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那就是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的需要,新的课程标准已经为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作了新的定位,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教师是新课改理念中的课堂参与者、促进者。把传统的政治教学中,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
一、注重导入环节,搭建学习平台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迅速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学习中。在教学新课内容前,教师往往会复习一下前面学习内容作为新课的铺垫,如果这个环节做的好,就可以为这节课的教学搭建一个平台,为新旧内容架起一座过渡的桥梁,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新课导入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的选择导入方法。例如:在教学《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课时,不妨先给学生播放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祝你平安》这首歌曲,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把学生带到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在教学《运动是物质固有属性》时,不妨与学生一起观看寓言故事《刻舟求剑》的动画片,这样的导入就为学生学习“分析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作了一个铺垫;在教学《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课时,就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幅漫画,漫画中农夫与秀才对话:“不会耕田,怎让下田”,“不让下田,怎会耕田”。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思考:实践比认识更加重要,要学会耕田,只有真正下田。由此导入了新课“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学习中。
二、抓住关键时机,提出有效的问题
课堂中提问需要教师认真的选择,过早的提问会让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缺乏准备,启而不发。提迟了则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因此,课堂提问必须把握好时机,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新课导入时,就提出关键性问题,这既可以让学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还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认真的研读课文,学习目标和任务明确,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例如:在教学《民主监督》一课时,就以课本中的卖瓜农为例,设计这样的问题:针对此种情况,该瓜农应行使什么权利?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行使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疑惑的时候,也可以设计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如学习《中国共产党执政》中的依法执政时,有“党的主张是否等同于国家意志?”这样一个问题。要解开这个疑惑,首先要解决的是“国家意志或国家政策是哪个机关作出决策的?”这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内容。这很明确的说明党的主张不能等于国家意志。“那么,党的主张能否上升为国家意志呢?”从而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把党的主张拿到全国人大进行审议表决,通过了就上升为国家意志。
三、开展互动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改强调学生在教学中应当是教学的主体,而不能被动地成为旁观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切实确立学生为主体的导向,在教学活动中对师生角色重新定位,不再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样的方式,而是要转变为教师听学生讲、教师回答学生提问这样的方式。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政治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要求,设计出探究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之后让学生来回答,让学生讲教师听。在这样的模式中,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宽广度必将得到有效提高,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都采取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相互合作,在全班进行交流,学生的参与热情将会明显提高。同时,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善于梳理、搜集、提出问题,对小组其他同学及教师提出质疑,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筛选整理,全面完成学习目标。实践证明,采取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不仅能够较好地完成知识性目标,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合作意识方面作用还非常明显,有助于学生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联系生活实际,生动设计教学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层面广、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我们要对学情进行认真的调研,并在教学中认真的做好教学设计,确定采取何种方法和什么形式开展教学。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在高中政治课程不同的板块中,其中的经济学部分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有很多抽象、生涩的经济学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这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价值规律、价值、价格等等,这些词汇相近,内容却不同,又不容易区别开来。这些名词应用的频率比较高,学生对这些概念认识模糊。于是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课前就调查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布置了实践调查方面的作业,要求学生到生活实际中学习这些问题。从超市购物过程中,理解了价格与价值方面的概念,然后把自己的经历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汇报总结。这样,学生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认识提高了,这方面的知识掌握牢固了,同时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也提高了,教学效果很明显。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观念、角色、教学行为和评价行为的转变也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推进,会有更多新问题、新感悟、新思考。只有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不断地探索、创新和改革,才能在高中政治教学前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州中学)
一、注重导入环节,搭建学习平台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迅速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学习中。在教学新课内容前,教师往往会复习一下前面学习内容作为新课的铺垫,如果这个环节做的好,就可以为这节课的教学搭建一个平台,为新旧内容架起一座过渡的桥梁,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新课导入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的选择导入方法。例如:在教学《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课时,不妨先给学生播放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祝你平安》这首歌曲,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把学生带到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在教学《运动是物质固有属性》时,不妨与学生一起观看寓言故事《刻舟求剑》的动画片,这样的导入就为学生学习“分析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作了一个铺垫;在教学《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课时,就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幅漫画,漫画中农夫与秀才对话:“不会耕田,怎让下田”,“不让下田,怎会耕田”。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思考:实践比认识更加重要,要学会耕田,只有真正下田。由此导入了新课“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学习中。
二、抓住关键时机,提出有效的问题
课堂中提问需要教师认真的选择,过早的提问会让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缺乏准备,启而不发。提迟了则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因此,课堂提问必须把握好时机,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新课导入时,就提出关键性问题,这既可以让学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还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认真的研读课文,学习目标和任务明确,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例如:在教学《民主监督》一课时,就以课本中的卖瓜农为例,设计这样的问题:针对此种情况,该瓜农应行使什么权利?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行使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疑惑的时候,也可以设计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如学习《中国共产党执政》中的依法执政时,有“党的主张是否等同于国家意志?”这样一个问题。要解开这个疑惑,首先要解决的是“国家意志或国家政策是哪个机关作出决策的?”这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内容。这很明确的说明党的主张不能等于国家意志。“那么,党的主张能否上升为国家意志呢?”从而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把党的主张拿到全国人大进行审议表决,通过了就上升为国家意志。
三、开展互动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改强调学生在教学中应当是教学的主体,而不能被动地成为旁观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切实确立学生为主体的导向,在教学活动中对师生角色重新定位,不再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样的方式,而是要转变为教师听学生讲、教师回答学生提问这样的方式。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政治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要求,设计出探究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之后让学生来回答,让学生讲教师听。在这样的模式中,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宽广度必将得到有效提高,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都采取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相互合作,在全班进行交流,学生的参与热情将会明显提高。同时,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善于梳理、搜集、提出问题,对小组其他同学及教师提出质疑,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筛选整理,全面完成学习目标。实践证明,采取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不仅能够较好地完成知识性目标,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合作意识方面作用还非常明显,有助于学生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联系生活实际,生动设计教学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层面广、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我们要对学情进行认真的调研,并在教学中认真的做好教学设计,确定采取何种方法和什么形式开展教学。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在高中政治课程不同的板块中,其中的经济学部分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有很多抽象、生涩的经济学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这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价值规律、价值、价格等等,这些词汇相近,内容却不同,又不容易区别开来。这些名词应用的频率比较高,学生对这些概念认识模糊。于是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课前就调查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布置了实践调查方面的作业,要求学生到生活实际中学习这些问题。从超市购物过程中,理解了价格与价值方面的概念,然后把自己的经历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汇报总结。这样,学生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认识提高了,这方面的知识掌握牢固了,同时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也提高了,教学效果很明显。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观念、角色、教学行为和评价行为的转变也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推进,会有更多新问题、新感悟、新思考。只有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不断地探索、创新和改革,才能在高中政治教学前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