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侧面烘托是用另一种事物做一个很鲜明的对比,然可以对主体起到烘托作用.它是诗文描情写物的重要手段,善写者善用之,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本文就这一艺术手法在摹声写人中的艺术效果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侧面烘托 古典文学 摹声写人 艺术效果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些景物描写是从侧面着意,用笔墨于景物,实则形象地烘托出诗人的思想情感的,是烘托手法。 再如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要说的明是相思的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来烘托萦绕于怀,难以排遣的愁思。又如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更以“衣带渐宽”侧面烘托抒情主人公难以消释的离愁,进而表现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侧面烘托的艺术效果由此可窥其一斑,以下从摹声、写人两方面作具体的分析。
一、音乐描摹中的侧面烘托
曲终后环境气氛的烘托。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渲染了当时凄清的气氛又侧面烘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余音绕梁的感觉,留下了可涵咏沉思回味的空间,极好地突出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欧阳修《秋声赋》作者与童子问答,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这是一种变相的烘托——此环境烘托不因隔人问答而减其效,相反还诱人反顾前景前声.金庸也善用此类烘托。《笑傲江湖》第七回,刘正风,曲洋临终荒山月夜合奏琴箫:“突然间,铮的一声急响,琴声立止,箫声也即住了。霎时间四下里一片寂静,唯见明月当空,树影在地。”所谓“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之意境。笫13回,任盈盈奏曲毕,“……终于万籁俱寂。箫声停顿良久,众人才如梦初醒”。人们沉浸于其中,不知身在何处,本欲何为,正烘托出奏者技艺之超妙。
用听者反应烘托奏者技巧的高超。韩愈《听颖师弹琴》:“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遂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这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嗟余”二句是自谦之辞,申明自己不懂音乐,未能深谙其中的奥妙。尽管如此,还是被颖师的琴声所深深感动,先是起坐不安,继而泪雨滂沱,浸湿了衣襟,犹自扑扑簌簌滴个不止。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于是推手制止,不忍卒听。末二句进一步烘托颖师琴技的高超。冰炭原不可同炉,但颖师的琴声一会儿把人引进欢乐的天堂,一会儿又把人掷入悲苦的地狱,就好比同时把冰炭投入听者的胸中,使人经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剧烈波动。诗人受琴音之感起身世之叹,烘托出了性灵上的共鸣。所奏曲子使不懂音律者心驰神醉,无异对牛弹琴而牛流泪,高僧说法使顽石点头.岂真能耶?岂真不能耶? 刘鹗《老残游记》王小玉说书的结尾王小玉启朱唇发皓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象慰斗慰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听众聆听乐声的身心感受写乐声之美妙动人。刘鹗写闹声稍定,一少年人评以“三月不知肉味’,这都是让听众插话加以侧面烘托。
二、人物刻画中的侧面烘托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刻画人物时,总是从正面着手,状其形,摹其貌,拟其声,绘其态,揣其心,再加上生花的妙笔,从而使得作品中的人物鲜活逼真,如在眼前。不过有句俗话:红花还需绿叶扶持。如果能在文章里面成功的运用侧面烘托,我以为能使人物的个性更为鲜明突出。
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虽然文中未著一个“美”字,但人们早已很真切的感受到这一女子的国色天资。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口技》中为了突出口技艺人的精湛技艺,四次提到了在场听众的反应:演出之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以此写出了艺人在当地人心中的不同反响;场景一中听众的“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听众的激动神情再现了表演的高超;场景二中“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听众神情的松弛随着表演的起伏而变化;场景三中“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听众的惊惶失措,以假乱真,更显得艺人的演技出众。文中不可忽视的还有首尾两次对演出道具的提及:“一人、一桌、一扇、一抚尺而已”,道具的简单正是为了凸现表演者的演技精湛絕伦,非常人可比。《三国演义》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可谓是塑造关羽形象很精彩的一节,但书中并未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账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罗贯中的这段文字,笔墨简练,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烘托,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
侧面烘托这一艺术手法能创造出美妙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把玩不尽。
【关键词】侧面烘托 古典文学 摹声写人 艺术效果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些景物描写是从侧面着意,用笔墨于景物,实则形象地烘托出诗人的思想情感的,是烘托手法。 再如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要说的明是相思的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来烘托萦绕于怀,难以排遣的愁思。又如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更以“衣带渐宽”侧面烘托抒情主人公难以消释的离愁,进而表现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侧面烘托的艺术效果由此可窥其一斑,以下从摹声、写人两方面作具体的分析。
一、音乐描摹中的侧面烘托
曲终后环境气氛的烘托。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渲染了当时凄清的气氛又侧面烘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余音绕梁的感觉,留下了可涵咏沉思回味的空间,极好地突出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欧阳修《秋声赋》作者与童子问答,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这是一种变相的烘托——此环境烘托不因隔人问答而减其效,相反还诱人反顾前景前声.金庸也善用此类烘托。《笑傲江湖》第七回,刘正风,曲洋临终荒山月夜合奏琴箫:“突然间,铮的一声急响,琴声立止,箫声也即住了。霎时间四下里一片寂静,唯见明月当空,树影在地。”所谓“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之意境。笫13回,任盈盈奏曲毕,“……终于万籁俱寂。箫声停顿良久,众人才如梦初醒”。人们沉浸于其中,不知身在何处,本欲何为,正烘托出奏者技艺之超妙。
用听者反应烘托奏者技巧的高超。韩愈《听颖师弹琴》:“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遂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这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嗟余”二句是自谦之辞,申明自己不懂音乐,未能深谙其中的奥妙。尽管如此,还是被颖师的琴声所深深感动,先是起坐不安,继而泪雨滂沱,浸湿了衣襟,犹自扑扑簌簌滴个不止。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于是推手制止,不忍卒听。末二句进一步烘托颖师琴技的高超。冰炭原不可同炉,但颖师的琴声一会儿把人引进欢乐的天堂,一会儿又把人掷入悲苦的地狱,就好比同时把冰炭投入听者的胸中,使人经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剧烈波动。诗人受琴音之感起身世之叹,烘托出了性灵上的共鸣。所奏曲子使不懂音律者心驰神醉,无异对牛弹琴而牛流泪,高僧说法使顽石点头.岂真能耶?岂真不能耶? 刘鹗《老残游记》王小玉说书的结尾王小玉启朱唇发皓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象慰斗慰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听众聆听乐声的身心感受写乐声之美妙动人。刘鹗写闹声稍定,一少年人评以“三月不知肉味’,这都是让听众插话加以侧面烘托。
二、人物刻画中的侧面烘托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刻画人物时,总是从正面着手,状其形,摹其貌,拟其声,绘其态,揣其心,再加上生花的妙笔,从而使得作品中的人物鲜活逼真,如在眼前。不过有句俗话:红花还需绿叶扶持。如果能在文章里面成功的运用侧面烘托,我以为能使人物的个性更为鲜明突出。
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虽然文中未著一个“美”字,但人们早已很真切的感受到这一女子的国色天资。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口技》中为了突出口技艺人的精湛技艺,四次提到了在场听众的反应:演出之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以此写出了艺人在当地人心中的不同反响;场景一中听众的“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听众的激动神情再现了表演的高超;场景二中“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听众神情的松弛随着表演的起伏而变化;场景三中“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听众的惊惶失措,以假乱真,更显得艺人的演技出众。文中不可忽视的还有首尾两次对演出道具的提及:“一人、一桌、一扇、一抚尺而已”,道具的简单正是为了凸现表演者的演技精湛絕伦,非常人可比。《三国演义》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可谓是塑造关羽形象很精彩的一节,但书中并未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账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罗贯中的这段文字,笔墨简练,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烘托,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
侧面烘托这一艺术手法能创造出美妙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把玩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