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测距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ueguang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科学家们将每秒钟振动的次数称为声音的频率,它的单位是赫兹(Hz).人类耳朵能听到的声波频率为20 Hz-20000 Hz.因此,我们把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称为“超声波”.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特性,在测距、测速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本文结合高中物理数字键、化实验开发实例,阐述如何利用arduino平台实现超声波测距和数据采集,实现精确、直观、高效率的实验测量和数据处理.
  1超声波测距原理及方案对比
  超声波测距有两种常见方案,一种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Ⅰ教材第23页所示的方案,把超声波发射器件和接收器件分别置放在所测距离的起点和终点,在红外线遥控器件辅助下计算超声波从起点至终点的时间Δt,再根据s=v·Δt求得距离.另一种方案可称为“反射式”,是把超声波发射器件和接收器件并列安装在起点处,然后测得超声波从发射到经过终点反射回来被接受到的时间差Δt,再根据s=v·(Δt/2)求得距离.方案一的测量精度较高,但实现较繁琐、使用也不便,方案二的测试时间是方案一的两倍、理论上误差也翻倍,但使用较为方便、所需模块也更易于购置,因此我们采用了方案二“反射式”测距方式.
  常见的“反射式”超声波测距模块有SR系列、US系列等,表1是我们试用过的几种模块的电性能参数,看上去都属于民用产品、差别并不大,因此网上的超声波测距应用都采用了常见且廉价的HC-SR04模块.但事实上HC-SR04模块和US-016模块并不能满足中学物理实验的必备要求,很多人都忽略了测量频率的问题,下面试分析之.
  如前所述,在高中物理必修Ⅰ第二章第5节《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研究自由落体加速度(重力加速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堂演示实验,传统上采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记录距离,测量的频率是50 Hz,如果要用超声波测距代替打点计时器,那么测量频率同样必须达到50 Hz,也就是说测量周期不能大于20 ms.而几种模块不同的输出方式导致了他们实际输出效果的区别:
  (1) HC-SR系列模块的测量时序如图1,它的测量结果是以脉冲时长的方式输出的,导致测量周期是超声波从起点到终点传播时间的4倍以上,严重限制了测量频率的提高.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以测量一米的距离为例分析测量过程:首先单片机向模块发送10 us的高电平,然后模块发射8个40 kHz超声波脉冲约耗时0.2 ms,超声波传播至目标需时t=1 m/(340 m/s)=2.94 ms,反射至接收器件又需2.94 ms,最后模块向单片机输出一个宽度为5.88 ms的高电平脉冲,单片机测得此脉冲宽度后再折算得到测量结果.整个过程约需12 ms,再加上两次测量之间的间隔时间、其他运行步骤消耗时间、尤其是单片机与PC计算机数据通讯时间(实测建议不少于5 ms),整个测量周期很难控制在20 ms之内.换个说法,50Hz的测量频率使得测量距离被限制在一米以内,严重影响了实验的可操作性.尽管HC-SR04模块的标称量程达到4米,但这么长的距离会导致测量周期在50 ms以上,不能达到实验的要求.
  (2) US-016模块的输出方式是模拟电平,即把距离转换为输出端口的电压值再由数据采集模块测量取值发送PC,它的转换过程中必然经过积分环节,最终实际效果虽然没有明确的测量周期限制但难以测量距离突变,从数据采集的曲线来看就是测量曲线被修饰圆滑了,出现了较大的高频失真.
  (3) US-100模块可采用UART输出模式(串口模式),工作过程简述如下:首先单片机向模块Trig/TX管脚输入0X55(波特率9600耗时<1ms),模块发出8个40KHZ的超声波脉冲(耗时约0.2ms),然后检测回波信号,仍以一米为例,5.88ms后检测到回波信号,然后模块根据此时间计算距离(同时还检测温度对声速进行修正),最后将结果通过Echo/RX管脚以串口数据直接输出给单片机.输出的距离值共两个字节,第一个字节是距离的高8位(HDate),第二个字节为距离的低8位(LData),单位为毫米(即距离值为(HData*256 LData)mm).它与HC-SR04模块主要区别是:测量值是以两个字节的数据通过9600波特率串口输出,不管距离是多少,输出所耗的时间都是2*8/9600约1.6ms,而不像HC-SR04那样输出结果所需的时间会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增大.
  US-100模块的测量时序如图2,采用该模块进行超声波测距时,如果设定测量周期为20 ms,考虑到测量间隔和其他时间,我们认为实际测量过程时间可以达到12 ms,则最大测量距离可达340×12/2=2040mm,约为2米,比HC-SR04模块更符合重力加速度测量实验的需求.
  此外,US-100模块内带自动温度测量并对结果进行校正,也能有效提高实验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性.从下表可以看出,温度对超声波速度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当温度从0变化到20摄氏度时,超声波速度变化量达到3.6%,已经不能忽视.
  所以,在反复测试对比后,最终决定采用US-100模块作为距离测量的传感器.
  2利用arduino平台实现超声波测距和数据采集
  Arduino是目前风靡全球的开源电子创新平台,它本质上是一个经过易用性封装的AVR单片机系统,具有13个数字输入/输出端口和5个模拟输入/输出端口,可以通过外接传感器实现对各类物理量的测量和数据采集.结合专用的编程开发环境,能够快速简便地实现对传感器进行控制、数据采集并与PC计算机软件结合,实现数字实验室的功能.
  (1)系统硬件构成:我们采用Arduino Uno主控板控制US-100超声波测距模块,并通过USB连接线连接计算机,同时通过USB的5 V电源给主控板和模块供电,架构清晰制作容易.为了方便使用,我们又把主控板和模块都安装在一个铝合金盒子里,使用时只需要把盒子放在测试处,然后通过USB连接线连接计算机即可.图3即系统框架示意图;图4和图5分别为各模块实物图和安装后的成品图.
其他文献
高中物理教学内容中有许多难点,这些难点在实际的教学中突破难度大,学生难以接受,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这些部分的知识如果掌握不好,则会严重地影响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生难以达到应有的高度,许多学生就会感到“形会而神不会”.即所谓“上课一听就懂,下课一做就不会.”其实形成这样的局面的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真正抓住物理知识的“魂”核心知识.如果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找到了物理知识的“魂”,并围绕这个“魂”进行教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了搞好实验教学,许多教师联系教学实际,着力进行实验器材的开发、设计和制做.实际上教师设计、制做实验器材是教师发明创造的体现,是深化教学研究和开发课程资源的体现.经历这一过程,教师在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上都会有相应提高.如何搞好实验器材的设计制做,更好地服务于物理教学,本文结合具体案例,谈谈笔者的看法.  1直观性要强  物理现象清晰直观是对实验的基本要求.无论我们
期刊
“问题导学”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解决问题为主线,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问题的设计是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而传统的课堂最大的弊端就在于没有问题的生成.下面以“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为例,探讨一下如何进行问题的设计.  1背景分析  1.1教材  不同版本的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方法有所差异,有的从非静电力做功的角度引入,也有的直接从电势升降的角度给出结论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第39页WWW.第六题:“会跳的卡片”,这一实验能较好地验证弹性势能、动能、重力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这一实验要做成功、取得良好的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  1.卡片的选择:用扑克牌效果较好,因为扑克牌硬度大、面积小、不易变形,便于收紧橡皮筋,使橡皮筋充分发生弹性形变(图1).  2.橡皮筋的長度适中:太长了不易发生弹性形变,太短了易折断.  3.剪开的两个豁口应相对较长,豁口间距应相
期刊
游标卡尺是一种常用的量具,它是由主尺和游标尺组成的.主尺上最小分度为1 mm,游标尺是一个辅助的测量装置,它的作用是提高游标量具的精度.游标卡尺是一种精度较高的多功能测量工具.一般常见的有:游标卡尺、高度游标卡尺、深度游标卡尺、齿厚游标卡尺和游标量角器等.游标卡尺可以测量机器工件的外径、内径、长度、宽度、深度、凸缘壁厚和孔距等.本文以常用的游标分度值为0.02 mm的游标卡尺为例分析操作技能训练要
期刊
1问题提出  在高三的一节复习课上,学生对一道广东高考题“D”选项提出了质疑.  题1如图1所示,用一根长为L质量不计的细杆与一个上弧长为l0、下弧长为d0的金属线框的中点联结并悬挂于O点,悬点正下方存在一个上弧长为2l0、下弧长为2d0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且d0L.先将线框拉开到如图1所示位置,松手后让线框进入磁场,忽略空气阻力和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线框进入磁场时感应电流
案例背景: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3度(2000)报告明确指出:“培养21世纪的能力素养,学校必须将数字化内容与学科课程相整合.”而“数字化内容与学科课程相整合”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信息技术就是对数字化信息进行处理的技术,其处理结果都是“数字化内容”).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是方法,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標.拥有数字化实验设备,就要更好地去
期刊
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的一线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是,按照传统的、单一的学科体系的
1引言  在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二中对平抛运动的定义是: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的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平抛运动是一种曲线运动,在分析平抛运动时可以将其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分运动.水平方向的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的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研究平抛运动”是高中物理新课标准学生实验中极为重要的探究实验之一.为了研究平抛运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实际教学中的进一步深入,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价值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体现.初中物理学习应该是现实的、多样化的、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应该成为物理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基于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直接经验,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