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指导,指向于高层级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bo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测试大步改革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今天,不少教师的阅读教学仍旧停留在低层级阅读能力的训练上,致使教学效益不高。阅读测试是指引阅读教学的“方向标”,阅读教学应根据阅读测试改革的方向加以改进,努力指向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最近,笔者聆听了李玉贵老师执教的《穷人》一课,深有感触。李玉贵以开放而富有挑战的问题,搭建“支架”,又以细致而具体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思考,促进学生高层级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问题设计指向于高层级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学片段1】
  师:刚刚你们都说这是一篇小说,对不对?回到文章,告诉我它为什么是一篇小说的三个理由。
  (生自读)
  师(巡视后):我要看到你的手在数,或者你拿着笔在作标记。好,现在就用你们刚刚决定的一二三四的顺序,说一说文章的哪些特征让你觉得它是一篇小说。小组开始!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情节十分吸引人。一开始,桑娜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抱回了两个孩子。她忐忑不安,生怕丈夫不同意。后来她丈夫终于同意她抱回那两个孩子,她的心情十分激动,所以我觉得……
  师:这里哪些是小说的元素啊?
  生(齐):情节。
  师:怎样的情节?
  生(齐):环环相扣,一波三折……
  师:好,谢谢!“情节”已经说了,请下一位同学说。
  生2:文章里面有许多心理描写,桑娜的内心波荡起伏。
  师:讲得真好,内心波荡起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多好!什么又被讲过了?
  生(齐):人物。
  生3:环境描写不仅可以衬托出当时的环境十分恶劣,也可以衬托出他们家庭的经济条件很困难。
  师:总结一下,目前有几个元素已经提到过了?
  生(齐):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生4:我觉得人物对话,还有提示语的描写,都很细腻。
  师:人物的对话,还有提示语。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生5:作者设置悬念,让我们很想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师:结尾是个悬念,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结束了吗?
  生(齐):没有。
  师:嗯,好,各小组总结出来的理由不太一致,但有些元素是相同的,比如,情节、人物、环境……
  【赏析】
  李玉贵以一个恰当的问题——“你们都说这是一篇小说,对不对?回到文章,告诉我它为什么是一篇小说的三个理由”贯之上述片段的教学。说它“恰当”,主要表现在:第一,问题是落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且富有挑战性;第二,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属于需经历分析、评价过程的开放性问题;第三,问题覆盖各层级阅读能力水平,在高层级阅读能力水平分布更密集。学生围绕判断文体展开学习,从无关信息中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运用文类结构成规的知识衔接、连贯文章的内容,明确文章主题和要旨,需涉及对文本内容或语言形式的评鉴。这样训练,掌握了方法,有助于读懂这类文体的其他文章。同时,李老师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和表达习惯。阅读的动笔标记,让学生的思维更缜密;教师的及时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更精准。
  二、支架搭建推进高层级阅读能力的形成
  【教学片段2】
  师(范读文本,引导学生关注时间词):除了刚才说的,这篇文章中还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吗?
  师:第二段的开头有时间,请大家把时间词画出来。
  生(齐):始终不见。
  师:始终不见丈夫回来。还有哪一段的开头也有时间词?
  生(齐):睡觉还早。
  师:“睡觉还早”在这一课里重要吗?
  生(齐):不重要。
  师:不重要,它在这里一点都不起眼,对不对?可是各位同学,你们已经忘记第二段是几点了。第二段是十一点,比十一点还晚,第三段竟然说什么?
  生(齐):睡觉还早。
  师:你们不觉得怪吗?小说里觉得怪的地方都要多读几遍。我们要联系上下文去读。事实上时间已经不早了,可是桑娜为什么说睡觉还早?她不是说时间还早,而是说睡觉还早。好,小组小声讨论一下。
  (生讨论)
  师:李老师刚才是在示范,我读了第二段的开头,找到什么词?
  生:时间词。
  师:对。待会儿你们也要做这样的事情。但具体要做什么事情,我暂时先不告诉你们。
  【赏析】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李玉贵先让学生听范读,画出文中的时间词,让学生区辨这些词语是否重要,由此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再联结第二段,思考第三段“睡得还早”背后隐含的内容,明确作者的用意,由此发展学生读出言外意,评鉴语言形式的高层级阅读能力;接着引发矛盾点,运用联系上下文思考的方法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关注矛盾处,深入阅读。在这里,李玉贵给学生搭建了四次支架:关注易被忽略的时间词—联系上下文发现矛盾点—联系上下文解决矛盾点—读出言外意。李玉贵不给答案,只是提醒,只是制造矛盾点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矛盾点,充分利用支架引导学生反复与文本对话,推进阅读的步步深入。显而易见,李玉贵把学习目标直指产生问题,读出言外意,以及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这些均是当下薄弱的,需要特别加强训练、加强培养的高层级阅读能力。
  三、方法運用促进高层级阅读能力的提升
  【教学片段3】
  师:我们读小说总习惯被情节推着走,只关注小说的内容,这未免太可惜了。多读几遍,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所以待会儿请你将整篇文章再读一读,然后跟我们分享新的体会和发现,好吗?一定要静下来细细地多读几遍,你会发现它是一篇很好的小说,不愧是——哎,谁的小说?   生(齐):列夫·托尔斯泰。
  师:是的,不愧是大文豪的小说。(巡视)你再多读几次,有什么新的体会、新的感受或发现,找到一处,你就可以写在这上面。如果真的没有想法,刚才这些(指黑板上同学作的笔记)可以当作是你的材料。
  师(巡视后):老师建议,你读的时候可以找关键词。不要只看到一个点,要学会对比着看。另外,要学会做一点跨段的阅读,去发现文字的内在联系。还有哦,你要一直问自己问题。
  师(巡视,指导小组讨论):有人说第12到第27段有很多对话,对不对?那这里该怎么读呢?
  (生讨论)
  师:你还可以用还原比较的方法。你还可以做一个练习,如果没有这段环境描写,没有这一段对话,这篇小说会怎么样?有了这些描写,又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生继续组内交流)
  师(巡视后):阅读一篇好的小说要像现在这样,一读再读。好,请在你刚获得的新发现前面标一个星号。它是怎么写的?请写出你的感受。
  师:接下来,我们要交流。声音要大一点,让别人听清楚。
  生1:第一段描写的是环境,为下文人物的心情作了铺垫。在恶劣的环境中,人物的心情也有变化。第二,时间。清早——
  师:先等一下!她讲的是第一段。同组同学有没有人也注意到这一点?(生示意有)
  师:你有,好,仔细听哦。这个同学发表意见,你就要想:她这样说,我要怎么接她的话——后面每个人发表意见的第一句话,都要接别人的话。
  生2(接上一生的话):我也注意到了胡宇春说的环境描写,这里的环境让我们知道了渔夫家的生活情况……
  師:你的想法跟她的比较接近,它们是同一类的,都是第一段的环境描写。
  师:在小组里,发完言后,想法相近的,贴在一起;不同的,另成一类。现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要先回忆别人的观点再提出自己的想法。
  (生组内交流)
  师(巡视):特别需要的时候,可以把文章念一念,一定要有理有据。其他人要跟着默读相应的文句。
  (生继续组内交流)
  【赏析】
  假若只看见教而不见学,这样的教有可能是无效的。在这个环节,学生运用李老师教给的对比、联结阅读策略进行学习。此时的李老师褪去了教者的身份,只是提醒方法的运用,具体表现在:第一,李老师在学生明确细读文本的方法要求时,引导学生在原有关注小说情节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把学生导向环境描写的深入学习中,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第二,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李老师强调“找关键词,对比着看,跨段阅读,发现内在联系”。这些是指向比较、推论、读出言外意、评鉴等阅读能力的训练,以推进学生深度思考,提升阅读力。第三,李老师始终抓住小说的特点(通过情节、环境塑造人物)来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小说。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其他文献
【编者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写作的评价,应按照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综合考查学生习作水平的发展状况。”在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的前提下,习作评价要进行怎样的改进与创新?有哪些新的形式与策略?本专辑所刊发的两篇文章或许会给读者一些启发与帮助。本刊将就这些问题继续展开讨论,欢迎读者来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写作“评价建议”中提出,“要重视对习作修改的
期刊
【编者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的重要性。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本期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文章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从2016年秋天开始,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逐年推出,其特点和亮点之
期刊
新课程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在写作中得到做真人的历练。写日记,把生活和学习中做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的及时记下来,既能促使学生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倾情表达,提高写作能力,又能促使学生及时总结生活、学习中的经验教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写日记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笔者尝试指导低年级学生以“图文日记”的形式及时记下自己生活、
期刊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上第8页“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多位数比较大小的过程,总结出大数的比较方法,能正确地比较大小,培养迁移、类比的推理能力,进一步感受位值思想。  2. 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整万、整亿的数,感受大数改写的必要性和简洁性。  3. 在比较与改写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看数、读数、写数的良好习惯,通过新型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融合,从视觉、听觉
期刊
“植树问题”是研究生活中有关间隔现象蕴含规律的问题,属于综合实践课程。人教版教材的“数学广角”将此内容由原来四下推延至五上,做这样的调整,说明该内容有其复杂和抽象的因素。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规律又能经历探索实践过程?  一、先学后教,敦促学生进入深度学习  学生只有进入深度学习状态,才能够透彻理解概念、规则等学习内容的意义,才能够举一反三进行知识迁移、变式应用。而学生要进入深度学习,教师就必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阅读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中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而小说正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有人说,“如果读懂了王熙凤,就读懂了半本《红楼梦》”,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阅读小说时感受人物形象的重要性。那么,要从哪些方面来感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本人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关注情节 凸现形象  小说是
期刊
【编者按】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我国新时代教育的使命和人才的标准。新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亟需新的教育方式与评价方式来落实。基于此,厦门市从2015年起着力开展小学阶段教育质量监测相关工作,构建小学阶段教育质量综合发展评价体系,为学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本刊现将厦门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中心的研究成果予以刊发,以供参考。  2014年3月30日教
期刊
一、想明白教什么  本节课的核心应当是:基于正方体的特征,借助分类计数的方法在操作、想象、推理中理解各类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及与大正方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经过几轮教学,笔者发现正方体涂色问题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很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表现为:开始,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在一个大正方体中何为涂色的小正方体;后来,学生又很难将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与位置相对应,最难的是无法想象出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形状。 
期刊
【教学目标】  1. 学生借助图画,读懂课文,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初步培养寻找信息的能力,初步体会童话反复的叙事结构。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生借助图画,读懂课文,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初步培养寻找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童话反复的叙事结构。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唱儿歌,创设童话学习氛围  唱儿歌《小蜗牛背书包》(小
期刊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学平台是一种新时代的教与学的模式,它使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甚至是一切可以学习的地方。这种学习方式为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共享资源,博采众长,更好地选择教与学的内容,优化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可以说,它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因此,如何利用“人人通”网络学习平台,提高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有效性是很值得语文教师探索的一个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