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巴尔(Pombal)不是人名,是地名!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l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介绍葡萄牙的新书不断出现在北京各大书店,这些外观精美、插图华丽、价格昂贵的新书,都或多或少带有瑕疵甚至硬伤。究其原由,作者们大多不懂葡文,对葡萄牙的历史文化背景缺乏了解,参阅英文后执笔成文,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出版部门以营利为目的,没有责编严格把关。
  介绍葡萄牙的众多新书有一个共同点,以讹传讹。如《世界知识年鉴2003/2004》中说:“葡萄牙1703年沦为英国附属国,1891年成立第一共和国,1910年10月成立第二共和国”(718页)。旅游教育出版社的《西班牙·葡萄牙》照抄不误(235—236页)
  一些权威单位(如外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写出版的书籍,更为读者信任,不仅旅游教育出版社的《西班牙·葡萄牙》照抄《世界知识年鉴2003/2004》中关于葡萄牙的错误,还有一位外交官也将同样错误引入自己的著作中(我曾提醒过他,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葡萄牙和英国以及低地国家参加了德法两国争夺西班牙王位之战,1703年葡英之间签订了闻名的《梅休因条约》,此条约损害了葡萄牙的贸易出口。但葡萄牙并没有沦为英国的附属国,从来没有的事。1891年葡萄牙国内发生了共和派企图推翻帝制的起义,但很快被镇压,并没有成立共和国。直至1910年10月才正式推翻帝制,成立共和国,史称第一共和国,葡萄牙文版的所有书籍都如此记载),后来外交部西欧司的肖先生说,《世界知识年鉴》编辑部接受了意见,将在《世界知识年鉴2005/2006》中更正。
  我在新的《年鉴》中,看到原先的错误确已删去,但加了一段“拿破仑入侵”,史实又有误。第715页中说:“十八世纪末,法国拿破仑军队入侵葡萄牙……”史实是,拿破仑军队曾三次入侵葡萄牙,均在十九世纪初,第一次入侵是1807年末,不战而胜,葡王室逃亡巴西,1808年英国军队帮助葡萄牙赶走法军。不久,法军第二次入侵,遭到葡军民的抵抗,最终被英军击退。第三次入侵是1810年,再次遭英葡联军赶走。葡萄牙王室是1821年迁回里斯本的,并不是1811年,因为1811年拿破仑军队在欧洲还没有被打败。英葡等国联军与法国的战争持续到1814年。拿破仑从十八世纪末崛起至1815年在滑铁卢惨败,先后二十余年,驰骋欧亚大陆,所向披靡,但是他首先占领的不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讲到葡萄牙十八世纪的国务大臣塞巴斯蒂昂·梅洛——庞巴尔侯爵时,几乎所有关于葡萄牙的中文书籍都误称他为“庞巴尔”,似乎庞巴尔不是地名而是人名。如百花文艺出版社的《新编西班牙·葡萄牙王室史话》第340页:“彭马尔对政府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旅游教育出版社的《西班牙·葡萄牙》245页:“为纪念庞巴尔的贡献,……修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广场——庞巴尔广场”(事实上里斯本有庞巴尔侯爵广场,并有他高耸的塑像,当地有人简称庞巴尔广场——作者注,但是,它的真实名字是庞巴尔侯爵广场,当地人都知道庞巴尔不是人名,而是封侯爵的地名),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的《异域风情》中说“在邦巴尔领导下……”等等。
  正因为编辑出版单位的权威性使人对其内容不容置疑,在此,笔者斗胆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辑的《列国志丛书》中的《葡萄牙》为例,指出称“塞巴斯蒂·梅洛”为“庞巴尔”的谬误。因为该书是“……国家‘十五’重点出版项目”,“一百八十卷大型志书《列国志》是一套内容权威、准确的国际知识参考书……(见该书卷首和末页)”该书的作者,与其他写葡萄牙的作者相比,思路与文笔均属上乘,不愧是社科院的博士。但她是英国问题专家,似乎不懂葡文,对葡国的历史文化背景缺乏了解,除了多处史实不符之硬伤外,书中先后十次(93—94页)提到庞巴尔侯爵、塞巴斯蒂昂·若泽·德·卡尔瓦略·梅洛大臣(Sebastiao Jose de Carvalho Melo)时,均称他为庞巴尔。如“庞巴尔曾在科英布拉……”,“庞巴尔被任命为……”,“庞巴尔一贯用高压手段……”,“庞巴尔被封为庞巴尔勋爵……”,“在里斯本修建了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广场”。
  塞巴斯蒂昂·若泽·德·卡尔瓦略·梅洛(1699—1782)是国王若泽一世的国务大臣,1759年被封为奥埃伊拉斯(Oeiras地名,里斯本南部滨海)伯爵,1769年被封为庞巴尔(Pombal,地名,位于葡萄牙中部,科英布拉市与莱伊里亚之间)侯爵。从1769年起,人们习惯称卡尔瓦略·梅洛为“庞巴尔侯爵”。这位威震全国的权臣(当年的欧洲政要称他“十八世纪欧洲最成功的权臣之一”)在葡萄牙可以说妇孺皆知,因为他在1755年里斯本毁灭性的大地震中撑起了一片蓝天,今天的里斯本是按他的蓝图建成的。葡文书籍中称他“卡尔瓦略·梅洛”或“塞巴斯蒂昂·若泽”(如J.H.萨拉伊瓦的《葡萄牙历史》原文第285页“塞巴斯蒂昂·若泽于1782年8月8日在庞巴尔去世”),有时简称“庞巴尔”或“侯爵”(如《葡萄牙历史》原文第274页“6月6日早上,有人阴谋对庞巴尔行刺”),因为人所共知,指的就是他——大名鼎鼎的权倾朝野的国务大臣。中国读者不习惯以地名(封爵)代替人名,如西汉的韩信,习惯称他“淮阴侯”,而不称他“淮阴”,唐朝的睢阳太守张巡,人称“张睢阳”,不称他“睢阳”,常山太守颜杲卿,称他“颜常山”,而不称“常山”。所以书中处处称“庞巴尔侯爵”为“庞巴尔”,对中国读者来说,容易产生误解,尤其说“庞巴尔被封为庞巴尔侯爵”,读者误以为庞巴尔是这位侯爵的名字。
  最近听说湖北某出版社将推出一本厚重的介绍葡萄牙的书(五百页左右),其中关于庞巴尔侯爵的介绍也是以讹传讹照抄。
  笔者认为,学术出版界的这些不正之风,首先在于他们未能将传播知识的神圣职责置于经济效益之上,其次是著作者为职称而争名逐利地出书(有了著作出版便可晋升教授)。只有出版部门改变唯利是图的经营作风,政府部门改变不合理的职称评审体制,严格要求写作者具有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出版界才能不让假知识之污流泛滥于书乡之间,从而再现“清光奕奕透窗纱”之清丽景象。
  
  (Dicionario de Historia de Portugal, 《葡萄牙历史词典》,J.塞朗主编,全六册,1985年版。)
其他文献
内田庆市教授现为日本关西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关西大学大学院东亚文化研究科教授,兼任关西大学附属图书馆馆长,也是日本“中国语检定协会常务理事”,他致力于汉语教学研究垂四十年,发表刊行论文一百多篇、著作十几部,还有翻译作品若干。在汉语研究领域中独辟蹊径,他强调要从周边看中心,提倡文化交涉学研究。推广汉语教学,他更是不遗余力,不但在大学开坛授徒,随着网络教学的发展,他还上网免费教授汉语。孜孜矻矻,又乐在
今年(2013年)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诞辰一百四十五周年。我们在缅怀其在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发展、民主革命中的功勋时,不能忘怀他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中印友谊所作的贡献。  蔡元培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为主促成印度诗哲泰戈尔首次访问中国,两人由此结下深厚情谊,竭力筹建中印学会并在印度创办中国学院,共同编织中印文化交流纽带,架起了中印友谊的金桥。蔡元培邀请泰戈尔访华  蔡元培是泰戈尔首次访华的主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发动闪电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爱沙尼亚政府为防引火烧身,幻想以保持中立独善其身。然而到9月中旬,波兰潜艇“苍鹰”号意外造访,彻底打碎了他们的旧梦。    求治伤寒误入塔林    1939年8月30日,波兰海军全部五艘潜艇奉命出海,在但泽湾(格但斯克湾)一带执行海上任务。德军对波兰发动闪击战后,德国军舰对波兰潜艇展开了严密搜索和围剿。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有
1964年2月7日下午一点二十分,泛美航空公司101号航班平稳降落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从飞机上走下四位留着齐耳卷发的男青年。早早守候在机场大厅内的三千余名美国青少年一片尖叫,他们终于看到了风靡大西洋世界的流行音乐偶像:“披头士”(“甲壳虫”乐队)。  他们身处的机场,几周前刚刚更名,以纪念两个多月前遇刺身亡的、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当选总统约翰·肯尼迪。“披头士”的到来,冲淡了美国年轻人失去政治偶像
自序  一般的来说,书信集无须多话,书信本身就是最好的对于时代、事件、观点、情感最清晰、最彻底、最完美的说明。最近,读到南非作家柯慈与美国作家奥斯特的通信集(台北宝瓶文化出版了中译本),即是此类文集极好的一个范例。  各位手中的这本书《夏志清先生的来信》,却不是这样的一个文集。夏志清教授给我的信、文章剪报、影印件、贺年卡一件也不少,都好好地保存着。我给他的信,是写给他和师母看的,无意发表,自然不会
在数字化浪潮惊涛拍岸,“第三次工业革命”高歌猛进之时,纸质媒体的前途逾显暗淡,“弃纸而去,退而结网”,似乎成了仅仅是时间问题的一种必然选择。恰如2013年宣布停止出版印刷版的美国《新闻周刊》的主编蒂娜·布朗所说:“每周五晚截稿时的忙碌和兴奋,我们寄托在印刷品身上的浪漫主义情怀,让告别时刻变得异常艰难。但在它八十岁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考虑该如何延续新闻工作者的理想,答案就是尽情拥抱全数字化媒体时代。”
在版权页上标明于2010年10月出版的《大国学》,早在9月初就上架北京各大书店。距季羡林先生去世刚刚十四个月,成书速度堪称迅疾。据此书整理者蔡德贵先生说明,在从2008年10月13日至2009年6月16日的十个月期间,在解放军301医院,季羡林先生和他有过七十五次谈话。季先生专门请曾经写作《季羡林传》的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蔡德贵前来北京,开宗明义就是记录并写作他的口述体自传,并且为此出具了委托书
【摘 要】课堂提问是初中科学课教学中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开启思维,而且还能在科学探究中唤醒学生生活和情感体验,产生强烈共鸣。本文通过对在科学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的统计表进行分析,得出有效提问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起到很大帮助的结论,并且思考分析怎样的提问才能称之为有效提问。  【关键词】有效提问;初中科学;量化分析  一、课堂有效提问  (一)课堂有效提问的重要性  1.
“你可知,‘MACAU’不是你的真姓名?……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首唱遍祖国大江南北、唱遍海内外华人心中之歌的歌词就是出自爱国诗人闻一多之手。  毛泽东曾大力提倡写“闻一多颂”,邓小平拍板出版《闻一多全集》,江泽民为“闻一多纪念馆”题名……他那慷慨激昂的
王元化无疑是中国“鲁迅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学人和思想家,他对鲁迅和鲁迅研究的反思应该留在史上,引起后人深入的思考。    一、1930年代末衷心爱戴鲁迅的青年学子    1937年卢沟桥事变。8月8日,日军开进北平,到处是准备逃难的人群,一位青年学子全家也夹杂其中。当时听说日军要抓知识分子,书籍和钢笔只得扔下,可是他实在舍不得自己画的鲁迅像和两册《海上述林》,就瞒着家人塞入箱里。这位青年学子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