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隐性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来源 :当代商报·中外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又叫显在课程或正规课程,是指课程计划中排定的课程,或者没有排定但有计划的活动.隐性课程又叫潜在课程,潜隐课程或隐蔽课程,是指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无形的,但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课程.隐性课程有物质文化层面,包括校园硬件设施、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等;制度风气层面,包括各种规章制度、校训、班训、校风、班风等;心理层面,包括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隐性课程具有二元性,有时与显性课程的目标一致,对显性课程的教育影响起积极的补充促进作用,有时与显性课程的目标背道而驰,对显性课程的教育影响起消极相反的制约作用.因此,我们要努力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使我们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加强学校硬件建设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大量投入,各类学校的硬件设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仍然存在一些学校校园面积狭小,校舍布局杂乱,学校建筑设计缺乏美感,运动设施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农村学校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实施学校规划发展时,应考虑校舍建设规划的和谐统一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建筑物的设计除安全实用外,还应力求美观大方并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运动设施的建设应力求规范完善并上一定的档次.应该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应具有艺术性,使学生能受到良好的熏陶;地方政府和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学校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入和使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使学生能感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和高效.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二、加强学校的思想和文化建设
  
  学校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工会、团组织及班主任在学校思想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党组织要切实抓好党员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来武装教师的头脑,紧跟时代的步伐,随时保持先进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党员在教师中起到充分的表率作用和带头作用.工会要切实抓好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工之家”的建设,组织教职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要坚决杜绝教职工在各种场合的不健康活动给学校带来的消极影响。工会组织要关心教职工疾苦,想方设法解决教职工在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使教职工能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团组织要加强团员的思想教育工作,要结合学校的实际,组织健康有益的活动,要结合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引导团员同学树立具有时代性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团员同学在学生中能充分起到带头作用、榜样作用.班主任要认真搞好班级文化建设,要根据班级实际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要引导学生制定合适的班级奋斗目标和班训,发挥学生的特长,办好班级的黑板报和学习园地.通过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要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学校应组织相关部门,办好文化长廊、广播站、文学、科技社团等,给学生积极健康有益的影响.学校也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配合,彻底消除校园周边的不良习气给学校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加强师训工作,提高教职工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紧跟时代的要求,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保持先进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言的榜样,行的楷模,以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学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师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学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积极推行合理的人才任用制度和流动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教师的潜能.学校要充分用好远程教学设备,抓住“国培”及各种培训机会,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使教师通过过硬的专业素养,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积极做好校本培训工作,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使学生的地域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加强学校内部管理
  
  学校领导必须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具备先进的办学思想,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做到“以人为本”,坚持民主与科学的办学思路.学校领导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加强制度的落实,充分用好各种激励措施,通过科学与民主的管理,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各项学业的进步、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道德品质的养成。
  学校教育是一项全面性、全方位、全程性的工作,是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互渗透、互相弥补、互相作用的过程,而隐性课程起着显性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充分把握、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资源,让它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最近笔者认真阅读了汪中求先生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书中提到了上海的地铁。上海地铁1号线由德国人设计,上海人没有感觉其特别之处,便自己设计施工了地铁2号线。一年后问题出来了,精明的上海人发现德国人有很多细节,其中讲到了如下几个细节。其一:每个入口处都有三个台阶,中国人拆除了三级台阶,结果造成每年台风时期暴雨倾盆。上海海拔很低,排水系统不畅,常常积水,往地铁口子里灌。地铁2号线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其二
期刊
历史的列车,总是要有那么一些先悟、先行的人跑到前面,自觉地、甘心情愿地躺下做铺设道轨的枕木,他们一个一个地躺下,道轨一节一节地延伸,方使得历史列车呼啸向前,奔腾不息。这些人就是俄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理论家杜勃罗留波夫在评价《前夜》时说的那些“自觉的英雄人物”。这类人不谙心计,鄙视空谈。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情;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脚踏实地的处事品行。他们持重本真,珍视人格——始终做着自己想要做的事
期刊
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局面已经保持了13年。其间,我们有效抑制了通货膨胀,克服了需求不足,战胜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非典疫情的影响。之所以能够摆脱历史上周期性大起大落的困扰,创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最长的时期,重要原因在于不断改善宏观调控,针对经济运行中的问题,采取了有效措施,同时,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然而去年以来,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引起能源、原材料供给
期刊
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集体的领导下正在积极的推进中。作为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浙江富润集团公司董事长赵林中,根据他难忘的一段经历和上的难得的一课,在本文中谈了自己的深切感受。  ——编者  2003年10月,接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的通知,邀请我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列席这样的会议,无论是对我个人还是对我们企业来说,都是件大事。于是我在较短时间内作了充分准备
期刊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为北京市的一所著名的学校——景山学校,题了如下词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一句规定教育的任务和方向性质的题词。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页,就将这一题词特别收入为独立的一篇文章。现在这一题词,已经不仅被看作是发展基础教育的方针,而且被提升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总方针。十五大和十六大的政治报告中都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要“发
期刊
在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模式已有所转变从过去的重“知”轻“能”转变为“知”“能”并重,中考命题也由单一的知识考核转为技能考核。应用性、综合性增强,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下面列举一道实验探索题,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题目:陕西省渭北有卤盐资源,当地中学生的物理课外活动小组在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了1000ml卤水样品,为了测定卤水样品的密度,学生们来
期刊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充分利用所面临的难得机遇、正确应对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从而完成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课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纪检监察机关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和政府的专门监督机关,必须全面履行《党章》、《党内监督条例》和《行政监察法》赋予的职责,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充分
期刊
“natural rights”是近代西方启蒙学者提出来的。汉文出版物通常把英文“natural rights”译为“天赋人权”。夏勇认为,“在自然法学里,‘天’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人固有的本性”,“从根本上讲,这种权利是‘天然的’,不是‘天所赋予的’,是‘自然的’,不是‘他然的’”①。根据英文的原意,“‘natural rights’以译为‘本性权利’或‘自然权利’为宜。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天赋
期刊
【摘要】本文叙述玻纤增强材料的特性、相应制品及模具的设计要求、设备的选用,并对其注塑成型工艺进行研究;以一个玻纤增强材料注塑制品为实例,对其注塑成型特点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玻纤材料在注塑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玻纤增强材料 成型工艺常见问题    玻纤增强热塑性塑料,是将玻纤与树脂熔融共混形成的。一般的复合材料的两组分的相容性较好,复合材料的性能便优越;而玻纤是无机化合物,与
期刊
编者前言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写入全会文件,报刊上陆续发表文章作了阐释和论证,观点不尽一致;本刊今年第1期发表了《以人为本,实行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为题的社论,第2期又发表了何祚庥和段若非《关于“以人为本”的对话》。此后本刊陆续收到一些读者的来信,提出了一些与“以人为本”有关的问题,希望得到回答。为此,本刊选择了若干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我们的理解水平作了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