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和MRI诊断价值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g11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单位:161005 黑龙江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职工医院(王兴斌,曹玉凡,李文勇,陈勇);黑龙江齐齐哈尔中医医院(李波)
  通讯作者:王兴斌
  【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36例诊断为急性(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CT和MRI表现。结果 CT表现:致密动脉征2例,岛带征4例,基底节区结构模糊14例,占位征、脑沟消失、脑室受压33例。MRI表现 DWI高信号,MRS呈低信号6例。结论 CT与MRI相结合对急性(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急性(超急性); 脑梗死; CT; MRI; 诊断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在脑血管疾病中占首位,有近10%~15%患者急性期死亡。因此,脑梗死的早期确诊是及时有效治疗的关键[1]。目前,临床采用早期介入溶栓治疗已取得显著疗效。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闭塞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按病程时间可分为6 h之内的超急性期脑梗死和发病后6~72 h的急性期脑梗死。现将笔者所在医院经临床证实的36例急性(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早期影像学诊断的认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患者,男24例,女12例,年龄42~65岁,平均55.2岁。急诊全部经CT检查,其中6例经MRI检查,所有病例均经24 h~7 d后CT复查确诊。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15例,一侧偏瘫或伴有不同程度精神症状14例,出现感觉运动或意识障碍7例。
  1.2 方法 本组采用Elscint Sele/sp型全身螺旋CT机,行常规CT头颅扫描,以听眦线为扫描基线,10 mm层厚,10 mm层距连续横轴面扫描,可疑区域增加3~5 mm层厚薄层扫描。对CT表现阴性者加做MRI检查,采用GE公司sigma1.5T全身MR扫描机,常规行MRI及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横断面扫描,层厚5 mm,层间距1.5 mm层数20。
  
  2 结果
  2.1 CT征象分析 6 h内检查12例,6例阴性,2例呈致密动脉征,4例呈岛带征;6~12 h检查2例,呈基底节模糊,轻微占位征;12~24 h检查18例,占位征,脑沟消失,脑室受压;24~72 h检查4例,呈占位征及脑沟消失,脑室受压变形。所有病例均经72 h后复查。
  2.2 MRI征象 6例CT检查阴性的患者经MRI检查均呈阳性表现,基底节区4例,双侧放射冠区2例,均显示DWI呈高信号,MRS呈低信号。
  
  3 讨论
  3.1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脑狭窄,进而因为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动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脑梗死可分为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及脑隙性脑梗死[2],急性(超急性)期脑梗死均为缺血性脑梗死。脑组织的血供来源于两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供应,前者约占脑血流量的4/5,后者占1/5。对于脑血流量的变化可直接影响到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及形态结构。当血流量发生轻微变化时,脑血管可通过自身调节维护脑组织稳定供血,但一旦血液供应受到障碍,超过极限,会出现缺血坏死。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硬化,其次是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原因,在脑缺血性梗死区内,中心部的缺血最重,周围由于有侧支循环的血供,缺血程度逐渐减轻,这样在梗死区的周围形成一个“缺血半暗区”。
  3.2 急性(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表现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有关,主要特点为:(1)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死。(2)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同时伴有躯体症状及脑神经症状。
  3.3 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 脑组织的正常血流量应维持在每100 g脑组织每分钟50 ml以上,当每100 g脑组织每分钟血流量低于12~20 ml时,会产生脑的供血不足,微循环灌注障碍,细胞膜Na+-K+泵功能丧失,细胞外Na+、Ca+进入细胞内,细胞内渗透压升高,使细胞外水分子进入细胞内,产生细胞毒性水肿,大约在缺血4~6 h后,血脑屏障破坏,血管内容物渗出,产生血管源性水肿。
  3.4 CT表现 (1)致密动脉征:大脑中动脉及椎动脉走行区出现致密条状密度增高影,CT值(70-85 Ha),以大脑中动脉出现率较高。(2)岛带征:岛带(岛叶皮质、最外囊、屏状核)的灰白质界线模糊消失,呈均一的淡片状低密度影,病理基础为动脉供血区大面积脑梗死。(3)基底节区边界不清,轻微占位,被认为血脑屏障受损而导致血管源性水肿所致。(4)局限区域脑沟变浅消失,脑池受压变形,其病理基础为局部脑水肿所致。
  3.5 MRI表现 超急性期脑梗死主要为细胞毒性水肿,DWI呈高信号,MRS呈低信号(出现30 mm即可诊断)[3]
  3.6 急性(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和MRI检查的意义 急性(超急性)期脑梗死病灶由缺血中心的梗死灶和周边的缺血半暗区组成[4],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梗死灶,及时治疗后可恢复正常或缩小梗死体积,这就要求影像学上能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在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上MRI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波谱(MRS)更为准确,特别在反映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病理生理改变,不是CT所能比拟的[5],但费用昂贵不适合首诊检查。常规CT平扫因其简单快捷的优势,适合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非常高,但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征象显示轻微,易出现漏诊。
  综上所述CT和MRI联合应用,对诊断急性(超急性)期脑梗死有互补作用。虽然CT可以作为首选但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应经MRI扫描,尽早为临床提供可靠诊断依据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果珍,戴建平,王仪生.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81-85.
  [2] 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08-117.
  [3] 周林江,沈天真,陈星荣.磁共振扩加权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3):215-218.
  [4] 陈仲良.常规CT检查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中国现代医生,2008,6(18):225-226.
  [5] 王波.CT、MRI联合应用对诊断脑梗死的价值.现代医学影像学,2003,4(12):61-63.
  (收稿日期:2011-05-29)
  (本文编辑:梅宏伟)
其他文献
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会细胞遗传学组第一次学术交流会于7月10日—16日在湖南大庸市隆重举行,来自全国27个省市的143名代表出席了大会,这次大会共收到论文220篇(已编成册),报告
近年来,由于妇幼保健事业,围产期医学不断进展以及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控制,使新生儿和婴幼儿的死亡率显著下降,从而遗传性疾病和先天性畸形的发病率就有了相应增加。如何提
泥巴,是最古老的玩具之一,它既孕育了人类的劳作,又孕育了人类的游戏和艺术,陶艺,是根据泥的可塑性,经过“成型”“上釉”“烧制”几道工序,将柔软的泥土制成赋予生命和思想
初中体育教学是基础体育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初中体育教学改革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本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教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出现,因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开始得到重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文章试从如何让
多元化课堂评价在当今课堂教学中的科学合理应用,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对多元化评价方式的运用,在课堂中,及时捕捉学生的闪
作者单位:838100 新疆托克逊县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刘忠  【摘要】 基于当前医患关系以及目前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现状,探讨了临床实习中加强医患沟通的目的、意义及沟通技能培养的方法,为开展医学生实践教育提供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对策,为实现有效的医患交流提出了合理建议。  【关键词】 医学生; 沟通能力; 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家属在诊断、治疗、护理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是以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 分析笔者所在医院75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护理资料,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采取正确体位及功能练习.结果 75例患者中有64
脆性X综合征是一种引起智力低下的X连锁遗传性疾病,发病率大约为0.73~0.92%,在智力低下病因中仅次于先天愚型,因此,对本病临床诊断、产前诊断和治疗,在优生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
【摘要】 目的:探讨5例接种乙肝疫苗后死亡的婴幼儿是否为疫苗异常反应导致。方法:选择本社区2008年1月-2011年12月接种乙肝疫苗后死亡的婴幼儿5例,收集其临床治疗进行资料整理与分析。结果:第1例死亡婴儿,女,出生年月为2010年11月20日,为第2次接种乙肝疫苗;第2例男,出生年月为2003年7月15日,为乙肝疫苗加强接种;第3例男,2011年12月5日出生,第2次接种;第4例女,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