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晒”错误个案——浅谈一种习题讲评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yl1s1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化学的教学中,适当练习并进行习题评讲是化学教师常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学生的“练”只是手段,其主要目的在于练后的“评”.习题讲评课应看作是学生练习的延续和升华,因此上好习题讲评课尤为重要.
其他文献
物理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保持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亲近、热爱与和谐相处的情感,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勇于探索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原理。  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丰富多彩,我从以下三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组织参观调查,树立创新理念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工农业生产和工程科技等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但是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和
摘 要: 作者从多年的《电工基础》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了几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比喻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不同方法用同一道例题讲解可使学生快速掌握各种方法;运用多媒体可让真情实感取代凭空想象。恰当运用以上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使死板呆滞的教学内容变活。  关键词: 非电专业 《电工基础》 教学    高校非电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电工基础》这门课时,大多数认为难学、难记、难理解,
时代向我们提出这样的要求: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为让学生在参与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质疑能力,我们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和谐气氛,激发学生质疑  好的教师不是讲得学生没问题可问,而是启发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曾经有记者访问一位荣获国
系统地理学是一门研究遗传谱系空间分布状况和成因的学科。该学科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物种形成的规律,评估生物多样性及形成,制定生物的保护策略等。中国南方地区经历了多个重
学习包括“学”和“习”两个部分,“学”是指获得的认识,而“习”是指练习、实践。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说明了练习在学习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练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双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更是检查了解与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的良好途径。我们现在提倡新的学习方式,但绝不应该削弱练习的作用。为了提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作为课程改革主阵地的课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怎样在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成为每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先行组织的策略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经之路。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标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制订最佳的学习模式。  1.备教材  教师要按照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为学生量身订制每一堂课的学习目标
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化学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多样地兼用不同的课堂质疑方法进行教学,既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
情感教育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新课标的要求。有人认为教学中的情感成分在试卷中无法考核,又占用知识教学时间,就压缩或根本就不流露。其实情感是有弹性的,可多可少、可大可小。在教学中情感的需要和产生是自然而然的,肯定会影响认知、意志、价值观等,因此教师应把握好中学化学的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是教学工作中重要元素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一般说来,凡能满足需要或
兴趣是获得知识最重要的内部驱动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在兴趣的驱使下进行的学习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在这个处处讲求创新的时代是非常重要的,小到个人事业,大到国家前途和命运,只有具有一定的创造力,才能有好的发展前景。  现如今,很多学生都是在考试的压力、教师的压力与家长的压力之下被迫学习的,由于缺乏兴趣,很多学生即使成绩不错,也都是高压政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中职化学教学的实践,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从掌握知识的方法、技能上加以引导、辅助,解决学生顺利过渡并适应职校化学学习的问题。  关键词: 初中化学 中职化学 顺利过渡    最近几年我校扩大了中职的招生规模。从初中到职校,是学生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是从一个学习阶段上升到更高的一个学习阶段的过程,其中既有知识上量的变化,又有掌握知识方法上质的飞跃。开始,大多数学生感到新奇、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