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力:突围至新的突围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23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情与亲情的角力
  中华文化的精深和远奥是不言自明的。这不仅仅是一种考古学或文化学的常识判断,更多的,我想是一种感情记忆。
  感情是庞大的,不仅是自身的广度,它所引起的人文波动更要几倍于自身。尤其在基于宗亲血缘的东方文化里,感情常常出入于一切领域,有时成为手段,有时成为目的,有时两者都是。中国历史上,有过家法大于国法的情况,如果父亲去报官,说自己儿子不孝,那么这个儿子便可以立时裁决,不问细情。郡县法律“白眼家兄,杖责八十”,大约也是事实。这里不问对错,但亲情纽带的分量可想而知。
  这个密闭的结构里,友情、爱情、君臣情等等一切情谊都受到亲情的干预,有时也包括亲情自己。爱情受亲情压制的情况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血淋淋的、哭啼啼的、悲戚戚的,都在向亲情低头。爱情似乎是被压制得最深重的感情。不过能够突破这墙壁的,却恰恰是爱情。不用说《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最后双方家长还是将二人合葬一处;也不必说玄宗和杨太真的长生殿之相约;还有梁祝化蝶的绮丽余味,最终角力的结果正是亲情的低头和爱情的超越。
  然而这种超越正是可悲之处:它的代价太大了,而且历史上寥寥无几。更不必说,爱情在突围了亲情的高压之后,所面临的自身的两性较量。
  两个人的角力
  礼教的纲常,常常在市井和乡野化为一种空头标语。所以要体会中式爱情,需走进民歌、谚谣以及大量艺人的倾情演讲。这些源自真实生活的故事是从底层的广大群众的最质朴的理性和充满善意的祝愿中加工过的,所以才具备最动人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它们常常展示出“娜拉走后怎样”的真实和深刻。
  我们现在不禁就要想,如果焦仲卿承受住了母亲的人格灾难和礼教的迫害,终于和刘兰芝走在一起,之后会怎样。诸种假设都可以成立,也都不成立。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他们终于复成眷侣,至少不至于郁郁自戕,性命可以保全。可是双方家庭的角力格局已经固定了,原来是二人的死亡震撼了他们、醒悟了他们,现在失去了震撼的力量,焦刘二人面对的重压却又都回来了。家长的较量最终会成为焦刘两性的博弈,这种并非出于自身的博弈而致的疲惫,随着激情的逝去最终也许还会成为出于自身博弈的动力。这种格局到当代的中国,实际上仍然没有本质的变化。所不同的是,现代两性的较量是更自觉的。脱去礼教的束缚,源自家长间的不调和与对立,面对爱情和婚姻的事实不得不做出求同存异的让步,相反,两性的角力却常常在摆脱了双方家长间的异议时反而开始觉醒,原来源自家长层面的矛盾只能作为两性矛盾的并发症。
  谁是赢家
  这种较量是注定要产生的。东方文化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尚德。这里的德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平等博爱的道德,而更多地是意味着多数人的利益。为此,个体常常湮没在群体之中,黯淡、消失。父母之命、指腹为婚等等都是要求子女为家长无条件完成一次诺言的兑现,它实际维护的是家长制权威的威力和延续性。这不是某个家长的权威,而是一个阶层的权威。子女都作为一个家庭的缩影,他们的举止、修养都体现着一个姓氏的整体面貌,自身就必须是整体,而在外部所维护的还有自身家族的利益,爱情双方本来就是代表着两股力量而在一起的,如何能不较劲呢,当角力的新人成为父母时,他们又成为了新的家族。所以《触龙说赵太后》里,即使诸侯王家的女儿远嫁,无论如何想念,也是祈祷她不要归家。这与希伯来文化正相反,个体是不完整的,两性彼此为自身的另一半。年轻男女的选择是自主性的,家长难以干涉。所以他们的分开也是自主的。
  以戏文为例,《秋胡戏妻》里,秋胡妻子梅英对秋胡的教训和毅然离婚并非主要源于秋胡的轻薄和对自己的背叛,而是站在道德的立场上对秋胡的挞伐。戏文的情节很巧妙,秋胡新婚才三日,即被征召入伍。十年后,秋胡得官荣归,与妻子梅英在桑园相遇,由于多年不见,已经认不出彼此。秋胡垂涎美貌,调戏梅英。最后发现调戏的竟是自己的妻子。梅英毅然要离婚,迫于婆母之命,勉强相从。即使是自己的丈夫调戏自己,也不能容忍这种轻薄和背德。这是女性的性别觉醒,值得赞美。可是却容易忽略一个最根本的问题,究竟造成这种错位的罪魁是谁?古时的婚嫁难以自主,许多新人在结婚时才见到彼此,三天和十年相比,高下立判。最后的复合还是迫于家长的威严。结合与分开都不是自主选择。所以在长达数十年的婚姻生活中,常常面临着理性与礼教的分裂之苦,这种分裂虽常常以女性的受辱和牺牲为结束,而实际上,这种苦痛中所承受的正是爱情与“被爱情”的角力。
  更不必说《红楼梦》里宝黛的爱情悲剧。这是一次真正有着现代色彩的爱情博弈,只不过一开始就注定了博弈双方都是一败涂地,非但没有胜出,连仅有的也失去了。
  不过说到赢家,即使是媒妁之言,而最终仍然相伴一生的人们,究竟是不是这场角力的赢家?
其他文献
窥天之形,寻天之道,天人相感,终至合一。这一场问天之旅,让我们在心中得到了只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个小结。而现在,我们回到有文字记录的最初源头,再一次看看,天是什么,与人何干?是否,还有另外不同的答案?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天”是一个脑袋被着重画出的小人,本义为“头”,后引申为“天”,因为两者都是至高无上的。“头”的意思很早就消失了,但我们仍能从一个词中找到它的影子,那便是“刑天”,他的名字就是被砍掉
期刊
在漫长的人类生存过程中,不仅享用着大自然的所有恩惠,同时也承受着大自然带来的各种灾难。当人类仰望天空,开始敬畏自然体认天理的时候,就标志着人类已经迈入文明的门槛。在天人合一思想体系中,“人”和“天”作为两极,经过一个长期漫长的斗争、磨合、适应、协调的过程。在儒家思想中,对“天”充满敬畏之心,并赋予了“天”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其说“天人合一”莫如说“人合天一”更为贴切。儒家的这种敬畏之心,不仅仅来源于
期刊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阳明先生”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合集。“传习”二字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此书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一直以来都是研究其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即便不研究哲学,读一读智者之言会令人大为获益。翻开《传习录》,于字里行间处,你会看到一位四百多年前的智者站在当时思想的巅峰,俯视愚钝的众生,以超拔的精神境界布泽于天下。  坦诚而言,《传习录》并不好读,因文字本身比较
期刊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参考《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有礼有节  《关雎》这首诗的结构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也就是第一段,主题应当称为“爱慕”。是一位男子在感情上的自我剖白,是
期刊
五行中,火有温暖升腾的特性,苦味属火,但苦味又属阴,它是阴火,就像炉膛里烧剩下的灰烬,有余温的时候有一点烘干的作用,完全冷却以后如果不把炉灰掏空,新火就烧不起来。所以,苦味的东西分两类:一类是苦温的,例如咖啡、红茶,祛除湿气的作用比较强,就是中医所说的“燥湿”;一类是苦寒的,例如莲子芯、绿茶,有清热、泻下的作用。  苦味入心和小肠,能泻心火和小肠火。凡是清热泻火的药,都有苦味。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
期刊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  “注释”:不分亲疏、远迩、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互相帮助,互给共赢,同谋福利。  “解读”:  墨子认为社会难以和谐的根源就在于“不相爱”,即“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如何从根本上做到“相爱”,那就需要“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心态,再加
期刊
导语:公文属于科学文章中的应用文体,说起来十分拗口却有许许多多的人每天都在撰写、传播、使用。在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在语言美逐渐趋于粉饰太平的当下,公文将何去何从?  公文抄袭与公文空洞,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民间也有很多讽刺段子,来讽刺公文中的官场话语,比如涨价说“调价”,下滑说“负增长”,停滞说“零增长”,贫困说“不富裕”等等。这类公文修辞术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事实变得模糊不清,分散民众和媒体
期刊
内蒙古草原举办那达慕牧民挥舞套马杆  1月4日,“银色西乌珠穆沁草原冰雪嘉年华”启幕,当日举办的马文化节上,各式各样的赛马比赛、文化活动轮番上场。围观牧民们挥舞着套马杆,为节日增添气氛。  来源:中新网  马年生肖邮票首发设计寓意吉祥富贵、马上得福  1月5日,马年生肖邮票《甲午年》特种邮票全国首发,包括特种邮票1套1枚,面值1.20元,同时发行小本票1本。邮票图案为生肖马身上画有蝙蝠,并装饰牡丹
期刊
一个人,一辈子,会有无数的擦肩而过。但称得上邂逅的,却不可知,亦不可期。或离奇或平淡,千变万化。这个瞬间的化学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更接近于爱情的本质,忠实于感觉,而与结果无关。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邂逅”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  蔓草纵横,白露未晞。美
期刊
似巧非巧地遇见你  我们可以许下天崩地裂不离不弃的誓言,然而天地毕竟未合,日照青苔,月色满轩,都是苍生绝好的馈赠,并且仍将继续永恒不变地存于天地,以让这世间的男女能够从从容容地相遇、相知,栖一处蝶飞双燕低。  似乎有太多的相逢都是像《子夜歌》这样似巧非巧地开始,又有太多地相守是这样似淡非淡地收梢:  子夜歌  (其一)落日出前门,瞻瞩见子度。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  (其二)芳是香所为,冶容不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