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智趣课堂”之我见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xin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趣课堂就是授课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掌握语文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为此,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了努力。
  一、设计导语,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老师可以用精妙的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活跃气氛,深化课本知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月桃花水》第二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请听(课件播放春天小河的流水声)——三月桃花水犹如一首舒缓轻柔的小夜曲向我们涓涓流来,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三月桃花水》。舒缓轻柔的流水声表现出秀丽阴柔之美,让孩子浮躁的心安静了下来,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中。
  二、针对内容,质疑问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了阅读的具体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学问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有思考才会有疑问,有疑问才会有探究,有探究就会有创新。由此可见,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疑”是点燃学生探索的火种,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路明灯,是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努力探索质疑的具体表现。同时学生质疑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是突破教学重点的有效方法。学生在预习课文、初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全面的、整体的把握的前提下,让学生针对文中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写作技巧等方面提出不能解决的疑问,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创新。
  教学《三月桃花水》,我首先让孩子们回顾课文内容,说说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声音、光芒)来写三月桃花水的,然后让学生针对课文的层次结构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提问,接着整理并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进行优势互补,往往能够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知识漏洞可以进行很好的补充。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是实现智趣共生的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对教材内容进行讨论和自主学习,并且在讨论结束后让小组派出代表为全班同学讲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以相应的点评。由于分组讨论是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因此进行分组讨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教材知识,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教学《三月桃花水》时,老师及时把学生的问题整理、归并,成为共同性的问题: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三月桃花水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作者笔下的三月桃花水这样美。然后读课文,看自己经过努力能解决哪些问题,然后在组内交流。
  四、展示交流,指导朗读
  小学生因为受其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限制,在合作探究中容易出现理解的片面性和肤浅性,有时会迷路,这就需要老师做学生的导航仪,在他们出现思维偏差时,适时地点拨,让他们少走弯路,节省很多宝贵的时间。
  在交流第一个问题时,有学生回答,课文写的是“三月桃花水”。我肯定会后追问:“三月桃花水”代表什么?(春天,这篇课文写的是春天。)继续追问:我们学过了很多春天的诗文,这篇课文写的内容特殊在哪里?有学生答:不是纯写景的文章。那写什么呢?同学们面露难色。此时,我出示了课文中的词语:村边、田野、拖拉机、车轮、麦苗、开犁播种,学生读后恍然大悟:课文写的是春天农村的生活、农民的劳动。这就为课文的朗读奠定了感情基调。
  在二个问题的交流中,学生谈了很多对文中比喻句的理解: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此时,老师话锋一转:三月的桃花水,声如音乐,那作者从这些声音中体会到了什么?一生怯怯地回答:春天农业生产的繁忙。我竖起大拇指为这位学生点赞!是啊,春播的季节,一切都欣欣向荣,让我们通过朗读把它们展现出来。无论是教师的引读,还是男女生的轮读,都是那么投入,那么朝气蓬勃。
  三月桃花水清如明镜,它看到了很多美好的事物,让我们也做一次大饱眼福的桃花水,尽览水中美景——自由练读。
  朗读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使得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得到展示。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语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月桃花水》这篇课文用诗一样的语言,赞美了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学生回答了“为什么作者笔下的三月桃花水这样美”时,教师小结:三月桃花水,声如音乐,清如明镜,怎能不叫人沉醉,叫人流连——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然后让学生说说对“沉醉”的理解。接着学生的回答老师总结课文:作者由“醉”字引出“酒杯”,是把三月桃花水比作美酒,掬一捧,品一口,享不尽,饮不夠。让我们也把这“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的三月桃花水“盛满我们心灵的酒杯”吧!(全班配乐朗读全文,结课。)
  总而言之,智趣课堂将会给我们语文教学带来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首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教师应从教学存在的问题着手,以此作为趣味教学的出发点;其次,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新元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有效利用互动式教学,改善学生学习过于依赖教师这一现状,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语文知趣课堂的构建”(GS<2017>GHB16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一滴水滴的坠落,虽微不足道,但若持之以恒,终能穿透坚硬如铁的石塊;一缕微风的吹拂,虽没有痕迹,但若经久不息,终能造就石林山海的壮观。沧海桑田往往起源于平凡的力量。不是每一次磨砺都足以改变,不是每一次改变都足以感知,但我始终坚信平凡中始终有着不平凡。  此刻抑或是往昔,无数像孙少安、孙少平这样平凡的人正在或已经谱写了不平凡的乐章,他们或是兢兢业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或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战至最后一
陆蠡《囚绿记》的主题在通行的教参上被解读为:文章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颂扬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达了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之情。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这个结论其实是“知人论世”文学批评方法论的结果。不过,这种方法论下的主题解读真的可靠么?  细读文本,不难发现,文章的叙事脉络和情感脉络在第八自然段发生转折,在此意
在人类的思维活动中,想象力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能使人们进行独特的艺术创造,在某种意义上说,想象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从教育方面来看,处于小学时期的孩子,其想象力属于是启蒙的初始阶段。以写作来说,写作是小学生培养和锻炼想象力的一个广阔平台。在小学作文的课堂教學中,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使小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使他们的想象力能够在启蒙阶段得到有效的锻炼,从而为今后的
语文文本作为人类知识、人类思想的有效载体,成为人类情感的宣泄窗口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本身是有“味”的。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谈“语文味”,就远不能只停留在“文本之味”,语文教学应该讨论的是牾文学习的过程是怎样一个有“味”的过程,我们的语文教学怎样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有“味”的过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十八春》是1949年上海解放以后,张爱玲应约在《亦报》上用笔名“梁京”发表的一篇长篇通俗小说,1951年11月由上海《亦报》社出单行本。张爱玲到美国10年之后的1967年,她对这部作品作了一些改动,1968年由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版,是为《半生缘》。  《半生缘》与《十八春》相比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张爱玲将《十八春》的18个章节删减为17个章节,时间跨度由原作的18年缩减为14年,让小说停止在顾曼桢和
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组成之一,成为语文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其实无论是“教学大纲”时代还是“课程标准”时代,“理解并传承中华文化”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一直存在,但文化教學作为语言教学的“第五维面”,长期以来又只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潜层面”。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应更多关注如何将“潜层面”的文化素养教学转化为“外显”的课堂教学实践。以下将以《始得先山宴游记》和《赤壁赋》为例谈拙
诗歌作为美的载体,其教学应当承担更为重要的审美教育任务。诗歌教学应该是一个开展美的欣赏、学习美的表达、尝试美的创造的活动过程。诗歌欣赏是一种需要欣赏者参与的艺术鉴赏活动,是欣赏主体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重新构建诗美的过程。一首诗就是一个诗美系统,诗歌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对诗美的解构过程。  比如教授柳永的《雨霖铃》,就应让学生了解该词的节奏、平仄、韵字的特点及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深切
教学设计是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但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教师利用的是最终形成的教案,是“结果”,教师自身经历的探究过程却被浪费掉了。从中删选出可用的资源,并将其重演于学生,是我们进行探究性教学设计的一条可行的操作思路。  一、设计资源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面对有大量的教学资料。教学设计本身就是如何搜集资料,如何安排资料的
写作教学内容:其一是为什么写,其二是怎样写,其三是写什么。通常情况下,教学中强调的是怎样写和写什么,很少关注为什么写。这样就出现了偏重技法追求,轻视情感需求的倾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模式化、套路化的写作格局,背离了写作的初衷。写作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育一颗真诚善感的心灵,养成理性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作文教学应借助文本细读,从“为什么写作”入手,着眼于情绪的调动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写作
【背景】  许多教师都认为《老王》一文,主要表现的是作者对老王的内疚,认为相比较老王,作者就是个幸运儿,要学习作者关注弱势群体的精神品质,在学术界的解读中,我们也看到此种观点。这种观点并不是没有道理,但是要注意的是,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作者真的是个幸运儿吗?而且在与老王交往的过程中,作者的做法也并无不妥,为什么作者却越来越感觉到愧疚呢?经过仔细的分析发现,在这文字表面的描写之下,还隐藏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