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查背景和调查方法
在西方,媒介素养已有近80年的历史了,无论作为社会运动还是理论话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是1997年在卜卫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中首次引入了“媒介教育”这一概念。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媒介教育是从20世纪30年代电影的普及开始的,当时一些教师认为大众化的电影是对青年人文化趣味的腐蚀。由此萌发了媒介素养的第一代范式即以比较精英的观点视大众媒介为“下九流”的“带菌者”。1963年,Newsom Report的报告中指出了媒介倡导的价值观与学校不符,建议“训练青少年批判地看待媒介,学习辨别媒介传播内容”。这就是媒介素养的第二代范式强调提升媒介内容的选择和辨别力。1983年英国教育部发出文件说明:“学校必须考虑媒介教育的责任。目前媒介教育的课程严重不足……”媒介素养的第三代范式此时形成,认为媒介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批判解读能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认识到,媒介教育者不应以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并粗暴地以自己的判断代替学生的判断,甚至也不应该仅仅教给青年人一种美学判断,而应与青少年一起理解媒介内容,帮其发展一种认识媒介、建设性使用媒介的能力。这就是第四代范式所倡导的参与式社区行动,由媒介的批判性思考转为通过“赋权”促成健康的媒介社区……通过对媒介教育的概念及其发展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自始至终都是媒介素养关注的主体对象。进入21世纪,随着传媒业的开放与发展,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了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一些研究者开始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不同地区如陕西、上海、湖北、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和不同人群如大学生、中小学生、农民、少数民族等的媒介素养状况的调查。但这些调查大部分集中在传媒业较发达的大城市,而陕南地处偏僻,信息资源相对贫乏,传媒业欠发达,在这样的地域环境里,媒介素养教育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正是基于这些研究基础,在陕南地区的青少年当中展开了有关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证调查,以期丰富该领域的定量分析成果,并引发思考。
2007年9月~11月,我们开展了以“陕南地区青少年媒介素养”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为陕南地区的两所高校、职业技术学院和部分中学的学生。调查采取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法,由调查员在各调查点随机发放问卷,现场填写。调查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有效问卷39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1%。调查样本构成情况为:年龄段:12岁~22岁;性别构成:女生256人,占65.5%,男生135人,占34.5%;学校类别构成:高校89人,占22.8%,高职125人,占32%,中学177人,占45.2%。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陕南地区青少年媒介素养的一些基本状况。
调查的结果
媒介接触动机和行为。
在媒介传播活动中,不同的受众群体由于接触媒介的目的和动机各有不同,这些不同会驱使受众与媒介组合并形成不同性质的依赖关系,而结果直接影响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程度和接受效果。因此,受众接触媒介动机就成为考察受众媒介素养的重要因素。问卷中,我们设置了“你为什么接触这些媒介”这一问题,统计结果如下:

从调查结果看,陕南地区青少年接触媒介的主要动机在于“轻松娱乐”、“增长知识”、“获取信息”和“掌握时事”等方面,而“没办法,躲不开”、“展示自我”、“习惯”、“没有目的”占的比例很低,还有少部分集中在“获取社交话题”、“通讯”、“交友”和“排遣寂寞”等方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第一,青少年接触媒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能主动、积极地利用媒介资源,而漫无目的、消极地接触媒介的行为只存在于少数群体中。这表明了青少年在与媒介建立的关系中,基本处于主体地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自身接触媒介的行为。第二,在媒介接触中,比重最大的是“轻松娱乐”,这既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对于媒介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很有限,缺乏科学和有效的引导。
在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各种媒介形式中,青少年更倾向于以电视、网络、报纸为重要的信息渠道。根据结果,电视以88.2%位居第一;网络中选率为65.5%,列第二;报纸占53.5%紧随其后排第三,其他依次是手机、期刊和广播。(见表2)

从媒介素养的概念来看,媒介接触动机与行为并非媒介素养所包括的内容,但这些行为的变量的确是受众媒介素养形成与培养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调查分析,陕南地区青少年有着相对丰富和畅通的信息渠道。客观上讲,曾经“蜀道难于上青天”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信息贫乏的局面随着西汉高速公路的开通有所改善,与社会的大范围接触也日渐便利与丰富,无论是校园的小环境还是社会大环境都提供了日渐发达的信息媒介;从主观来看,也反映了青少年主动走出“象牙塔”,对社会的关注、与社会的互动在不断加强。
媒介的认知与运用。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你认为广播电视节目属于商品吗”,有39.9%的人认为是,还有27.4%的选择“不属于”,余下33.7%的青少年选择“不清楚”作为答案。由此表明,青少年对于媒介的认知是模糊的,缺乏基本的常识。
接下来,我们对每一种媒介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根据统计结果看,青少年几乎涉猎了所有的媒介,他们对于媒介的使用,呈现出复合多元的态势即他会同时使用多种媒介,意味着他们已具有了多媒体时代应有的立体式、多通道获取信息的素质。具体而言,在使用媒介中,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选择最喜欢的内容时,休闲娱乐类即报纸上的娱乐新闻、广播中的流行音乐节目、电视中的综艺节目和电视剧、网络聊天和游戏均是首选,说明了青少年最关注的还是媒介的娱乐功能,在媒介接触中还只是低层次地使用媒介资源。在对各种媒介好评度的调查中,电视以69.23%高居首位,其他依次是网络、报纸、广播。这说明针对青少年的年龄特点,电视的声画并茂比较符合他们的接受需求。
媒介素养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媒介的意义是通过受众的协商来完成的。即受众并不仅仅被动地接受媒介内容,还可以主动运用媒介,是媒介的主动影响者和参与者。调查发现,对“如果你可以利用媒介做一件事,你准备做什么”这个问题,选择“不清楚”的比例较大(见表3)。这进一步表明了青少年对于媒介的认知很浅,既没有充分地利用媒介提供的资源,更缺乏使媒介为我所用的意识,在青少年和媒介建立的关系中处于较被动的地位。

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力会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态度、价值观产生重大的影响是媒介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调查中,对“你认为媒体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有26.85%的人选择“非常重要”,而认为“有些帮助”的占到了64.19%,当然也有认为“可有可无”甚至是“有害无利”的。可以说,相当数量的青少年都能认识到媒介对自己有较为直接的影响,但对具体的影响指标认识比较混沌。
媒介批判和评估能力是衡量媒介素养的又一项重要指标,即受众对传播内容的鉴别能力和认识。调查中,对“对于从媒介上获得的信息,你的态度是”这一问题,有57.74%的人选择“会关注,自己分析”,而余下的都选择了“相信大部分信息”,这意味着青少年在接触媒介时,虽然有一定的理性色彩,但对媒介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对媒介营造的“虚拟世界”和客观的“现实世界”区分度较差。当我们继续问“如果你对各个媒体共同报道的时间或宣扬的理念深信不疑,但不久又传出该信息有误,你的反应是”这个问题时,得到的答案能说明更多的问题(见表4)。

如表4所示,觉得有必要弄清真相的占到了27.62%,觉得很气愤的占到了14.32%,而有点接受不了的占了35.29%。这表明,青少年对于媒介传播假新闻是有强烈反应的,态度也很鲜明,媒介的角色认知更加立体化。当然也有觉得“无所谓”和“不可能”的,这主要集中在少年这个年龄层,说明他们对媒介的依赖和崇拜较显著,缺乏对负面讯息的批判能力。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情况。
在青少年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或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活动,是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只有8.43%的学校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6.65%的学校经常有此类活动,而大部分学校几乎从来没有此类活动(见表5)。

结论
21世纪是人所共知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于有着地域屏障的信息欠发达地区,面对信息洪流的冲击,媒介素养及其媒介素养教育就显得更加迫切。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到,陕南地区青少年媒介素养状况的基本特性有:
1.在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媒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获取信息、休闲娱乐成为青少年接触媒介的主要目的。
2.在多媒体时代,青少年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形式都有涉猎,表明他们具有立体式、多通道获取信息的素养。
3.青少年对于媒介现象的认识较肤浅,对“媒介世界”和“客观世界”没有清晰的认识,对媒介知识的学习尚处于自发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
4.在媒介的运用与操作方面,青少年整体水平偏低,还停留在低层次的使用媒介资源的层面,缺乏积极和主动的探索型学习。
5.学校媒介素养教育还处在摸索阶段,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几乎是一片荒漠。
总之,一方面,我们看到了青少年已初步具有应对传媒时代的媒介基本素养,但这种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换言之,青少年是在日常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直觉感悟来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而不是通过科学有素的媒介素养训练得来,因此,媒介素养水平较低。综上所述,对青少年展开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课题。(本文为陕西理工学院专项科研项目,项目名称为陕南地区青少年媒介素养调查研究,项目编号为:
SLGH0512)
参考文献:
1.陆晔:《媒介素养的全球视野与中国语境》,《今传媒》,2008(2)。
2.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7(1)。
3.鲍海波、杨洁、王喜严:《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新闻记者》,2004(5)。
4.刘佳:《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新闻记者》,2006(3)。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编校:施 宇
在西方,媒介素养已有近80年的历史了,无论作为社会运动还是理论话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是1997年在卜卫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中首次引入了“媒介教育”这一概念。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媒介教育是从20世纪30年代电影的普及开始的,当时一些教师认为大众化的电影是对青年人文化趣味的腐蚀。由此萌发了媒介素养的第一代范式即以比较精英的观点视大众媒介为“下九流”的“带菌者”。1963年,Newsom Report的报告中指出了媒介倡导的价值观与学校不符,建议“训练青少年批判地看待媒介,学习辨别媒介传播内容”。这就是媒介素养的第二代范式强调提升媒介内容的选择和辨别力。1983年英国教育部发出文件说明:“学校必须考虑媒介教育的责任。目前媒介教育的课程严重不足……”媒介素养的第三代范式此时形成,认为媒介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批判解读能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认识到,媒介教育者不应以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并粗暴地以自己的判断代替学生的判断,甚至也不应该仅仅教给青年人一种美学判断,而应与青少年一起理解媒介内容,帮其发展一种认识媒介、建设性使用媒介的能力。这就是第四代范式所倡导的参与式社区行动,由媒介的批判性思考转为通过“赋权”促成健康的媒介社区……通过对媒介教育的概念及其发展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自始至终都是媒介素养关注的主体对象。进入21世纪,随着传媒业的开放与发展,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了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一些研究者开始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不同地区如陕西、上海、湖北、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和不同人群如大学生、中小学生、农民、少数民族等的媒介素养状况的调查。但这些调查大部分集中在传媒业较发达的大城市,而陕南地处偏僻,信息资源相对贫乏,传媒业欠发达,在这样的地域环境里,媒介素养教育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正是基于这些研究基础,在陕南地区的青少年当中展开了有关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证调查,以期丰富该领域的定量分析成果,并引发思考。
2007年9月~11月,我们开展了以“陕南地区青少年媒介素养”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为陕南地区的两所高校、职业技术学院和部分中学的学生。调查采取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法,由调查员在各调查点随机发放问卷,现场填写。调查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有效问卷39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1%。调查样本构成情况为:年龄段:12岁~22岁;性别构成:女生256人,占65.5%,男生135人,占34.5%;学校类别构成:高校89人,占22.8%,高职125人,占32%,中学177人,占45.2%。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陕南地区青少年媒介素养的一些基本状况。
调查的结果
媒介接触动机和行为。
在媒介传播活动中,不同的受众群体由于接触媒介的目的和动机各有不同,这些不同会驱使受众与媒介组合并形成不同性质的依赖关系,而结果直接影响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程度和接受效果。因此,受众接触媒介动机就成为考察受众媒介素养的重要因素。问卷中,我们设置了“你为什么接触这些媒介”这一问题,统计结果如下:

从调查结果看,陕南地区青少年接触媒介的主要动机在于“轻松娱乐”、“增长知识”、“获取信息”和“掌握时事”等方面,而“没办法,躲不开”、“展示自我”、“习惯”、“没有目的”占的比例很低,还有少部分集中在“获取社交话题”、“通讯”、“交友”和“排遣寂寞”等方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第一,青少年接触媒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能主动、积极地利用媒介资源,而漫无目的、消极地接触媒介的行为只存在于少数群体中。这表明了青少年在与媒介建立的关系中,基本处于主体地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自身接触媒介的行为。第二,在媒介接触中,比重最大的是“轻松娱乐”,这既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对于媒介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很有限,缺乏科学和有效的引导。
在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各种媒介形式中,青少年更倾向于以电视、网络、报纸为重要的信息渠道。根据结果,电视以88.2%位居第一;网络中选率为65.5%,列第二;报纸占53.5%紧随其后排第三,其他依次是手机、期刊和广播。(见表2)

从媒介素养的概念来看,媒介接触动机与行为并非媒介素养所包括的内容,但这些行为的变量的确是受众媒介素养形成与培养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调查分析,陕南地区青少年有着相对丰富和畅通的信息渠道。客观上讲,曾经“蜀道难于上青天”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信息贫乏的局面随着西汉高速公路的开通有所改善,与社会的大范围接触也日渐便利与丰富,无论是校园的小环境还是社会大环境都提供了日渐发达的信息媒介;从主观来看,也反映了青少年主动走出“象牙塔”,对社会的关注、与社会的互动在不断加强。
媒介的认知与运用。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你认为广播电视节目属于商品吗”,有39.9%的人认为是,还有27.4%的选择“不属于”,余下33.7%的青少年选择“不清楚”作为答案。由此表明,青少年对于媒介的认知是模糊的,缺乏基本的常识。
接下来,我们对每一种媒介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根据统计结果看,青少年几乎涉猎了所有的媒介,他们对于媒介的使用,呈现出复合多元的态势即他会同时使用多种媒介,意味着他们已具有了多媒体时代应有的立体式、多通道获取信息的素质。具体而言,在使用媒介中,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选择最喜欢的内容时,休闲娱乐类即报纸上的娱乐新闻、广播中的流行音乐节目、电视中的综艺节目和电视剧、网络聊天和游戏均是首选,说明了青少年最关注的还是媒介的娱乐功能,在媒介接触中还只是低层次地使用媒介资源。在对各种媒介好评度的调查中,电视以69.23%高居首位,其他依次是网络、报纸、广播。这说明针对青少年的年龄特点,电视的声画并茂比较符合他们的接受需求。
媒介素养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媒介的意义是通过受众的协商来完成的。即受众并不仅仅被动地接受媒介内容,还可以主动运用媒介,是媒介的主动影响者和参与者。调查发现,对“如果你可以利用媒介做一件事,你准备做什么”这个问题,选择“不清楚”的比例较大(见表3)。这进一步表明了青少年对于媒介的认知很浅,既没有充分地利用媒介提供的资源,更缺乏使媒介为我所用的意识,在青少年和媒介建立的关系中处于较被动的地位。

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力会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态度、价值观产生重大的影响是媒介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调查中,对“你认为媒体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有26.85%的人选择“非常重要”,而认为“有些帮助”的占到了64.19%,当然也有认为“可有可无”甚至是“有害无利”的。可以说,相当数量的青少年都能认识到媒介对自己有较为直接的影响,但对具体的影响指标认识比较混沌。
媒介批判和评估能力是衡量媒介素养的又一项重要指标,即受众对传播内容的鉴别能力和认识。调查中,对“对于从媒介上获得的信息,你的态度是”这一问题,有57.74%的人选择“会关注,自己分析”,而余下的都选择了“相信大部分信息”,这意味着青少年在接触媒介时,虽然有一定的理性色彩,但对媒介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对媒介营造的“虚拟世界”和客观的“现实世界”区分度较差。当我们继续问“如果你对各个媒体共同报道的时间或宣扬的理念深信不疑,但不久又传出该信息有误,你的反应是”这个问题时,得到的答案能说明更多的问题(见表4)。

如表4所示,觉得有必要弄清真相的占到了27.62%,觉得很气愤的占到了14.32%,而有点接受不了的占了35.29%。这表明,青少年对于媒介传播假新闻是有强烈反应的,态度也很鲜明,媒介的角色认知更加立体化。当然也有觉得“无所谓”和“不可能”的,这主要集中在少年这个年龄层,说明他们对媒介的依赖和崇拜较显著,缺乏对负面讯息的批判能力。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情况。
在青少年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或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活动,是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只有8.43%的学校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6.65%的学校经常有此类活动,而大部分学校几乎从来没有此类活动(见表5)。

结论
21世纪是人所共知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于有着地域屏障的信息欠发达地区,面对信息洪流的冲击,媒介素养及其媒介素养教育就显得更加迫切。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到,陕南地区青少年媒介素养状况的基本特性有:
1.在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媒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获取信息、休闲娱乐成为青少年接触媒介的主要目的。
2.在多媒体时代,青少年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形式都有涉猎,表明他们具有立体式、多通道获取信息的素养。
3.青少年对于媒介现象的认识较肤浅,对“媒介世界”和“客观世界”没有清晰的认识,对媒介知识的学习尚处于自发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
4.在媒介的运用与操作方面,青少年整体水平偏低,还停留在低层次的使用媒介资源的层面,缺乏积极和主动的探索型学习。
5.学校媒介素养教育还处在摸索阶段,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几乎是一片荒漠。
总之,一方面,我们看到了青少年已初步具有应对传媒时代的媒介基本素养,但这种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换言之,青少年是在日常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直觉感悟来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而不是通过科学有素的媒介素养训练得来,因此,媒介素养水平较低。综上所述,对青少年展开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课题。(本文为陕西理工学院专项科研项目,项目名称为陕南地区青少年媒介素养调查研究,项目编号为:
SLGH0512)
参考文献:
1.陆晔:《媒介素养的全球视野与中国语境》,《今传媒》,2008(2)。
2.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7(1)。
3.鲍海波、杨洁、王喜严:《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新闻记者》,2004(5)。
4.刘佳:《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新闻记者》,2006(3)。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编校:施 宇