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习本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nl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段1】
  师: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记录下来,记录你们认为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信息。
  有四位大学生,今年毕业了,他们分别叫李强、张红、赵丽、王刚,他们聚会时吃了一餐饭,结账时李强抢先付账了,给了服务员100元后找回了3元。他们准备对饭钱进行AA制,下面应该怎么办?对了,剩下3人应该给李强多少钱?
  师:说说你是怎么记录的。
  生1:我写的是花100元找3元,AA制。
  生2:我没记完。我记的是李强、张红、赵丽、王刚他们一起吃饭,而且要在一起付钱。
  师:我看到还有很多同学记录了一大篇呢!你们觉得是第一种记法好,还是第二种记法好?
  师:第一种方法把最重要的条件写出来了。看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用数学的眼光在丰富的生活中把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信息提炼出来。
  【赏析】以往的书本知识在学习时一般做了“去情境化”处理,问题形成的背景、过程,这些真实、具体、生动的细节被大大简化了,只剩下了由特定的符号及支撑它们存在的事实。这些处理的本意在于突出问题的基础、主干,提高学习效率,但这样会使得从知识到行动的转变过度简单化,容易造成书本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脱节,学生极有思维价值的培养过程也一并省略了,学生缺乏面对原生态问题情境的机会,从纷繁的实际情况中抓住关键信息的能力自然也就得不到培养。吴老师把原生态的核心性学习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有更多机会直接面对原生态的问题情境,用一个更加复杂的情境方法去替代把学习内容简单转化为具体知识内容的方式,是实现学习从学科知识为主向素养导向转变的必然选择。
  【教学片段2】
  师:97÷4=24(元)……1(元),如果我是李强,你是张红,你给我多少钱?
  生1:给您24元。
  师:我才不干呢,给我24元,还有余下的1元呢,这样我不是亏了吗?
  生2:给您25元。
  师:不行,那样你不是亏了吗?
  生3:应该是24元多一点。
  师:到底是多少?应该怎么办?
  生4:那多余的1元应该继续分。
  师:这1元能怎么分?你们会分吗?试一试。
  【赏析】有余数除法是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面对97元钱平均分成4份这个问题,学生以往解决的经验就是商24元余1元,问题解决到这里也就结束了,如何让学生意识到应该继续往下算呢?吴老师设计的这个情境表演非常到位,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在“貌似无疑处设疑”,让学生意识到以往解决问题的经验无法在实际生活中解决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片段3】
  展示学生作品。
  生1:1元=100分,100÷4=25(分),25分=0.25元,24+0.25=24.25(元)。
  生2:1元=10角,10÷4=2(角)……2(角),2角=20分,20÷4=5(分),24元+2角+5分=24元2角5分。
  师:他们的方法都不同,最后的结果都是24元加0.25元得到24.25元。我们这样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3:他们画得太乱了,能用一个算式把它们都写出来吗?
  师:是啊,谁来试一试,把他们这么复杂的式子或图用一个算式记录下来。
  吴老师引导学生利用式子来记录分的过程(图1)。
  师:我们在这一个式子里记录了结果是24元2角5分。大家还有问题吗?
  生4:这里我看是2425元。
  师:怎么是两千多了呢?
  生5:应该在24后面添上小数点。
  师:添上小数点后,是多少?
  生5:是24元2角5分。
  师:同意吗?是谁平息了这场纷争?(小数点)
  师:就是这个小数点往这儿一站,谁是元、谁是角、谁是分,让我们一目了然。虽然有的人认为2425是24元2角5分,这个过程他很清楚,但别人看不懂。数学是大家交流的语言,小数点一来,大家就都懂了。现在大家还有问题吗?
  生6:不能这样写。1元等于10角不能那样写在上面。
  师:那怎么办呢?
  生6:1元等于10角,就直接在1后面添个0就行了。
  师:我们来试试。1后面添0就是10角,分给4人后还剩2角,这里2怎么办?
  生6:继续添0变成20分,分给4人,每人分得5分。
  师:1后面添0变成10角,可以吗?
  生7:不可以,1不能变成10。
  生8:可以。因为1平均分成4份不够分,而且小数点后面加0不改变小数大小。
  生9:可以。因为上面是24.25元,刚才添上了小数点后就将元、角、分隔开了。这个10里的0是我们添的,这个1和0被小数点隔开了,添了这个0也是可以的。
  师:大家都提到了小数点。虽然1就是1,10就是10,但小数点往这一站,它前面就是元,后面就是角。看来小数点往这一站,就将1和10之间的误差给解决了。
  师:大家现在还有问题吗?
  生10:竖式里面不能有单位。
  师:你能来改改吗?
  学生修改后得到竖式。(图2)
  生11:你把单位去掉了,你怎么知道是元、角还是分呢?原来是1,现在变成了10了,这是有差距的。
  师:怎么从1变成了10了呢?是谁把1变成10?
  生:小数点。
  【賞析】虽然前面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不同的表征方式明晰了0.25元是如何产生的,但如何将这一过程运用简洁的数学语言——竖式记录下来,对学生来说却是非常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吴老师让学生在质疑声中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的矛盾,在不断地思考与改进中沟通了竖式与算理之间的联系。
  【教学片段4】
  师:你们能用51÷2继续讲故事吗?
  生1:51元买了两个文具盒,每个文具盒给了25元,还剩1元,1元是10角,再分两份就是5角,每个文具盒是25.5元。
  生2:富人有51粒苹果,阿凡提把这些苹果平均分成两份,看他怎么分?他给每份分了25粒,还余下1粒苹果,分成两半,每份再分半粒,每份就是25.5粒。
  师:你们都会讲故事了。现在元角分走了、苹果也走了,所有的情境都走了,只剩下51÷2了,你们还会讲故事吗?
  生3:51个1除以2,每份是25个1,还余了1个1,把这1个1看成10个0.1,每份就是5个0.1,最后每份得到25.5。
  【赏析】在学生学习了如何计算后,吴老师通过让学生根据竖式的计算过程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生动形象地解释了小数除法竖式的算理。到了这时,这些鲜活、生动的素材已经让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很深刻了,但吴老师没有让学生对小数除法的理解仅停留于经验上,而是引导学生脱离开具体的情境,进行了一定的抽象。到了最后,学生已经完全抽象出了小数除法的算理与算法,学生的思维从无疑到生疑,从生疑到辩疑,从辩疑到释疑,从释疑到迁移再到抽象,每一步都彰显着思考的价值。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都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上第8页“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多位数比较大小的过程,总结出大数的比较方法,能正确地比较大小,培养迁移、类比的推理能力,进一步感受位值思想。  2. 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整万、整亿的数,感受大数改写的必要性和简洁性。  3. 在比较与改写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看数、读数、写数的良好习惯,通过新型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融合,从视觉、听觉
期刊
“植树问题”是研究生活中有关间隔现象蕴含规律的问题,属于综合实践课程。人教版教材的“数学广角”将此内容由原来四下推延至五上,做这样的调整,说明该内容有其复杂和抽象的因素。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规律又能经历探索实践过程?  一、先学后教,敦促学生进入深度学习  学生只有进入深度学习状态,才能够透彻理解概念、规则等学习内容的意义,才能够举一反三进行知识迁移、变式应用。而学生要进入深度学习,教师就必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阅读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中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而小说正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有人说,“如果读懂了王熙凤,就读懂了半本《红楼梦》”,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阅读小说时感受人物形象的重要性。那么,要从哪些方面来感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本人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关注情节 凸现形象  小说是
期刊
【编者按】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我国新时代教育的使命和人才的标准。新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亟需新的教育方式与评价方式来落实。基于此,厦门市从2015年起着力开展小学阶段教育质量监测相关工作,构建小学阶段教育质量综合发展评价体系,为学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本刊现将厦门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中心的研究成果予以刊发,以供参考。  2014年3月30日教
期刊
一、想明白教什么  本节课的核心应当是:基于正方体的特征,借助分类计数的方法在操作、想象、推理中理解各类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及与大正方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经过几轮教学,笔者发现正方体涂色问题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很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表现为:开始,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在一个大正方体中何为涂色的小正方体;后来,学生又很难将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与位置相对应,最难的是无法想象出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形状。 
期刊
【教学目标】  1. 学生借助图画,读懂课文,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初步培养寻找信息的能力,初步体会童话反复的叙事结构。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生借助图画,读懂课文,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初步培养寻找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童话反复的叙事结构。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唱儿歌,创设童话学习氛围  唱儿歌《小蜗牛背书包》(小
期刊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学平台是一种新时代的教与学的模式,它使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甚至是一切可以学习的地方。这种学习方式为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共享资源,博采众长,更好地选择教与学的内容,优化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可以说,它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因此,如何利用“人人通”网络学习平台,提高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有效性是很值得语文教师探索的一个课
期刊
在阅读测试大步改革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今天,不少教师的阅读教学仍旧停留在低层级阅读能力的训练上,致使教学效益不高。阅读测试是指引阅读教学的“方向标”,阅读教学应根据阅读测试改革的方向加以改进,努力指向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最近,笔者聆听了李玉贵老师执教的《穷人》一课,深有感触。李玉贵以开放而富有挑战的问题,搭建“支架”,又以细致而具体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思考,促进学生高层级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
期刊
初识贲友林老师,其真诚厚实的性格与文人风度和谐为一的形象就在我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让我不由得想起孔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之言。随着采访的深入,他的教育情怀,以及在教学上的大胆变革,又让我生起一份敬意。  “道法自然”  当今的全国名师,都或多或少有令人耳熟能详的课堂展示,有的还形成了品牌效应,在全国范围内有广泛的影响,贲友林的课堂展示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的特点是“道法自然”,其课堂充满了强烈的个人
期刊
我们只有在妥善处理好阅读问题后,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競争中处于最佳地位,才能实现保证每位学生人生起点公平的目标。与经济繁荣和社会公平相比,解决阅读问题才是当下最为紧要的事情。如果我们连如何与人交流都不知道,那么我们和平统一的民主社会就变得岌岌可危了。阅读理解能力既取决于对常见公共领域内言语的初步理解,又取决于对有助于言语理解的共享知识的理解。内容上保持中立并以技能为导向的教育观出人意料地降低了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