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幸福,享受成功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又提供学科综合等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广大音乐教师应积极探索、不断求新,将它切实有效地运用于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更新教学观念;主体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探新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和自由发挥空间,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幸福、享受成功。
  【关键词】求新观念方法手段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了以审美为核心,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又提供学科综合等新教育理念。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笔者积极探索、不断求新,并在教学中努力试行“新课程标准”,深感要将新课程标准切实有效地运用于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以下“三新”:
  一、以人为本,更新教学观念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犹如天上飘落的雪花,给音乐课堂教学这片沃土带来生机。新课程,新角色,角色的全面转换应从教师思想观念上改变,一改昔日传统的“惟师是从”、“唯师独尊”的状况。建立起创新的,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目前,音乐课堂上还有一些老师采用的是教导式的讲授法,把学生作为装载知识的容器,忽视了音乐作为情感艺术的特征;当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会对学生的发言做出贬斥性的评价的时候,是否想到,学生的创造火花就那样被我们不经意之间磨灭了;如果把音乐变成一个个乏味的符号,把学生的演唱变成无情的叫喊,把学生的演奏变成只是技巧而没有感情的东西,那么音乐教学还存在什么价值?
  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新型艺术观念迫在眉睫,教师应在音乐教学中突出以审美为核心,强调的是学生的发展,围绕的是学生的成长,培养的是具有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高素质的人。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的个性,创设特定、特色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架起终身学习音乐的桥梁。
  二、主体探索,创新教学方法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力、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灵活多变的创新教学方法至关重要。笔者在几年的音乐教学中,探索了几种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比中求异,异而引思,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可以说,没有对比就没有艺术。有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某些条件下,小学儿童对某些对象进行比较时,既能在相似事物中找出相同点,又能找出其细微差别,从而在其细微差别的基础上引发思考,加深对事物的了解。”即比中求同,同中求异,异而引思。我充分抓住孩子这一特点运用于音乐教学中。在教学河北民歌《茉莉花》一课中,学生分别欣赏河北《茉莉花》与江苏《茉莉花》,同名异曲,学生在风格、情绪上进行了比较,纷纷回答:“河北《茉莉花》热情、欢快,而江苏《茉莉花》则优美、抒情”。并讨论得出我国北方地域辽阔,人们朴实爽朗、热情大方,产生了那里的《茉莉花》是热情的、欢快的,而江南丰盈的雨水,良好的地理环境,形成水乡山清水秀,再加上温婉甜美的水乡姑娘,造就了江南的《茉莉花》抒情、优美。通过比较,从而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民歌的特点是具有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气息,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风俗人情,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民歌。
  2、营造氛围,化虚为实,培养学生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充分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而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艺术,它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营造想象的氛围,让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去发现美、想象美、体验美。
  如欣赏《春节序曲》,学生课前搜集一些对联、年画、小灯笼等,将音乐教室布置得喜气洋洋,课上学生说了这些物品的用途,教室的氛围,并欣赏了《春节序曲》,想象音乐中的情景、音乐的变化、人们的活动等等。他们生动地描绘着 “我看到了舞龙、舞狮、扭秧歌”;“我看到了人们在细细品味着可口的饺子”等等,他们仿佛已融入了音乐,融入了幻想的意境之中。
  3、体态律动,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表现力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这是因为孩子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他们往往不满足于歌声来表达情感,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边唱边动或边听边动。《乐记》中记载:“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动作的伴随是儿童认识音乐、表现音乐的最有效途径。教师就要善于调动学生们“试一试”为他们搭建表现音乐、表现自我的舞台。
  在音乐欣赏课《动物狂欢节》之选曲《狮子》一课中,音乐由钢琴奏出震音,引出狮王威风凛凛的曲调,将孩子们带往密密的大森林之中。欣赏完之后孩子们自由讨论乐曲的情景,并创编舞蹈动作来表演,这时,孩子们情绪激动,讨论热烈,经过每组练习表演后,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表现力,有的随着音乐模仿狮子这个百兽之王的步伐,有的模仿狮子的形态,甚至有些孩子在模仿其它小动物畏畏缩缩的神情,以此来表现百兽之王的威风,把一幅百兽迎王的严景表现的淋漓尽致,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
  4、激发共鸣、放飞心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音乐课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利用音源材料即兴创编节奏、旋律、音乐故事、律动、舞蹈等等,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例如:在拓展延伸打击乐器一课时,在音乐教师周围摆上了多种玻璃瓶、盛水碗、筷子、易拉罐等生活中的废旧物品,鼓励和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开动脑筋,启发大家:“你能利用这些废旧物品创造出一种乐器吗?”话音刚落,教师里顿时热开了锅。有的把自行车上的铃用一根绳子系牢就成了碰铃;有的用很多盛水碗制作了一架“敲敲钢琴”;有的将啤酒盖穿孔用铁丝串起做成“串铃”等等,并嚷着要用这些乐器为歌曲伴奏。孩子创作火花被点燃,创造精神和创造动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新颖独特、与众不同,并符合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学到东西,培养能力就是好的方法。
  三、强化实践,探新教学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越小,经验有限,生活中形象越明显越具体,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改变以往“黑板、钢琴、书本、录音机”的传统教学模式,探新教学工具,为教学所用。
  (1)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
  随着信息设备的快速发展,我在音乐教育中大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音乐教育注入了充分的兴趣和活力,实现了声音、动画、文字、图表、图像的有机结合。例如,在教四年级音乐《中国戏曲欣赏——京剧》这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大屏幕学生欣赏了京剧中不同角色的行当,初步了解京剧艺术的服装特色及角色扮相,再通过录像学生欣赏了生、旦、净、丑舞台表演片断,并通过音响欣赏了各行当的唱腔,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京剧中不同人物的声音特点,表演风格,更进一步了解了京剧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戏曲艺术的热爱之情。
  (2)运用学科综合辅助教学
  运用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教育手段。例如:音乐是从听觉上去感受美,而美术是从视觉上去获得美,两者相互融合,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相互补充,充分发挥其整体效应,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三年级美术课中有一课《千变万化的线》,在教同年级音乐欣赏课《喜洋洋》时,让学生自由地用线条描绘音乐,结果欣喜地发现到,学生听到 | | | |时,画出了交缠式波浪线,听到5.|5.| 64|5-|时,画出了较平缓的波浪线,从学生的表现中,可以看到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程度。又如,运用色彩描绘音乐,引导学生不同的颜色所表示不同的音乐情绪,红色代表热烈、欢快;天蓝色表示抒情优美;深蓝色表示忧愁、悲伤;黑色表示紧张、恐怖。经过几次训练后,学生用不同色彩,根据自己对不同情绪音乐片断的理解画简图,听了《念故乡》他们就画出了深蓝色的湖水,灰蒙蒙的天,听了《快乐的罗嗦》片断,他们就用红色的水彩色画出了太阳、绸带等等。
  作为21世纪的音乐教育者肩负着培养跨世纪的创新性人才的重任,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大胆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或生理上得到某种程度的愉悦和满足。让我们铭记柯达伊的告诫:“好的音乐教师,要比歌剧院的指挥重要得多,一个蹩脚的指挥,不过是失败一次,而一个蹩脚的教师连续失败三十年,则要扼杀三十批儿童的音乐天才。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
  [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3] 《中小学音乐教育》.
  [4] 《音乐学科教育学》.
其他文献
生物学科是初中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必修课程,在当前提倡素质教育,转变教学理念,提倡探究性学习的形势下,如何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习效率至关重要。  一、挖掘生物自身的魅力,充分吸引學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生物学是初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但不是基础工具课,容易被学生忽视。初中学生的学习往往是凭兴趣的,要上好生物课,就必须把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但要靠强力把学生硬拉到生
摘要:新课程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但在实施〈〈标准〉〉的过程中却也发现了一些矛盾,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困惑: 目标设计和课堂实际存在矛盾,合作交流与学习效益存在矛盾,课堂秩序与课堂结构之间存在矛盾,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与体育教学效果存在矛盾,“创新式”教学似乎变成“面子”工程。面对种种困惑,笔者寻求到一些对策,愿与同行共同切磋。  关键词:目标设计 合作交流 学习效益 课堂结构   
内容摘要: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自学能力形成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学是学生获得新知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学习效果    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当代人要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  一、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将直接影响到自学的效果。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科,它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还广泛的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
摘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既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促进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同时对学生更好掌握课文内容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加强训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能陶冶学生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见,“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低年级学生朗读应达到的要求。  
【摘要】活动课是传统教学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是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新的产物,我们要开设好活动课,充分利用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兴趣。城区小学如何在数学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们要贴近生活选材,开展多彩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增强学习兴趣等提高活动课的效率。  关键词:城区 小学 数学 活动课 培养 兴趣    重庆市忠县地处祖国的大西南,这里基础设施差,小学教育相对落后。忠州二小是忠县城区的一所六年一贯制小学
一、考生答卷中出现的问题  17题三角函数、18题概率与分布列这两个题几乎没有问题,基本都是满分  19题立体几何问题,该题出现的问题:  (1)解题不规范(第一问证明线面平行,必须指出直线不在平面内),第二问用向量法解决,1、建系,只有正确的求出几个坐标点才能给分,只建系没求出坐标点或求错不给分。如有些同学将此过程简写为建系如图而不做进一步的说明直接进入计算环节而被扣1分;2、法向量求对1个给2
【摘 要】中职学生数学基础差,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浓厚,本文从教师的自我素养、教学方法及师生沟通的艺术三方面阐述了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从而使数学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情感素养 教学方法 学习兴趣 师生沟通艺术    人的成就或学习的好坏,既需要聪明才智,更需要饱满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数学学习也一样,有人说“天才
庄子曰:“文灭质,博溺心。”意思是说花样名堂过多,反而会掩盖掉事物的本质,事物过于驳杂就会让人糊里糊涂。庄子说的本意是对写文章而言的,就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而言,何尝不是如此。认真反思我们自身的语文教学行为,很多的时候,我们就好像带着学生在闯迷宫,我们心中暗暗责怪学生“启而不发”。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做到“简单”了吗?只有简单了,我们的学生才会看得懂,学得会。简单,应是我们每位参与课改实践
根据初中化学新的课程标准,实施化学教学,应舍弃传统的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必须把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因此,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尤为重要。  通过自己过去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对初中化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创设情景实施探究性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演示实验,创设学习情景,培养探究能力  学生在最初接触《化学》这门课程时,是一种望而生畏的
一直以来,我国处在几种美术教育思想相互交织影响的状态。一方面,主张以传统的技法教授美术;一方面,一些受从日本传来的美术教育方法影响的老师,主张给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这两种教育思想推动着我们美术教育的发展。  当前的教育,主要是提倡素质教育,美术教育教学也不例外,这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要切实做到这些,需要我们做多方面的改变。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