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畲族服饰艺术及审美文化研究

来源 :艺术殿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lo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浙西南畲族服饰作用、地位、物态史、遗产保护及审美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其进行历史整理、地域特色挖掘与文化比较,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特色文化在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地位,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浙西南;畲族;服饰; 审美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之地。素有“衣冠王国”之誉的中国,其服饰的发展也有着漫长的历史。据《畲族简史·绪论》记载: “畲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 至迟在公元七世纪(唐代初年)时, 畲族就已劳动、生息、繁衍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地区(当时未从潮州分出漳州和汀州,故应为潮州)。后来一部分到岭南称为瑶族,一部分到东部即为畲族。公元7世纪,畲族已定居闽、粤、赣交界的地区,明代开始迁移至闽东、浙南一带。而浙南以景宁为最,形成了“畲县”。同时,部分畲族由于历史原因又分布于浙西(衢州)大山里面,形成了“畲乡”(龙游沐尘畲族乡)和“畲村”(衢江区大洲镇外焦村的大路自然村,柯城区航埠镇北二村)。经过多年的发展,畲族作为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畲族在物质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服饰等方面都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尤其是在服饰的材料、样式、色彩、图案、配饰、制作工艺等方面形成了本民族特有艺术风格和审美文化。
  一、从服饰的作用和地位来看
  中国自古素有“衣冠王国”之誉称,一部中国服饰演变史,如同色彩的缩影,记录着伟大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在《后汉书·舆服志》追叙古代先民服饰称:“上古衣毛而冒皮”,用来御寒、安全、装饰的需要,从而形成了原始的“服装”,即揭示出古时期首服的最初基本特征和功能。《易经》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和“冠服制度”的形成。夏商时期纺织技术的出现对服饰发展起着至关重要重要的作用。据考证,原古时期,畲族就流传着五彩斑斓的“凤凰装”,在明清时期畲族服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浙江景宁畲族服饰主要首饰、花边衫、彩带、花鞋四种。这些凝聚着少数民族的图腾宗教信仰、历史文化印迹、心灵本真的纯洁、情感与自然和谐整合的关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美学内涵。
  二、从服饰物态史的角度来看
  自古一来就有诸多的史实记载服饰,《易·系辞上》中讲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而道出服饰形态。服饰的意义表现为了人类字我保护功能意识,人类随着知识的迅速增加,对自然的反作用也就增加了,人可以从自然界获得越来越多的东西。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多地具有经过事先考虑地、有计划地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行为特征”。1924年沈作乾《括苍畲民调查记》一文,对浙江畲族服饰具体描述:“男子布衣短褐,色尚蓝,质极粗厚,仅夏季穿而已。妇女以径寸余、长约二寸之竹筒,斜截作菱形,裹以红布,复于头顶之前,下围一发,出脑后之右,约三寸,端缀红色丝条,垂于耳际……衣大过漆,色或蓝或青,缘则以白色或月白色为之,间亦用红色,仅未嫁或新出阁只少女尚之,腰围蓝布带,亦有丝质者,裤甚大,无裙。富者着绣履,蓝布袜。贫者或草履,或竟跣足。其它耳环、指环,皆以铜质为之,所值不过铜元几枚而已。”处州府(属今浙江丽水)畲族“ 冬夏以花布裹头, 中为行冠缀以石珠,妇女皆然未嫁则否”和“无寒暑皆衣麻男单抬不完, 勿衣勿裳妇短裙蔽膝勿裤勿袜浙江遂昌畲族妇女” 腰着独幅裙,通过以上图文并茂描述了畲族服饰在选料、样式、色彩、尺寸、图案、佩饰、制作工艺等方面演进的历史全貌,为中国服饰艺术和服饰文化提供了详实、丰富的资源依据。
  三、从服饰作为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
  随着时代变迁、生活节奏加快,畲族与汉族及其他民族交流增多,原有畲族传统礼仪不断淡化、简化,汉化,许多独具浓郁的民族特色文化正在消失或者出现徘徊停滞状况。传统服饰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现在只有重大节日和民族传统活动,畲族群众才穿着民族服饰。致使现在许多青少年不认识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而年长者看到这些服饰只有一种亲切感和怀旧感。而畲族特色的“凤凰装”、“织锦带”、“图腾艺术”、“花鞋”及 盛装中诸如滚、嵌、镶、荡、刺锈和盘扣等工艺等方面若不及时地加以保护和继承,将有可能面临着失传的地步。
  四、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来看
  审美文化(aesthetie culture)是指当代日常生活和文化娱乐与传统审美之间相互渗透的状态,也宽泛地指历史上与审美和艺术相关联的各种符号表意行为及其成果。审美文化在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19世纪就已经出现,当时,西方文化和艺术正受到工业革命和商品化大潮的冲击,受到世俗化和消费化的侵袭。正是在这种情势下,西方文人学者开始关心和论证“审美文化”的真正含义。英国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把艺术作为文化的核子的文化”的观点;美国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的文化”的观点;在中国文化史上,“审美文化”虽然没有形成明确而独立的理论概念和体系,但孔子早在春秋时代提出的“兴于诗,成于乐”的思想,应该是审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表述。
  畲族服饰中的凤凰冠是最为显著的图腾装饰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文化功能。周荣椿《处州麻志》卷二十四记载:“浙江处州(今丽水),畲妇戴布冠,缀石珠,赤足负戴。”卷二十九:“冬夏以布裹头,巾为竹冠,缀以石珠,妇女皆然,未嫁则否。”及畲族宗教服装的“传师”所用的“乌蓝”、“寿服(“赤衫、 乌蓝、大同衫、普通寿服)“祭服(红袍、红裙及牛皮冠)”、“丧服”和畲族喜庆所用“五世其昌”、“三元及第”、“招财进宝”等彩带,给人以一种强烈的视觉审美效果,无不折射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精髓。
  五、从民族化角度来看
  服饰是中国文化根植所在。在当今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文化由单一化向着多元化发展,而民族“特色”正来自各方面的“侵袭”,一些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文化、民族特色建筑和生活习俗在大融合中逐渐地流失甚至消亡,历史时代特点荡然无存,也就失去了物质原有的“身份”特征,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化成了我们急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今的丽水、衢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历史积淀。对此两地区畲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则是体现出对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视以及对一个民族的认同,是挖掘一个民族“本土”特色最直接体现,是承袭我们的传统“民族化”的根本。留存民族、文化、精神在当今社会很重要,我们不能在这一代把“国家名片”丢掉。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因受其地理条件、气候环境、传统意识的影响,故而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自己的服饰风格。对于中国服饰演变和中华民族发展历史来说,除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服饰是明珠,是瑰宝,正由于56个民族携手共创文明,才使得中华民族服饰在国际服饰舞台上丰富无比、独树一帜,令人瞩目。
  本文着重研究以“浙西南畲族服饰”的概念是指现今居住在丽水、衢州地区一带为主的畲族少数民族的服饰。丽水市景宁是浙江畲族自身民族特色保留最为完好的一个地区,也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畲族人数约上万余。而生活在衢州地区的畲族人口约为4211余人,607户。从区域地形、人口数量、生活习俗、衣着打扮等无不引起当地学者的研究与重视。而畲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以头饰、服装、彩带、花鞋、配饰以等为代表的服饰文化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其进行整理、挖掘与研究,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特色文化在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地位,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春明著《中国服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
  [2] 祁春英著《中国少数民族头饰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6年2月。
  [3] 张胜冰、肖青著《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艺术哲学探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
  [4] 施连朱著《畲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9年4月。
  [5] 雷楠、陈焕钧著《凤凰山畲族文化》,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7年。
  [6] 吴宾《浅议景宁畲族服饰艺术》,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7年3月。
  作者简介:吴星辉(1979— ),汉,男,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俗文化与艺术设计。
  项目基金:本文为2015年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明清时期浙闽粤畲族历史嬗变及其民俗文化研究”(编号QZY1507)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摘要】隨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在此基础上,更多的人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精神文化生活中,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质量。其中,胶州秧歌就是一种最富动感的传统民间艺术舞蹈,这种舞蹈在继承传统的舞蹈核心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加入现代舞曲的一些元素,成为了一种韵律优美的民族舞蹈。  【关键词】胶州秧歌;审美特征;创新发展  胶州秧歌是山东省的一个著名的秧歌形式,在胶州湾一带广为流传,并
期刊
【摘要】儒家向来注重君子之道,所以“修身”是君子之道中的重要环节。上至天子、诸侯、大夫、士,下至至农、工、商,都以修身为本也。自我的完善,自身修养的提升也是齐家、平天下的根基,社会各个阶层的自我修养的提升直接带动社会的和谐以及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提升,即“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大学》引《诗》的另外一层就是对于君王修身的思想性引导,古代圣人在教育君王治国时“饶、舜帅天下以仁,而
期刊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和我相同的看法,即时代在发展,审美在改变,大众的娱乐形式越来越多样,传统戏曲的观众正逐渐流失,青少年更是提不起看戏的兴趣。在这里我想说,不要把戏看的太过正式,现在戏曲为什么日渐式微,我觉得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从业者和观众都把它当一种很严谨的艺术看待,可它首先是一门供人消遣的艺术,我们完全可以抱着平常的心态去欣赏它。戏曲作为一门传统艺术,能够有效提高受教育者的怡情育德、帮助他们开发智力
期刊
【摘要】电影沿袭了小说的叙述方式,沿袭了小说的叙事结构,使用回溯式的倒叙方式开头。电影把小说以一个男性的视角变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追求爱情的女性视角。女性形象从无知、盲目、卑微的女性变为有理想、有个性的独立新女性。情节的删减与改动使得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关键词】女性主义视角;独立;徐静蕾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著名小说,2006年,中国导演徐静蕾以女性主义的
期刊
【摘要】我国的民间艺术来源于劳动与生活,在长期的积累、传承和演变中形成,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繁衍生息的脉络。泥塑艺术作为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跨越了从史前文明到当代社会数千年的的历史。它以简单的泥土等材料制作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品,泥塑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造型上以人物、动物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与时俱进,泥塑艺术被不断地的传承与革新。  【关键词】民间;传承;泥塑艺术;泥塑制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广电企业的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对后勤保障工作的要求不断提升,尤其针对后勤保障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状况更加重视,这对广电企业领导人员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考验。本文就结合了十九大会议,对政治思想工作开展的方向进行了明确,真正做好广电企业中后勤服务保障的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政治思想  随着当前我国文化发展体制的深化改革,在社会经济和资源整合上,其中对利益的分
期刊
【摘要】我国一直以来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更是提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同时也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思想来源。国内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存在性、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的认识基本达成共识。  【关键词】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一、中国化马
期刊
【摘要】对比中国与韩国两国电影产业的状况,发现两国各有各的优势与不足。因此通过中韩两国电影的优势互补及其合拍片的探讨,发现中韩合拍片的现状、未来前景等问题。  【关键词】中韩合拍片;优势互补;电影类型  引言:  近年来,中韩合拍片的数量越来越多,不管从选择题材上,还是风格,样式上都有不同的变化。从1992年建交后,中韩两国在各个方面的沟通就不断发展,特别以影视产业尤为突出。当今两国电影产业方面重
期刊
【摘要】近几年的国产动画电影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大鱼海棠》立足于我国深厚的文化资源,在故事的来源与角色、场景、音乐中民族元素的运用上体现了民族风格的传承,并且在现代语境下进行了“当代性”的创造,对剧情和人物进行后现代主义改写,对故事的主题进行了全新的挖掘,也努力使国产动画电影摆脱了以往观众心目中“低幼向”的定位,探索着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国产动画电影;民族风格;“当代性”创造 
期刊
【摘要】《茶花女》作为小仲马蜚声文坛的扛鼎之作,毫无保留地撕开了腐朽的上层社会的奢靡与丑恶,勾勒和颂扬了拼尽全力追求美好爱情、用隐忍保全恋人的名声的一个让人同情的资本主义妓女玛格丽特。本文从社会现实角度出发,剖析当时罪恶的社会中所隐藏的堕落与腐朽,探究高贵人性如何对抗罪恶的社会,如何用悲剧完成一场自我救赎。  【关键词】茶花女;玛格丽特;高贵人性;罪恶社会  一、前言  蜚声文坛的大仲马和小仲马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