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验,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由教学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更在于它能不断地促进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巧妙的运用体验教学方式,精心地设计体验形式,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情景体验、生活场景体验、游戏体验、角色转换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亲历者”,学习的“探索者”,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情感获得熏陶,能力得到发展,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得以彰显。
【关键词】情景体验 生活场景体验 游戏体验 角色转换体验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74-02
关于体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我们认为体验就是借助过去的经历,运用直觉,通过感悟来理解事物。品德教学中介入体验式教学方式,强调教师基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生活中的实际或重复生活中经历的情境,呈现或再现、还原与教学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升华情感、不断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一、在情景中体验,通过直观感受获取信息。
[案例]《与人交往的规则》(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师:有这样一组图片,每当我看到它时,总能感到心情愉悦。今天,我把它带来了,和大家一起分享。来,咱们一块来看看,看看这些图片能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 [播放视频素材](脚本描述:一组人与动物、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片)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1: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在一块亲密的嬉戏,真有趣!
生2:同学们在一块开心地做游戏,他们相处得真融洽!
生3:这是海洋馆里人鱼表演的情景,人鱼共舞的感觉真是太美妙了!
生4:看到老奶奶和小孙女开心的下棋的情景,我觉得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
师:这些温馨、舒适的生活场景带给我们美好、愉悦的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想想,你们曾经体验过这种美妙的感受吗?
生1:每当我过生日时,家人都会举办家庭宴会,我觉得我的家庭生活非常幸福!
生2: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和组内的同学共同商量活动方案,一块开展活动,在合作学习中我体会到了快乐!
生3:在妈妈生病住院期间,邻居王阿姨天天送我上学,我们和邻居的关系相处得很融洽!
师:其实,这种温馨、快乐、幸福、美好的感觉就是和谐。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就会感受到生活中,和谐无处不在。
《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什么是和谐,这是个比较抽象、难以言表的话题。当教师将目光关注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时,就会发现,他们眼中的和谐简单而质朴。本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教师将一副副生活中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片让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快乐、温馨、幸福、愉悦等感受,让他们感受到和谐就在身边,此教学策略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在生活场景中体验,通过关注差异提高认识。
[案例]《瞧我多精神》(鄂教版一年级下册)
师:(上课师生互相站立行礼学生坐下后)刚才,大家起立时站得真直,现在又坐得这么端正,你们可真精神!王老师非常喜欢!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画面吧。[播放视频素材](脚本描述:录像:新闻联播主持、交警指挥交通、博物馆讲解员讲解的风采)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录像中的谁有精神?
生1:我觉得交警叔叔有精神,他指挥交通的时候站得很直。
师:交警叔叔站得有精神,指挥的动作标准有力!
生2:我也喜欢交警叔叔,他们交换站岗的时候,走路的姿势也很神气。
生3:我喜欢讲解员阿姨,她解说的时候样子很好看。
师:讲解员阿姨的姿态很美!
生4:我看到新闻主持人播音时坐得端端正正的。
师:对,看上去真舒服。
师:大家可真会观察。新闻联播主持人、讲解员、交警叔叔一举一动特别神气!在生活中,你们还发现哪些坐、站、行姿势很有精神的人呢?(出示题板:活动一:他们有精神)
生1:解放军叔叔很精神。
生2:我们小区的保安走路很有精神。
生3:我爸爸很有精神,别人都说他很帅。
生4:我爷爷虽然年纪大了,但他也很有精神。
小结:看来,生活中很多人都在用精神抖擞的姿势展示着自己的风采。看似简单的坐、站、行的姿势(出示板书:坐 站 行),学问还真不小!今天,我们来看看怎样坐、站、行,让我们也显得有精神。来,一起读课题。(出示板书:8.瞧我多精神)
“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正确的坐立走姿势能表现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气质,给人留下美好的感受,教师播放生活中不同职业的人优美的姿势,让他们被不同职业的人精神抖擞、蓬勃向上的面貌所感染,从内心深处激发起学习正确坐立走姿势的美好愿望。
三、在游戏中体验,通过积极参与发现问题。
[案例]《我们遵守规则》教学课例(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教师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指着教室中间地板上画着的“跳房子”游戏的“房子”说:“现在,我们一起玩‘跳房子’游戏吧!”
学生欢呼雀跃,争先恐后地要上台玩游戏。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台,这名学生很兴奋,先将沙包扔在第一个格子中,单脚跳进第二个格子中,由于没站稳,一着急,一下踩着了“房子”的线,几个细心的学生发现后,连忙叫喊道:“踩线了!”“犯规了!”“该下场了!”此时,教师面势引导:“不能踩线就是‘跳房子’游戏中的一项规则。同学们平时最喜欢玩游戏了,你们还知道哪些游戏规则呢?” 生1:我最喜欢打乒乓球了。我和好朋友好乒乓球时定了规则:每局打七球,打3球后开始换发球。
生2:我们常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这个游戏的规则是:如果“洞外的‘猫’捉到了出洞的‘老鼠’,‘猫’和‘老鼠’的角色就要互换,‘老鼠’可就当上了‘猫大王’了!
师:看来,游戏都有规则,生活中,除了游戏外,你们还知道哪些规则呢?(学生思考片刻后立即回答)
生3:我知道学校里有规则。比如,打上课铃后,老师和学生都必须按课表进教室上课。
生4:你们也许还不知道,我家还订了家规呢!爸爸抽烟上瘾,为爸爸的身体健康着想,我们家订了一条家规,就是爸爸每天最多只能抽两根烟!
生5:公共场所有规则!比如,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
师(故做顿悟状):哦,看来,生活中处处有规则!那么,到底什么是规则呢?
生:我知道了,规则就是规定,就是要求。
生:我想,规则就是人人必须得做到的吧!
生:我把大家的意见综合起来,规则就是大家必须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游戏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帮助学生将抽象的规则概念具体化,开课呈现出最熟悉、最普通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跳房子”游戏,学生在玩中发现“违规”现象,自然切入“规则”的话题,在师生的交流中,从游戏规则引向生活中更广泛的规则:校规、家规、公共场所中的各种规则等等。这里少了教师向学生强加灌输道德理论,更多的是激发学生热情地参与学习,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在角色转换中体验,在自我、他我的对话中明理。
[案例]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与人交往的规则》
师:在与人交往时,有哪些好的办法能帮助我们与人和谐相处呢?在同学们中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看看,你们从中又会得到哪些启示?
[播放第一段视频素材](脚本描述:李小波和刘明是好朋友。他们俩约好星期六上午9:00到学校去打乒乓球。那天早上,李小波放弃了和家人外出游玩的机会按时到校,可等了半个多小时了,刘明还是没有来,李小波也没有办法和刘明联系上。)
师:如果你是李小波,你还会继续等下去吗?
生1:我不会继续等下去的。我就有过等人的经历,心理巴望着别人早点来,可等的人半天都不来,心里真烦!
生2:我会继续等下去,说不定刘明有事耽搁了。既然是好朋友,我就应该信任他。
[播放第二段视频素材](脚本描述:李小波又继续等了一会,可刘明还是没有来,最后李小波只好回家了。)
师:到底怎么回事呢?同学,你们估计会是什么原因呢?
生1:刘明是不是生病了,怎么还不来呢?
生2:刘明是不是把约定给忘了呢?
师:都等了这么长的时间了,大家还在替刘明着想,真是善解人意!
[播放第三段视频素材](脚本描述:原来,刘明居然把他俩的约定给忘了。)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李小波,你的心情怎样?
生1:我也会很生气。我放弃了和家人出去玩的机会准时赴约,可他居然忘了!太不够朋友了!
生2:我也很生气,以后我再也不会相信他了。
师:那,还愿意继续和刘明做朋友呢?把你们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吧!
生1:我不愿意。俗话说,古人云:一诺值千斤。与人交往要信守承诺。
生2:我还想给他一次机会,因为我想我们曾经是那么好的朋友,如果因为一次失约就不来往了,也太可惜了。
生3:任何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我想只要他改正了错误,我还是会给他改过的机会的。
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交往时需要宽容大度。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呀!
师:让我们想想办法帮助李小波和刘明重新恢复友谊吧!同座互相交流。
……
师:通过这件事,你又了解了哪些与人交往的好办法呢?与人交往时还有很多的规则。只有大家都遵守规则,同学交往才能更愉快。
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面对同样的情况,如何与人交往,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和处理办法。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将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教学资源,引发学生不断进行道德反思,形成独特的有价值的道德观,对学生今后交往中具体行为的选择和判断提供了有意义地指导和帮助。
体验,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由教学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更在于它能不断地促进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体验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亲历者”,学习的“探索者”,让学生的情感获得熏陶,能力得到发展,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得以彰显。
【关键词】情景体验 生活场景体验 游戏体验 角色转换体验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74-02
关于体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我们认为体验就是借助过去的经历,运用直觉,通过感悟来理解事物。品德教学中介入体验式教学方式,强调教师基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生活中的实际或重复生活中经历的情境,呈现或再现、还原与教学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升华情感、不断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一、在情景中体验,通过直观感受获取信息。
[案例]《与人交往的规则》(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师:有这样一组图片,每当我看到它时,总能感到心情愉悦。今天,我把它带来了,和大家一起分享。来,咱们一块来看看,看看这些图片能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 [播放视频素材](脚本描述:一组人与动物、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片)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1: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在一块亲密的嬉戏,真有趣!
生2:同学们在一块开心地做游戏,他们相处得真融洽!
生3:这是海洋馆里人鱼表演的情景,人鱼共舞的感觉真是太美妙了!
生4:看到老奶奶和小孙女开心的下棋的情景,我觉得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
师:这些温馨、舒适的生活场景带给我们美好、愉悦的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想想,你们曾经体验过这种美妙的感受吗?
生1:每当我过生日时,家人都会举办家庭宴会,我觉得我的家庭生活非常幸福!
生2: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和组内的同学共同商量活动方案,一块开展活动,在合作学习中我体会到了快乐!
生3:在妈妈生病住院期间,邻居王阿姨天天送我上学,我们和邻居的关系相处得很融洽!
师:其实,这种温馨、快乐、幸福、美好的感觉就是和谐。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就会感受到生活中,和谐无处不在。
《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什么是和谐,这是个比较抽象、难以言表的话题。当教师将目光关注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时,就会发现,他们眼中的和谐简单而质朴。本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教师将一副副生活中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片让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快乐、温馨、幸福、愉悦等感受,让他们感受到和谐就在身边,此教学策略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在生活场景中体验,通过关注差异提高认识。
[案例]《瞧我多精神》(鄂教版一年级下册)
师:(上课师生互相站立行礼学生坐下后)刚才,大家起立时站得真直,现在又坐得这么端正,你们可真精神!王老师非常喜欢!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画面吧。[播放视频素材](脚本描述:录像:新闻联播主持、交警指挥交通、博物馆讲解员讲解的风采)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录像中的谁有精神?
生1:我觉得交警叔叔有精神,他指挥交通的时候站得很直。
师:交警叔叔站得有精神,指挥的动作标准有力!
生2:我也喜欢交警叔叔,他们交换站岗的时候,走路的姿势也很神气。
生3:我喜欢讲解员阿姨,她解说的时候样子很好看。
师:讲解员阿姨的姿态很美!
生4:我看到新闻主持人播音时坐得端端正正的。
师:对,看上去真舒服。
师:大家可真会观察。新闻联播主持人、讲解员、交警叔叔一举一动特别神气!在生活中,你们还发现哪些坐、站、行姿势很有精神的人呢?(出示题板:活动一:他们有精神)
生1:解放军叔叔很精神。
生2:我们小区的保安走路很有精神。
生3:我爸爸很有精神,别人都说他很帅。
生4:我爷爷虽然年纪大了,但他也很有精神。
小结:看来,生活中很多人都在用精神抖擞的姿势展示着自己的风采。看似简单的坐、站、行的姿势(出示板书:坐 站 行),学问还真不小!今天,我们来看看怎样坐、站、行,让我们也显得有精神。来,一起读课题。(出示板书:8.瞧我多精神)
“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正确的坐立走姿势能表现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气质,给人留下美好的感受,教师播放生活中不同职业的人优美的姿势,让他们被不同职业的人精神抖擞、蓬勃向上的面貌所感染,从内心深处激发起学习正确坐立走姿势的美好愿望。
三、在游戏中体验,通过积极参与发现问题。
[案例]《我们遵守规则》教学课例(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教师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指着教室中间地板上画着的“跳房子”游戏的“房子”说:“现在,我们一起玩‘跳房子’游戏吧!”
学生欢呼雀跃,争先恐后地要上台玩游戏。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台,这名学生很兴奋,先将沙包扔在第一个格子中,单脚跳进第二个格子中,由于没站稳,一着急,一下踩着了“房子”的线,几个细心的学生发现后,连忙叫喊道:“踩线了!”“犯规了!”“该下场了!”此时,教师面势引导:“不能踩线就是‘跳房子’游戏中的一项规则。同学们平时最喜欢玩游戏了,你们还知道哪些游戏规则呢?” 生1:我最喜欢打乒乓球了。我和好朋友好乒乓球时定了规则:每局打七球,打3球后开始换发球。
生2:我们常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这个游戏的规则是:如果“洞外的‘猫’捉到了出洞的‘老鼠’,‘猫’和‘老鼠’的角色就要互换,‘老鼠’可就当上了‘猫大王’了!
师:看来,游戏都有规则,生活中,除了游戏外,你们还知道哪些规则呢?(学生思考片刻后立即回答)
生3:我知道学校里有规则。比如,打上课铃后,老师和学生都必须按课表进教室上课。
生4:你们也许还不知道,我家还订了家规呢!爸爸抽烟上瘾,为爸爸的身体健康着想,我们家订了一条家规,就是爸爸每天最多只能抽两根烟!
生5:公共场所有规则!比如,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
师(故做顿悟状):哦,看来,生活中处处有规则!那么,到底什么是规则呢?
生:我知道了,规则就是规定,就是要求。
生:我想,规则就是人人必须得做到的吧!
生:我把大家的意见综合起来,规则就是大家必须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游戏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帮助学生将抽象的规则概念具体化,开课呈现出最熟悉、最普通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跳房子”游戏,学生在玩中发现“违规”现象,自然切入“规则”的话题,在师生的交流中,从游戏规则引向生活中更广泛的规则:校规、家规、公共场所中的各种规则等等。这里少了教师向学生强加灌输道德理论,更多的是激发学生热情地参与学习,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在角色转换中体验,在自我、他我的对话中明理。
[案例]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与人交往的规则》
师:在与人交往时,有哪些好的办法能帮助我们与人和谐相处呢?在同学们中发生过这样一件事。看看,你们从中又会得到哪些启示?
[播放第一段视频素材](脚本描述:李小波和刘明是好朋友。他们俩约好星期六上午9:00到学校去打乒乓球。那天早上,李小波放弃了和家人外出游玩的机会按时到校,可等了半个多小时了,刘明还是没有来,李小波也没有办法和刘明联系上。)
师:如果你是李小波,你还会继续等下去吗?
生1:我不会继续等下去的。我就有过等人的经历,心理巴望着别人早点来,可等的人半天都不来,心里真烦!
生2:我会继续等下去,说不定刘明有事耽搁了。既然是好朋友,我就应该信任他。
[播放第二段视频素材](脚本描述:李小波又继续等了一会,可刘明还是没有来,最后李小波只好回家了。)
师:到底怎么回事呢?同学,你们估计会是什么原因呢?
生1:刘明是不是生病了,怎么还不来呢?
生2:刘明是不是把约定给忘了呢?
师:都等了这么长的时间了,大家还在替刘明着想,真是善解人意!
[播放第三段视频素材](脚本描述:原来,刘明居然把他俩的约定给忘了。)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李小波,你的心情怎样?
生1:我也会很生气。我放弃了和家人出去玩的机会准时赴约,可他居然忘了!太不够朋友了!
生2:我也很生气,以后我再也不会相信他了。
师:那,还愿意继续和刘明做朋友呢?把你们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吧!
生1:我不愿意。俗话说,古人云:一诺值千斤。与人交往要信守承诺。
生2:我还想给他一次机会,因为我想我们曾经是那么好的朋友,如果因为一次失约就不来往了,也太可惜了。
生3:任何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我想只要他改正了错误,我还是会给他改过的机会的。
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交往时需要宽容大度。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呀!
师:让我们想想办法帮助李小波和刘明重新恢复友谊吧!同座互相交流。
……
师:通过这件事,你又了解了哪些与人交往的好办法呢?与人交往时还有很多的规则。只有大家都遵守规则,同学交往才能更愉快。
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面对同样的情况,如何与人交往,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和处理办法。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将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教学资源,引发学生不断进行道德反思,形成独特的有价值的道德观,对学生今后交往中具体行为的选择和判断提供了有意义地指导和帮助。
体验,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由教学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更在于它能不断地促进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体验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亲历者”,学习的“探索者”,让学生的情感获得熏陶,能力得到发展,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得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