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要吃苦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ta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行中,火有温暖升腾的特性,苦味属火,但苦味又属阴,它是阴火,就像炉膛里烧剩下的灰烬,有余温的时候有一点烘干的作用,完全冷却以后如果不把炉灰掏空,新火就烧不起来。所以,苦味的东西分两类:一类是苦温的,例如咖啡、红茶,祛除湿气的作用比较强,就是中医所说的“燥湿”;一类是苦寒的,例如莲子芯、绿茶,有清热、泻下的作用。
  苦味入心和小肠,能泻心火和小肠火。凡是清热泻火的药,都有苦味。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苦瓜和黄连,专门解决口舌生疮、心烦失眠这类心火上炎的问题。小肠火其实也是心火,心火下注到小肠,传到膀胱,导致小便黄、疼痛,这种情况小孩比较常见,也要用苦味的药来治,比如黄连。
  火生土。苦味属火,而脾胃属土。苦为阴火,脾为阴土,所以苦味对脾有好处。尤其是苦温的食物。脾怕湿,苦温的东西正好可以燥湿。用火烧过的食物就会变苦,而且是苦温的,这种食物就能健脾消积食。
  有一个著名药方叫作焦三仙,是把山楂、麦芽、神曲这三味药炒焦后制成,治疗积食特别灵验。还有焙过的鸡内金、烤馒头片、锅巴,这些用火烤过的东西,都是苦味的,都有健脾助消化的作用。
  ◎什么人不能多吃苦味?
  胃液不足的人,比如萎缩性胃炎患者。没有胃病的人,大吐大泄之后,或者吃了过多的辛辣食物,也有可能胃液不足。于是胃部虚火,使人感到胃里隐约有火烧一样的痛感,这种人常口干舌燥,爱喝凉水。
  胃液不足的人,要少吃苦味,因为苦为阴火,胃为阳土,苦味会抑制胃液的分泌,而胃喜润恶燥,所以苦味的东西吃太多会败胃口,伤胃津,甚至引起胃痛。如果遇到这样的急性胃痛,马上喝点糖水就能缓解。长期胃液不足的人,吃微甜味的食物就可以滋养胃液,比如银耳羹或者麦冬粥,都是很好的选择。
  火克金,肺和大肠属金。苦味入肺和大肠,起到泻的作用,清热降火。如果肺热咳嗽,苦味可以止咳平喘,比如百合和苦杏仁等。苦味入大肠,能泻大肠湿热,缓解便秘,比如大黄。
  ◎冬吃苦把肾补
  什么季节最适合吃苦味呢?是冬季。因为水克火,冬季属水,是最缺火的季节。冬天当养肾,吃点苦温的东西,苦温主坚,燥湿利水,有强壮肾脏的作用,比如羊肉就是苦温的。苦温又是阴火,不会灼伤肾阴。就像把捏好的泥人放在烧过的炉膛里慢慢地烘干,既不会烧焦,又能把泥人烧硬,更不会变形。
  良药苦口利于病。但日常饮食中,苦味太重的东西,不可多吃。事实上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单纯苦味的也极少。也许只有咖啡和茶是个例外。咖啡、茶,也不是纯粹苦味的,只是苦味相对比较重。为什么可以天天喝呢?因为咖啡和茶是必须要冲泡的,用的量很少,喝的时候还加了大量的热水。苦有燥湿的作用,加水一起喝就能避免伤津。苦还有清热的作用,用热水冲泡就减少了寒凉。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掌握了喝咖啡和茶的学问。如果你阴虚火旺,体内缺水,就要少喝咖啡,更不要喝浓咖啡。如果你体质虚寒,就要少喝绿茶,更不要喝冰绿茶。
  单纯苦味的东西不多,但我们每天吃的苦味可不少,大多数食物都带有一点苦味。苦味最适合与别的味道掺和在一起,发挥协同作用。这不仅增强养生的功效,有了苦味打底,还更能凸现其他味道的香浓。
其他文献
《礼记·学记》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传承。从历史上看,它在总体上表现为一条线性的脉络,“源”“流”关系至为明显。中国文化不是横截面的,也不是断层式的,而是像一条纵向延伸、绵绵不绝的漫漫长河,虽历久而弥新。  然而,中国文化的上述特点到了现代社会却遇到了严重挑战。海外学者林毓生认为,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讲求民主。民主当然有许许多多好处
期刊
典籍中说,水土之气升为天。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昱天,冬为上天。南方曰炎天,西南方曰朱天,西方曰成天,西北方曰幽天,北方曰玄天,东北方曰变天,九天亦名九野。东西南北曰四方,四方之隅曰四维,天地四方曰六合,天地曰二仪,以人参之曰三才,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或谓天地为宇宙。凡天地元气之所生。天谓之乾,地为之坤;天圆而色玄,地方而色黄。日月谓之两曜,五星谓之五纬,五星
期刊
儒家很有趣的一个说法是,敬畏心与和乐是结合在一块的,敬畏心与和乐是一种情绪的两面而已,没有敬畏的,放纵恣肆的生活同时也是没有快乐的生活,这个大家可能有异议,怎么说放纵恣肆的生活是不快乐的呢?我越放纵越快乐,我多快乐,我多自由?但是恰恰不是这样,大家反省一下,当你没有一定约束力和克制的时候,没有敬畏心提供你起码的自律的时候,那种快乐是何等的让我们内心觉得空洞,如果连续三天让你天天喝酒、唱卡拉OK,你
期刊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全方位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而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
期刊
“道”在老子哲学体系中的很重要的一层含义是指自然万物运行的客观规律,被称为“天之道”。老子认为,天下是个神圣的器物,世间万物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律。“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在老子看来,天道运行有如下几个特征:客观性,平衡性,无利害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我
期刊
从庄子的“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到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天、地、人三者的关系一直不断变化着,《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天人合一”在中国是一个基本的信念。而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这话深得我心,在中国古典文学里,关于人与自然的交融的诗句、轶事不可谓不多,高风傲骨的中国文人在
期刊
窥天之形,寻天之道,天人相感,终至合一。这一场问天之旅,让我们在心中得到了只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个小结。而现在,我们回到有文字记录的最初源头,再一次看看,天是什么,与人何干?是否,还有另外不同的答案?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天”是一个脑袋被着重画出的小人,本义为“头”,后引申为“天”,因为两者都是至高无上的。“头”的意思很早就消失了,但我们仍能从一个词中找到它的影子,那便是“刑天”,他的名字就是被砍掉
期刊
在漫长的人类生存过程中,不仅享用着大自然的所有恩惠,同时也承受着大自然带来的各种灾难。当人类仰望天空,开始敬畏自然体认天理的时候,就标志着人类已经迈入文明的门槛。在天人合一思想体系中,“人”和“天”作为两极,经过一个长期漫长的斗争、磨合、适应、协调的过程。在儒家思想中,对“天”充满敬畏之心,并赋予了“天”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其说“天人合一”莫如说“人合天一”更为贴切。儒家的这种敬畏之心,不仅仅来源于
期刊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阳明先生”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合集。“传习”二字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此书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一直以来都是研究其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即便不研究哲学,读一读智者之言会令人大为获益。翻开《传习录》,于字里行间处,你会看到一位四百多年前的智者站在当时思想的巅峰,俯视愚钝的众生,以超拔的精神境界布泽于天下。  坦诚而言,《传习录》并不好读,因文字本身比较
期刊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参考《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有礼有节  《关雎》这首诗的结构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也就是第一段,主题应当称为“爱慕”。是一位男子在感情上的自我剖白,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