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岛海的怀抱中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i8307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姆素岛居民》是斯特林堡在第一次婚姻破裂后的痛苦时期,用一个月时间在德国、瑞士交界处的林道(Lindau)写就,问世于他的剧作《父亲》和自传体小说《疯人辩词》之间。此前,《结婚》等作品让斯特林堡因其妇女、婚姻等问题上的倾向而不受欢迎;加上经济原因,他想写点别的,期待被大众再接受。
  描写多岛海生活本是斯特林堡由来已久的想法,他考虑过用自传体,继而想写短篇故事,后来读到瑞士德语作家耶雷米阿斯·戈特赫尔夫(Eremias Gotthelf)的杰作《长工乌利》(Uli,der knecht),决定创作一部农村小说。将瑞典乡村和多岛海的生活放在小说形式里,带上多个插曲。
  作家在另外的书信中自述:自己“伤心、疲惫、痛苦,像只野兽被追捕,8月,在我的书桌边,打算娱乐自己,写一个农庄帮工的故事,我在斯德哥尔摩多岛海不可忘怀的夏日记忆(因为,甚至在我的生命中也有过许多快乐)。切掉妇女问题,不谈社会主义、政治以及所有的废话。打算表现一个有健康神经和良好血液的雇工,无怨恨地走过一生,接受提供给他的,没有哭泣地放弃不能固守的”。
  小说果真于十月连载,题为《彭斯沃岛居民》。原型岛叫雪曼德(kymmendo),“彭斯沃”是其附近一个小岛的名字。12月,小说以《海姆素岛居民》之名在伯尼尔斯出版社(Bonniers)出版,对教士的负面描写及有关性爱的文字被出版社大量删除。当月,作家在给熟人的信中道:“现在你能看到的是被审查过的文字!一本什么也没谈的书,在出版社把那些粗野的东西删除前,它至少有份真实在粗野里。现在的书无趣,传统,什么也没有。”
  小说出版后在评论界引起巨大反响。最初的书评在当月12日,称其是个高度愉悦的惊喜。阴暗、病态的斯特林堡突然变得很欢喜,和他其余的作品不同,小说完全客观,是现实的合成,读者没法追查任何和作者个人相关的痕迹,不带倾向,作家作为艺术家的艺术性未因改善社会的争论而沉溺。
  不管怎么说,得到好评的作家受到鼓舞,打算续写多岛海故事,那是《多岛海人的生活》。拉姆指出,在《多岛海人的生活》里,“时代问题又冒了出来,因而失去了那种无忧无虑的心情”。诚如《斯特林堡评传》作者马汀·拉姆所言,创作《海姆素岛居民》时的斯特林堡有一种空前绝后的自在,从他深陷其中的布尔乔亚的婚姻和出人头地的奋斗中自由,从主义、问题中解放,让库存多年的海岛记忆倾泻而出。艺术需要这种自在带来的珠联璧合,天然去雕饰。
  时至今日,小说的全本也早已面世,《海姆素岛居民》成为斯特林堡著作中最受瑞典人喜爱的一部,它描绘了瑞典多岛海的自然、生活,也传达出了瑞典人的性情。这部小说已被译成多种文字,仅德文译本多达六种。


  小说的主角是来自瓦姆兰省、四十岁上下的卡尔松,他到中年寡妇福洛德太太所有的海姆素岛打点农业。主人的儿子古斯藤只爱打猎和捕鱼。卡尔松懂农活,有生意头脑,他在休耕的地里种苜蓿,将空关的房子租给夏天的度假客等等,成功进行了改革,改善了农庄经济。福洛德太太出于农庄经营的需要,更出于性的欲望,诱惑了卡尔松,卡尔松在一段无望的恋爱后积极响应。婚后的卡尔松怠惰起来,妻子小产,他逼她立遗嘱,让自己承继农庄。妻子在冬夜跟踪私通的卡尔松和女佣,冻出了病,垂危时,让儿子烧毁遗嘱。在将卡尔松太太的棺材运往教堂的长途跋涉中,棺材掉进海上的冰窟窿。突起的东风让冰冻的海面崩裂成大海。在被海水的追赶中,卡尔松终被淹没,幸存的古斯藤成为海姆素岛新主人。
  小说按时间顺序展开,历时两年八个多月。春天里卡尔松到来。夏天有割草、舞蹈和婚礼等。冬天发生了悲剧。全书七章,前六章可看作喜剧,但始终有暗影徘徊,指示着最后的悲剧结局。
  全书的开篇广为传诵:“他像暴风一样,在一个四月的晚间来了。”作家写过另两种开头,定本将卡尔松从首句就置于聚光灯下。他是外来客,想作主导者。海姆素的女佣去达拉岛码头接他。先前没见过横帆船的卡尔松要掌舵,他的瞎指挥让码头上的领航员和搬运工咧嘴大笑。
  海姆素是斯德哥尔摩多岛海中的一个小岛,作家借助新来者卡尔松的视线向读者描摹了故事发生的大环境:“小船在多岩石、少植被的小岛和不毛的石头小岛间飞溅着水花向前,长尾鸭在石头后嘎嘎叫唤,黑色的雄松鸡在云杉林里低鸣,小船穿过海湾和激流,直到暮色沉降,星星一个个列队跑出来。……有时,他们漂过一只扫把航标,有时漂过一只看来跟鬼一样的白航标。一会儿是残留的飘雪,像在漂白的亚麻布;一会儿是漂浮的鱼网浮标跳出黑色水面……一会儿一只假寐的鸥受惊地从它的孤岩上立起,燕鸥和海鸥们吹打出一片噪音,像拉警报……而最远处,星星走进大海的地方,能看见一艘大蒸汽船的一只红眼睛、一只绿眼睛……”
  卡尔松撞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
  小船拍打着水花进入一片海峡,到了避风处,于是他们得落下帆,划起桨。很快,进入另一片海峡,能看见在深处,在桤木和松树间,一座农舍里发出的亮光。
  ……小船射入一条狭窄的水湾,有一条水道在芦苇间给劈开,芦苇对着船舷上缘喋喋不休,吵醒了一只产卵的、被饵钩诱惑了的梭子鱼。
  农庄的杂种狗吠叫,看得见一盏提灯在农舍那儿移动。
  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描写的精致让人咋舌。开篇已尽显作家对动词的巧用:落帆、划桨、进入海峡、射入水湾、芦苇喋喋不休、狗叫、提灯移动。现场感凸现于字里行间,颇有戏剧和电影效果。
  卡尔松初见厨房,一个晚间雇工和女佣们睡觉的所在。“这是个小木屋,看去像是一只带着朝天龙骨的纵帆船,装了全世界所有的货物在漂浮”。后来,又有人进了厨房,卡尔松从浅睡中惊醒。听见有人沉到床上,“床嘎吱作响了好长一阵,像是船正对抗着摇晃的码头。……”
  当卡尔松偷看老福斯特的衣物,有根腰带,“绣着绿色、红色和黄色的毛线,像一条了不起的海蛇,腰带卷曲着挂下来……”   割草那天来帮忙的一个岛民,粗糙、多皱纹,“像颗矮松在最偏远的孤岩上”。割草开始,“两打白袖子的臂膀摆成了楔形,像秋天迁徙的天鹅”;割草后,仓房里的狂欢,被描述为“舞蹈继续进行,像脱粒机一样”,而当卡尔松和老女人决定结婚后,古斯藤“像头饥饿的灰海豹一样吼着”。
  全书充满从海岛生活环境中直接取材的譬喻。在打比方的同时,铺展着对海岛生活的描写。


  小说描写的性爱关系多为肉体的一面。割草这天的舞会后,一对对男女在夏夜的牧场交合,卡尔松和首都来的度假客的厨娘伊达也是这种野合关系。伊达是都市姑娘,和浮华世界相连,这也吸引卡尔松。卡尔松在她身上并未寻求幸福的爱。
  卡尔松对自己择偶观的阐述颇有趣,这是他说服被看作“老女人”的福洛德太太的托词,也体现了他内心的纠葛:
  “我要是结婚的话,不会找那种啥也不会、啥都不懂的野丫头。……欲望是一码事,婚姻是另一码……世俗的欲望,会像烟一样消失。假如来了另一个人能请你一支雪茄,信任和诺言就是口含烟……”
  山盟海誓的无价值是卡尔松从伊达的离开中体验的。“伊达……她没那正确的秉性。……我有些老了,没兴致再胡闹了;坦率说吧,假如我想结婚,会找个年纪大点,善解人意,有好秉性的人;……婶子大概也明白我的意思,因为婶子你是善解人意的……”卡尔松还说“……交配是一码事,秉性是另一码”。他把欲望和婚姻、交配和秉性放在对比关系里,他看到了在自身命运里性欲和婚姻对象的不吻合。当然,他没去区别性欲和爱情。
  对福洛德太太的性欲,书中有露骨的描写。而福洛德太太和卡尔松起初都是禁欲的。福洛德太太本来一心要经营好农庄。卡尔松决定了不碰酒和姑娘,要专注于严肃的出人头地的计划。后来,性欲战胜了理智。
  如果说性欲多和肉体相关,爱情多求精神投契,爱情比性欲的发生率低很多,对卡尔松及“老女人”的性欲,他们异性关系里“爱”的阙如无法苛求。爱不听人的意志,婚姻却在人的意志下缔结或解除。假如说,性更多肉体快感,爱更多精神交融,婚姻里会有对现实和经济的妥协,婚姻和性、爱会有矛盾冲突,这冲突在卡尔松那里尤为明显。卡尔松最终选择婚姻,实现当农庄主的目的;而老女人选择性,借财产通过婚姻满足性欲,难怪作家在小标题里明确点出,“老女人是因为她的金子给娶了”。
  人最麻烦的是有欲望,全然无欲,生命也会无趣。卡尔松的欲望先表现在对死去的福洛德先生的华服和大房子的羡慕。他偷穿福洛德的衣服,梦想是自己周旋于地方集会,他有富裕和出人头地的欲望。为实现这欲望,他小心地远离酒和姑娘,怕这些影响自己对权威和名誉的建设。后来,他被伊达打动。虽说主要是性欲,但和卡尔松在海姆素缔结的其他女性关系,和老女人的婚姻,和女佣的私通比,他对伊达的向往强烈,伊达让他欢喜和痛苦,是他最想要的女人。他对伊达的欲望中包含走进城市浮华的一面。
  直至新婚之夜,因牧师醉酒新房而无比沮丧的卡尔松心头惦记的是伊达。他想,假如他和伊达一直好了下去,一切会多么不同。对伊达来说,和卡尔松的关系不过是夏天的插曲,她有个当马车夫的未婚夫,也绝不会和雇工结婚。厨娘和马车夫也是小人物,但卡尔松连他们的世界也无法进入。卡尔松的欲望和现实间有道鸿沟,然而心不能忘却欲望,也会无视鸿沟。
  卡尔松不能控制情欲才展开了和伊达的关系;失败后,退求财富欲的满足,和老女人结了婚,最终不堪情欲折磨,和女佣私通,点燃了悲剧总爆发的导火索。她除了偶尔被称为“福洛德太太”、“卡尔松太太”,一次被卡尔松骂作“老太婆”,在写遗嘱和病危时被卡尔松唤作“安娜·伊娃”,最经常地是被称为“老女人”或“婶子”。斯特林堡无疑采用了当时通行的称谓,可也能看出对不年轻、不美貌的女人,作家和当时社会的残酷。福洛德太太和卡尔松各有各的不是,但在牧师对两人的盖棺定论里,一个老女人的情欲比男人的偷情更令人不齿。她最后的死亡,不是卡尔松的错,几乎有咎由自取的意味。情欲是福洛德太太未能控制的生理状况。她在情欲前是弱小的,可她因情欲,一度体现了强大,她什么也不在乎,无论是流言蜚语,还是最亲爱的儿子的反对,最敬畏的牧师的反感。当因为卡尔松的历史不够清白,婚礼被延期半年时,她也不以为然,而是焕发出活力,这是生命的本能。多岛海的海鸟和植物在大自然的本能里,卡尔松和福洛德太太也还是如此。


  说《海姆素岛居民》是纯艺术品,但作家难免有意无意流露观念。尼采的力量对抗理念在当时都颇有市场,也影响着斯特林堡。“力量对抗”在斯特林堡作品中比比皆是,如《父亲》、《朱丽小姐》中的男女对抗、主仆对抗。斯特林堡研究者津津乐道于卡尔松和古斯藤的对抗关系。
  古斯藤喜欢捕鱼、狩猎,厌恶一切安排好的、确定的事。不喜先播种、后收获的农业。农事是卡尔松精通的领域。卡尔松在农庄改革中,承受来自古斯藤的阻力,这是农耕和渔猎思想的对抗。古斯藤是原住民,卡尔松是外乡人,卡尔松借助婚姻,希望也能够占下原住民的所有物,这意味着原本理所会继承父亲农庄的古斯藤,被降到雇工地位。谁会是农庄主,这是不可调和的对抗。
  然而对抗关系不只存在于卡尔松和古斯藤之间。有关系的地方,对抗无处不在。海姆素这个偏僻海岛脱不了争斗,就像海上的鸟和鱼也莫不如是。卡尔松和鳗鱼一样狡猾的雇工隆德克维斯特较量谁更能干;和古斯藤的跟屁虫雇工诺尔曼较量谁更讨伊达喜欢,他和老女人交手多次,老女人阻止他和伊达接触,“像是猫逮住了老鼠”,她和卡尔松彼此试探着,达成结婚的同意。卡尔松逼她写遗嘱,她在垂死时让儿子烧毁遗嘱。卡尔松间接导致她的死,棺材的运送间接导致卡尔松被大海淹没。卡尔松还有个对手是牧师,卡尔松怎么巴结牧师都没用,婚期被牧师推迟,婚礼上,卡尔松把牧师灌醉,想让他出丑,醉酒的牧师却糟蹋了新娘床。最后,牧师主持了卡尔松的葬礼。
  在海上悲剧发生的次日,牧师召集岛民去打捞棺材,忙了大半天并无收获,古斯藤决定不再继续,牧师提议唱赞美诗。“太阳的短暂旅程正好要到终点。阳光下,岩石现出玫瑰红色”,“……歌声扬起,声音颤抖,开始因为寒冷,后来因为仪式的异常,这感人的曲调伴随了多少人到他们最终安息的地方。/最后一个音符消逝了,在水上扬起回声,在岩石和冰冷的空气间,有了个停顿,是些其他声音,北风在矮松的针叶里叹气的声音,水溅岩石的声音,海鸥的尖叫,船撞击海岸的声音……”所有的争斗和欲望在大自然的跌荡下得到最后包容。大自然道是无情也有情,像生活本身,像众生本身。   当卡尔松鸟瞰海姆素,那景色既柔美也惆怅,让他基本确定将海姆素纳为己有的计划。景观是客观存在,但在不同心境的凝视里所呈现的景象定有差异。作家描绘的景色紧贴当事人彼时彼刻的处境和心绪。卡尔松在情人背离、面对壮丽的山水时,他渺小无力,只能匍匐于自然脚下。而卡尔松的无助,最后在海的追逐下达到顶点。福洛德太太在通往牧场的路上也很无助。男女主人公各有各的不易,最能吐纳的却是自然:篱笆、牧场、石头、水面,风雪中的将归于平静,黑暗中的会重见日光,自然在一切面前有强大的包容和平复力。而个人即便想如此,也未必能从头再来。


  现实中的海姆素岛叫雪曼德,岛上居民成了小说中的大小人物。卡尔松的原型是乔纳斯·埃里克森。和农庄所有者苏姗纳·伊丽莎白·贝伊·埃里克森结婚,她有个叫阿尔伯特·贝伊的儿子。
  1912年,《斯德哥尔摩日报》刊登了《对海姆素岛人的访问》,阿尔伯特说:“农庄是给描写得很准确,人也是,虽说用了别的名字。福洛德太太就是我妈妈,卡尔松是我的继父,我自己就是古斯藤。不过,那些葬礼的故事,那可完全是个永久的谎话。”
  斯特林堡在岛上度假的年月里,有过不少朋友来访,包括一度和他亲近的,后来为《海姆素岛居民》首版设计封面的名画家卡尔·拉森。其后,岛上有女佣生了私孩子,拉森被疑为肇事者,其实是农庄主埃里克森造的孽。阿尔伯特也曾让一名叫克拉拉的女佣怀孕。埃里克森太太没因丈夫偷腥一病不起,婚姻持续了几年,直到她去世。据说是传统习俗让她临死前留下愿望,要丈夫和一名女佣结婚,而她的丈夫满足了她。
  斯特林堡在岛上遭受过入室偷盗,他怀疑古斯藤和卡尔松是窃贼,觉得岛民颇狡猾,不过,他对他们从未产生通常他在都市里会有的愤恨。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斯特林堡和第一任太太在岛上。一个美好的夏日,作家背了只号角。他们遇见一头生气的公牛,作家一面喊着快跑,一面快速爬上最近的一棵松树,公牛转而紧追他太太。作家吊在树上,吹起号角,奇怪的声音把公牛引了回去,太太逃脱。在一群岛民的帮助下,作家才得以从松树上下来。
  因《海姆素岛居民》的出版,斯特林堡被禁止登岛。斯特林堡给“古斯藤”及“卡尔松”都写过信,可惜那些信在1917年于雪曼德被烧毁。
  1888年,在作家返回瑞典前,他写信给维尔纳·冯·海登斯坦:“我远离了那最可爱的,我远离了这世界上我最爱的,我的岛。”1899年写给友人的信中说:“假如我有海鸥的翅膀,那我就在今天飞向雪曼德岛,栖息在那里。”
  而在作家去世前几年,他在《一本蓝色的书》中写道:“我从没见过大海,在我看到绿岛之前,它有着花的地毯,芦苇的水湾,橡树林和榛子坡,我以为我看见了天堂。”
其他文献
自序  一般的来说,书信集无须多话,书信本身就是最好的对于时代、事件、观点、情感最清晰、最彻底、最完美的说明。最近,读到南非作家柯慈与美国作家奥斯特的通信集(台北宝瓶文化出版了中译本),即是此类文集极好的一个范例。  各位手中的这本书《夏志清先生的来信》,却不是这样的一个文集。夏志清教授给我的信、文章剪报、影印件、贺年卡一件也不少,都好好地保存着。我给他的信,是写给他和师母看的,无意发表,自然不会
在数字化浪潮惊涛拍岸,“第三次工业革命”高歌猛进之时,纸质媒体的前途逾显暗淡,“弃纸而去,退而结网”,似乎成了仅仅是时间问题的一种必然选择。恰如2013年宣布停止出版印刷版的美国《新闻周刊》的主编蒂娜·布朗所说:“每周五晚截稿时的忙碌和兴奋,我们寄托在印刷品身上的浪漫主义情怀,让告别时刻变得异常艰难。但在它八十岁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考虑该如何延续新闻工作者的理想,答案就是尽情拥抱全数字化媒体时代。”
在版权页上标明于2010年10月出版的《大国学》,早在9月初就上架北京各大书店。距季羡林先生去世刚刚十四个月,成书速度堪称迅疾。据此书整理者蔡德贵先生说明,在从2008年10月13日至2009年6月16日的十个月期间,在解放军301医院,季羡林先生和他有过七十五次谈话。季先生专门请曾经写作《季羡林传》的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蔡德贵前来北京,开宗明义就是记录并写作他的口述体自传,并且为此出具了委托书
【摘 要】课堂提问是初中科学课教学中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开启思维,而且还能在科学探究中唤醒学生生活和情感体验,产生强烈共鸣。本文通过对在科学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的统计表进行分析,得出有效提问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起到很大帮助的结论,并且思考分析怎样的提问才能称之为有效提问。  【关键词】有效提问;初中科学;量化分析  一、课堂有效提问  (一)课堂有效提问的重要性  1.
“你可知,‘MACAU’不是你的真姓名?……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首唱遍祖国大江南北、唱遍海内外华人心中之歌的歌词就是出自爱国诗人闻一多之手。  毛泽东曾大力提倡写“闻一多颂”,邓小平拍板出版《闻一多全集》,江泽民为“闻一多纪念馆”题名……他那慷慨激昂的
王元化无疑是中国“鲁迅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学人和思想家,他对鲁迅和鲁迅研究的反思应该留在史上,引起后人深入的思考。    一、1930年代末衷心爱戴鲁迅的青年学子    1937年卢沟桥事变。8月8日,日军开进北平,到处是准备逃难的人群,一位青年学子全家也夹杂其中。当时听说日军要抓知识分子,书籍和钢笔只得扔下,可是他实在舍不得自己画的鲁迅像和两册《海上述林》,就瞒着家人塞入箱里。这位青年学子就是
近年来,介绍葡萄牙的新书不断出现在北京各大书店,这些外观精美、插图华丽、价格昂贵的新书,都或多或少带有瑕疵甚至硬伤。究其原由,作者们大多不懂葡文,对葡萄牙的历史文化背景缺乏了解,参阅英文后执笔成文,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出版部门以营利为目的,没有责编严格把关。  介绍葡萄牙的众多新书有一个共同点,以讹传讹。如《世界知识年鉴2003/2004》中说:“葡萄牙1703年沦为英国附属国,1891年成立第一
哈姆林·加兰的短篇集《大路条条》(1891)因用现实主义笔墨记录美国十九世纪末叶约三十年的西部拓荒历史而在美国文坛上做出了特殊贡献。对于这个被当初芝加哥文学编辑寇克兰称为“美国小说中的第一个真正的农民”,约翰·E·黑金斯的论文曾总结说:“加兰不是一个伟大或者说独一无二的作家。从各方面看,他都是一个平常或者说有点平凡的美国人。但不管他的局限性有多少,他都是一个可爱、正派、富有同情心的人,就像批评家们
曹操《苦寒行》  曹操的诗全是乐府,乐府诗的传统是“缘事而发”,一向以叙事见长,曹操遵用这样的传统,例如他那著名的《薤露行》、《蒿里行》写汉末动乱的由来和发展,即都以叙事为主,实事求是,非常具体,曾被称为“汉末实录”;而曹操诗的特异之处在于,他善于在这样的“诗史”式作品融入抒情的成分,实行了诗歌中两大传统的结合,而且非常自然,绝不生硬,为后来者提供了榜样。  《薤露行》、《蒿里行》等诗在叙事之馀抒
八指头陀是中国近代著名僧人。晚清咸丰元年即1851年,他出生在湖南湘潭一户农家。由于家境贫寒,自幼并没有正式上学读过书,然而凭自学,凭聪明,凭勤奋,成就了中国近代极其罕见的诗僧。他的诗作获得中国近代诸多名士如王湘绮、杨度、陈三立、杨树达等高度赞赏。八指头陀圆寂后,杨度还亲自主持其诗集的编选、出版诸事宜。他生前出版《嚼梅吟》诗集,有人评价为“绝去尘俗,天然为真门妙谛”,就总体品格来说,这个评价是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