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发展(1978-1989)

来源 :艺术殿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ang_nc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少数民族题材美术作品在经历了“十年”特殊时期之后,又迎来了一个崭新多样发展的阶段,绘画创作回归对人性的赞美和歌颂。脱离了政治束缚的少数民族题材美术作品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描绘,对绘画本体语言的探索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国家形象;中国画;油画
  一、从工笔画到水墨画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文化土壤和艺术环境的逐渐宽松,使得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摆脱了“文革”的政治说教模式,不再将政治作为唯一的主题,而将个人的真情实感注入作品之中。对人性的自然流露、个人风格的显现、笔墨情趣的追求、传统中国画的气韵表达以及绘画语言的纯化,使得改革开放后的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呈现出多样并存的局面。
  80年代后的工笔重彩画家在西方现代艺术和现代日本画的影响之下,努力挖掘民族艺术的传统,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代的工笔重彩绘画乃至民间艺术、工艺美术优秀成分的吸收,创造出重视色彩构成和意境传达的中国民族精神的现代工笔画。这种尝试使得改革开放前的严谨写实和明亮色彩的颂歌式描绘被语言的纯化所取代。1980年,丁绍光、刘绍荟和蒋铁峰等人开创了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唯美风格流派,在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形式探索方面成就较为突出。“云南画派”从工笔画创作入手,将中国画线的造型和西方绘画的色彩相结合,强调艺术形式,注重装饰风格,作品充满了少数民族风格特色的唯美趣味。
  1985年的新潮美术将西方艺术逐渐带入人们的视野,同年李小山的文章《当代中国画之我见》引起了一场关于中国画问题的大讨论,促使中国画家更严肃地思考和讨论中国画艺术的状况和如何进行变革等问题。这种大趋势下,少数民族题材写意画一直以来的写实创作方式已不能满足画家对艺术表达的需要,而更多的需要借鉴现代西方绘画中的形式语言来实现中国画的现代性开拓。这时期的石齐、李世南、杨立舟、卢沉、周思聪等人逐渐开始在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方面进行探索,通过尝试弱化素描,加强笔墨和线条的韵味以及感性的色彩表达来重新审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建国初期图解政治的创作手法已转向注重对人性的挖掘和笔墨的意象表达。大批中青年画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独具个性的笔墨语言,这些共同形成了改革开放之后的多样发展局面,并为新世纪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的中国画作品有《赛牦牛》(葉星生)、《阿诗玛》(蒋铁峰)、《三月三》( 陈白一)、《布里亚特婚礼》《雏鹰》《马背上的民族》(刘大为)、《草原小英雄》(刘大为)、《套马图》(杨刚)、《马背金曲》(胡勃)、《三月三之夜》(蒋彩蘋)、《人人都在幸福中》(石齐)、《摔跤手》(卢沉)《夜归图》(李世南)、《曲木家的小客人》(刘国辉)、《新疆吐鲁番风情》(金捷中)、《母亲》(方增先)等。
  二、从乡土写实画风到写实油画语言的纯化
  文革结束以后,中国油画艺术出现了新的创作局面,题材的转换成为新时期油画创作最突出的现象。这种从反映现实、批判现实到人的精神追求、人的存在价值的终极思考,显示了新中国美术创作思想内涵的丰富和力度的提升,以及中国美术现代性的拓展。伴随着创作题材、创作理念和创作态度的变化的则是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的变化。
  罗中立、陈丹青、何多苓的油画作品表现出对于乡土写实油画创作的不同艺术态度和艺术方向,从而形成了一股以乡土写实油画来宣扬人、人性和人道主义精神的艺术之潮。陈丹青的《西藏组画》是对少数民族题材的深度挖掘,通过对西藏藏民真实生动、充满了强悍的原始的野性的力量形象和对雪域高原居民质朴无华却充满人性的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示人、展示人性、展示自然、展示自然与人浑然一体的美。
  “文化寻根”意识的崛起直接带动了美术创作的实验,唤起艺术家对艺术本体的自觉关注,表达出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融合的愿望。通过像尚扬、韦尔申这批“文化寻根”乡土写实油画作品的呈现,实现了从传统写实艺术向现代艺术的转换。韦尔申创作的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油画作品《吉祥蒙古》具有一种现代主义艺术的崇高感。关于形式与内容、抽象美等问题的讨论,反映在油画创作上便是出现大批注重艺术形式探索、具有唯美倾向和装饰风格的作品。北京油画研究会的成立受到当时流行的艺术本体、艺术主体理论的影响,艺术家着力于艺术方式和艺术语言的探索和追求。1986年的黄山会议之后,以靳尚谊、吴作人、朱乃正、罗尔纯、厐薰琹、卫天霖、罗工柳、吴冠中等一批美术学院中年油画家继续潜心于油画艺术语言的锤炼和纯化的努力,而少数民族地区既有乡土情调,又具有独特的人文环境,激发着油画家创作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的热情。这时期民族题材的油画作品有詹建俊《飞雪》、《乡民》(罗尔纯)、《塔吉克新娘》《高原情》(靳尚谊)等。
  参考文献:
  [1]陈瑞林:《中国现代美术史教程》,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
  [2]邹跃进 邹建林:《百年中国美术史1900-2000》,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一版。
  [3]李松:《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09月第一版。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我国广电企业的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对后勤保障工作的要求不断提升,尤其针对后勤保障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状况更加重视,这对广电企业领导人员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考验。本文就结合了十九大会议,对政治思想工作开展的方向进行了明确,真正做好广电企业中后勤服务保障的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政治思想  随着当前我国文化发展体制的深化改革,在社会经济和资源整合上,其中对利益的分
期刊
【摘要】我国一直以来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更是提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同时也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思想来源。国内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存在性、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的认识基本达成共识。  【关键词】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一、中国化马
期刊
【摘要】对比中国与韩国两国电影产业的状况,发现两国各有各的优势与不足。因此通过中韩两国电影的优势互补及其合拍片的探讨,发现中韩合拍片的现状、未来前景等问题。  【关键词】中韩合拍片;优势互补;电影类型  引言:  近年来,中韩合拍片的数量越来越多,不管从选择题材上,还是风格,样式上都有不同的变化。从1992年建交后,中韩两国在各个方面的沟通就不断发展,特别以影视产业尤为突出。当今两国电影产业方面重
期刊
【摘要】近几年的国产动画电影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大鱼海棠》立足于我国深厚的文化资源,在故事的来源与角色、场景、音乐中民族元素的运用上体现了民族风格的传承,并且在现代语境下进行了“当代性”的创造,对剧情和人物进行后现代主义改写,对故事的主题进行了全新的挖掘,也努力使国产动画电影摆脱了以往观众心目中“低幼向”的定位,探索着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国产动画电影;民族风格;“当代性”创造 
期刊
【摘要】《茶花女》作为小仲马蜚声文坛的扛鼎之作,毫无保留地撕开了腐朽的上层社会的奢靡与丑恶,勾勒和颂扬了拼尽全力追求美好爱情、用隐忍保全恋人的名声的一个让人同情的资本主义妓女玛格丽特。本文从社会现实角度出发,剖析当时罪恶的社会中所隐藏的堕落与腐朽,探究高贵人性如何对抗罪恶的社会,如何用悲剧完成一场自我救赎。  【关键词】茶花女;玛格丽特;高贵人性;罪恶社会  一、前言  蜚声文坛的大仲马和小仲马在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浙西南畲族服饰作用、地位、物态史、遗产保护及审美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其进行历史整理、地域特色挖掘与文化比较,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特色文化在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地位,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浙西南;畲族;服饰; 审美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之地。素有“衣冠王国”之誉的中国,其服饰的发展也有着漫
期刊
【摘要】侗族作为湘西少数民族之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侗族人民将自身一部分的文化特征储存在自己的服饰里,形成了侗族特有的服饰审美趣味。风格古朴、特色鲜明、配色素雅、工艺精湛的侗族服饰是侗族历史变迁、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使服饰起到了记载的作用,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生态美学价值。  【关键词】侗族;少数民族服饰;服装设计  一、侗族服饰概况  侗族主要聚居
期刊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蓬勃发展,但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不断改革创新,加快民语广播快速健康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民语广播发展现状  广播作为传播党委政府声音的喉舌,党和国家历来都非常重视民族地区广播事业的发展建设。目前,全国共有民族自治地方广播电台73座,节目套数441套,民族语言节目10
期刊
【摘要】电影《芳华》是由冯小刚执导、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讲述部队文工团的青年在時代变迁下充斥着变数的人生命运的影片。该片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为时代背景,在祖国大西南的一个省军区文工团里,在电影寄予演员的特定“时空”中,它塑造了一代人——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他们经历过“文革”的苦难,沉浸过改革开放的新奇,亲历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残酷,感受过市场经济的冷漠。本文从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
期刊
【摘要】在对纪念性建筑的研究中,神性一直是最为关键的地方,其支撑着整个建筑的精神,也代表了建筑設计的成功。人们往往将建筑的神性与宗教信仰联系起来,但是纪念性建筑远不止宗教建筑一种,神性也应当有更广阔的内涵。本文通过纪念性建筑的发展,试图研究建筑神性的本质。  【关键词】 神性;人; 感受; 对比 ;宗教 ;海德格尔  引言:  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人作为唯一能够意识到自身存在,并且通过自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