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生活中的数学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找规律》重点是在“找”,其次才是规律。找是学生观察能力高低的体现,是学生将生活化场景模型化、数学化的过程,更是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内化感知过程。它的着力点不是知识,它更注重的是学生的能力,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是对学生持久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着重让学生体会“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比间隔物体多1个”这一规律。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能抓住“两端物体相同”这一本质特征,进行反复强调练习,学生也获取了一些知识,但对于为什么这样,却说不出一个所以然,同时,对于封闭圆中的“一一间隔”现象,学生理解得也较为困难。这种过分强调规律,而忽视观察、研究的作用,割裂学生的思维过程,不仅易使学生的思维僵化,更易使学生觉得小学数学课堂过于空洞、教条化,缺少学习的动力。本文试结合自己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力求知识学习过程从“找”生活原型开始,以“找”规律为中心,至“找”问题解决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课堂实效。
  一、从生活中感悟数学
  “一一间隔排列”这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与其他“规律”搅和在一起,学生看过、听过、说过,可就没思考过,教师在教学中,预设学生已经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正是因为这种“学生已经知道了”的过度期待,教学中学生学得是一头雾水,教师越教也越吃力,从而产生“只有两端物体相同的才是一一间隔排列”等一些奇思怪想,这不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更淡不上是智慧的火花,它是囫囵吞枣的后果。
  1.带着发现的眼光去感知生活
  数学课堂的生活场景不是毫无意义、任意选择的,而应该与“知识”联系在一起,为教学而服务。“一一间隔排列”是简单的周期现象,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一一”的含义,还要让学生理解周期具有无限重复的特性。
  片断一:
  师:一次旅游,我看到一位老人在穿‘串珠子,你们看,他是怎么穿的……
  (课件出示穿的方法,黑白两色)
  师:你猜他下一粒会用什么珠子?为什么?
  生:……
  师:你能说说珠子是怎么排列的吗?
  生:……
  师:对,这种现象就是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我们再来看几种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
  师:说说什么和什么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你能接着排列吗?说得完吗?
  2.带着模仿的眼光再现生活
  模仿是知识内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它是生活经验向自我实践能力转化的必经阶段,是进行合理创造的必备基础。操作活动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合理选择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动手模仿再创造,不仅能使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脉络、因果传承关系,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片断二:
  师:你能设计出一些具有“一一间隔”规律的排列吗?
  师:他设计的是……
  能继续排列下去吗?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一一间隔”排列是什么意义吗?
  生活的经验依赖学生平时的积累,这种积累往往是量的叠加,缺少对现象内在规律的探索,缺少一种统观全局的思考,这种叠加同时也因为现象的外延的不同产生各种分歧,形成似是而非的理解。将生活原型“找”出来的过程,是将生活模型化、抽象化,抽丝剥茧、去伪存真,深入学生思维的过程。
  二、从研究中理解数学
  新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小学者虽然不能像科学家一样要求学生高度理性、高度科学地学习数学,但我们可以创造一个相对理性、科学的环境,提供给学生发现数学、感知数学、研究的平台,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态度、理性的思维方式。这种“研究性”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对学生思维的全面性、综合性、深刻性也必定有着长远而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课是在“一一间隔”的线性排列中截取一段研究两端物体和间隔物体的个数关系,这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很难,如果突破了这一难点,那么学生学习后面的也就会水到渠成。
  片断三:
  师:刚才,我们同学们已经很好地理解了“一一间隔”的含义。我们再来看一看老人穿珠子的游戏,你觉得他会一起黑白、黑白地穿下去吗?
  生:会!
  师:对了,虽然它可以无休止地重复下去,但很多时候我们只要其中的一段就可以了。那么你觉得老人穿的最后一粒会是什么颜色呢?
  师:其他的各个排列呢?
  (课件展示已经出现的一一间隔排列)
  师:你能给他们分一分类吗?
  师:他们又各有什么特征呢?完成表格。
  周期是无限重复的,但我们研究的却是有限的,这不仅是科学的思维,更是哲理的思考,小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无限、有限的概念,更无法用语言来表述,但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无限、有限的含义。数学是理性的、科学的,孩子幼小的心灵还不能完全体会理性、科学的重要性,但它完全可以在一种理性、科学的思维的支撑下去发现生活、研究生活。
  三、从运用中升华数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要学有用的数学”学习数学不是一个“会”字了得,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解决一些书本问题,还要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
  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不难解决一些线性一一间隔排列的习题,但封闭的图形中的规律存在一些隐蔽性,学生难以发现内在的特征,突破这一难点,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水平有质的飞跃,也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全面得以提升,更是学生数学思想的一种进步。
  片断四:
  师:老师从老人那儿买了一串珠子(圆形,一一间隔排列),老师也自己穿了一串珠子(圆形,接头处珠子颜色相同),你觉得哪一串珠子好看?为什么?
  师:老人的珠子因为是按“一一间隔”排列的,所以看起来特别美。那么要想做成这样的一串珠子,黑白两色的珠子的个数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这个现象吗?
  师演示两串珠子解开后的情况。
  展示一组优美的圆形规律图片。
  规律是周期的,自然界中的规律孕育着和谐、优美,让学生找出、欣赏规律中的美,渗透文化的氛围,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多方面的滋养,课堂成了学生精神享受的家园。而发现美中的规律,使学生以运用知识为乐趣,以创造美为目标,学习也就有了内驱的动力,知识也就有了新的生长点。
  生活是有规律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规律,更应该教会学生寻找规律的方法。学习因找而有乐趣,生活因找而精彩,社会因找而进步,数学因找而实现价值,学生因找而成为栋梁。
其他文献
高中阶段随着数学内容的逐步深化,高中女生数学能力逐渐下降,他们越学越用功,却越学越吃力,出现了部分女生严重偏科的现象。因而,对高中女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    一、注意培养兴趣    女生数学能力的下降,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不容忽视。目前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过高。而女生性格较为文静、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加上数学学科难度大,因此导致她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淡化,能力下降。因此,教师
思想政治课是职业中学的一门文化基础课,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因此,它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中学学生思想活跃,他们不满足于仅仅从课堂上获取知识,而是渴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他们也不满足于背条条,考条条,而是希望教师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情理交融地解除自己的思想疑虑。因此,职业中学政治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对思想政治课的教
摘 要: 批判性阅读标准的确立可以避免批判性阅读因为未经理解和分析而成为一种盲目、任性、主观的解读,将真正的“批判性阅读”与目前课堂上很多看似热闹却流于形式的所谓“批判性阅读”区分开来。正确、充分、审美地理解文本,强调自我反思,强调建构价值或可以成为批判性阅读的基本标准。  关键词:批评性阅读 审美 反思 建构  在新课改理念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批判性阅读教学也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但是,目前批判
摘要:王蒙的创作多次引起争议,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的《坚硬的稀粥》就引发了一场“笔墨官司”,这场官司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坚硬的稀粥》被误读所造成的。本文力图摒弃政治的意识形态,重新挖掘文本的内涵意义。小说使用象征手法是作家的艺术探索和时代语境的文学自觉,在此艺术手法后隐含着深刻的象征义,家庭象征社会,家国同构,而家庭晚餐的改革象征传统秩序的改革,家庭改革的艰难象征改革的艰难,改革的意义总是会在改革
大家曾熟知这样一个事实:有一只主人养在笼子里许多年的小鸟,当主人把它放飞时,它虽长着丰满的羽毛,却再也飞不起来了,成了一只陆地鸟。  以往我们是否也充当过这样的主人角色呢?为了给学生最大的关怀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呢?在新课标指导下,我们应反思我们的教学了。  我认为我们不能只奉信教育家、学者的观点不放手,而应是大力提倡质疑问难,提倡争辩,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任凭学生思维的睿智迸溅出创新的火花。同学
攜程亲子园虐童事件、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一连串不断曝光的幼儿园虐童事件让众人谈幼儿园色变。幼儿园管理失当造成的慌乱四处蔓延。与此同时,学前教育机构的供需存在矛盾,师资力量严重缺乏造成的幼师之荒也在不断加剧。  刚性的入园需求与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在这些极端个案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如何缓解幼师之荒?如何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如何破解,真正实现“幼有
6月1日,2013年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毕业的印度博士萨尔卡(Mainak Sarkar,38岁) 在明尼苏达州开枪打死妻子哈斯提(Ashley Hasti)后,一路驱车2000多英里赶到洛杉矶的校园,又开枪打死了39岁的工程学教授克鲁格(William Klug),随后饮弹身亡。萨尔卡曾是克鲁格主持的计算生物力学研究团队的成员。萨尔卡曾声称克鲁格盗取了他开发的软件程序,但警方称这一指
一、教材解读  《威尼斯的小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领略威尼斯水城的奇异风情,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二是学习领会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阅读这篇课文,我们要抓住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民族风情特点。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掌握10个生字,能理解读写“威尼斯”“操纵自如…‘祷告”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它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往教学重知识的传授,轻学生能力的培养,重结果轻过程,重书面轻操作,重分数轻智能。同样,我们物理课的教学效果好还是差,学校仅以学生考试的卷面分数为唯一的评定标准。导向着教师一味“教出学生高分数,我就是合格的好老师”的思想,为挤出时间教学和复习,本该由学生动
摘 要:邓一光在《深圳在北纬22°27′~22°52′》中描写了现代人的一种“变形”过程,这种变形不仅是对“人的异化”的揭露与反思,更是试图找到一条“精神突围”之路。“变形”之下的身体,是一种“返魅”,是对被围困的社会与个体的精神还原。“马”和“蝴蝶”最终喻示着现代都市人“主体精神”的回归。  关键词:邓一光 变形 异化 身体 返魅  《深圳在北纬22°27′~22°52′》这部短篇小说,是邓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