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注重对教材知识体系的教学,在教学设计上表现为注重“教材”的知识结构,强调小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淡化了小学生对知识的心理需求和发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有效学习最重要的内部条件:一是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基础,二是学习者的主动加工活动。毋庸置疑,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情绪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具有动机作用。语文教学如果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其积极情绪,不断地让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使之“乐学”,对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是卓有成效的。
一、小学语文学科积极学业情绪的内涵
学业情绪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学生所经历的一种情绪体验;第二个层面是指学生在经历一段时间学习后对于学科学习的认识。因为,学业情绪既是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情感体验,又是学习结束后对一学科的情感爱好。具体到语文学科中,是指学生在字、词、句等知识的习得过程中及参加语文考试时所经历的喜、怒、哀、惧等情绪体验,并在这些情绪体验中形成对语文学科的情感认知。具体包括:①学生在语文学习与考试中愉快的情感体验;②乐于以字、词、句为基础的语文知识认知与掌握,并擅于通过字、词、句去了解生活世界;③在生活中擅于用语言文字去描述与表达生活的世界。只有当学生认为语文知识的学习是有意义并且可以顺利掌握时,他才会形成积极的语文学业情绪,否则,则会产生不安、紧张、畏惧的语文焦虑,进而形成消极的语文学业情绪。
为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积极学业情绪,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要以小学生心理需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教学前提,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学习动因和发展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体包括两个层次:
一是分析小学生在具体学习环节中的心理需求及其发展过程,考虑小学生认知情感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然后针对性地处理教材的内容,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从而设计出与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相吻合的教学方案。
二是通过分析所学教材内容的特点,考虑如何沟通与小学生心理需要和发展相联系。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主要关注的是教材本身固有的知识结构与小学生身心特点之间的“动情点”。如果抓住能“牵一发”而“动感情”的突破口,就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益。
二、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积极学业情绪的教学原则
1. 文本解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对文本进行解读来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得到自主发展的过程。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情感的投入源于对于文本的深刻解读。同时,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当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否则内容过难,往往造成学生挫折感,激起消极心境,这往往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因此,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要有深度,更要适度。李海林先生说:“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确定的根本视域立场,是学生,从学生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所以文本解读既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可达成度”,还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度”。课堂上,我们不能以为自己感动,学生就一定会感动。我们的审美情趣、能力和学生有重大差异。蹲下来看学生,就是认真地观察了解儿童的世界,努力在打通儿童的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上动脑筋。要仔细琢磨学生,换位思考,要想想儿童会怎样读这个文本。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
例如,一年级教材中有《村居》这首诗,通过深入的文本解读并结合学生的特点,我教学时抓住一个“醉”字让学生感悟诗词意境。“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中,什么醉了?为何醉?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到草、莺、杨柳、孩子、诗人都醉了。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跟着诗人一起走进春天,陶醉在这春天的美景中。同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入境悟情,进行联想,体味诗境,深入意境,引导学生知道诗人为什么醉,体会诗人的情感。在多种感官的调动下,化难为易,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2. 课程导入要符合学生的趣味
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被我们忽视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教材内容与小学生个体的具体需要和兴趣爱好往往是不一致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学中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沟通教材与现实的联系,使学习生活化,调动小学生积极的学业情绪,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适当启发、诱导,或介绍教学内容的背景材料,来改变小学生对教学内容原有的认知评价,从而产生积极学习的心理,激发学习动机,优化了学习思路。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第四册《三个儿子》时,在识字学习环节,事先准备了一桶水。在体会“拎着、沉甸甸、晃荡”三个词语时,请学生上讲台做动作,其余学生仔细观察其动作和表情,并建议大家选用生字词把所观察到的情景说一说。被抽到做动作的孩子兴致勃勃地上台,台下的孩子们兴奋得姿态各异。动作完毕后,我随即问上台的学生:“你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学生说:“刚才我拎着一桶水觉得沉甸甸的。”我又追问:“你走了几步后,又发现了什么?”该学生说:“我发现桶里的水在晃荡,都快流出来了。”之后,我让台下的同学也说一说刚才的所见,要求说一段话,尽量能用上表情。有位学生说:“刚才某某同学提着满满的一桶水,沉甸甸的,他觉得很吃力,脸都(憋)红了。他摇摇晃晃地走了几步,桶里的水直晃荡,他好像快要摔倒了呢!”这样的教学结合学生的体验,既满足了学生追求新奇、好动的兴趣特点,也在玩玩说说中启发、诱导学生理解了生字词的难点,甚至拓宽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有些时候可以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在语文教学时,先考虑学习内容与生活有什么内在联系,对满足小学生内在需要和自我发展有什么帮助,把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和发展统一起来,有利于调动学习情感,从而有效地调动学习动力。例如《争吵》写的是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小事,这种事几乎每个学生都有类似的经历,在教学时,就可以把文本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学习这一课时,正是学生经历的再现,文中的人物就像他们自己的影子,他们自然关注事件的发展变化,关注人物的表现。这样的教学内容贴近他们的学习生活,满足他们的求知需要,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新的认识,就能激发学习动力,为教学的成功设置了良好的情绪背景。
一、小学语文学科积极学业情绪的内涵
学业情绪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学生所经历的一种情绪体验;第二个层面是指学生在经历一段时间学习后对于学科学习的认识。因为,学业情绪既是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情感体验,又是学习结束后对一学科的情感爱好。具体到语文学科中,是指学生在字、词、句等知识的习得过程中及参加语文考试时所经历的喜、怒、哀、惧等情绪体验,并在这些情绪体验中形成对语文学科的情感认知。具体包括:①学生在语文学习与考试中愉快的情感体验;②乐于以字、词、句为基础的语文知识认知与掌握,并擅于通过字、词、句去了解生活世界;③在生活中擅于用语言文字去描述与表达生活的世界。只有当学生认为语文知识的学习是有意义并且可以顺利掌握时,他才会形成积极的语文学业情绪,否则,则会产生不安、紧张、畏惧的语文焦虑,进而形成消极的语文学业情绪。
为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积极学业情绪,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要以小学生心理需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教学前提,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学习动因和发展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体包括两个层次:
一是分析小学生在具体学习环节中的心理需求及其发展过程,考虑小学生认知情感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然后针对性地处理教材的内容,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从而设计出与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相吻合的教学方案。
二是通过分析所学教材内容的特点,考虑如何沟通与小学生心理需要和发展相联系。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主要关注的是教材本身固有的知识结构与小学生身心特点之间的“动情点”。如果抓住能“牵一发”而“动感情”的突破口,就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益。
二、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积极学业情绪的教学原则
1. 文本解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对文本进行解读来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得到自主发展的过程。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情感的投入源于对于文本的深刻解读。同时,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当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否则内容过难,往往造成学生挫折感,激起消极心境,这往往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因此,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要有深度,更要适度。李海林先生说:“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确定的根本视域立场,是学生,从学生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所以文本解读既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可达成度”,还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度”。课堂上,我们不能以为自己感动,学生就一定会感动。我们的审美情趣、能力和学生有重大差异。蹲下来看学生,就是认真地观察了解儿童的世界,努力在打通儿童的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上动脑筋。要仔细琢磨学生,换位思考,要想想儿童会怎样读这个文本。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
例如,一年级教材中有《村居》这首诗,通过深入的文本解读并结合学生的特点,我教学时抓住一个“醉”字让学生感悟诗词意境。“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中,什么醉了?为何醉?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到草、莺、杨柳、孩子、诗人都醉了。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跟着诗人一起走进春天,陶醉在这春天的美景中。同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入境悟情,进行联想,体味诗境,深入意境,引导学生知道诗人为什么醉,体会诗人的情感。在多种感官的调动下,化难为易,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2. 课程导入要符合学生的趣味
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被我们忽视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教材内容与小学生个体的具体需要和兴趣爱好往往是不一致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学中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沟通教材与现实的联系,使学习生活化,调动小学生积极的学业情绪,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适当启发、诱导,或介绍教学内容的背景材料,来改变小学生对教学内容原有的认知评价,从而产生积极学习的心理,激发学习动机,优化了学习思路。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第四册《三个儿子》时,在识字学习环节,事先准备了一桶水。在体会“拎着、沉甸甸、晃荡”三个词语时,请学生上讲台做动作,其余学生仔细观察其动作和表情,并建议大家选用生字词把所观察到的情景说一说。被抽到做动作的孩子兴致勃勃地上台,台下的孩子们兴奋得姿态各异。动作完毕后,我随即问上台的学生:“你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学生说:“刚才我拎着一桶水觉得沉甸甸的。”我又追问:“你走了几步后,又发现了什么?”该学生说:“我发现桶里的水在晃荡,都快流出来了。”之后,我让台下的同学也说一说刚才的所见,要求说一段话,尽量能用上表情。有位学生说:“刚才某某同学提着满满的一桶水,沉甸甸的,他觉得很吃力,脸都(憋)红了。他摇摇晃晃地走了几步,桶里的水直晃荡,他好像快要摔倒了呢!”这样的教学结合学生的体验,既满足了学生追求新奇、好动的兴趣特点,也在玩玩说说中启发、诱导学生理解了生字词的难点,甚至拓宽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有些时候可以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在语文教学时,先考虑学习内容与生活有什么内在联系,对满足小学生内在需要和自我发展有什么帮助,把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和发展统一起来,有利于调动学习情感,从而有效地调动学习动力。例如《争吵》写的是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小事,这种事几乎每个学生都有类似的经历,在教学时,就可以把文本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学习这一课时,正是学生经历的再现,文中的人物就像他们自己的影子,他们自然关注事件的发展变化,关注人物的表现。这样的教学内容贴近他们的学习生活,满足他们的求知需要,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新的认识,就能激发学习动力,为教学的成功设置了良好的情绪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