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习也是一样,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我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讲究开头,引人入胜
教师对教材应有十分准确的把握,努力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可以通过讲与本节课有关的故事、成语导入新课;或在课的开头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造成悬念等。同时,教师还要仪表端庄、亲切和蔼、自信心十足。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条理清楚,并联系实际讲好每节课的学习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每节课能否有一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堂课的效果。如果教师一开始上课就照本宣科,开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再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如我在分析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第1课《鸦片战争》时认为:这节课主要是告诉学生,由于中国的落后,外国的强大,致使外国用炮火轰开中国的大门,从而中国进入近代史阶段。所以这一节课我这样开头:“中国是怎样进入近代史的?进入近代史后中国的情况如何?”学生带着疑问去看书,也引起了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在情感上要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如在学七年级上册历史《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在说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其担忧;当听到匈奴人想让他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又被他的临危不惧,忠心报国所感动;后又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机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欣喜;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险万难,从大月氏返回汉朝途中又被匈奴人提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为其命运担忧,当得知张骞好不容易在经历13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回到长安时,学生为之高兴。对于这个故事具体情节的生动描述,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又如身临其境,同时又加深了对张骞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后我又强调张骞二出西域,为汉和西域文化经济交流,新疆地区正式归于中央统治之下和开辟“丝绸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以情感人的教学,使学生对张骞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三、精读诗词,以诗牵趣
中国古代诗歌、词赋式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它与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关联。历史与古诗词有很大的联系。所以,在学习历史时,可以选读当时的诗词来细分析,从而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的背景。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选取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来研读,仔细分析,细心琢磨。写出了红军长征时的经历和心情。把大江大河比作为细浪,把大山、草地、泥潭比作为五岭、泥丸。从而使学生真正了解红军长征时的乐观主义精神。使学生也受到苦中作乐的教育和熏陶。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如设疑问、精讲插图、巧用故事、歌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就一定能在教育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既接受了教育,又增长了知识。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探索方法,提高兴趣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学习兴趣所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時,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3、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积累资料,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历史课教师在尊重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前提下,还要从社会生活和文字资料中搜集授课的素材,注意积累。要把积累到的材料分类分条标号记载,并装档存放,建立“教学资料档案”,需要时从中提取,方便快捷。利用资料,逐步使教学做到有理、有据、有趣,使学生对历史课愿学、乐学。
一、讲究开头,引人入胜
教师对教材应有十分准确的把握,努力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可以通过讲与本节课有关的故事、成语导入新课;或在课的开头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造成悬念等。同时,教师还要仪表端庄、亲切和蔼、自信心十足。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条理清楚,并联系实际讲好每节课的学习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每节课能否有一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堂课的效果。如果教师一开始上课就照本宣科,开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再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如我在分析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第1课《鸦片战争》时认为:这节课主要是告诉学生,由于中国的落后,外国的强大,致使外国用炮火轰开中国的大门,从而中国进入近代史阶段。所以这一节课我这样开头:“中国是怎样进入近代史的?进入近代史后中国的情况如何?”学生带着疑问去看书,也引起了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在情感上要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如在学七年级上册历史《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在说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其担忧;当听到匈奴人想让他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又被他的临危不惧,忠心报国所感动;后又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机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欣喜;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险万难,从大月氏返回汉朝途中又被匈奴人提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为其命运担忧,当得知张骞好不容易在经历13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回到长安时,学生为之高兴。对于这个故事具体情节的生动描述,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又如身临其境,同时又加深了对张骞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后我又强调张骞二出西域,为汉和西域文化经济交流,新疆地区正式归于中央统治之下和开辟“丝绸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以情感人的教学,使学生对张骞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三、精读诗词,以诗牵趣
中国古代诗歌、词赋式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它与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关联。历史与古诗词有很大的联系。所以,在学习历史时,可以选读当时的诗词来细分析,从而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的背景。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选取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来研读,仔细分析,细心琢磨。写出了红军长征时的经历和心情。把大江大河比作为细浪,把大山、草地、泥潭比作为五岭、泥丸。从而使学生真正了解红军长征时的乐观主义精神。使学生也受到苦中作乐的教育和熏陶。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如设疑问、精讲插图、巧用故事、歌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就一定能在教育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既接受了教育,又增长了知识。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探索方法,提高兴趣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学习兴趣所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時,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3、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积累资料,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历史课教师在尊重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前提下,还要从社会生活和文字资料中搜集授课的素材,注意积累。要把积累到的材料分类分条标号记载,并装档存放,建立“教学资料档案”,需要时从中提取,方便快捷。利用资料,逐步使教学做到有理、有据、有趣,使学生对历史课愿学、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