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探究

来源 :安家(校外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udqliwe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视角下的文言文教学立足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力求革除传统文言文教学注重字词句篇章解读的弊端。本文将以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为例,从知人论世、理解人性、解读意象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究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突破点,做到用好“部编本”语文教材,让经典走进学生的生活,让传统文化成为现代人格建设的积极因素。
  关键词:文化视角;文言文教学;知人论世;理解人性;解读意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已于2016年9月由教育部推荐全国中学生使用。本次“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在选文上努力彰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广博性,古诗文选篇多达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例比原来的人教版有所提高。此外,课文体裁更加丰富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从编写意图来看,“部编本”初中教材的文言文选篇希望尽可能的帮助师生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让学生尽可能的多接触经典,减少和避免僵硬的“说教”,使学生能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沟通,展开生命对话,以便学生在生命和语文学习的起点就占据精神和语文的至高点,为终身發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记承天寺夜游》选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说明中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整体感知内容大意,还要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意境,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本文以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为例,试图从文化视角探究初中文言文教学,力求革除传统文言文教学注重字词句篇章解读的弊端,让学生与文本联系,产生积极对话,从作品中感受伟大心灵的搏动,同时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积淀个人的文化涵养,从而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
  1 知人论世,深度挖掘文本的人文背景和文化内涵
  “知人论世”这一概念来源于孟子,他指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过去论者多以现代的认识论角度来解释,认为真正要理解一篇诗文,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平情况,考察其写作背景,探求文章所涉及的政治和历史。但是要揭示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这一观点的深层内涵,也可以把“知人论世”理解为一种“对话解释学”,也就是要把古人当做平等的对话主体,而不是认识的对象,在平等的对话中将古人创造的精神价值转化为当下的精神价值。因为古人在其诗文中所蕴含的是他们的生命体验和生存智慧,只收通过这种沟通和交流,古人创造的精神价值或意义空间就自然而然的在新的主体上获得新生。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只有短短的85个字,文章平易自然、清新流畅,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字词的含义和理解文章大意并没有太大难度,学生初读体验也觉得本文就是通俗易懂,没有什么深层次的内容可以解读。因此,教师需要在指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以及他自身的人生遭遇,走进文本,进而将作者、读者以及文本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产生积极平等的对话。通过两个主体间的深层交流和沟通,苏轼不再是学生分析和认识的客体对象,而是一个与自己平等的精神主体。学生在了解苏轼的过程中一步步体验他的遭遇,理解他的情感和思想,这样学生才能够把苏轼处在逆境中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转化成自身的精神价值。只有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深入挖掘文本的人文背景和文化内涵,文言文在学生眼中才不会只是一种过时的语言,而是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人生活状态、人生价值和精神气韵的载体,学生在体认中可以获得丰盈的人格滋养。
  2 理解人性,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
  当今社会人们联系和沟通的方式多样,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日趋疏远淡漠,我们对人性的认识越来越趋向于一种抽象的概念,哪怕是青少年们追逐的偶像明星所展现的也只是经过精心包装某种人设。如果我们所面对的人都是带着虚假的面具,如果我们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局限于脸谱化的分析,缺乏对人全面的理解和体验,这就容易造成学生缺乏尊重人、理解人和同情人的赤子之心。 语文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因此在文化视角下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可能更倾向于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情感、精神、思想的理解,让学生能够理解人性的多面性,从而能够对每一个具体的人多一份真诚的包容和理解。
   学生普遍对苏轼印象就是他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他的诗文常常表达了一种乐观旷达的情怀。这样理解苏轼固然没错,但是这种片面的标签化的理解让人物形象变得扁平化,缺乏真实感,也疏远了我们与他的距离。当我们走进《记承天寺夜游》,去细细品读文本背后的苏轼,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他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古代名人,而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充满生活智慧的长者,通过文字穿过千年时光与我们倾心交流。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即使身处逆境也依然保持一份闲情雅致,热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念无与为乐者”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他经历世态炎凉后的孤独寂寞;从“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我们可以读出他与张怀民同是天涯沦落人而惺惺相惜的深情厚谊;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我们可以想象这如梦似幻的景象背后是他经历世事沧桑后依然保持空明澄澈的内心世界……这样我们就不再难以理解“但少闲人如吾者耳”一句中的“闲人”二字,“闲人”二字包含了他赏月的欣喜、月下漫步的悠闲、遭遇贬谪的悲凉和懂得自我排遣的乐观旷达,这是苏轼不虚假掩饰不标榜自己不自命清高不随波逐流的真是写照。苏轼像是一位具有丰盈内心世界的朋友,他人性中的任何一面都让我们对人的情感和精神多一份体验和理解,而且他所代表的的中国文人形象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也给当今中学生树立了最好的榜样。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其生活方式、情感、精神和思想状态也最能体现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因此,只有文化视角下关注人性的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达到塑造和完善个人品格的教育目的。   3 解读意象,理解形象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思想
  《語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获得文化熏陶感染的重要途径。“文学是以饱含情感的形象来建造艺术世界的,情象性是文学审美的基本特征。形象,亦称文学形象或文艺形象,包括人物、景物、场面、环境和一切有形的物体,但人物形象始终是形象的中心。”形象和情感这两个因素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是水乳交融的结合在一起。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描写具有典型性的表象体现出来,从而实现对社会、人生和自身价值的深邃洞悉。所以,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对文本中融入作者情感和哲思的艺术形象加以品读鉴赏,从而理解形象包含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义,领悟作者借形象想要表达的内在情感和思想。
  在《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中“月”“竹”“柏”不再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它们融入了苏轼的情感和意志,成为了具有审美价值的意象。苏轼选择“月”“竹”“柏”这些意象,本身与他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志趣相联系的。在中国文化中“月”的意蕴十分丰富,而且苏轼也对月亮尤其偏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变成他终身追求的理想化身;《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写道“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月亮是他不被理解的孤独和寂寞心境;《念奴娇·赤壁怀古》写道:“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月亮像知己倾听他人生如梦的无奈和理想难以实现的愤慨……“竹”和“柏”在中国文化中是君子清高坚贞品格的象征,也是友人深情厚谊的寄托,“月”“竹”“柏”这些意象所构成的空明澄澈的停下月夜景致,这正是苏轼内心情感对象化的体现。学生要真正理解苏轼寄寓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情怀教师就要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品读鉴赏这些典型的文学形象,从而理解他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由此可知,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如此多文质兼美的文言文,让学生多接触经典就是要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多接触、品评审美对象,不断积累审美经验,获得文化的熏陶感染。文言文教学中品读鉴赏典型意象的过程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感受和体验美的能力,使学生变得文雅高尚,这也达到了语文育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落脚点应该是深入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汲取经典名篇有价值有内涵的文化因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现代人格的养成。(深圳市龙岗区实验学校  李燕 18680555588)
  参考文献
  [1]李春青.中国文学批评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
  [2]魏饴,刘海涛.文艺鉴赏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3]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3-11.
  [4]王本华.强化核心素养 创新语文教科书编写理念——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主要特色[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7(02):8-12.
  [5]余党绪.理解传统文化 思辨历史真实——文言文阅读教学再谈[J].江苏教育,2018(11):20-21.
其他文献
摘要: 为应对国际新形势的变化,确保在向海外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方面保持领先地位,英国教育部与国际贸易部于2021年2月6日联合发布《国际教育:支持复苏与全球增长》。该战略确定了英国发展国际教育的两大战略目标及五项战略行动,从政府发挥引领职能建立多边友好外交关系、增强国际学生体验度实现国际学生多元化、加大教育出口经济支持力度、增加贸易种类等方面着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主体协同参与的行动体系,寻求教育
期刊
摘要: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随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深入推进,学校对于青少年的法治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视,采取不同形式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是必要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培育的关键课程,八年级下册为法治专册,具体有丰富的法治内容,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平台,让法治意识深入学生心里,落实到实践当中,约束学生行为,减少违法犯罪行为。教师作为
期刊
摘要:初中英语教师面对着刚刚从六年级升入初中的学生,要让其提高学习的动力,克服学习压力,感悟到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美好,化解本人的浮躁心理,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去处理大量的英语学习问题,增强本人的学以致用能力,化解学习压力和负担。教师要秉持着为学生服务的精神,让更多的学生懂得:学习英语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之中有着重大的意义。英语的学习是重要的,掌握了英语单词和语法后加以实践是更为重要的。教师则要给学生创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教学手段应运而生,微课、慕课等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让课堂组织形式更加新颖化。微课教学的核心即通过视频片段,给学生营造出一个半结构化的学习“小环境”,让学生结合微课进行重难点知识探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其对知识的吸收,最终全方位提升英语教学效率。基于此,本文就如何实现微课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讨论,致力于利用微课打造出
期刊
摘要:近年来,围绕幼儿教育生活化主题掀起了探讨的热潮。新课改要求,加快幼儿教育实施方案,完善幼儿教育体系。因此,幼儿教师需要注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了解幼儿的认知方式以及学习行为习惯,确保对症下药,促进教育生活化的有效落实,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够获得更多自主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幼儿教育生活化对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有非常关键的影响,幼儿教师需要站在幼儿的角度,关注幼儿的主观能
期刊
摘要: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国际化的社会,语言信息交流频繁,成为每个人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对于幼儿来说,语言能力仅是指其囗语能力,也就是利用口语、说话来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能力,因此,发展幼儿语言能力,从小培养幼儿敢说、愿说、会说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语言环境;活动渗透;电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幼儿的语言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语言能促进幼儿认知和思
期刊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加强小组合作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的应用是小学数学老师大力钻研的重要内容之一,改变了“教”与“学”的模式,极大程度调动了小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了小学生之间的差异,严格遵循了“以生文本”的教育理念,有效地提升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该文则是对目标引领、小组合作、分层达标-小学数学合作教学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
期刊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在高校的众多学科中,数学专业与创新创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尤为紧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学科。具体分析了高校数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数学专业课程,构建“数学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时代;创新创业能力;高校数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供给侧”改革强调的创新创业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切入点。“校政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为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等方面能力提升,地方政府利用高校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其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体制机制模式。本文以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校政合作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体系构建的影响为切入点,探析了在此背景下云南工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路径。  关键
期刊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前预习属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到一个“互联网+”时代,将各种互联网技术运用至初中数学教学的预习环节中,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并促使初中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减少无法跟随教师进度问题的发生。基于此,本文将重点针对“互联网+”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前预习的相关策略做出分析,以求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前预习  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