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历史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来源 :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cong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习也是一样,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我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讲究开头,引人入胜
  教师对教材应有十分准确的把握,努力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可以通过讲与本节课有关的故事、成语导入新课;或在课的开头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造成悬念等。同时,教师还要仪表端庄、亲切和蔼、自信心十足。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条理清楚,并联系实际讲好每节课的学习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每节课能否有一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堂课的效果。如果教师一开始上课就照本宣科,开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再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如我在分析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第1课《鸦片战争》时认为:这节课主要是告诉学生,由于中国的落后,外国的强大,致使外国用炮火轰开中国的大门,从而中国进入近代史阶段。所以这一节课我这样开头:“中国是怎样进入近代史的?进入近代史后中国的情况如何?”学生带着疑问去看书,也引起了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在情感上要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如在学七年级上册历史《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在说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其担忧;当听到匈奴人想让他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又被他的临危不惧,忠心报国所感动;后又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机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欣喜;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险万难,从大月氏返回汉朝途中又被匈奴人提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为其命运担忧,当得知张骞好不容易在经历13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回到长安时,学生为之高兴。对于这个故事具体情节的生动描述,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又如身临其境,同时又加深了对张骞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后我又强调张骞二出西域,为汉和西域文化经济交流,新疆地区正式归于中央统治之下和开辟“丝绸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以情感人的教学,使学生对张骞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三、精读诗词,以诗牵趣
  中国古代诗歌、词赋式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它与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关联。历史与古诗词有很大的联系。所以,在学习历史时,可以选读当时的诗词来细分析,从而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的背景。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选取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来研读,仔细分析,细心琢磨。写出了红军长征时的经历和心情。把大江大河比作为细浪,把大山、草地、泥潭比作为五岭、泥丸。从而使学生真正了解红军长征时的乐观主义精神。使学生也受到苦中作乐的教育和熏陶。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如设疑问、精讲插图、巧用故事、歌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就一定能在教育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既接受了教育,又增长了知识。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探索方法,提高兴趣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学习兴趣所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時,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3、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积累资料,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历史课教师在尊重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前提下,还要从社会生活和文字资料中搜集授课的素材,注意积累。要把积累到的材料分类分条标号记载,并装档存放,建立“教学资料档案”,需要时从中提取,方便快捷。利用资料,逐步使教学做到有理、有据、有趣,使学生对历史课愿学、乐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严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学生今后搞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有重要的基础作用。要让学生掌握读数的一般方法,关键是会读出仪器的最小刻度值,会从最小刻度之间估计出一位有效数字。同时,要学会正确读数的姿势。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基本途径。认真上好实验课,既能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是训练和提高实验技能的基本途径。要培养学
部编教材“和大人一起读”板块中的“大人”是泛指,除了父母还可以是祖辈、教师、亲戚、邻居等.与“大人”共读可以降低阅读难度,增进孩子与大人的感情,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随着经济、工业的发展带来的严重污染,只是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发展,以环境的牺牲为代价,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严重影响到人类,连最基本的健康问题都受到严重的威胁.以预防为主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就是需要教师始终关注如何用更好的方法,提高学生朗读的实际效果。课前,教师进行文本细读,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理解文章的精髓,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训练点;课上,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悉心指导,花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思默想,自读自悟,利用妙语导读激励学生读的积极性,进行必要的技巧指导,为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服务;课余,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朗读展示活动,激起学
时代发展使我们无时无刻不感觉到电子信息时代的便利和科技带来的进步,作为一名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教育工作人员肩负重任.那么如何将高科技产品和技术合理使用到教学中,产生
期刊
本文欲从诗歌他律性视角即诗歌产生的具体文化背景的角度,和诗歌自律性即诗歌的内部结构与规律等双重视角全面展开分析该诗,以准确把握杜甫诗本身所蕴涵的真意.
摘 要:智能机器人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是一門具有高度综合渗透性、前瞻性、创新实践性的学科,智能机器人教学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综合创新活动提供了优秀的平台,它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去设计各种智能装置,实现自己的创意,提升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主动性;创新意识  在智能机器人教学中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如何体现创新教育的思想呢?下面我就以《
对新时期的教师来说,职业道德是教师坚守工作岗位,保持其节操和修养的源泉,不断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是我们每一个一线教师应当要做的事.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提升教师职业道德
[摘 要]必须抛弃学生背结论固定模式,而应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环境,自主学习是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他们的主体性发展,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特征。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创造条件,具体问题采取不方法进行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选择,有所取舍,多种精妙的方法被学生采用,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关键词]逻辑性 兴趣 质疑 拓展  数
周末上课,课未上,心已乏,学生也倍感疲倦。第一节讲了《包装》,写了作业,第二节再无力去上,幸好第二单元37页还剩一个数学游戏没让孩子们做,这节课就让孩子们做这个游戏吧。  让学生了解了游戏规则,两个圆盘需要移动三次,这个不需动手就可以发现,三个圆盘呢?还是让孩子们动动手吧,没想到学生的兴趣还真高,一会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五次”“七次”。这个游戏是需要合作的,只有找到合作伙伴,才可以上台展示,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