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之中蕴深意细微之处显真情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e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情感、体验和独特的、个性化的、多元化的理解。《杏儿熟了》这一课的教学,怎样才能体现这一教学理念呢?在读写奶奶颤颤巍巍打杏儿这一句时,一般我们的理解都是应该读出奶奶打杏儿的艰难。但仔细一想。这一句话还能不能读出其他的感受呢?
  
  一、理解词义,初步感知
  
  小伙伴们去偷杏儿暴露以后,个个都像一只只受到惊吓的小鸟,惊恐不安,不知所措。但是奶奶的举动却让“我们”始料不及,到底是什么情况让偷杏儿的“我们”意想不到引导学生找出“我们意想不到……”的句子。教师随机作阅读点拨。当学生说到“颤颤巍巍”一句时。教师出示句子,相机提问:哪个词最让你感动?什么叫“颤颤巍巍”?并由学生表演,感受“颤颤巍巍”就是走路很不稳、摇摇摆摆的样子,指导读出“颤颤巍巍”的感觉。初步认识了词语的表面意思,为深入探究奠定了基础。这是进发之前的序曲。
  
  二、层层深入,品味内涵
  
  1、发挥想象,再现情境。读出奶奶的步履维艰
  在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以后,让学生再读读这个词。说说自己脑海里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自己感觉到什么。(奶奶踉踉跄跄,弓着背,弯着腰,可她却用粗糙而无力的手摇摇晃晃地举着长长的竹竿,吃力地打杏儿,已经是腰酸腿疼,气喘吁吁。她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已渗出细细的汗珠……)将课文中用语言文字描述的情景转换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接着,让学生回忆他们自己的奶奶或外婆,在平时生活中的行动是怎样的不便。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切身体会奶奶的艰难,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亲历体验。最后,请学生把刚才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通其情,奶奶打杏的艰难淋漓尽致地表现在神采飞扬的朗读中。这是进发之前的酝酿。
  
  2、说出想法,触及心灵,读出伙伴的莫名感动
  体会到这一步还没有车马到站、鸣金收兵。需要进一步地探究。看到奶奶颤颤巍巍地打杏儿。如果你是小伙伴,你心里会想什么?设身处地地体验小伙伴的情感。(奶奶已进入古稀之年,她是拼着老命给我们打杏儿,我们受不起这份情;奶奶没有责罚我们,还给我们打杏儿,我们感到无地自容;奶奶您小心点,注意脚下;奶奶打不动了,我们去帮一下;奶奶这哪是在打杏儿,简直是在打我们的脸;奶奶够了,我们吃不了了……)一位可亲可敬的奶奶活灵活现的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无不为之感动。同时,挖掘出孩子那份关心他人和做了错事无比的内疚懊悔的纯稚的童心。奶奶的举动深深打动了小伙伴。也触及了学生的心灵。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自责和关心,想象着奶奶给我们打杏儿的情景。深情地读读这段话。学生读得有滋有味,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思考。通过移情,学生走进作者心灵,把作者的情感与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这是进发的前兆。
  
  3、深入内心,体会品质。读出奶奶的关爱仁慈
  奶奶已年近古稀、步履维艰。这样颤颤巍巍地打杏儿究竟是为了什么?你除了看到奶奶颤颤巍巍的身影外,你还看到什么?(看到了奶奶颤颤巍巍打杏儿筋疲力尽的情景;还会看到杏儿一个接一个落下来的情景;看到旁边小伙伴们欢呼雀跃的情景;更看到奶奶仁慈善良的心;看到奶奶慈眉善目后隐藏着的宽宏大量……)这些独特的体验,不是比一个标准的理解尺度更珍贵吗?把看到的情景融入到朗读中去,学生会读得更加激情飞扬。从奶奶的外表触及奶奶的内心,触摸到了奶奶仁慈、善良、心胸开阔,挖掘出了奶奶对孩子们那种无私的爱。学生对奶奶的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此时此刻“我”的内心又有什么变化,是继续埋怨,是无动于衷。还是为之所动?通过“我”的情感转变。体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其人之幼”的真谛,体会奶奶博大的人格魅力。在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奶奶的形象越来越高大,学生的情感得到进发和释放。这是进发的巅峰。
  
  三、说出心声,情感升华
  
  多年以后,又是一个麦收季节,杏儿熟了,黄澄澄的,眼前又出现了奶奶打杏儿时那颤颤巍巍的情景。我多么想对已去世的奶奶说:_________________。(奶奶是你用行动教我做人的道理,你的良苦用心我会铭记;奶奶你这又何苦呢;奶奶我不会辜负你的期望:奶奶我已长大成人了,谢谢您……)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那就是:奶奶。我好想您啊!奶奶,您回来吧!)让我们深情地呼唤一次……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感人肺腑,各种情感涌上心头。对奶奶的无比崇敬、无尽的思念和无限的懊悔都在这深情地呼唤之中,言已尽而意无穷,余音缭绕,感于内而形于外。心随文动,心随意动。这是进发后的余波。
  课堂的魅力在于凸显学生个性的张扬和生命活力的释放。“颤颤巍巍”是一个极其平淡的词语,我们充分顾及每个学生的阅读心理,经过拾级而上、层层剥笋,通过学生自己的研读,引导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感悟到了文中用词的准确,挖掘了词语的深刻内涵,给平平淡淡的词语以新的诠释。孩子们在与奶奶品质的碰撞中,与小伙伴内心的共鸣中。与作者感情的摩擦中,理解了什么叫“无私博大的幸福”。这样,让教室里的儿童走进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书里书外的生命息息相通,实现“三情共鸣”的教学境界。这可谓是平淡之中蕴深意,细微之处显真情。
其他文献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书法学习偏重笔画,而高年级学生则突出结构的重要性。虽然各年级的侧重点不同,但始终不变的是—书法是视觉的艺术,学生学习书法要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是书法课学习的重要环节。随着书法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与学校的重视,书法教师的数量与学生对教师的实际需求数量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不少学校学生到六年级才开始学习书法。书法的学习最重根本,因此教师往往会采用三年级的书写练习指导。如此一
《伦理型教师》[加]伊丽莎白·坎普贝尔著,王凯,杜芳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文中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引自此书。    近年来,一连串的教育事件和问题将公众的目光聚焦于教师专业伦理与职业操守。例如,2008年的“范跑跑事件”;个别中小学教师“课堂留一手,课外去创收”等有违师德的行为;西安某小学给差生戴“绿领巾”的闹剧…… 我们不禁要问: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何以屡屡做出违背专业伦理
邹平禄  女,共产党员,1950年生于四川省大足县元通乡。曾在初小、高小、高中、师范学校就读。1975—1977年,任元通完小政治、数学教师;1977—1981年,任子店小学戴帽中学数学教师、教学副校长;1981—1990年,任太平小学数学教师;1989—1994年,任太平小学思品自然教师、副校长、党支部书记;1994—1998年,任双路小学党支部书记;1998年调任重庆市双桥区教育局人事科。20
学术需要交流,文化需要感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术文化节是在北京师范大学校领导和学部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由学生会、教育学部分团委以及研究生会共同组织的一系列学术活动,旨在促进学术交流,增强学术文化。文化节的主要活动包括开幕式及锵锵三人行座谈会、京师教育讲堂系列讲座、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会学术论坛、走进教育学部对话教育高层、“振铎杯”教案设计大赛、open书架、以书易书,以及走进打工子弟学校等
一节课,什么时候快,什么時候慢,什么时候轻使劲,什么时候重着力,轻重缓急之间,便形成了一节课的节奏。  一节好课,一定是有令学生们舒适的节奏的。  在一些简单的知识上着力太多,学生会生厌。  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上着力太少,知识会“夹生”。  简单而浅白的,教学时间通常会少些。  关键而深刻的,教学时间通常要多些。  这些道理是浅显易懂的,如何做到是个问题。现以“负数的认识”为例,谈一谈教师如何在课堂
在淡化知识的背景下,各语文教学刊物也将属于知识(这里所说的“知识”指狭义“知识”,即指字、词、句、语法、修辞等知识)的东西作了淡化处理。我认为,语文教学刊物不应淡化知识,应该保留和充实语言栏目,让属于“知识”的语言类稿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为,这样做有以下好处:  一、帮助教师答疑解惑。毫无疑问,对一些知识的认知与教学,教师难免有疑难。比如对一些词句的确切含义的理解,比如对一些句子有无语病的判断
家庭是我们个人幸福生活的港湾,品格养成的摇篮,社会稳定的基石。和谐家庭是洒满阳光的恬静港湾。萧伯纳曾说“世上最不平凡的美是家里的美”。无论在何时,家都是《静夜思》中那举头望去的一轮明月,是《枫桥夜泊》时的夜半钟声,是《凉州词》里期盼的春风。  家和万事兴,家兴则民安,民安则国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就指出:“要注重发挥妇女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
九月二十号清晨,我和另外五名实习生跟随着带队老师走进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幼儿园。似乎也就是从那个清晨开始,我又一点点回到了我的童年。幼儿园对我来说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学前教育专业的我大学里的每门专业课几乎都得与它有关,小到幼儿园每间教室内各个角区环境的布置,大到整个幼儿园环境的布局、规划,几乎都曾出现在我的专业课作业设计中。然而我没有上过幼儿园,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曾经的缺憾让我走上了这条路
在语文教育领域,谁也无法否认文学及文学教育的价值。但事实上,文学对学生精神世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现在却好像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消解了大半。一方面,大家把文学教育举得很高很高;另一方面,文学教育的效果却又不尽如人意。其中原因当然很多,但病根无疑是在语文教育界运行的“至少落后二十年到五十年”的文学知识。因此,当前急需有人把适用的文学知识迁移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去,使它生发新的生命力。这是一项很有难度但也
2011年语文高考尘埃落定,语用题因其内容鲜活、视野开阔、形式多变成为各省市高考命题创新的新星。纵观今年17套高考试卷语用题,可以用生活和实用两个词来概括。一是考题贴近时代,靠近生活,让语文学习的现实情境更加真切。继去年的世博会、低碳经济、理想住宅等热点之后,今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五一禁烟令、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新能源的利用、大学校长全球峰会、史铁生逝世、网络语言的发展、汉字书写现状调查等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