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 张弛有度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F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小说教学呢?由于小说的篇幅相对较长,人物较多,情节复杂,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面广,带来了教学的相对困难;而另一方面教学时间的总量不充裕,绝不允许平均用力,面面俱到,浅尝辄止。怎样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让学生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并且使学生乐学善学小说,改变小说教学面临的尴尬局面,成为急切需要解决的疑难杂症。
  基于学生学情,辩证处理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合理取舍课堂教学,或许是一剂良方。
  一、 以点带面,有的放矢
  每篇小说可教的知识点都很多,在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面开花,所以更适合选点进行突破,突出一两个适合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进行语文学习实践的重点进行教学,来带动全文的阅读。教师在选点突破时,先要照顾到学生的生活和阅读经验,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点入手进行突破。
  以《芦花荡》的教学为例,该文选入八年级上册,是“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鲜明的人物个性、诗化的战争描写、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老英雄代表的民族精神……《芦花荡》蕴含的文本价值实在很深厚。
  在初始阅读中,学生基本上是认同老头子的英雄形象的,但对于这么一个干瘦老头身上的人情、人性之美,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的教学切入点是通过人物描写来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但如果放任学生自己分析,他们对人物分析往往可能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而事实上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而这正是老头子性格的底色,这句话可以看作是课文的文眼。我抓住这条主线通过阅读让学生完成了对老头子性格的体验,并从中穿插体会老头子性格的其他方面。
  有了对老英雄人物形象分析的充分铺垫,学生自然看到了战争中的中国人是多么勇敢乐观,也认识到老英雄形象的典型性,从而解决了在预习中对老头子存有疑问的地方。
  对教学难点我作了简化处理,从人物形象转到环境描写分析时,我以老头子复仇成功后,描写芦花的一段话作为契机,让学生初步了解环境的描写是和人物、气氛和谐融为一体的。
  正因为无论是从学生的阅读、生活经验还是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是他们最容易接受和理解,最能引起他们共鸣的因素。所以人物形象不仅仅是教学的突破点,而且也能成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线索。
  再如,刘绍棠的小说《蒲柳人家》,就学生的阅读经验而言,小说所传达出的属于特定时期的民族文化气息和氛围,对于生活在现代化新农村的学生而言,无疑存在巨大的文化鸿沟。而小说中,何满子和爷爷奶奶这种祖孙间的亲情却很容易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九年级的学生才十五六岁,他们思维方式是感性多于理性,对于容易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小说人物自然会投入更多的目光。所以选择小说中的人物作为突破点,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情境,进而通过活生生的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来体会人物形象,体会风俗人情,直至走入文字深处,把目光投注到小说中人物的生存状态:那种简单、宁静的生活状态正是生活在今天的人们的追求。学生一旦感悟到这一点,就已经进入到小说阅读最有魅力的高度和层次了,已经调动学生进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的目标维度。
  二、 精心选择,果断取舍
  “舍得”这个词很好地表达了取舍的意义,有舍才能有得。每篇课文和每个语文课时想让学生确有收获,贪多求全是不行的,必须删繁就简,尽量削减那些可有可无的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集中精力进行“主线”教学,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教学《香菱学诗》,就要注意取舍得当,深入浅出。先看看《香菱学诗》一文有什么可供我们进行教学选择:香菱在黛玉的指点下苦心写诗,进步神速,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对香菱前后所作的三首诗进行比较鉴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小说的神态和细节描写非常传神,可以据此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从本文中管窥《红楼梦》的艺术成就,进一步提高文学素养……可以估计想要面面俱到,追究透彻,那将会是个错误的选择。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根据许多同学没有看过《红楼梦》的这一学情,降低阅读难度,选准切入点,主要抓住两个大问题。其一,“一字说香菱”,即填空:香菱 ( )学诗。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对课文内容做了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学生据文本概括出 “苦”、“痴”、“好”、“乐”等字,它们都很贴切地概括了香菱学诗的特点。其二,推究“香菱为何要学诗”。他让学生把握一个“顽”字来展开讨论,香菱学诗真的是为了玩吗?在这个环节中,张老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进一步要求学生填空,补充香菱的心理活动。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从人物自己的角度,再次品读其内心,对人物的性格及其命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执教者对黛玉如何教诗以及香菱的三首诗作都做了大胆的舍弃,重在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的品读中感受并感悟香菱之痴,香菱之苦,香菱之悲,旨在通过学习《香菱学诗》,为学生打开阅读《红楼梦》的兴趣之门。在45分钟的教学时间里,老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香菱苦学诗、乐学诗,为了寻找精神寄托而学诗的思想感情。整节课收束时该教师又用启发性的语言引领同学们去阅读《红楼梦》。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但老师若能在课堂中掀起了冰山的一角,引发学生浓厚的阅读欲望,那么这节课就是成功的,就是有效的。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教学流程中,老师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给了学生很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想引导学生真正深入文本,读懂香菱,所以采用慢工出细活的手法,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一定让学生自己领悟。而这些课堂时间是从哪里来的?无非就是通过取舍教学内容节省下来的。在这里,学生是“本”,而细枝末节的教学内容是“末”,执教者没有做舍本逐末的事。
  三、 细读文本,触摸灵魂
  一滴水中见海洋,一朵花中品世界,优秀的小说总是不乏精彩的细节描写。在教学中,教师研究教材,细致品味每一处文字,发现并抓取能表现中心人物深层思想的典型细节,科学设计,组织学生重锤敲打、耐心品味,同样可“抵千言万语”。   《孔乙己》是中学语文课的传统篇目。这篇文章安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此时的学生已有近三年的系统学习小说的基础。本单元的学习目的是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
  孔乙己之所以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得益于鲁迅先生入木三分的细节描写。细读文本,我发现文中对于孔乙己的“脸色”的描写,匠心独妙,它不仅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勾连起文章情节。从“脸色”入手剖析主人公命运,透析小说的主题意义,是一个有价值的尝试。
  “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这段描写出现在孔乙己出场时,短短几字活画出一个落魄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好吃懒做的孔乙己不免靠偷窃过生,当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书时,“孔乙己便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作为读书人,不能进学是孔乙己终身的遗憾、最大的心病。所以当人家取笑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无疑戳到了他心灵上的隐痛。他像泄了气的皮球,“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灰色”的脸色,流露出孔乙己悲凉的心理,也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毒害迂腐不堪的习性。
  小说最后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孔乙己挨打致残,双手爬“走”到酒店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地受尽了非人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这别具匠心的一抹“黑”仿佛预示了孔乙己生命的危在旦夕,加重了主人公命运的悲剧性。
  作者通过对人物神态细微变化的逼真描摹,形象地刻画出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征。课堂上,我们通过对这一细节的研读,顺利地了解到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透析出文章的主题,也领略了鲁迅先生刻画人物的高超技巧。
  在小说教学中,以细节为抓手进行赏读,就能抓住全文的“神经中枢”,从而达到管中窥豹的效果。也能引导学生走出对情节的兴趣,跨入对文学欣赏的教学层面。《孔乙己》中五个与“脸色”有关的片段,以及各式人物的笑;《故乡》中闰土的四声“老爷”、五次无言;《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军大衣穿而又脱,脱而又穿的四处细节描写;《范进中举》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的、恭维的一系列的语言描写,这些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
  四、 方法指导,夯实基础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曾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就是那心灵之火的点燃者,点燃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学生扶上马,向更广阔的空间驰骋,激发学生自学、甚至终身学习的热情。语文课,一定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给学生留出学习的空间,让他们积极实践、探索。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学法指导,能有效地改变机械、沉闷的课堂气氛,激活课堂教学。教读《最后一课》,考虑到七年级下册的学生自主分析人物描写还稍有难度,我设计通过提供范例,引导学生探究。具体教学中我从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中选择了小弗郎士这一人物,在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中,只选择了心理描写来分析,就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四个关键词:吃惊、诧异、难过、懊悔,反复推敲、品味,然后放手让学生分析描写韩麦尔先生的方法:语言、神态、动作。
  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教学中留足了学习的空间,由消化而探究而创新,学生兴趣浓厚,不同基础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尊重。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说的教学应该还有很多种方法和角度,但不论是哪一种实践,我们都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前提,着眼于语文素养的培育,情感熏陶和语言学习的有机结合。
  “教什么” 永远比 “怎么教”重要。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是什么?那就是学情。语文教师只有重视“教什么”,才会沉入教材,钻研教材;语文教师也只有吃透学情,才能在诸多的文本价值中做出选择,大胆取舍,进而结合简捷朴实的教学方法,让教师的教切实服务于学生的学,让课堂教学真正有效、高效。
  (作者单位:宁波市鄞州区古林镇中学)
其他文献
我今年28岁,单位上星期组织体检,医生说我有少量盆腔积液。请问,我是不是患了盆腔炎?盆腔积液怎么治疗?  女性做妇科超声时常常会见到“盆腔积液”这个描述,很多患者为此惊恐不安,盆腔积液是不是盆腔炎引起的呢?   从解剖结构上看,后穹窿是盆腹腔的最低点,盆腔内有积液时最容易积聚于此,超声容易发现。盆腔积液并不等于盆腔炎,盆腔积液可分为生理性盆腔积液和病理性盆腔积液两种。   生理性积液多见于两个时期
草 根  跳出心脏的这条骨肉筋,爬满地  生长着坚韧,带着血性  傲骨的眼神,和锋利的脚尖  深扎在田埂的泥泞  一种,破茧耕种的声音  散发出土地的气息  看似柔肠与细腻、野莽与丑陋  过往的岁月,已淡去原有的滋味  渐露了,本质的甘甜与滋润  埋在内心,蓄锐养精  汲取母亲的养分,天地的灵气  一片戒规的净茵,一个萌发的黎明  拔出来的样子,举过头的风景  她是,高山上日出的峰顶  暴雨中唤起
目前,考查诗歌单一情感的情况极少,考查多种(复杂)情感的时候很多。面对多种情感这种题型,学生很难答全。为什么呢?主要是找不准或找不全角度。结合多年来对学生答题的研究,我总结出了“四看法”来赏析诗歌情感。“四看法”就是一看“象”,二看“景”,三看“事”,四看“情”。  之所以选择杜诗《江南逢李龟年》作为范例,是因为这首诗歌的情感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
【摘要】 会计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这个沃土。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对会计理念的更新和会计文化的建设不容忽视,加强会计文化建设,发挥文化作为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作用,更好地为决策者服务是会计文化建设的宗旨和目的。怎样去认识和发展会计文化,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民族化、国际化,更有效地指导会计行为,是我们应当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 企业文化;会计文化;文化理念    一、会计文化根植于企业文化
摘要: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感悟其精彩,必须从文本解读的三个层次开展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感受文言文经典性,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文言文教學;品味文本;自主学习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对文言文心生敬畏。这种敬畏不是源于学生从中发现了众多精彩之处,而是因为他们从中感受到了理解的艰难。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是经由专家精心挑选的,可谓十分精彩。但客观情况
农药残留常见农药有有机磷、有机氯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等。有的农药具有明显致癌性。生活中应注意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问题。  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生成主要与有机物的不完全燃烧有关。苯并(a)芘是最重要且最常见的一种。食品中苯并(a)芘主要来自烧烤类食物、食品加工及包装污染等。  有害金属铅、砷、镉三种金属元素可能对人体有致癌作用。一般存在于水产品,高脂肪的肉类,某些被工厂废水、废气和废渣污染
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的教学通常安排在高二上学期,可以和《必修五》的教学交叉进行,也可以自成一体。说实话,学生对于这样密集的大容量文言文学习是很有畏难心理的。因为他们学过的文言文篇目并不多,很多文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都还不够。从《〈史记〉选读》的篇目来看,文章普遍比较长,知识点密集,难度较大;但故事性强,人物个性鲜明,兼具史学和文学双重的价值,很值得细细品味。假如只重视文言知识点,进行字词的
高考语文浙江卷(以下称“浙江卷”)从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至今已走过10年。命制试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五年是在教育部的《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指导下跟随全国卷模式命制的,近五年是在教育部的《语文课程标准》和《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语文》、浙江省《考试说明》共同指导下形成本省特色命制的。综述近五年浙江卷的命题,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亦存在不可回避的问题,值得广大语文教育研究者的关注。 
【摘 要】 文章以2007—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政策预期、盈余管理动机与企业并购商誉减值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政策预期会增加上市公司通过商誉减值进行“洗大澡”盈余管理行为的概率,降低上市公司“盈余平滑”盈余管理行为的概率。进一步考虑市场化水平、产权性质和审计机构排名的调节效应后发现,在低市场化水平、非国有企业和非四大审计的样本中,上市公司更容易受政策预期的影响,通过商誉减值的手
86岁开始学画画,91岁开个人画展。文淑芳老人用5年的时间,从一个曾经体弱多病的老人,华丽转身成为一名画家。   今年91岁的文淑芳老人是四川成都人。年轻时她喜欢画画,但因为各种的原因,儿时的梦想没能实现。自从老伴去世后,一人独居的文奶奶陷入伤心和悲哀中,常常不能自拔,并且三天两头地往医院跑。  一场大病后让文奶奶的身体更加虚弱。那天,文奶奶的女儿把她从医院接回家后,就听到文奶奶喃喃自语:“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