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凋零的花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w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总是在最美好的时候开端,在最糟糕的时候结束,重要的就是你怎样改变结局。”——马克吐温。鲜花选择凋谢,是为了结出延续生命的种子,种子最终会发芽成长,使花儿“永不凋零。”
  蓦地,一束白光撕裂了黑夜的帷幕。我吃力地睁开惺忪的双眼,一个洁白的身影映入了我的眼帘。因为急性肠炎而被送入医院的我,正无力地躺在病床上吊水。“老太,起来打吊针了。”小护士轻呢的声音使我不由自主地向那处望去。只见我的邻床是位老太,她皮肤黝黑,眼眶深陷,双手都是被岁月摧残的痕迹。“哦哦!”听见小护士的话后,她吃力的地坐起了身,可见她是位深受病魔折磨的病患。
  “我好像没怎么见过你哎,小姑娘。”老太微微睁开双眼说到。“哦,我是新来的,刚在这里实习没几天!”“原来是这样啊。”只见老太眉头一锁。“对不起,没有扎得进去。”小护士抱歉地说道。
  “没关系,我这把老骨头,手上早已是千疮百孔,再多扎几处也无所谓。”老太豁达地笑着说道,或许是老太的血管实在难以寻觅,又或许是小护士的技术不精,第二次又失败了。小护士显然有些慌张,但在老太的悉心劝说下,仍又开始了第三次尝试。但第三次尝试也也并未成功。这下子无论老太怎么劝说,小护士都不愿意再扎了,最后还是得找经验老道的护士长出马才解决了问题。这一幕我看在眼里,化作一阵波涛冲向心头。
  后来在我与老太的交谈中得知她已是胃癌晚期,到医院里来吊吊水只是为了维持光景。“我这把老骨头是没用了,但我还有自己的价值,我还可以給那些新护士们练练手,以至于她们再遇到像我这样的病人就不会手足无措了,人老了,总要对别人、对社会有些贡献吧,年轻时不行,现在是时候了!”说到这里,老太露出了极为爽朗的笑靥。那一刻我不再觉得她是一个软弱的病人,一株即将凋零的花,而是一颗参天大树守卫着身边弱小的生灵。
  命运总是无情,老太的生命还是凋零了。在葬礼上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就是那个小护士,她在老太的墓前郑重地献上了一束花,那束花已超越了祭奠的作用,而是后起者对于先者恩赐的回馈,这一刻曾经的种子早已茁壮,也是时候来保护这朵花,使其“永不凋零。”
  “奉献徒劳吗,不,奉献永不徒劳。”——周国平。这个社会早已缺少很多像老太这样的奉献者,他们总是畏首畏尾,害怕自己将会失去些什么,但别害怕,你们所给与别人、给与社会、给与世界的,总有一天,都会有所回报。
  风悠悠地吹过,那朵精神的“花儿”在绽放着,绚烂多彩,永远,永远……
其他文献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提出中国的文化形象的构建理论,虽然有一些零星的叙述,但没能形成完整详细的理论体系。本文的创新点就在于通过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的基础上,在论述中
我的家乡在保康县一个小乡村,鸡冠河村。村里有一条小河,叫鸡冠河,清清的河水流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红尘若梦,凝眸回望走过的岁月,“天上布满星,月牙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那声泪俱下的訴苦场面,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村里经常召开生产队大会。会议内容有评工分的,有忆苦思甜的,有搞社教运动的,有搞路线教育运动的等等。那时我年纪虽小,但每次开会的场面,会议气氛,以
期刊
八月的空气充满着令人窒息的闷热,即使是在清晨,也让人丝毫喜欢不上他,炙热的太阳依旧向这片土地散发着光辉。一缕固执的阳光透过窗子将屋里原本看不见的浮尘照的异常清晰,同时还照在桌前坐着的这个人的身上……  wuli王透过眼镜从门外盯着高一四班教室里安坐的这個人。果然是这样吗?wuli王在心中暗想。早在来这里之前,wuli王就已经听说今天要见的导师非同一般,可如此看来,眼前的这位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期刊
前段时间,看完了美国著名学者保罗?莱文森的《新新媒介》一书。在阅读之前,我看到了对这本书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一些权威人士、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认为它洞察了新媒介
蛋仔饼,体色金黄,外脆里软。咬一口,便可以给人以韧性与软柔的双重享受,余味无穷。当鸡蛋的滑嫩与面粉的朴香于唇齿间跳起曼妙的华尔兹,你会忘却,忘却一天的疲惫……自不必说,于冬季尝一口窝心,于夏日酥骨。  犹记两年前所尝到的蛋仔饼,至今回想,仍有余味于舌间漫溢开来。  那是一家位于香港九龙的蛋仔饼店。在那个寸土寸金的都市里,人们用奔跑代替缓步使时间最大程度的利用已成一种常态。排队等待是那里唯数不多的奇
期刊
“诗云:古之山水,何是明丽?答曰:山不乏木,水不乏鱼。”襄阳有山,我陪奶奶去过真武山,随父母爬过虎头山,跟同学走过岘山绿道;襄阳有水,最美的莫过于那一湾碧水---汉江;襄阳有花,宜人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养育出各种各样美丽的花,市花紫薇更是美丽娇艳。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秋天处处可见的野菊花。  仔细看野菊花,一条条细细的花蕊排列成坚固的花心,花瓣有序地围绕在花心周围,每朵都极不起眼。可它们一朵朵绽放时
期刊
雨还在下。  电视内幽幽地映着《朗读者》——老妈最近迷上了这个节目,放假便拉我与她同看。  她一直是抱着挑刺找碴的态度“嘿,这人谈的真不咋的”“唉,陈词滥调”。直到樊锦诗的出现。满头银丝,身形瘦小,一股亲切的书卷气,像是六朝的古风奔涌着淌进她的血液,像是唐宋的诗意馥郁着她的笑靥。  樊锦诗讲述她自己看到了中学课本上一篇描绘莫高窟的课文,然后就很想去看看。于是在强大而神奇的魔力的召唤下,她报考了北大
期刊
国画大师徐悲鸿以画马闻名,他笔下的马,清癯而不孱弱,分明的筋骨透着一股刚劲,也许正如他所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马如此,人亦是。  傲气与傲骨是不同的,一个浮于表面,一个沉于内心。“气”是一种表象虚无缥缈,外强中干;而“骨”是内在的深沉厚重,融于血脉。傲气教人孤芳自赏,自命不凡;傲骨教人自尊自爱,韬光养晦。有傲气之人往往把它显示出来,哗众取宠,面对别人的赞扬就会飘飘然不知所以,傲气之人
期刊
几年前,马云与画家共同创作的作品《桃花源》被拍成天价,商业与艺术的相遇,在带给群众新奇的同时,又不免激起人们内心的忧虑。  不知起于何时,艺术身上似乎笼罩上了一层土,它不仅掩盖了属于艺术的本真,而且还蒙遮了时人的视野。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人们似乎大都颇爱隔土观物,对被沙土包围的艺术无法抵抗。其实,在这样的进程中,人的欲望引导人们接受艺术,在这样一种“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年代”,人们看待艺术大抵无法
期刊
《杜子春》选自唐代传奇作家李复言所作的《续玄怪录》,在唐传奇的“修仙”类作品中非常出名,对其后的传奇作者也影响很大。  《杜子春》与唐代其他传奇,如薛渔思《河东记》里的《萧洞玄》,裴铏《传奇》里的《韦自东》等作品,核心内容同出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卷七“婆罗痆斯国”里写的《烈士池及传说》,但从作品表现力和艺术成就来说,那些作品都不及《杜子春》。  《杜子春》后来有很多衍生作品,重要的如明代冯梦龙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