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因素理论对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启示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bertl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教育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进入新时期,高校扶贫工作已经进入精准资助阶段,该阶段的资助育人工作面临新的困惑:部分物质资助未能有效利用;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结合程度不够。所以在精准资助阶段,资助工作者需通过多种方法精准确定受助学生,有效利用物质资助。同时结合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因素,有机结合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加强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提高受助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关键词:精准资助;双因素理论;有效利用
  一、 精准资助
  (一) 精准资助人员的筛选
  精准资助人员包括资助管理的工作人员和受资助的学生。对于资助管理的工作人员,可以设立资助工作小组,成员包括学生代表、教师代表、有专业基础的管理人员。工作小组采用成熟的打分量表,这些量表已被验证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工作小组的部分成员需具有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精准受助学生的确定过程中,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判断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程度。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资助工作者可定期开展相关的谈心活动,实时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学习状态,做到及时调整工作方向,精准确定受助学生。
  (二) 精准资助考核的利用
  精准资助考核是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识别、资助、管理绩效的追踪,以及对精准资助工作的量化考核,保证各项资助政策落到实处。在实际的精准资助过程中,首先需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水平作为考核主要指标,可利用网络大数据资源,通过贫困学生信息系统查询,准确查看资金的使用与落实情况。其次考核也可参考精准资助工作的指标和学生反馈的信息,以资助成果为导向的考核机制,有利于激发工作积极性,提高精准资助绩效。最后实行精准资助责任制,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对参与的相关人员签订责任状,加强教师队伍和学生队伍的责任意识。
  二、 双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该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論。传统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而根据双因素理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保健因素,就是那些造成人们不满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解除人们的不满,但不能使人们感到满意并激发其积极性,主要包括组织的政策、行政管理以及各种人事关系处理等。激励因素,就是那些使人们感到满意的因素,唯有它们的改善才能让其感到满意,调动工作积极性,主要包括工作带来的愉快、工作上的成就感、工作上的责任感等。
  该理论把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例如对于人们的日常工作,内在因素与工作满意有关,外在因素与工作不满意有关。笔者结合多年的资助工作,发现高校资助面对的群体是90后的学生,他们在中国改革开放大背景的环境下成长,有着鲜明的个性,活跃的思想。所以资助育人工作主要以激励因素为主,在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的基础上,努力让学生对于资助工作感到满意,并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加强感恩教育,增加其愉悦感,提高社会责任感,通过相关活动提高工作的成就感,调动学习生活的积极性,最终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三、 资助育人的困惑与解决对策
  (一) 有效利用物质资助
  在和家庭经济困难群体接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怎么面对贫困,其对贫困的不同态度,往往会形成不一样的行为。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要面子”,认为“人穷志不穷”,不能靠别人的施舍度日,所以宁肯咬紧牙关也不申请或领取困难补助;而有些非贫困生却钻政策的空子,认为不拿白不拿,这导致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愿意申请贫困资助和部分非贫困学生主动申请资助的尴尬局面。
  针对“我不要”和“不要白不要”的情况,在开展精准资助过程中,资助工作者首先做到关心、耐心、细心,具体指对待经济困难群体做到关心;对待经济困难群体多样性的发展做到耐心;对待经济困难群体特殊的问题做到细心。其次在网络大数据时代,针对受助学生的思想教育,资助工作者需要利用好网络数据,在充分掌握这部分群体的情况下,及时调整工作方向。最后对于评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者可以在每一学年重新进行相关的测评活动。测评过程中需树立榜样人物,加强典型案例教育,提高诚信意识,比如利用讲座或者网络进行宣传。同时测评的程序包括公开政策解读、匿名投票、量表填写、重点观察、谈心谈话。
  (二) 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状况远远低于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水平,这部分学生往往同时面临经济、学习和社会的多重压力,极易导致心理自卑,情绪消极,精神痛苦,形成心理贫困。目前心理贫困主要由以下二个原因导致:一方面高校学生的生源特点决定了学生构成的多样性,贫困学生往往在其他同学不经意之间流露出的优越感中产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进入大学后,贫困学生保持学习上的领先地位比较困难。长期的心理压力和失衡使贫困学生逐渐缺乏勇气和信心,产生心理问题。
  面对心理贫困,资助工作者可以运用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首先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来自社会各界力量为物质资助打下坚实的基础,国家助学金、伯藜助学金、肯德基曙光助学金等为贫困学生提供了物质生活保障。其次,物质的满足不能消除心理的不良情绪,不能增加其思想的积极性,所以这时候需要从精神层面进行资助育人,采用激励因素。在具有专业背景的老师带领下,定期开展资助活动,例如圣诞节期间苹果义卖等,增加受助学生的愉悦感和责任感,同时定期安排谈心谈话,让受助学生在校期间有稳定的倾听对象,增加其自信心并及时疏导负面情绪。最后加强关键时机的引导教育,做到在受助群体迷茫的时候引导,让他们有安全感、获得感。
  参考文献:
  [1]张永.脱贫攻坚中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育人体系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107-110.
  [2]刘玉霞.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路径探究[J].未来与发展,2016(9):70-71.
  [3]霍宏.双因素理论在高校学生思政教师激励中的运用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4(12):82-83.
  作者简介:杨韦,江苏省南京市,南京林业大学。
其他文献
会议
摘 要:弱势群体子女是每个学校每个老师都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做好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是每个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笔者从弱势群体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着手,探索他们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并采取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为培养合格健康的青少年而努力。  关键词:弱势群体子女;成因分析;矫正方法  一、 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成因  (一) 家长对子女期望值低  弱势群体子女的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一无资金,二无技术,普
合成沸石分子筛应用于工业已整整30年了,目前人工合成沸石已超过150种,而已知沸石结构有46种。目前沸石分子筛已作为一类高效吸附剂、新型催化剂及高选择性离子交换剂广泛应用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交流软件腾讯QQ平台在幼儿园家园共育方面的使用情况,来分析在当今信息时代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来了解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利用信息平台,发挥网络平台上的优势,共同促进家园合作与交流。  关键词:腾讯QQ;幼儿园;家园合作;信息技術  一、 研究背景  (一) 信息时代下,实时、快捷、多样性成为网络交流平台关键因素  腾讯QQ作为信
以2-氰基-4-硝基苯胺为原料合成了解3-氨基-5-硝基-2.1-苯并异噻唑,并使之与乙酸酐发生酰基化反应,得到N-3(3-氨基-5-硝基2.1-苯并异噻唑)-乙酰胺。它有可能成为一种染料Cu,Co
氮、氧混杂的大环化合物对一系列金属离子和其它离子有特殊的识别作用,已有许多文献报道N、O混杂冠醚的配位性能常常优越于研究较多的大环聚醚或大环多胺,从而受到人们的普遍重
摘 要:目的:调查分析农村小学生近视状况,并探讨近视预防措施。方法:对农村某小学1~6年级小学生的视力进行普查,了解小学生的近视状况,分析近视形成原因,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结果:随着年纪升高近视率成现增高趋势,六年级小学生的近视发生率明显高于一年级。结论:开展有效预防措施对农村小学生近视发生率进行有效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近视状况;预防  近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为了树立
本文采用一种实用方法得到了可应用于多输入多输出(MIMO)反馈系统的乃奎斯特稳定判据,与现有的包括 MIMO 系统传递函数在内的一般乃奎斯特稳定判据相对照,提出了根据每个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