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在历经“千万次的问”后,我真切感受到语文课堂应追寻的是本色语文——“繁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真”,是课堂存在的根基,是绿色课堂的极致,是本色语文的激情演绎。
那么,如何才能上出本色语文的味道——简单的教学形态、扎实的教学常态、轻松的教学生态呢?现在,我就以执教《鞋匠的儿子》一课为例,试着谈谈如何“洗”出语文课堂的本色。
一、关注需求,激发学习热情
要“洗”出语文课堂的本色,首要因素是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兴趣是学生在学习中渴求获取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很多,在语文课堂中,创设情境是常用的手段。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联想。如果在“课堂序幕”中创设情境,就能让学生迅速产生轻松和愉悦之感,从而呈现出轻松的教学形态。教学《鞋匠的儿子》时,我从学生的情感需求出发,用富有描述性的语言拉开“课堂的序幕”,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在十九世纪,有这么一位伟大的总统,在以他名字命名的纪念馆的墙壁上刻着这样一段话:(出示,学生齐读——对任何人不怀恶意;对一切人宽大仁爱;坚持正义,因为上帝使我们懂得正义;让我们继续努力去完成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包扎我们国家的伤口。)这位总统有一个伟大的名字——林肯,他是一个鞋匠的儿子!”这些震撼人心的字眼,立刻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充满疑问和想象的空间:“一个鞋匠的儿子能成为一个国家的总统,他靠的是什么?他是一位怎样的总统……”这种富有感染力的叙述,怎能不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呢?情满而自溢,老师可以紧紧地抓住这一时刻,让学生带着问题愉悦地自读课文,主动地到书本中寻找答案。看似简单的教学,却呈现着生命的涌动。
二、创造条件,发挥学生潜能
“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生命体,教师若能创造适宜的条件,激活其沉睡的能量,帮助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势必能催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与信心。”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能设置一些富有争议或思考性的话题,让学生自觉愉悦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寻找闪光处,让学生围绕这些话题讨论、争辩,在讨论和争辩中,激发学生无限的学习潜能,从而享受学习的乐趣。
例如,教学《鞋匠的儿子》课文中有这样一条隐线,参议员态度的变化:“羞辱—大笑—静默—掌声”。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请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浏览课文迅速找出最能说明参议员前后态度变化的四个词语:“羞辱、大笑、静默、掌声”。然后紧紧扣住“为什么最后参议员会从羞辱林肯转变为发出赞叹的掌声呢?”通过置疑争辩:林肯在演讲中究竟说了什么?林肯具有怎样的神奇魔力,一下子扭转了参议员的态度?……从而激起学生探究人物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
三、架设桥梁,搭建一方舞台
语文课堂中,孩子们需要一方舞台,去实践,去习得。以往的课堂中,我们习惯采用“告诉”,因此,课堂舞台的主角多数是老师。诚然,常识性的东西,我们不妨简化环节采用“告诉”。但是,对文本意蕴的把握,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却不是老师能“告诉”的。老师所要做的首先就是设计引领性的环节,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促使学生一次次地阅读文本、感受文本。然后,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积淀解读文本,实现自我与文本的自觉对话。进而,通过自我表达与相互交流的思维碰撞,完成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这时,文本中的景物特点、人物形象等,就会在一次次解读中丰厚起来。
如果带着这样的理念,再次解读《鞋匠的儿子》一文,我们发觉,课文撇开林肯的辉煌业绩,仅通过他一次简短的演讲凸显了林肯鲜明的人物形象,可谓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揣摩、比较,那么对描写人物一类的习作就起到了引领作用。所以,老师除了紧扣参议员们态度变化的线索引发学生探究外,还要重点抓住表现林肯人格魅力的三段演讲词展开品读活动。我们不妨设计以下三个半开放性、促读促思的问题:
(1)假如你就是上流社会优越的议员,你面对的是鞋匠的儿子,你会怎说?
(2)面对议员的羞辱,假如你是当时的林肯,你会怎么做?
(3)如果你是参议员,听了林肯的演讲词,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借助以上“三问”,学生就会自觉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潜心会文,静思默读,零距离地触摸、品味、揣摩林肯的演讲词,让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交流中,老师可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非常、一定、永远、那么”几个关键词,以“初读—感悟—再读”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教师的引导,感悟这段话的内涵。从而将文本内化,学生在自我吸收的基础上,再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样三问,就给学生搭建了展示的舞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我们清晰地看到学生的表现比老师的预设要精彩得多。课堂实践中,有位学生运用《简·爱》里的名句说:“我们是平等的……至少我们通过坟墓,平等地站到上帝面前。”课内与课外的融合与内化,生成了学生的独特感受。这就说明:只要教师放手,给机会,给时间,给予展示的广阔舞台,学生就一定会给老师意想不到的惊喜。
总之,人生有尽,知识无涯,在有限的人生里,穷尽万物之奥妙太难了。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课堂,何尝不是这样?但只要一路“淘洗”,坚持不懈地“洗”去浮华,“淘”得几许真金的希望总会有实现的一天。
那么,如何才能上出本色语文的味道——简单的教学形态、扎实的教学常态、轻松的教学生态呢?现在,我就以执教《鞋匠的儿子》一课为例,试着谈谈如何“洗”出语文课堂的本色。
一、关注需求,激发学习热情
要“洗”出语文课堂的本色,首要因素是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兴趣是学生在学习中渴求获取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很多,在语文课堂中,创设情境是常用的手段。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联想。如果在“课堂序幕”中创设情境,就能让学生迅速产生轻松和愉悦之感,从而呈现出轻松的教学形态。教学《鞋匠的儿子》时,我从学生的情感需求出发,用富有描述性的语言拉开“课堂的序幕”,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在十九世纪,有这么一位伟大的总统,在以他名字命名的纪念馆的墙壁上刻着这样一段话:(出示,学生齐读——对任何人不怀恶意;对一切人宽大仁爱;坚持正义,因为上帝使我们懂得正义;让我们继续努力去完成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包扎我们国家的伤口。)这位总统有一个伟大的名字——林肯,他是一个鞋匠的儿子!”这些震撼人心的字眼,立刻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充满疑问和想象的空间:“一个鞋匠的儿子能成为一个国家的总统,他靠的是什么?他是一位怎样的总统……”这种富有感染力的叙述,怎能不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呢?情满而自溢,老师可以紧紧地抓住这一时刻,让学生带着问题愉悦地自读课文,主动地到书本中寻找答案。看似简单的教学,却呈现着生命的涌动。
二、创造条件,发挥学生潜能
“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生命体,教师若能创造适宜的条件,激活其沉睡的能量,帮助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势必能催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与信心。”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能设置一些富有争议或思考性的话题,让学生自觉愉悦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寻找闪光处,让学生围绕这些话题讨论、争辩,在讨论和争辩中,激发学生无限的学习潜能,从而享受学习的乐趣。
例如,教学《鞋匠的儿子》课文中有这样一条隐线,参议员态度的变化:“羞辱—大笑—静默—掌声”。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请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浏览课文迅速找出最能说明参议员前后态度变化的四个词语:“羞辱、大笑、静默、掌声”。然后紧紧扣住“为什么最后参议员会从羞辱林肯转变为发出赞叹的掌声呢?”通过置疑争辩:林肯在演讲中究竟说了什么?林肯具有怎样的神奇魔力,一下子扭转了参议员的态度?……从而激起学生探究人物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
三、架设桥梁,搭建一方舞台
语文课堂中,孩子们需要一方舞台,去实践,去习得。以往的课堂中,我们习惯采用“告诉”,因此,课堂舞台的主角多数是老师。诚然,常识性的东西,我们不妨简化环节采用“告诉”。但是,对文本意蕴的把握,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却不是老师能“告诉”的。老师所要做的首先就是设计引领性的环节,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促使学生一次次地阅读文本、感受文本。然后,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积淀解读文本,实现自我与文本的自觉对话。进而,通过自我表达与相互交流的思维碰撞,完成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这时,文本中的景物特点、人物形象等,就会在一次次解读中丰厚起来。
如果带着这样的理念,再次解读《鞋匠的儿子》一文,我们发觉,课文撇开林肯的辉煌业绩,仅通过他一次简短的演讲凸显了林肯鲜明的人物形象,可谓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揣摩、比较,那么对描写人物一类的习作就起到了引领作用。所以,老师除了紧扣参议员们态度变化的线索引发学生探究外,还要重点抓住表现林肯人格魅力的三段演讲词展开品读活动。我们不妨设计以下三个半开放性、促读促思的问题:
(1)假如你就是上流社会优越的议员,你面对的是鞋匠的儿子,你会怎说?
(2)面对议员的羞辱,假如你是当时的林肯,你会怎么做?
(3)如果你是参议员,听了林肯的演讲词,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借助以上“三问”,学生就会自觉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潜心会文,静思默读,零距离地触摸、品味、揣摩林肯的演讲词,让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交流中,老师可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非常、一定、永远、那么”几个关键词,以“初读—感悟—再读”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教师的引导,感悟这段话的内涵。从而将文本内化,学生在自我吸收的基础上,再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样三问,就给学生搭建了展示的舞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我们清晰地看到学生的表现比老师的预设要精彩得多。课堂实践中,有位学生运用《简·爱》里的名句说:“我们是平等的……至少我们通过坟墓,平等地站到上帝面前。”课内与课外的融合与内化,生成了学生的独特感受。这就说明:只要教师放手,给机会,给时间,给予展示的广阔舞台,学生就一定会给老师意想不到的惊喜。
总之,人生有尽,知识无涯,在有限的人生里,穷尽万物之奥妙太难了。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课堂,何尝不是这样?但只要一路“淘洗”,坚持不懈地“洗”去浮华,“淘”得几许真金的希望总会有实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