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长课文“教什么”与“怎么教”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dan7181215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统编语文教材中长课文占比较大,编者旨在通过长课文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长课文教学内容的选取要从语文要素出发,兼顾基础性目标内容,将课后习题转化为学习内容。教学中须整合默读与朗读,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巧设支架落实语文要素;构建举一反三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 统编语文教材 长课文 价值追寻
  长课文就是指篇幅比较长的课文。各个学段长课文的标准不一样,有观点认为统编语文教材第一学段字数325字以上的20篇课文为长课文,第二学段582字以上的25篇课文为长课文,第三学段1 154字以上的22篇课文为长课文[1]。统编语文教材与原人教版教材相比,长课文的比例增大了。在教学时数没有增多的情况下,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落实教材编写意图,达成教学目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首先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一、统编教材长课文“教什么”
  1.聚焦语文要素把握核心内容
  统编教材语文要素以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将义务教育一至三学段语文学科必须达成的学段目标细化分解到各册教材、各个单元以及每一篇课文当中。长课文同样承担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任务,而且,尤为重要。因为长课文内容复杂,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很多,如果不能首先抓住语文要素这个核心目标内容,极易偏离教材编写意图,使学习走向目标泛化、教学无序的状态,语文素养的提升必定受阻。
  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所在的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为“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的学习是有基础的,最直接的联系有: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前两课是鲁迅先生本人的作品(《少年闰土》《好的故事》),借助资料理解鲁迅的文字,了解鲁迅、认识鲁迅。根据阅读提示,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资料和同学交流: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是本节课要重点完成的学习任务。
  2.对照课标选取培基固本内容
  除了语文要素的目标内容必须作为重点抓牢、抓实外,一般性的目标内容同样不可忽视,识字写字、理解词语、朗读等培基固本的内容也应高度重视。长课文教学也一样。但是,长课文有其特殊性,受篇幅的影响,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自主预习尤为重要,当然不同学段,学情不一样,具体操作方式与要求也不一样。课程标准学段目标是教师对相应学段长课文一般性学习目标内容选择的标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所在的第三学段,要求独立识字,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表达效果”,了解故事梗概。因此,本课课前学生必须熟读课文,做到读得熟练;必须自学生字新词,课堂上把自学解决不了的生字新词提交出来共学解决。这就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监督和评估。自学任务精简明确,有一定的趣味性,自学成效的评估标准、方法学生了然于胸,课堂反馈检测快捷便利。如此,课上检测、纠正、解困,把字词、朗读、词语理解等学习目标落实到位,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夯实学科基本功。
  3.课后习题转化为学习内容
  教材课后习题是教材编写意图的直观呈现,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运用;二是单元语文要素在本节课的具体化;三是拓展延伸内容,或将思维引向深处,或拓展阅读。积累运用型习题对应的是基础性目标内容,是为发展学科素养奠定基础的学习内容;语文要素在本节课内容具化的习题是本课教学的核心内容。这两类内容必须纳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在举一反三的学习实践活动中予以落实到位。拓展延伸的学习内容,引发深度思维的习题,同样要纳入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上落实到位。而拓展阅读类习题,课堂上不可能完全予以落实,但是一定要有指导,课后落实有监督、有学习成效的评估。
  比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少年闰土》一课,课后三道习题加一个“小练笔”。第一道习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与“小练笔”(从你的照片中选一张,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写)可以整合起来,组成一个教学板块,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追问“我”心中的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体会闰土的美好形象。在此基础上,分享自己的照片,仿写。习题二“……结合相关内容,说说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是本节课阅读体会的主要部分,引导学生进入文字深处去体会并阐述自己的理解。习题三,注意四个“不知道”,说说“我”的内心世界,可以在习题二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设置三个层次的探究学习:一是这四个“不知道”反映了“我”怎样的生活与见识;二是课文中哪些文字反映了“我”的“不知道”,聚焦对话,从形式到内容体会“我”的生活苍白以及“我”的无知;三是追问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写“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闰土的美好形象的写作手法。
  全文读完,引入《故乡》中中年闰土形象,与课文第1段少年闰土形象作对比,说说你的感受,追问鲁迅为什么这样写,进一步感受鲁迅高超的写作手法,并引发学生读《故乡》、读鲁迅的兴趣。
  二、统编教材长课文“怎么教”
  选取了长课文合宜的教学内容,如何精准施教,有效避免“学得少、学得浅”,实现“学得充分”,以落实教学目标,发展学生学科素养呢?
  1.整合运用默读与朗读,整体把握,夯实阅读基础
  在第二、三学段,长课文学习采用默读方法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效果比较好。尤其是依次学习了“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有目的地阅读”等阅读策略之后,就可以借助阅读策略进行默读,快速掌握文本主要内容,为进一步深入阅读奠定基础。但是,朗读同样重要,初读,可以通过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优美语段,可以通过朗读背诵积累;细读过程中,可以于朗读中揣摩、体会情感。总体来说,长课文学习,朗读与默读要整合运用,在把握主体内容、揣摩写法及其意图时一般采用默读;在识字学词、体会情感、积累语言时一般采用朗读。   因为长课文篇幅较长,课前学生应熟读课文,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过程辅导、结果监测的方式组织学生预习长课文,为深入阅读夯实基础。比如《少年闰土》可提前一至两天开始预习,小组内比一比,在朗读的基础上,谁读完《少年闰土》一文用时最少。小组长负责组织比赛,教师随时抽查、辅导。这样的小组比赛,在朗读过程中,课文读熟了,生字词也能正确认读了,进一步阅读的基础就比较扎实了。进入课堂教学中,通过默读梳理文本大意,借助资料体会人物形象、揣摩作者写法,走近鲁迅、认识鲁迅;通过朗读积累优美语段、体会人物形象,从而喜欢鲁迅的文字。
  2.巧妙搭建学习脚手架,突破难点,落实语文要素
  相较于篇幅较短的文本,长课文阅读在内容理解、表达方法运用等方面更容易出现 困难。阅读的困顿处需要教师及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搭建合适的学习支架,往往能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凭借支架突破阅读“瓶颈”,落实核心目标。
  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篇幅比较长,如何把握文本大意?阅读提示给予的学习支架为“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一个小标题”,凭借这一支架,学生就能迅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为深入阅读打好基础。
  “借助资料,说说鲁迅先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是本课学习的核心目标,“借助资料”是路径,“理解文本,认识鲁迅”是目标。学生会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来谈自己认识的鲁迅,但是认识往往会比较浮泛、肤浅。怎样让鲁迅的形象在學生心里鲜活起来?如“谈读书”这件事让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鲁迅先生,可以以“鲁迅先生这是怎样的批评”为话题支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适时出示资料《给颜黎明的信》关于读书的部分,一个关心爱护下一代、风趣幽默的鲁迅形象就被学生从文字深处读出来了。
  3.精心构建言语实践场,举一反三,发展核心素养
  有效的学习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在运用中理解、掌握、迁移的过程,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创设举一反三的言语实践活动,可以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那么,长课文阅读学习,要把核心目标落实到位,转化为学生的言语能力与言语素养,同样要精心设计举一反三的言语实践活动,尽可能把长课文的主要内容转化为言语实践活动的材料,在言语实践中内化语言、深化理解、升华情感、进化思维。
  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学生从四件事中读出鲁迅先生不同的侧面,整合起来,鲁迅的形象就很立体、很丰满了。但是这种理解还是有概念化倾向,怎样内化于心?回读第一段,在读到前来吊唁的各色各样的人都有时,可以让学生猜想,这些人中有哪些人?谁最有可能就在人群里?他可能会想起什么?适时引入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一文,在巴金文章的示范引导下,学生自然而然会讲到伯父救助过的黄包车夫,会讲到阿三就在人群中,讲到他们的回忆,也会讲到周晔的回忆。课文的描述在学生角色置换的讲述中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理解由此更深一步,鲁迅形象更为真切了。当然,这一课举一反三的言语实践活动还应延伸到课外,运用借助资料理解内容的方法去读鲁迅,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认识鲁迅、敬仰鲁迅。
  参考文献
  [1] 朱旭光.统编教材长课文教学的路径、内容及策略[J].语文建设,2020(16):32-35 54.
  [责任编辑:陈国庆]
其他文献
[摘 要] 思政课如何发挥“关键课程”“不可替代”作用,通过近些年的探索实践得出,必须始终聚焦忠诚品质培育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必須把握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和关键领域:构建“1 5 N”课程体系,打造“求索”实践教学线路,坚持课上和课下育人的紧密结合,建立完善的精准培育机制;统筹协调努力写好思政课程改革的“下篇文章”:改革教学方式,推进实践教学基地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忠诚品质培育综合评价标准,拓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乡村高质量发展已逐渐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文章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从人口-土地-产业角度建立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对安徽省60个县域进行测算以捕获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2000-2015年期间,安徽省乡村“人地产”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差异显著,乡村“人地产”系统以勉强协调类和初步协调发展类为主;空间上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格局特征,协调发展度高的区域分布在平原地区,丘陵、山地等自然条件较差的区域协调度低;时间维度上呈现出由低水平耦合向协调发展的波段式演进特征。为推动
[摘 要] 新时代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需要“五育并举”。劳动教育以其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功能,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构建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则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首要条件。对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现状及成因进行了调研,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构建了以教学、实践、考核和评价、保障为内容
[摘 要]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一直将道德与才能视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并鼓励“德”与“才”之间互相支撑,互相影响。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持续向着专业教育领域进行渗透,同时进一步细分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标准,满足各个阶层的人才培养需求。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需要从各个专业的教学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未来就业前景和专业的整体发展趋势,保证专业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相互一致,并进一步发挥
古巴从1960年以来将卫生外交作为国家对外政策的优先发展领域,带动了国内医疗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为地区乃至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作出了巨大贡献。古巴卫生外交早期阶段主要以周边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为援助对象,大力践行国际主义理念,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其范围及手段开始逐渐扩展。冷战后,古巴卫生外交进入深化发展阶段,推行务实的多元化政策,特别是劳尔·卡斯特罗主政后强化卫生外交的经济功能,更新对外医疗援助内容和手段,致力于发展全面而持续的健康计划。古巴在西非埃博拉疫情期间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号召,优先使用医疗人力资源,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已迈向了新的高度,在知识体系建设方面出现了创新型的构建模式,在素质教育方面逐步出现了体系式的变化.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同步出
[摘 要] “线性系统分析”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为一年级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解决航空宇航领域重大科学问题的理论基础,在飞行器导航、制导与控制等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将自动化的相关知识与航空宇航的应用背景相结合,达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目的。为提高教学质量,紧跟航空宇航领域的发展趋势,在线性系统分析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课程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提
摘 要 语文要素的落实与转化,是统编语文教材使用中的重要任务,但教师对此在认知上有失偏颇,导致语文要素未能释放其应有效能。教师要精准解读语文要素中的知识,通过搭建活动历练语文能力,善于归纳形成策略,最终在实践迁移中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关键词 统编教材 语文要素转化 基本路径  统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以鲜明的语文要素明确了单元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方向,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学无序、杂乱的状态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乡村地区学校冰雪运动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进行研究。自国家出台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政策以来,乡村学校的实践大致形成政府部门主导、企业力量参与、公益组织补充的格局,具体实践内容涉及配备器材、培训师资、学生冰雪体验活动等。针对目前实践过程中的难点提出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径:深化政策执行的有效落实、保障场地器材的投入配备、尝试网络元素的冰雪课堂、融合奥林匹克的文化理念,
[摘 要] 地方工科高校实验室的开放模式,是高校践行教育改革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基于地方工科高校实验室承担的任务及目标特点,对我国地方高校当前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及实验教学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纳,将CDIO工科教育理念与地方工科高校开放实验室的一体化教学体系相结合,对地方工科高校实验室开放对策及模式进行探讨。认为可根据地方工科高校的实际,从实验室开放时间、实验室开放设备资源、实验内容开放等方面分层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