拭去艺术身上的那层土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da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前,马云与画家共同创作的作品《桃花源》被拍成天价,商业与艺术的相遇,在带给群众新奇的同时,又不免激起人们内心的忧虑。
  不知起于何时,艺术身上似乎笼罩上了一层土,它不仅掩盖了属于艺术的本真,而且还蒙遮了时人的视野。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人们似乎大都颇爱隔土观物,对被沙土包围的艺术无法抵抗。其实,在这样的进程中,人的欲望引导人们接受艺术,在这样一种“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年代”,人们看待艺术大抵无法拥有神性和清净。这也正是因为我们无法像梵·高一樣认为一片金黄的向日葵田便是艺术。艺术的范围不断扩大,人心的广度却渐趋狭窄。
  事实上,人们无法看清艺术,是因为从艺术发展来看,艺术早就走过了单一的欣赏形态,侧重于内涵及思想、蕴意。因此,他们既看不到显现的美,又无法窥探隐匿的思想,失去了评判的标准,自然看不懂艺术。
  于是他们索性不去花费脑筋,心中只有一种以金钱为价值尺度的概念。他们粗浅地认为最贵的即最好,并无视其内在涵意。至此,艺术身上的那层土完全形成,那么马云画作拍出天价便顺理成章地出现了。
  然而,这种异常趋势一旦形成,人们的生活便不堪设想。在这样的情势下,人们的价值观会日渐趋向于一种“唯金钱论”的价值体系。这种体系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原本功利的社会便进一步极端化,一代又一代的人饱受其苦,贪污腐败应运而生,亲情伦理惨遭践踏,人们近乎行尸走肉,生于如此人世,不死奚待?转变迫在眉睫。
  人们常说:“繁华落尽见真淳。”艺术作品贵在内在,贵在本质。现代社会中弊病丛生,急需有识之士奋起承担责任。知识分子是最典型的代表,他们应该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以传承艺术为己任,方能达成引领群众的终极目标,从而展现一种充满精英文化的艺术生活。
  此外,即使是再普通的平凡人,也一定有其精神生活。个人的精神生活的总体即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艺术作品自然是招惹尘土的,惟有时常抚摩品味,方能使其洁然于世、玉洁冰清。“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其此之谓也。
  正如王小波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理固宜然,所以,只有艺术身上的那层土被拭去,才能真正实现诗意的栖居。
其他文献
《诗经?鲁颂》在诗经中虽只有短短的四篇,但是在这四篇颂中“马”这一意象却在每一篇中都出现了。可以说“马”在《鲁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学者们对马这一意象的解说也众
村西北的那条蒲河给我的童年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许多往事在它的引领下总会很快鲜明生动起来……  每年的第一声春雷过后,雨季就会按约准时到来。蒲河似乎也一夜间从干涸的冬季醒来,河水滋润了河底河岸大大小小的生命。芦苇从浅滩的淤泥中钻出身子,招摇着成双的苇叶,獨赏着蒲河水波荡漾的风景。  芦苇冒出苇尖,抽出两三片苇叶的时候,河心里会多出一些嘈杂,那是早来安营扎寨的鸟儿在争吵,时而婉转,时而清丽……  苇荡里
期刊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提出中国的文化形象的构建理论,虽然有一些零星的叙述,但没能形成完整详细的理论体系。本文的创新点就在于通过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的基础上,在论述中
我的家乡在保康县一个小乡村,鸡冠河村。村里有一条小河,叫鸡冠河,清清的河水流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红尘若梦,凝眸回望走过的岁月,“天上布满星,月牙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那声泪俱下的訴苦场面,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村里经常召开生产队大会。会议内容有评工分的,有忆苦思甜的,有搞社教运动的,有搞路线教育运动的等等。那时我年纪虽小,但每次开会的场面,会议气氛,以
期刊
八月的空气充满着令人窒息的闷热,即使是在清晨,也让人丝毫喜欢不上他,炙热的太阳依旧向这片土地散发着光辉。一缕固执的阳光透过窗子将屋里原本看不见的浮尘照的异常清晰,同时还照在桌前坐着的这个人的身上……  wuli王透过眼镜从门外盯着高一四班教室里安坐的这個人。果然是这样吗?wuli王在心中暗想。早在来这里之前,wuli王就已经听说今天要见的导师非同一般,可如此看来,眼前的这位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期刊
前段时间,看完了美国著名学者保罗?莱文森的《新新媒介》一书。在阅读之前,我看到了对这本书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一些权威人士、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认为它洞察了新媒介
蛋仔饼,体色金黄,外脆里软。咬一口,便可以给人以韧性与软柔的双重享受,余味无穷。当鸡蛋的滑嫩与面粉的朴香于唇齿间跳起曼妙的华尔兹,你会忘却,忘却一天的疲惫……自不必说,于冬季尝一口窝心,于夏日酥骨。  犹记两年前所尝到的蛋仔饼,至今回想,仍有余味于舌间漫溢开来。  那是一家位于香港九龙的蛋仔饼店。在那个寸土寸金的都市里,人们用奔跑代替缓步使时间最大程度的利用已成一种常态。排队等待是那里唯数不多的奇
期刊
“诗云:古之山水,何是明丽?答曰:山不乏木,水不乏鱼。”襄阳有山,我陪奶奶去过真武山,随父母爬过虎头山,跟同学走过岘山绿道;襄阳有水,最美的莫过于那一湾碧水---汉江;襄阳有花,宜人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养育出各种各样美丽的花,市花紫薇更是美丽娇艳。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秋天处处可见的野菊花。  仔细看野菊花,一条条细细的花蕊排列成坚固的花心,花瓣有序地围绕在花心周围,每朵都极不起眼。可它们一朵朵绽放时
期刊
雨还在下。  电视内幽幽地映着《朗读者》——老妈最近迷上了这个节目,放假便拉我与她同看。  她一直是抱着挑刺找碴的态度“嘿,这人谈的真不咋的”“唉,陈词滥调”。直到樊锦诗的出现。满头银丝,身形瘦小,一股亲切的书卷气,像是六朝的古风奔涌着淌进她的血液,像是唐宋的诗意馥郁着她的笑靥。  樊锦诗讲述她自己看到了中学课本上一篇描绘莫高窟的课文,然后就很想去看看。于是在强大而神奇的魔力的召唤下,她报考了北大
期刊
国画大师徐悲鸿以画马闻名,他笔下的马,清癯而不孱弱,分明的筋骨透着一股刚劲,也许正如他所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马如此,人亦是。  傲气与傲骨是不同的,一个浮于表面,一个沉于内心。“气”是一种表象虚无缥缈,外强中干;而“骨”是内在的深沉厚重,融于血脉。傲气教人孤芳自赏,自命不凡;傲骨教人自尊自爱,韬光养晦。有傲气之人往往把它显示出来,哗众取宠,面对别人的赞扬就会飘飘然不知所以,傲气之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