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子春》:欲断不断在人间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子春》选自唐代传奇作家李复言所作的《续玄怪录》,在唐传奇的“修仙”类作品中非常出名,对其后的传奇作者也影响很大。
  《杜子春》与唐代其他传奇,如薛渔思《河东记》里的《萧洞玄》,裴铏《传奇》里的《韦自东》等作品,核心内容同出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卷七“婆罗痆斯国”里写的《烈士池及传说》,但从作品表现力和艺术成就来说,那些作品都不及《杜子春》。
  《杜子春》后来有很多衍生作品,重要的如明代冯梦龙编写的白话小说《醒世恒言》里收录的《杜子春三进长安》,日本现代文学名家芥川龙之介的同名短篇小说《杜子春》。
  冯梦龙是明末的文学天才,很多前朝故事经他改编,都有画龙点睛之妙,大大提升了原作的艺术感染力,如罗贯中的残本《平妖传》,被冯梦龙充实完善提升为《三遂平妖传》之后,成为了一部杰出的神魔小说,其艺术成就不在《西游记》之下,结构的合理性上讲,比《西游记》更加高明。
  唐传奇《杜子春》原文很高妙,极简中又极复杂,前面写杜子春“败家子”,花钱如流水,一会儿就花光了巨款,一次次花光了巨款,到最后才醒悟过来。然后他用三千万巨钱道淮扬一带做善事,做完善事去华山老君祠见资助他的老翁,发现老翁原来是一名修仙人,要找一个意志力坚定,已经弃绝了七情六欲的人来帮自己看守炼丹炉。老翁让他对着一缸水坐着,跟他说:你碰到什么事情都不要出声,那些都是幻象。挺过一夜,就好了。
  这之后,《杜子春》写到了主人公的“幻境”。从实入虚,非常紧凑,一点都不拖泥带水,而写到了杜子春在一夜的幻觉中,经历了生生死死爱爱恨恨,但最后被投胎为女身,嫁人,生子,而最后丈夫凶恶地把孩子砸在地上,他于心不忍“噫”了一声,幻象全消,他立即回到了现实,发现炼丹炉坏了火焰冲天,还烧着了他的头发。老头道士抓着他的头发把他浸进大水缸里,灭了火,然后说:你这个笨蛋,坏了我的大事!如果你不是噫了一声,我的丹药就练成了,你也就成仙了。然后就赶他下山。
  杜子春非常懊恼,但是事情无法挽回。他又下山,怏怏回乡,不知所终。
  这个故事结束的地方,冯梦龙觉得还不够味,他要给主人公杜子春一个好的出路——让他一心向善、修道,最终得到了好的结果。这是“劝世”类作品的典型结尾。
  《杜子春》原作中,老翁三助杜子春巨钱,一波接着一波,非常紧凑。冯梦龙在这紧凑之处,见缝插针,把杜子春定位为扬州巨家公子,每次都渲染了杜子春这位世家公子因为家产挥霍殆尽之后在长安亲属中困窘,也写出了那些富户们的悭吝刻薄无情。
  原作中,老翁第一次赠钱三百万,杜子春很快挥霍殆尽。冯梦龙改为赠白银三万两,是五十两一锭的大银子六百锭,要雇三十多人才能“搬回”扬州;第二次赠钱一千万,杜子春又很快挥霍掉了。冯梦龙改为赠十万两银子。第三次赠钱三千万,冯梦龙改为赠三十万两银子。并且,冯梦龙都注意到了原文言文简略之处可以做文章,专门渲染杜子春由富入贫再去长安求告之际的各种困窘状态,连酒楼里的伙计都欺负他,而且让他毫无办法。
  这令人想起冯梦龙的同乡晚辈、明末袁于令撰写的长篇章回小说《隋史遗文》里“秦琼卖马”的窘态。英雄如秦琼辈,尚且差点困死在长安的客栈里,更不用说杜子春了。
  冯梦龙大概是读过《隋史遗文》的。据说,少年天才袁于令十九岁写了《西楼记》,去拜访冯梦龙请教时,冯梦龙搁在书房的桌上,不置可否。袁于令闷闷离开,不知道冯梦龙什么意思。那时冯梦龙正穷得家里揭不开锅,仆人向他诉苦一粒米都没有了。他很镇定地说,袁大公子晚上一定会再来的,而且是送钱来求他帮忙修改剧本。他来时,请直接领到书房。果然,子时深夜,胡思乱想了很久的袁于令带了“百金”来到冯家。冯梦龙说:你的戏写得很好,但少了重要的一出,我已经帮你加上了。然后,笑纳袁于令奉上的“百金”。据说,冯梦龙添加的就是《西楼记》中最著名的一出:“错梦”。至今,“错梦”都是昆曲中的经典选段。这个故事在湖南长沙四雪堂储人获的《坚瓠集》有载,名为“冯梦龙补《西楼记》”。但储人获的话也不太可靠,他本是著名的“剽窃公”,曾把袁于令的《隋史遗文》改编为《隋唐演义》,前五十三回全盘照抄,然后添加隋炀帝和朱贵儿转世为杨贵妃和唐明皇的滥情桥段,就变成了现在流行的《隋唐演义》。而真正原本,写得细致入微而合情合理的《隋史遗文》反而被湮没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冯梦龙确实是才华卓越的小说家,他在唐传奇原文《杜子春》的概略之处,都加入了合理的细节来表现,而略微虚化了原作中的“幻梦”部分,让一个修仙故事,转化为“劝世”故事,符合“醒世”的主旨。而因此,冯梦龙在唐传奇原本结束之后,并没有停止,而是继续写杜子春大彻大悟洗心革面,一心向道而不再拘泥于金钱,最终夫妻一起都得道成仙,跟随那个点化他的老人、实际是太上老君一起,在长安亲友的一片惊讶中,白日飞升了。
  日本名家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写得很拘泥,他写到杜子春幻梦中,看到母亲化成的马被折磨,就屈服了。这个复杂的修仙故事,被他改编成了“孝”的故事,破坏了原作的丰富意味。
  我们现在回到唐传奇《杜子春》的原文中,再看看这部作品好在哪里——此前两次挥霍,第三次得到三千万钱(或三十万两银子)之后,杜子春洗心革面,决定不再挥霍,用这笔巨款做善事。这三次赠钱的主线,冯梦龙也没有改变,只是在细节上描写杜子春受到亲戚们的白眼,而倍感世态炎凉。在这个社会上,他一旦失去了财富,自己就毫无价值,而被之前那些鞍前马后讨好的人所唾弃了。这些现象,我们现在仍然很有同感。
  我们要注意到,这三次赠钱,写得层层叠叠,不断递进,蔚为壮观。这是实的一面,写杜子春的“物质生活”情态以及他对金钱的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正是极力实写,穷尽可能性之后,为其后的“入虚”做好了足够的铺垫。
  《杜子春》这样的作品,显示了唐传奇在叙事艺术上的成熟,而且达到了高峰,其后也无法超越这种奇妙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这可能跟唐代的开放心态,思想极其活跃有关。到宋代,儒家一统,不能“怪力乱神”之后,艺术就失去了魔力。   唐传奇中,有些时代背景类的知识需要稍加了解,例如“西市波斯邸”。
  唐代长安是世界第一大都市,有三十多万户近百万人口。居民可谓近悦远来,远自欧洲和非洲的各国商贾,云集于此,且不用说印度、马来亚这些于先秦时期,就已经通商通路的地方了。今伊朗一带古称“波斯”、今印度和巴基斯坦一带为古“天竺”,都是文明古国,各种稀奇珍宝往来于商旅之间。唐代的外来文明各呈异态,兼容并包,非常丰富,印度来的“胡僧”多神奇异能,耍把戏,弄法术,以此获得人们的注意。马来亚一带“昆仑奴”也是神奇之人,他们通常都有过人的能力和武功,唐传奇名篇《昆仑奴》的主人公“昆仑奴”轻功卓绝,一跃能飞跃数重院墙,“一品”大官派来几十个人马捉拿他,射箭如雨,他一飞冲天转眼就消失了。这里写的“昆仑奴”就是来自马来亚的黑人种。这些“异人”,多给唐代传奇作家一种特殊的印象。而“波斯邸”,就是富可敌国的地方。因此,老翁让杜子春去波斯邸取钱,是暗示着这钱的来源是可能的,一般的人怎么可能说给三百万钱就给三百万钱,说给三千万钱就给三千万钱呢?
  后来杜子春得钱三千万,重新营生,于两淮之地,买地造房,抚恤孤寡,所谓“恩者熙之,雠者复之”,简单收笔,而开始由实入虚,进入“精神领域”,写杜子春守约来到华山老君祠双桧树下与三次资助他巨款的老者相见。故事结尾杜子春因为出声而破坏了炼丹计划之后,老道非常感叹,前曰:“……吾子之心,喜怒哀惧恶欲,皆能忘也。所未臻者,爱而已。”我们看杜子春在“幻象”中遭遇的那些极其恐怖的事情,他已经是非常了不起,定力非常高的人了,一般人别说大将军率领数千人来呐喊,那条蛇缠身就吓晕过去了。更何况后来还残酷地杀害他的爱妻,并把他带到地府“挫骨扬灰”,这种种折磨已经超出了我们的人间想象,真正的是“匪夷所思”。杜子春连对妻子的“爱”都能忍住,但是他没能忍住对孩子的“爱”。这两种爱是不同的。在小说里分别写出来,但并没有好好地区分,我们可以讨论这个问题:为何妻子可以舍去,而孩子不能舍去?这跟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家庭观,是不是很有关连?
  与《杜子春》采用题材相似的薛渔思《河东记》里的《萧洞玄》,叙事主角改为“王屋灵都观”道士萧洞玄。萧洞玄得到了一个高人给的炼丹方子,说,方子没什么可说的,也不神秘,你现在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帮你守丹炉。于是,萧洞玄云游天下,十几年来苦苦觅寻,终于在扬州渡口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人“终无为”,在刮大风,万船竞渡彼此相撞时,骨折了仍然脸不改色心不跳,谈笑自若。于是,萧洞玄跟他结交,两人一起演习单方,三年后开始炼丹,请终无为把守,立即进入“幻象”世界。其中内容大体与《杜子春》相同,不同的是,《萧洞玄》里的终无为投胎后没有变成女身,而仍然是男身,砸死孩子的,是他的妻子。故事结局一样,丹炉坍塌,萧洞玄和终无为抱头痛哭。
  “修仙”类作品在唐传奇中很多,不少有趣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包括《三遂平妖传》《绿野仙踪》等等作品,都是唐传奇“修仙”类的延续。
  “修仙”类文学作品现在网络小说中形成了一个大类,很多年轻人喜欢追读,如去年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的《花千骨》等,影响很大。不过,网络修仙类作品,大多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仙谱系和修仙方术,作者们自己再创了小说的神话背景,不再依附传统的世界观,而更多地杂糅源自西方“魔幻”和“玄幻”作品的因素,而成了一种以东方为背景实际上却接入了西方想象模式的混血品种。如“花千骨”等所想象出来的神界、魔界或神主、魔头之类,与中国传统的神仙世界的结构有很大的不同。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传统神仙谱系,已经融合了儒道释三教,而成为一个丰富且混杂的神系。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道教系统的人为了与佛教分庭抗礼,不断地强化本土之神,而创造出越来越庞大的神谱,结构极其复杂,其中最高地位的“三清”,首先南朝著名的道士陶弘景在《真灵位业图》里出现。据学者考证,这也是仿照佛教三世佛的方式来衍生出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太上老君。
  如果你看《西游记》,想从《西游记》里获得中国传统神仙的完整知识,那么还不是很容易。《西游记》里对神仙们介绍得不太详细,只是突出了玉皇大帝的尊位,而其他在不同世界、仙界的尊神,并没有系统介绍。例如三十三天上的太上老君,到底是自成一体系的、不服玉皇大帝治理的另外一个世界呢,还是也归属玉皇大帝的道统?又或者,其他尊者是独自修行,各自占领了一个世界呢,还是都统一在玉皇大帝的“大一统”里?这些,都没有说得很明白。不过,在道教传统里,“三清”地位是高于“四御”的。哪“四御”?就是“玄穹高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和“后土皇帝神祇”。这是仙界的谱系,以类似儒家方式构成了天界里很多神官,但仙人充任玉皇大帝御前臣子的很少。二郎神这种仙人,还是“听调不听宣”的,很牛。这也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神仙文化,实际上一直很混杂的,跟现实世界有着隐隐的对应关系——道家有一个隐隐的愿望,就是让道家“三清”大仙具有崇高的、远远高过世俗的帝王的地位,从而完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道家神仙体系。不过,在明显地具有“显佛灭道”色彩的《西游记》里,作者刻意地遍地道家,而把世俗权力的结构映射味天上宫廷结构,让玉皇大帝成了统御一切神仙的最高统治者,这样的思路背后,是儒家社会和政治结构大同的一个愿望。玉皇大帝,怎么看跟凡间的天子是一样的,连他们的宫殿都一模一样。这种对位,显得《西游记》十分的“腐朽”,而缺乏唐传奇“修仙”类作品的那种灵性。
  杜子春并不是天赋异禀,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凡人。就跟休闲类其他主人公一样,每个人只要努力,都可能修仙成功。这跟西方魔幻作品里的“贵族”血统不太一样。在修仙面前,人人平等。这可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难得的平等观念吧。
其他文献
村西北的那条蒲河给我的童年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许多往事在它的引领下总会很快鲜明生动起来……  每年的第一声春雷过后,雨季就会按约准时到来。蒲河似乎也一夜间从干涸的冬季醒来,河水滋润了河底河岸大大小小的生命。芦苇从浅滩的淤泥中钻出身子,招摇着成双的苇叶,獨赏着蒲河水波荡漾的风景。  芦苇冒出苇尖,抽出两三片苇叶的时候,河心里会多出一些嘈杂,那是早来安营扎寨的鸟儿在争吵,时而婉转,时而清丽……  苇荡里
期刊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提出中国的文化形象的构建理论,虽然有一些零星的叙述,但没能形成完整详细的理论体系。本文的创新点就在于通过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的基础上,在论述中
我的家乡在保康县一个小乡村,鸡冠河村。村里有一条小河,叫鸡冠河,清清的河水流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红尘若梦,凝眸回望走过的岁月,“天上布满星,月牙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那声泪俱下的訴苦场面,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村里经常召开生产队大会。会议内容有评工分的,有忆苦思甜的,有搞社教运动的,有搞路线教育运动的等等。那时我年纪虽小,但每次开会的场面,会议气氛,以
期刊
八月的空气充满着令人窒息的闷热,即使是在清晨,也让人丝毫喜欢不上他,炙热的太阳依旧向这片土地散发着光辉。一缕固执的阳光透过窗子将屋里原本看不见的浮尘照的异常清晰,同时还照在桌前坐着的这个人的身上……  wuli王透过眼镜从门外盯着高一四班教室里安坐的这個人。果然是这样吗?wuli王在心中暗想。早在来这里之前,wuli王就已经听说今天要见的导师非同一般,可如此看来,眼前的这位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期刊
前段时间,看完了美国著名学者保罗?莱文森的《新新媒介》一书。在阅读之前,我看到了对这本书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一些权威人士、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认为它洞察了新媒介
蛋仔饼,体色金黄,外脆里软。咬一口,便可以给人以韧性与软柔的双重享受,余味无穷。当鸡蛋的滑嫩与面粉的朴香于唇齿间跳起曼妙的华尔兹,你会忘却,忘却一天的疲惫……自不必说,于冬季尝一口窝心,于夏日酥骨。  犹记两年前所尝到的蛋仔饼,至今回想,仍有余味于舌间漫溢开来。  那是一家位于香港九龙的蛋仔饼店。在那个寸土寸金的都市里,人们用奔跑代替缓步使时间最大程度的利用已成一种常态。排队等待是那里唯数不多的奇
期刊
“诗云:古之山水,何是明丽?答曰:山不乏木,水不乏鱼。”襄阳有山,我陪奶奶去过真武山,随父母爬过虎头山,跟同学走过岘山绿道;襄阳有水,最美的莫过于那一湾碧水---汉江;襄阳有花,宜人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养育出各种各样美丽的花,市花紫薇更是美丽娇艳。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秋天处处可见的野菊花。  仔细看野菊花,一条条细细的花蕊排列成坚固的花心,花瓣有序地围绕在花心周围,每朵都极不起眼。可它们一朵朵绽放时
期刊
雨还在下。  电视内幽幽地映着《朗读者》——老妈最近迷上了这个节目,放假便拉我与她同看。  她一直是抱着挑刺找碴的态度“嘿,这人谈的真不咋的”“唉,陈词滥调”。直到樊锦诗的出现。满头银丝,身形瘦小,一股亲切的书卷气,像是六朝的古风奔涌着淌进她的血液,像是唐宋的诗意馥郁着她的笑靥。  樊锦诗讲述她自己看到了中学课本上一篇描绘莫高窟的课文,然后就很想去看看。于是在强大而神奇的魔力的召唤下,她报考了北大
期刊
国画大师徐悲鸿以画马闻名,他笔下的马,清癯而不孱弱,分明的筋骨透着一股刚劲,也许正如他所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马如此,人亦是。  傲气与傲骨是不同的,一个浮于表面,一个沉于内心。“气”是一种表象虚无缥缈,外强中干;而“骨”是内在的深沉厚重,融于血脉。傲气教人孤芳自赏,自命不凡;傲骨教人自尊自爱,韬光养晦。有傲气之人往往把它显示出来,哗众取宠,面对别人的赞扬就会飘飘然不知所以,傲气之人
期刊
几年前,马云与画家共同创作的作品《桃花源》被拍成天价,商业与艺术的相遇,在带给群众新奇的同时,又不免激起人们内心的忧虑。  不知起于何时,艺术身上似乎笼罩上了一层土,它不仅掩盖了属于艺术的本真,而且还蒙遮了时人的视野。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人们似乎大都颇爱隔土观物,对被沙土包围的艺术无法抵抗。其实,在这样的进程中,人的欲望引导人们接受艺术,在这样一种“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年代”,人们看待艺术大抵无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