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联合:JAM-GC概念体系中的B-21

来源 :航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tjb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美军下一代轰炸机(美国空军称之为“远程打击轰炸机”,简称LRS-B)正式命名为B-21。随着这一命名同时公之于众的,还有一张B-21的想象图:在外观上,未来的B-21很像曾经的B-2轰炸机,也是无尾飞翼构型。
  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存在,美军的一举一动,都能引起全球军事观察家的高度关注,更不用说新一代远程轰炸机选型这样关乎美国未来空中力量走向的大事。所以,尽管B-21事实上尚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神秘状态,但外界对之的种种猜测和分析,却早已铺天盖地。
  目前关于B-21的种种分析,主要集中于其技术特点及可能的未来应用。对于一款“战略”轰炸机,这种 “技术化”的分析视角固然必不可缺,但显然不够全面。实际上,透过目前已经披露的关于B-21的种种技术性能及数据,人们不仅可以一窥这款未来战机的面貌和可能的战场应用,更可以从中体会出美军在战略乃至作战方法上一些微妙而影响深远的调整与改变。
  “战略”“战术”概念的再审视
  B-21是美军下一代战略轰炸机。顾名思义,战略轰炸机,就是执行战略任务的轰炸机。然而,什么是战略?
  战略是个非常古老也非常流行的概念。从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到古希腊哲人的睿智语录,东西方经典中均有不少内容涉及战略。而今天中国社会的几乎所有领域和行业,也都在提出自己的“战略”概念。但是,人们在观察和讨论军事问题时,所使用的战略概念是有特定含义的,它是一个与“战术”密不可分的孪生概念。
  这里需要谈及到西方军事史上的一个常识:在西方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战略和战术是不分的。比如迦太基名将汉尼拔被古罗马人称为“战略之父”,但实际上这个词只是说明汉尼拔的作战水平高超,精通“战术”。拜占庭帝国的皇帝莫里斯一世曾撰写过一部名著《战略学》,之后的皇帝利奥六世也撰写过一部《战术学》,这两部书被视为西方“战略”与“战术”概念的源头。但前者所谈的更多是海军和陆军的协调作战,属于“战术”范畴,后者却多谈及军队组织、将领培养以及对外作战策略等诸多“战略”问题。可见拜占庭人对战略与战术的区分也不严格。直到18、19世纪,梅乐其、约米尼、克劳塞维茨等西方军事思想家,虽然对战略的概念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在行文中也常常混用战略和战术的概念。比如梅乐其称战略为“作战指导”,实际上包含了战术的内容;约米尼则把战略视为“地图上进行作战的一切”,同时包括战略和战术;克劳塞维茨在论述战略概念时,也认为战略包含了“个别战斗本身的计划和执行”,这实际上属于战术的范畴。
  在《战争论》中,克劳塞维茨最早对战略和战术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战术为在战斗中使用军事力量的理论。战略为使用战斗以达到战争目的理论。”(对这句话的翻译不同版本的《战争论》有所不同,本文的译文来自钮先钟的《战争论精华》)。二战后最著名的军事思想家李德·哈特,在克劳塞维茨的基础上,将战略的概念发展为:“战略是使用军事工具以达到政策目标的艺术。”这一概念推出后,得到了军人和军事研究者较为广泛的认同。今日人们所谈论的“战略”和“战术”,大体上均来自于李德·哈特的这一定义。
  从汉尼拔到李德·哈特,军事家们在论及战略时,始终不忘具体的战术。从这从侧面反映出战略与战术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存在脱离具体战术的战略;也不存在脱离战略指导的战术。脱离战术的战略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脱离战略的战术则会成为匹夫之勇和乱撞的没头苍蝇。
  战略轰炸机、战略导弹等武器之所以冠之以“战略”二字,就是因为这类的出现,往往会极大改变军队的作战方式,并由此带来整个军队的战略调整。特别是在技术进步已经达到“打什么仗造什么武器”的今天,战略轰炸机等战略性武器的研制,往往贯彻着军队乃至整个国家最高层面的战略意图。观察B-21这样的新一代战略轰炸机,尤其需要坚持这一视角。
  “亚太再平衡”、“反介入/区域拒止”和“空海一体战”
  美国空军全球打击司令部在2014年公布的战略总规划中,明确宣布“下一代远程打击轰炸机”(也就是今天的B-21,当时还叫LSR-B)将纳入美军未来“远程打击”系统族(family system)中成为一分子。关注美国军事的朋友们都知道,“远程打击”( long-range strike)在美军中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概念,特指美军为落实“空海一体战”概念而塑造的军事能力。而美军“空海一体战”概念的提出,又与美国自奥巴马上台以来实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息息相关。
  亚太再平衡战略虽然是在奥巴马担任美国总统之后才正式出台,但其起源却远远早于奥巴马。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以安德鲁·马歇尔为代表的一系列美国战略家,就注意到了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随之而来的美国影响力的下降,因此建议当时的小布什政府“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亚洲”。9·11恐怖事件及随后的反恐战争使得美国一度无暇东顾,才使得这一战略的实施拖到了奥巴马时代。
  从本质上讲,亚太再平衡战略并不复杂,无非是要将美国的军事、政治和外交资源的分配向东半球倾斜,增强美国特别是美军在亚太地区的超级优势。在军事上,则要求美军发展出新的作战能力,维持对亚太各国特别是中国的强大军事优势。
  正是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美军加强了对“反介入/区域拒止”的研究。“反介入/区域拒止”是美军假想出来的一种可能为中国、俄罗斯、伊朗等传统对手所采取的针对美军的作战方式。美军认为,美国自越南战争之后,最强大的军事优势,在于全球性的军事力量投送能力。这一能力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俄罗斯、伊朗等美国潜在对手不可能不注意到美军的这一优势,因此,这些潜在敌对国家势必会采取一系列手段来打击美军的投送能力,将美军的限定到一定的范围之外。在美国军人看来,中国发展反舰导弹、战略导弹核潜艇,组建航母编队,以及在南海永兴岛等岛屿加强军事设施,都是实施“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的具体表现。   必须要说明的是,“反介入/区域拒止”只是美军想象出来的一种战略,中国政府和军方从未承认实施过类似的战略。中国在自己的领土上修建军用机场并强化军事设施,也完全符合国际法,并无任何不妥之处。
  但在美国军人看来,一切则是另外一种样子。正是为了应对“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美军加强了对“空海一体战”概念的研究。
  1992年5月,美国前欧洲司令部司令兼北约最高盟军司令官的海军上将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最早提出了“联合海空作战”的概念,这一概念被视为“空海一体战”概念的前身。
  2009年9月,美国空军参谋长诺顿·施瓦茨上将和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加里·拉夫黑德上将签署了一份机密性备忘录,要通过空军、海军的共同努力开发出一种新的作战概念,即现在所称的“空海一体战”。2010年5月,美国防部长盖茨在发表讲话时,正式提出了“空海一体战”的概念。2012年秋,美军四大军种的副部长达成谅解备忘录,确定了“空海一体战”概念的实施框架。这一框架的大部分内容,都与詹姆斯·斯塔夫里迪斯当年的构想异曲同工。
  “空海一体战”概念所设想的环境,是“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下的战场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美军将不再能如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中那样,可以从容不迫地将军事力量投送并部署到战场上。因此,美国军人在未来所需要解决的最重大的问题,便是如何实现“远程打击”,即在敌人“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范围之外,对敌人发起攻击。此外,“空海一体战”构想也考虑到了敌人还可能在网络空间、太空及其他新的战场与美军展开争夺。
  2015年,美国国防部长正式文件中,将“空海一体战”正式更名为“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简称JAM-GC。这种名称上的改变并不仅是简单的文字游戏,更大的可能,是美军正在逐步将陆军力量整合、纳入到了“空海一体战”概念当中。
  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锋芒所指,正是中国, JAM-GC则是美军为了应对想象中的中美军事冲突而提出的概念,这一概念要求美国塑造“远程打击”能力,“远程打击”系统族的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理解了这些,再回头重新审视B-21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就有可能如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里提到的那样,像“一盘机器上的某种钉子那么准确了”。
  战略视角下的B-21
  前文已经提到过,B-21是“远程打击”系统族中的一分子,因而也是JAM-GC这架庞大的“战略机器”上的重要零件。这一精准的定位,使得B-21在诞生之初,就打上了浓重的中美对抗色彩。其诸多技术性能,也是为了应对美军想象中的中美冲突。
  战略轰炸机的作用,是用来“踹门”的。利用高超的隐身和强大的突防能力,突入敌人防区,凭借强大火力攻击高价值战略目标。一旦敌方大门洞开,随后威力更强的弹药和武器平台就能鱼贯而至。
  在美军看来,如果中美之间发生军事冲突,美军的海上前进基地,很可能需要收缩到关岛、珍珠港和澳大利亚一线,美军传统的依托航母编队和周边空军基地起飞F-15/16/22/35等战机进行常规打击的方法,将很难施展开来。因此,用于“踹门”的武器,对于美军想象的中美冲突拥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能对敌人发起远程打击的武器系统很多,弹道导弹、巡航导弹,以及备受关注的察打一体无人机等都能执行类似任务。但是,这些武器都无法用于“踹门”。因为要踹开敌方的“大门”,所需攻击的目标主要是远程情监侦系统,以及有能力威胁美国航母、陆地基地的弹道导弹和反舰导弹系统等高价值目标。这类目标普遍具有较强的机动性和突发性,并经过了强化防护和深度伪装,很难被卫星等早期监视预警系统所确切监视和定位。巡航导弹、弹道导弹和无人机等武器系统,主要用于预定目标的打击,对前期的情报收集和飞行依赖性很强,攻击这类目标显然不合适。相比之下高度隐身、有着更高的作战灵活性和战术弹性,以及更好的精确打击能力和效率的战略轰炸机才是最理想的选择。
  在美军现役的战略轰炸机中,B-52已经廉颇老矣,B-1B维护困难,B-2A性能优异,却数量太少,面对中国大体量的防御体系显然力不从心。因此,在美军看来,在这场想象中的中美体系对抗中,美军需要一款拥有B-2的隐身和渗透能力,同时价格低廉,可大量装备的轰炸机,从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范围之外出发,依托强大的突防对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中的节点性的高价值目标进行打击,从而瘫痪整套体系。
  和美军战略轰炸机“前辈”们相比,B-21最大的特色,在于“腿短”。现役美军战略轰炸机中,B-52作战半径大约7200千米,最大航程约16000千米;B-1作战半径大约5500千米,转场航程约11999千米;B-2轰炸机最大航程11100千米。而从媒体挖掘的数据来看,B-21的作战半径大约在3700千米至4600千米之间,不加油最大航程应该在9500千米左右。
  B-52、B-1B和B-2A的长航程,主要是为了在冷战中实行从美国本土起飞轰炸苏联的任务。以B-21的航程,从阿拉斯加跨越北冰洋去攻击俄罗斯显然是不够的,但从关岛起飞攻击中国却绰绰有余。当然,也可以从从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出发攻击中东地区。
  不难想象,在“踹门”的过程中,B-21必然会面临敌人的高强度拦截杀伤。战略轰炸机战场生存手段无外乎两点:高超声速和高度隐身。有 B-2A的成功经验在,B-21在隐身性能上当不存在大问题,更小的体积则会让B-21有更佳的突防能力。如果能解决成本的“老大难”问题,大量装备之下的B-21,战场生存能力将非常可观。   B-21的载弹量比现役“前辈”们略有不如。按照美国战略预算与评估中心(CSBA)当初的规划,新一代远程打击轰炸机的载弹量应当在9吨至18吨之间。B-21载弹量应不会高于18吨。相比之下,现役的B-2A的正常载弹量是18吨,极限载弹量是23吨,B-1B机内弹舱可以挂 34吨,B-52可以挂31吨。
  载弹量虽然少了,但B-21的打击能力却依然不可小觑。近年来,美军为适应察打一体无人机的发展和隐身战机的作战需求,大力投资研制小型化弹药。比如美国2012年试射的GBU-53/B 小直径炸弹II(SDB II),射程是65千米,命中目标的元误差概率低于5米,其毁伤力相当于传统910kg炸弹(BLU-109)。一架B-2可以挂80枚这样的武器,B-21载弹量可能略少于这个数字,但应当也差不多。按照《福布斯》杂志网站的说法,24架B-21在一天之内就可以打击1000个独立的瞄准点,平均1架B-21可以打击40个以上的目标。此外,2014年美国空军战略总规划,还要求B-21在具备初始作战能力2年后具备核打击能力。不难猜测,B-21所携带的弹药应以小型弹药为主。
  最后,在JAM-GC概念之下,所有的武器系统,都必须融入“联合一体化力量”的平台。作为实施远程打击的核心力量,新一代轰炸机B-21,不可能只是一个扔炸弹的“打手”角色。一旦突袭成功,B-21必然会成为整个“远程打击”系统族的重要节点,既可用于联通战场数据链,向后方传递信息,引导导弹等武器进行打击,也可以进行任务的重组和再分配,同时利用战略轰炸机本身具有强大的电子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电子战压制。考虑美国空军多年没有装备专门的电子战战机,海军目前也只有EA-6B“徘徊者”和EF-18G“咆哮者”,且都很难在高危环境下执行任务。因此,未来B-21很可能会被加强电子战能力,类似当年的F-111。此外,B-21平台与无人机的联合,也是未来值得关注的重点之一。
  综上所述,相比上一代的B-2,B-21本身的技术性能并无太多突破,一些技术参数比B-2还有所不如,但美军推出B-21,本意并非制造一款超越B-2的轰炸机,而是在JAMGC概念体系下打造一款经济适用的轰炸机,增强远程打击系统族的联合。这才是B-21的真正定位。
其他文献
不少人总说西方媒体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其实,国内一些媒体同样也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邻国印度。  目前,国内媒体对印度的报道,总是集中于印度强奸案频繁、缺厕所、脏乱差等负面内容,且常常以居高临下的态度进行“中印比较”,总觉得印度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似乎印度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中国学习借鉴。一些在中国的印度留学生也抱怨,时常有中国媒体“强迫”他们把中国和印度进行比较,希望得到中国好于印度的结论,让他们颇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PLAN)最新的一艘056型“江岛”级轻型护卫舰于10月16日在北海舰队的威海基地服役。该舰于1年前在上海沪东造船厂下水,舷号505,舰名“秦皇岛”,是第23艘服役的056型轻型护卫舰。  该舰装备有4枚鹰击-83(YJ-83)反舰导弹、一门76毫米舰炮、轻型鱼雷发射装置等,该1500吨级的舰艇还有一个直升机起降甲板(但没有机库)。“秦皇岛”号是“江岛”级中第5艘装备拖曳式线列
提起奥地利航展,中国航空爱好者或许所知不多。但在欧洲,这个每隔三年举办一次的航展,却是一项深入人心的航空赛事,被许多航空爱好者誉为欧洲“小纹身会”。  2019奥地利航展主题为“空中力量”,于2019年9月6日至7日在奥地利中部的施泰尔马克州采尔特韦格军用机场举办。来自多个国家的上百架各种型号的飞机参展并表演,吸引了十余万奥地利及周边国家的民众观展。  奥地利的国土百分之七十被山林覆盖。施泰尔马克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测验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学内容及考纲来合理设计试卷。对试卷的质量进行分析是考试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分析结果可以为教学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文章通过对永胜一中高二理科数学期末试卷进行分析,对试卷的编制、教师教学、学生备考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试卷设计;试题难度;试题区分度;建议  一、引言  数学测验在数学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
空警2000(代号:KJ2000),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全天候、多传感器空中预警与指挥控制飞机。空警2000以俄罗斯伊尔-76运输机为载机平臺改装,加装了中国自主研发的相控阵雷达、电子系统、碟形天线,超级计算机、控制台及软件。  空警2000的基本功能是空中预警,其装备的有源相控阵三坐标雷达,采用固定碟形天线。它以电子扫描的方式进行目标探测,功率强、天线直径大,使用高速计算机和专用降噪技术,其目
埃及始终把自己看成是阿拉伯世界的老大哥。由于阿拉伯世界的头号敌人以色列的在历次中东战争中,屡屡获胜,阿伯拉国家损失的国土也越来越多,甚至第4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兵锋直指埃及首都开罗。为了有效震慑以色列,也是为了对抗以色列的“长矛”和“杰里科”系列导弹,埃及迫切希望研制出自己的弹道导弹。这样不仅能提高埃及的国际地位,如果再有了核弹头,那么弹道导弹就会成为阿拉伯世界手中的“撒手锏”,堪比法老诅咒的利器
【摘要】微课以内容短小精悍,运用灵活便捷,教学效果显著,形式新颖多样的特点而受到教师的青睐。但是微课容量小,知识碎片化,不够系统,所以在使用微课时要注意扬长避短,注意把握时机,该用时才用,千万不能随意去用,以免出现穿着微课的新鞋子却走教师“一言到底”的旧路,失去使用微课促进有效教学的初心。  【关键词】微课;课堂教学;自主能力;兴趣  在社会各个行业领域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的背景下,一些新型的信息技
3月21日至25日,第14届兰卡威国际海事与航空航天展(LIMA-2017,简称兰卡威防务展)在马来西亚的兰卡威岛举行,来自美国、俄罗斯、中国,以及部分欧洲国家的众多厂商纷纷展出了最先進的产品和技术,针对东南亚地区的潜在需求大力推销自己的防务装备。继去年的新加坡航展之后,俄罗斯武器出口公司在兰卡威防务展上再次展出了苏-30SM多用途战斗机出口型的模型,吸引了多个东南亚国家的目光。  作为“侧卫”家
【摘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并在阅读中注重情感的体验一直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在阅读指导过程中应为学生阅读提供必要的帮助,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生成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素养的一部分。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导思路  一、前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更多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语文的规律
在设计完成了DH.4轰炸机後不久,英国飞机设计师杰弗里?德?哈维兰便立即投入了另一项工作之中,那就是设计DH.5战斗机。填补了英国陆航在轻型日间轰炸机领域空白的DH.4一经投入实战便赢得众多赞誉之词,不过,系出同门的DH.5却没能“复制”这样的成功。  以战斗机为目的开发的德?哈维兰DH.5(或者以制造厂而称作爱尔科DH.5)在夺取制空权的战斗中并无抢眼表现,它倒是在另外一个领域为大设计师挽回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