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民族文化之根融世界文明之潮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dhdhfdhs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撕门牌”事件引起轩然大波,但细究下去,其远非“名字”之争那么简单,它所折射出的是文化之间的碰撞。在全球化浪潮之下,文化的碰撞已不可避免,如何使不同文化和睦共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故,我说:“携民族文化之根,融世界文明之潮。”
  不忘民族文化,是融入世界文明的前提。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当我們的文化融入世界时,我们愈需要有自己的东西作为自己存在的支撑;而当一个民族的文化因为被同化而渐渐消失时,这个民族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与发展的意义。难怪维加说过:“一个民族失去自己的文化,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失去了一切,就等于面临着消亡。”犹记得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中,韩麦尔老师讲了一堂沉重而严肃的告别课,因为他深知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对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反观当下,英语、日语等语言成为许多青年竞相追逐学习的对象,而汉语则像一个被遗忘在角落里的雕塑,蒙上了尘垢。我们需要为这座雕塑除去尘埃,我们应该重视我们自己的语言,因为它才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
  融入世界文明之潮,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历史上的我们曾闭关锁国,其结果就是自己的文明与世界脱轨,国力日益衰微。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应只是静态的传递,更应是一种动态的流动与纵向的丰富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其他文化的否定只会导致自己的民族文化失去新鲜的血液。“鉴真东渡”“玄奘西游”,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千古绝唱;现代的我们,应继续弘扬这种包容与交流的精神,以开放之心态融入世界文明的大潮流。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如同孪生兄弟,相生相存。若为了融入世界文明浪潮而抛弃中华文化,只会让我们的文化日渐衰亡;若一味死板地固守自己的文化,不融入世界,中华文化也会失去生机与活力。
  因此,面对文化之间的碰撞,各国应做的是包容:以一颗包容的心看待各民族的文化,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发展。
  对于“撕门牌”事件,指责已无必要。携民族文化之根,融世界文明之潮,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其他文献
【佳作展示】  何谓“工匠精神”?古有“庖丁解牛”,厨师手起刀落,技艺娴熟,精益求精;今有瑞士的钟表匠,耗数年之功,打磨零件,孜孜以求,让众多老字号逾百年而不倒……这份执着,这份对完美的追求,便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  玉不琢,不成器,唯有通过千万次的打磨,才能绽放艺术的华彩。记得多年前,我曾有幸参观在沪举行的一次工艺美术展。展览馆里,一件件精美的玉石作品,色泽华美,造型独特,在明亮的灯光下诉说
期刊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與梦时同。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是唐玄宗李隆基在公元725年亲祭孔子时所作的一首诗。此诗嗟叹了孔子复杂坎坷、栖遑不遇的一生,对孔子生前的际遇深表同情,对他寄予了深深的悼念。  全诗以疑问入笔,表现出作者于孔子神像前谦恭行礼,心中感慨万千,口内喃喃自语的情状。作者以“叹”“嗟”“伤”“怨”四字,写出
期刊
世界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第39届普利兹克奖于北京时间3月1日23点正式揭晓。拉斐尔·阿兰达、卡莫·皮格姆和拉蒙·比拉尔塔分享了该奖项,创造了由三位建筑师共同获此殊荣的历史。  三位建筑师紧密协作,以一种对建筑严谨审慎而细致入微的方式做建筑,近30年如一日。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三位建筑师所有的作品都极力与地貌景观充分融合,这种无缝的关联来自对当地历史、自然地形、习俗、文化以及种种区域特征的充
期刊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华性孝,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
期刊
吃完饭,三爷让孙子小顺把他的坐椅搬到胡同口。三爷的坐椅是社区的一道风景,黄包袱皮裹着红靠背,靠背后面撑着把太阳伞。耳聋的原因,三爷喜欢拿着个半导体,哼腔拉调的。他最爱唱的是《前门大碗茶》,逢人就愿瞥一嗓子“嘛去?坐车吗?”  是的,三爷是三轮车夫,踩着黄包车在颐和园—北海一带混饭车。风里来,雨里去,每天躬着腰,缩着背的,常常是饥一餐,饱一顿,结果临了就挺出病来了:耳聋,驼背,静脉曲张,手臂上,脚肚
期刊
①三爷的坐椅是道风景线:黄包袱皮裹着红靠背,靠背后面撑着把太阳伞。(开门见山,揭示三爷的身份特征。)将半导体收音机调到最大音量,哼着《前门大碗茶》,逢人瞥一嗓子“嘛去?坐车吗”。是的,三爷是三轮车夫,踩着黄包车在颐和园——北海一带混饭吃。风里来,雨里去,躬着腰,缩着背,饥一餐,饱一顿,结果临了就挺出病来了:耳聋,驼背,手臂、腿肚青筋暴起,就像大旱之年暴出地表的树根。(短句能够体现三爷生活不易,比喻
期刊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这道作文题简洁明了,围绕“车”字展开,具体角度如下:  一是车有很多种,围绕车的变化发展,写生活的变化、历史的变迁。在这个维度上,考生可以思考车轮带动起来的快时代,也可以反思在快
期刊
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方式,也是一种写作手法和构思方式。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会产生联想。一提及“秋风”,我们立刻就会想到“落叶”。何以觸“秋风”而思“落叶”?因为“秋风”与“落叶”不仅在时空上常常相伴出现,而且它们之间还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这就是“相关联想”和“因果联想”;我们喜欢将小女孩比作“花朵”,因为花朵的鲜艳、惹人喜爱和小女孩有相似之处,这就
期刊
留下乡音 留下方言  在湖北咸宁,有一位六旬老人,因为自费出版了一本书而小有名气。这本叫《咸宁话》的书,包含了咸宁市6个县、市、区的1萬多条方言的注释以及例句、出处等。作者陈大银是一位退休老人,为编纂当地的第一本“方言词典”,他前后花了9年时间搜集、整理材料,反复考证。投入这么多时间和精力,还是自费出版,值吗?“值!再不整理,就晚了。”老人说。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普通话得以
期刊
茂 林  口渴死,恨不能咬近旁的树皮吮。好林子,一架山森森的引眼。不想再走,情愿将自己栽在这里,也绿绿的活个痛快。  林子不是野生,齐齐的极有章法。山也只是普通的山,却因为树而雍容非常。  正想躺下去,忽然就有咳嗽声,如折干枝而又有韧皮,响响的不断。回身望去,林子深处闪出一个老者,眼睛却亮,远远的就有光过来。  老者走近了,如空树般笑,嘴里只有一颗牙装饰着,问:“后生子,赶脚么?”我点一点头,忽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