何体现课程目标;
  专题2:课时目标分解与细化的一般过程与策略;
  专题3:核心教学目标和次要目标如何取舍;
  专题4:如何整体把握目标的系统性与序列性(一个领域或一个专题内容目标的纵向上升);
  专题5:目标丰富、目标拓展的视角阐述;
  专题6:如何处理基础目标与拓展目标的关系;
  专题7:如何将目标拟定转化为教学实施;
  ……
  其次,思考外化,辐射分享。如果说用文本的方式将经验加以提炼,能促进研究者本人将零散的思考加以梳理的话,难么,用“演讲报告”的形式,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将思考放大,让更多对象受益。
  《学生缺的,就是教师应教的》《对教学目标序列递进的几点思考》《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实施策略》《“落实过程目标,加强学法指导——以人教版‘8的乘法口诀’为例谈教学目标细化的视角》《理清目标序列,让练习课有新的增长点——以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为例》《例谈课时目标落实的微操作建议》《精准定位、精细落实——对目标细化与丰富的一些思考》《在目标细化中渗透,在教学延伸中融会——浅谈如何整体把握目标的系统性与序列性》……不同领域、不同学段、不同视角,100余篇关于目标研究的文章诞生,并通过演讲展评的方式,向区域内所有数学教师传递,“实践提炼”—“观点内化”—“理念辐射”,预期的目标通过这一环节,得以理想实现!
  三、研究特点——关于价值取向的思考
  教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如果仅满足于立项、获奖、发表,笔者认为是短视而功利化的。怎样的研究是真正有价值的,是教学研究界值得倡导的呢?笔者以为,大致应该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研究主题的引领性与普适性
  主题应最大可能地选择教学核心问题,能牵一发动全身,主题应来自基层,尽可能满足大多数教师的需求。“小学数学课时目标的细化与丰富”研究,正是抓住教学的关键处展开。
  2.研究过程的可参与性与生成性
  如果一个教学研究能带动一群人,甚至是一个区域的全员参与,不仅能使研究更接地气、更具操作性,同时,研究结论的角度将更为宽阔、成果的提炼将更为全面、生成的经验将更具指导意义。就这一方面而言,本课题参与面达到五百余人,核心骨干近百人。
  3.研究内容的连续性与渐进性
  教学研究不仅止步于最初的内容,而是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能围绕主题,跟随时代要求及研究进程中暴露出的问题逐渐生成出“纵向”或“横向”的新主题。本研究中“修订教材的目标再研究”“练习课的目标与策略”“解决问题的目标序列与教学策略研究”,均是在目标研究主题下的深化。
  4.研究成果的辐射性与指导性
  这一观点并不新颖,但真正将此做好的研究少之又少,大多止步于課题结题与获奖。如何通过一个主题研究,锻造一支队伍,使这支队伍的思考力、理念立意、思维模式、教学能力逐渐高走?如何将“研究”与“研训”结合,将研究成果以研训方式向教师传递,真正发挥其“辐射与指导”的功能。“小学数学课时目标细化与丰富研究”,无论是对教师队伍发展,还是对区域质量的提升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教育名家张庆老师教孙女识字的故事带给我很多思考。  一天,张庆孙女读到“阿谀奉承”的“谀”不认识,就问他。他说:“你细心地看看,它自己会告诉你的。”孙女观察字的结构后猜出可能读“臾”,意思可能与说话有关。张庆老师接着又启发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阿谀”是什么意思。孩子按要求读了读,明白了“阿谀”就是嘴巴很甜,想讨好别人的意思。  汉字的演变虽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是“有理可循”的。张庆老师没有告诉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生接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几何知识的学习正在不断推前。  新课程改革以来,“空间观念”的培养一直被一线数学教师认为是虚无缥缈、没有落脚点的一个核心词。其实它不仅是一种观念,还是数学课程里新的内容、题材和呈现方式,它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一、以“观察”激发兴趣,加深“空间观念”的视觉感知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由于年龄特点,呈现从直观辨认图形到语
春天到了,校园里银杏、龙爪槐长出了新叶,迎春花、海棠花开出了鲜艳的花朵。在美丽的春天里,我要上一节关于春天的说话写话课。  一、为什么孩子不说话  我带着小朋友们来到校园里找春天。我站在玉兰树前,让孩子们看白玉兰的花苞是什么样子的;我和孩子们一起俯下身子,看茶梅花是什么颜色的;我指着海棠花的枝头,让孩子们猜一猜,那红红的尖儿是海棠的叶还是海棠的花?……校园里,孩子们高兴极了,看了这儿看那儿,“叽叽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发现同学的长处,能用具体的事例真心实意地夸奖同学。  2.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做到与人交际时举止大方,有礼貌,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会认真倾听。  过程与方法  通过游戏、创设情境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交际过程中增进同学之间的情谊,能发现
【摘要】笔者从“手”这个字开始,带领学生开始了一场有趣的汉字文化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从相关汉字文化书籍的推荐与阅读,到精彩的主题分享和每天十分钟的“汉字博士小课堂”的开讲,学生充分感受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汉字王国的神奇美丽。  【关键词】字形字理 汉字文化 自主探究  【案例背景】  一天,笔者教完了《示儿》这首古诗,批改学生作业,发现“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中的“祭”字的书写错误的学生较多
一、案例背景  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来考察。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提问的艺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计的诱导语言,是传授知识的媒介物。课堂提问是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学者的研究已经证实:教师的发问和学生的回答大约占去了每日课堂教学时间的80%,可见,教师的课
【摘要】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综合板块由多个独立部分组成,常规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将综合板块的课堂教学简单组合叠加。本文以六年级下册Unit6Aninterestingcountry第三课时综合板块为例,将Soundtime,Culturetime,Cartoontime有机融合于一体,从基于儿童的角度,探讨小学英语综合板块教学的有效开展。以生为本,以学为主。以“基于儿童”的理论运用于综合板块的教学,通过
【摘要】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生活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生长和改造,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因问题而激发他们去探索,从而产生新的思想。本文结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的课例来探讨如何有效帮助学生积累或获取数学活动经验,追溯始末,理性剖析,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智慧。  【关键词】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经历 数学化过程  【研究的问题】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的教学是一堂半新不旧的概念课。说它“
【摘要】人教版语文教材以单元主题进行编排,在每个单元前编写了一段或两段话,提示整个单元的教学主题和训练重点,称之为“单元导语”。它引领整个单元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但笔者从目前的“单元导语”教学现状来看,还没有真正发挥“单元导语”的作用和价值。本文根据“单元导语”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单元导语”做一个全面、系统的剖析,充分挖掘“单元导语”的教学价值,提升单元教学的整体质量。  【
【摘要】从三个策略论述英语教师通过“着眼课内,挖掘周边,紧跟潮流”,从而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英语:一、充分挖掘课内教材“三步走”,自主学习更高效。二、科学利用课外资源“生活化”,自主学习更真实。三、拓宽网络学习途径“趣味化”,自主学习更潮流。  【关键词】小学英语 自主学习 策略  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现代学习理论。自主学习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