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教什么和怎么教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qing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想明白教什么
  本节课的核心应当是:基于正方体的特征,借助分类计数的方法在操作、想象、推理中理解各类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及与大正方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经过几轮教学,笔者发现正方体涂色问题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很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表现为:开始,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在一个大正方体中何为涂色的小正方体;后来,学生又很难将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与位置相对应,最难的是无法想象出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形状。
  因此,在本节课中,设计有顺序、有层次的观察与操作、想象与推理、归纳与验证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在他们头脑中留下涂色正方体的位置表象是关键。此外,我们没有必要将重点放在机械地计算和提炼公式上,而应当把重点放在体验分类计数的过程中,放在发展学生空间位置的能力上。
  二、想清楚怎么教
  1. 以大问题、活动指南引学,使学生想探究、会研究。
  鉴于“探索图形”一课是基于正方体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的。于是,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正方体的特征,然后以问题“至少需要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能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借题发挥以“学生A想把这8个小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涂成红色,所以他就把这个大正方体表面都涂成了红色,你觉得他能达到目的吗?”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探究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观察六面涂成红色的小正方体中明确何为涂色的正方体,进而让他们想象、猜测以学生A的这种涂法会使这8个小正方体产生怎样的涂色情况。最后,笔者将涂色大正方体打开,让他们看到只存在三面涂色的情况。
  之后,笔者直观展示“这是一个由更多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它每条棱上有几块小正方体?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拼成的?如果把它的表面涂成红色,会出现哪几种涂色的情况?每种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有多少个?”将学生的思考再次引向深处。这个“大问题”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巨大的实践与体验的空间。因此,在研究前,笔者先让学生思考怎么研究,然后设计一个解决方案,再借助活动指南展开研究。于是,在活动中,学生就很有条理地借助“活动指南”对实物大正方体开展了涂色、拆分、分类计数、填表等活动,深刻地感知三阶正方体涂色后三面、两面、一面及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以及它们与大正方体顶点、棱、面、体之间的关系,积累下丰富的操作活动经验。最后,借助微课再次感知三阶正方体的动态分解过程,体验涂色规律。
  2. 以问题串驱动学生步步深入、深度体验。
  教学不能停留在动手操作的层面。教师抛出问题:“这是一张三阶正方体的分层图,你能根据刚才的操作,记录下它们涂色的面数吗?请用数字记录下来?”由此,学生通过标记活动把操作经验转化为思维经验,促使自己进一步理解。教师后续还可提出“这是一个四阶正方体,如果把它的表面涂上颜色,每种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呢?你能在这张立体图上先分类圈一圈,再算一算吗”,以及“这是一个五阶正方体,你们能直接算出各类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吗”。诸如此类,教师借助问题串引领学生走向更为抽象,又有表象可依的数学思考之中,让他们全程参与有目标、有计划的实践过程,进一步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同时使其充分感悟分类计数方法的价值,初步理解正方体涂色的规律和计数方法。
  3. 以支撑性材料助学,为学生提供动起来的机会。
  教学中,笔者提供的三阶实物正方体、分层的三阶正方体立体图、四(五)阶正方体的立体图、微课、表格等支撑性学习材料帮助学生从定性描述逐步地走向定量刻画各类涂色小正方体个数,及其与大正方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些材料的运用有效地使学生从动手操作过渡到了凭借表象来想象推理的阶段。
  至于本课的难点,即想象出看不见的大正方体内部的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形状和个数。在教学时,笔者除了借助微课让学生在观察中看见它们之外,还让学生同时观察静态的三阶、四阶、五阶正方体中没有涂色部分的形状和个数(如图1所示三阶示意图)进行推理,使学生将前期的空间表象与数据建立联系,从而将耳听为虚的“数规律”转化为眼见为实的“形规律”,为未来的无形思考做准备。
  4. 要突出数学味,促进学生数学地思考与交流。
  数学综合与实踐课姓“数学”,名“综合与实践”,这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知识方法、数学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为三阶正方体分层图作标记,在四阶正方体立体图上先分类圈、再计算,都有效地实现了“形有数时更入微”。又如,在研究没有涂色的正方体时,教师通过直观的图示将潜在的规律呈现在学生面前,有效地实现了“数有形时更直观”。这样教学都较好地落实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使知识在形与数中相互印证,突出了浓浓的数学味。
  当然,教师还应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借助表象来思考与表达。譬如,学生这样描述六阶正方体中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先去掉顶层,再去掉底层,还剩下中间4层;再去掉左边一片,再去掉右边一片,再去掉前后各一片,就能看到没有涂色的部分就是一个2×2×2的正方体了。可见,学生已经具备了借助空间表象进行数学思考的能力。此外,在课尾,笔者安排了一道长方体涂色问题(图2),帮助学生从特殊走向一般,使他们将由正方体涂色问题中获得的经验一般化。
  在上述综合与实践课中,学生依靠实物和虚拟材料经历着有支撑、有过程、有方法的实践活动,学习着看得见、摸得着、讲得通的数学,使自己获得了更为真实、具体、深刻的实践体验与数学活动经验,在头脑中建立了良好的空间与位置的表象,进一步加深了对正方体特征以及涂色规律的理解。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善县城西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彬)
其他文献
“新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人,它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将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差异性”聚集到“具体个人”去认识和研究,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体现在学生身上。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解读学生,读懂学生的生活背景、学习知识的起点、面临的学科问题等,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实现优质高效。  一、读懂学生背后的因素  学生的
期刊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构成的基础元素,学生对概念掌握是否扎实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学习及思维发展水平。因而,小学阶段的“概念教学”不容忽视。  一、基于现实起点创设情境,促新旧知识自然对接  学生的学习在其已有认知起点上进行,往往最为有效。因为,学生原有
期刊
周先荣校长终于“拜托”我办一件事——为他的新书撰写序言。他说,这是他的第一本书,也是他作为校长经营学校多年的心得总结。我没有理由拒绝。  先荣是一个低调务实的人。很少有人知道,我是他的老师。那是1982年9月,我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班回母校苏州大学任教。我接手的第一个教学任务,就是为数学系二年级学生讲授《教育学概论》。一方面,我每天听不同风格的老教师讲教育学课,接受比较严格的“传帮带”;另
期刊
【编者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写作的评价,应按照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综合考查学生习作水平的发展状况。”在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的前提下,习作评价要进行怎样的改进与创新?有哪些新的形式与策略?本专辑所刊发的两篇文章或许会给读者一些启发与帮助。本刊将就这些问题继续展开讨论,欢迎读者来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写作“评价建议”中提出,“要重视对习作修改的
期刊
【编者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的重要性。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本期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文章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从2016年秋天开始,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逐年推出,其特点和亮点之
期刊
新课程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在写作中得到做真人的历练。写日记,把生活和学习中做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的及时记下来,既能促使学生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倾情表达,提高写作能力,又能促使学生及时总结生活、学习中的经验教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写日记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笔者尝试指导低年级学生以“图文日记”的形式及时记下自己生活、
期刊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上第8页“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多位数比较大小的过程,总结出大数的比较方法,能正确地比较大小,培养迁移、类比的推理能力,进一步感受位值思想。  2. 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整万、整亿的数,感受大数改写的必要性和简洁性。  3. 在比较与改写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看数、读数、写数的良好习惯,通过新型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融合,从视觉、听觉
期刊
“植树问题”是研究生活中有关间隔现象蕴含规律的问题,属于综合实践课程。人教版教材的“数学广角”将此内容由原来四下推延至五上,做这样的调整,说明该内容有其复杂和抽象的因素。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规律又能经历探索实践过程?  一、先学后教,敦促学生进入深度学习  学生只有进入深度学习状态,才能够透彻理解概念、规则等学习内容的意义,才能够举一反三进行知识迁移、变式应用。而学生要进入深度学习,教师就必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阅读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中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而小说正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有人说,“如果读懂了王熙凤,就读懂了半本《红楼梦》”,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阅读小说时感受人物形象的重要性。那么,要从哪些方面来感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本人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关注情节 凸现形象  小说是
期刊
【编者按】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我国新时代教育的使命和人才的标准。新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亟需新的教育方式与评价方式来落实。基于此,厦门市从2015年起着力开展小学阶段教育质量监测相关工作,构建小学阶段教育质量综合发展评价体系,为学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本刊现将厦门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中心的研究成果予以刊发,以供参考。  2014年3月30日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